人文精神缺失及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02:34:00

導語:人文精神缺失及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精神缺失及對策分析論文

摘要:科技誘發的負面效應不僅停留在社會物質層面,更逐漸深入到人類的文化系統和精神層面,誘發了人類另一種意義上的生存危機。文章從科學誘發的人文精神缺失的種種表現入手,有針對性地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和機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振興人文科學、弘揚人文精神、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應對舉措。

關鍵詞:自然科學;人文精神缺失;對策

科技產生的負效應已成為擺在現代人面前的不爭事實,但以往我們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物質層面,如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等。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科技對人類生活無處不在的影響,科技對人文文化和人類精神層面產生的負效應——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慢慢顯現出來,逐漸成為困擾現代人的又一嚴重問題。與技術應用對社會物質層面產生的負效應不同,這種負面影響是隱性的、難以為人們所察覺的,但卻能夠直接危害到人類生存的精神狀況,其嚴重程度遠勝于前者,也更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以尊重人的尊嚴、維護人的權力、實現人的價值為內容和目的人文精神承載了人的本性需要,體征了人類對人的發展、對目的、價值和意義等問題的思考,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和靈魂,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和不斷推進社會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原動力。廣義而言,科技和科學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科技的發展不僅沒有推進現代社會的人文文化的建設和人文精神的傳播,反而在人類文化系統和精神狀態等不同層面上都誘發了人文精神缺失的狀況。

一、科學誘發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現

(一)人文科學的異化,讓人們逐漸忽視了人類及其社會所獨具的主體性向度,成為“單向度的人”

人文科學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和傳播載體,它以人豐富的感性世界、心理活動、以及行為活動的價值追求為研究對象,以研究者發散的感性思維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研究方法。但近年來人文科學方法論對自然科學方法論和治學理念的借鑒與改革,使得一種過于強調人的唯理性、忽視人文科學特殊性的研究傾向和思維方式在不斷地滋生和蔓延。這種對人和社會的獨特性與歷史性等人類所獨具的主體性向度的忽視,使得人文科學的研究偏離其初衷,也使得社會大眾考慮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也逐漸地從多元化轉向單一化,以至于“把世界看作是一個被剝奪任何歷史含義的唯理系統,把現象所有可變的以外的非本質的性質一概抹殺掉。”人文科學的這種異化不僅嚴重危害了人類文化系統的正常運行,更導致了和人文精神的喪失,使得人文科學其解放人的力量逐漸被抹殺,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奴役人的力量傾向。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一旦這些古典科學簡化論的、抽象化與數學性的方法運用到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那么人類的幸福將變成為表面有利,骨子里卻是大害的事。”

(二)人類生存的精神狀態堪憂

科技的高度發達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使得當今社會的物質生活要比以前任何時期都優越。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現代人在精神上出現的問題卻層出不窮。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世界衛生日致辭中說:“當今世界有4億人患有精神或神經疾患,或與藥物濫用等相關的社會心理問題的折磨。”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已成為困擾現代人生存境況的嚴重威脅。有很大一部分人,他們常常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感,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義,也不確定人生的目標和價值應該是什么,生活時常出于空虛和迷茫的狀態。這些都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直接表現。

從以上科學對社會文化系統和人們精神層面產生的種種影響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的發展雖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推動了社會的飛速發展,但并沒有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給人類的精神生活帶來充分的自由和解放,反而造成了一種科學技術變遷與人性變遷二律背反的狀況。

二、科學誘發的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科學研究理念和方法對人文科學的不當介入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是人類文化系統中的兩大類別,兩者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都有諸多區別。然而,隨著自然科學的成功,人們也逐漸相信在人類社會和心理世界中,存在著與自然界一致的規律和機制,并開始了試圖運用還原論和簡單性的信念,假定—觀察、歸納—演繹與驗證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邏輯語言推動人文科學發展的歷程。著名科學史家丹皮爾寫道:“人類與其周圍的世界,一樣服從相同的物理定律與過程,不能與世界分開來考慮,而觀察、歸納、演繹與實驗的科學方法,不但可應用于純科學原來的題材,而且在人類思想與行動的各種不同領域里差不多都可應用。”的確,人文社會科學能有今天的成就,是與現代科學對其研究視域的拓寬、研究方法的改善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但是,在這個吸收借鑒的過程中,一種妄圖以理性思維取代感性經驗、用自然科學的邏輯和語言統一兩種科學的“科學統一運動”也在興起。這種運動缺乏對人文學科研究對象差異性和豐富性、治學原則特殊性的考慮,簡單地主張人文學科也應該保持“價值中立”,將人學、宗教學、文學、藝術等這些無論在研究對象還是研究方法上與自然科學都迥然不同的人文學科僵硬地套用自然科學研究的理念和方法,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文科學的低迷狀態,一度本末倒置地成為自然科學的附庸品,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科學對人類思想的鉗制和由科技造就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人文精神缺失

當然,科技并非誘發當今人類精神疾病肆虐的必然原因,但科學對人類思想自由的鉗制、科學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卻與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首先,對科學的頂禮膜拜,鉗制了人們的思想自由。科學有著讓人信賴的研究依據和現實成就,僅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和人類建制的她得到了超越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的過度膨脹,有一種幾乎可以與真理劃上等號的傾向。現代社會對科學成果這種缺乏懷疑精神的盲目崇拜,使之變相地成為了現代社會一種新的“宗教”。如果科學規則和某些經驗發生爭議,那么科學規則將被認為是優先的。敢說不相信自然規律和科學成果的人,一定會被認為是瘋子。這種對科技的絕對信賴和盲目崇拜,在很大程度上鉗制了人類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思想自由,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十分不利于人類精神生活的充分展開。其次,科學造就的人類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讓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蒼白。現代社會的工作方式非常重視勞動者自然科學知識的獲得和專業能力的掌握。這讓現代教育也更加偏向于對數理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對人文精神的教導。在新的社會物質產生條件下的生存條件對人的存在的思考、對價值的追求要求被弱化了,理想、自由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反而成為了生活主旋律的附屬品,人文精神開始被忘卻、人生的信仰開始模糊。作為個體的人缺少對人的現實“存在”的思考,難以領會到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和生活目標,缺乏真正有力的信念來支撐人生的終極追求,這些都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衰落,人們對自身生存意義的困惑和懷疑。科學無法借理性的手段提供個人和社會生存的意義,可以說,我們這個無神的社會不知道其生存的理由,亦不知道為何以這種樣式生存。

三、應對“人文精神缺失”的措施

(一)正確對待和利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和語言,振興人文科學

人文科學的振興是普及人文精神的最佳條件和重要途徑。這要求人文科學必須擺脫科學主義對人文科學的種種糾纏,以正確的姿態和獨立的地位對待自然科學的理念和方法,重新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新途徑。首先,應當充分肯定自然科學使得人文領域的研究走上了“科學”之路。雖然人文現象及其本質具有內涵豐富性、功能復雜性、結構系統性、價值多樣性等特點、研究方法多依賴于研究者的感性思維和主體經驗,研究結果也不夠確鑿,但這都不足以否認人文現象的可認識性和人文科學工作的科學性。相反,自然科學在各方面的支持,是人文社會科學能夠發展到今天的重要條件。但是,那種拋開人文科學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與自然科學的區別而過分妄圖統一所有學科的做法,卻會阻礙人文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揚。因此,人文科學的研究應避免過分崇尚和依賴自然科學的語言邏輯和定量研究方法,根據學科特性和研究對象的情況來變更具體的思路和方法,運用理性思維與感性經驗相結合、定量統計與定性分析接軌等多種研究手段,實現多層次、多方位地得出與對象相符度高的結論。明知人文現象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卻要按照自然規律的一般性和簡單性來對待它,就會取消人文科學的科學性和可能性。只有正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恰到好處地利用自然科學的理念、方法和言語完善自身地研究體系,防止教條化應用、簡單化對待的盲目做法,改善人文科學的現有地位,才能實現人文科學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復興。

(二)弘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是全面發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標志。以對人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的思考為內核、實現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為終極目標的人文精神,能夠在人們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追求與社會需要等人生的一系列基本思考時,提供一種理性的來源、合理的依據和堅強的后盾,使人們清楚地意識到,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并以一種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賦予個體以生命意義,幫助其發掘和確立理想的生存態度和人生目標,避免“在毫無價值的狀態中生存”,從而實現人的追求與社會發展的和諧與平衡。審視自然科學對人類文化層面、精神世界的諸多負面效應,無一不是因人文精神的缺失引發的。因此,弘揚人文精神,喚醒人們對生活意義的思考和對生存狀態的關注,引導人們發掘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真正的樂趣,實現人的真正解放,才是預防和解決現代人精神困惑難題的有效途徑。

(三)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單純科學技術或單純人文情懷,都不足以解決人類面對的社會內部以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種種危機。只有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消解與融合,才有可能使人類現在面臨的種種困境得到圓滿地解決。兩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自然科學、科學精神,有助于人文科學更充分、更全面地發現社會世界和人文領域的知識和奧秘,更好地把握和創造符合人類未來發展的文化成果;而人文科學、人文精神,能夠使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符合人類的總體利益,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正如愛因斯坦告誡科技工作者的:“我們只懂得應用科技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以保證我們的科學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類而不至造成禍害。”唯有實現科學精神同人文精神的融合統一、相互滲透,以一種具有科學意識的人文精神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精神指導科學的發展和文明的演進,才能為人類的全面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前景。總而言之,正確認識科學活動的性質和作用,在推崇科學精神的同時,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提高,讓科學重新回到為人類服務、為人類的長遠發展謀利的角色上,把對科學的盲目崇拜轉化為對生存意義的反思和對人文精神的弘揚上去,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德]孫志文著,陳永禹譯.現代人的焦慮與希望.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

2、丹皮爾.科學史及其哲學和宗教的關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3、陳明.論科學主義對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6(10).

4、賀萍,高娜.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缺失探析.長白學刊,2007(2).

5、丹尼斯·米都斯.增長的極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張學廣.科學主義、人文主義的演進與生存危機.社會科學,2007(1).

7、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