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2:34:00

導語: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研究論文

摘要:伊壁鳩魯把人生的快樂和幸福視為最高的善,視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建立了一個完備的快樂主義倫理學體系。但是,他的快樂觀倫理思想,在歷史上一直受到種種歪曲。文章試圖從伊壁鳩魯的言論和生活方式,詮釋其快樂主義倫理思想。

關鍵詞:伊壁鳩魯;快樂主義;享樂主義

伊壁鳩魯在倫理學方面以對快樂主義的論證最為著名,并一直為許多流派所繼承和沿用,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人們往往把他的快樂主義簡單地等同為享樂主義。實際,伊壁鳩魯考察了人類心理,對友誼進行科學地分析,強調哲學與科學能把人從恐懼和迷信中解放出來,引導人們獲得快樂。

一、對伊壁鳩魯快樂主義思想的誤解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270)是古代希臘晚期偉大的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和啟蒙者。他在哲學方面的貢獻主要是直接繼承并發展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論,這在哲學史上已形成共識。但是,其快樂主義的倫理思想,在歷史上卻受到種種的誤解和批判,把它等同于享樂主義。西塞羅對伊壁鳩魯倫理學的批判就很具有代表性:“一種美德,卻要迎合感官上的快樂,它處于一種多么可悲的奴役狀態啊!而且,智慧的功能將是什么呢?在兩種感官上的快樂之間做技巧嗎?就算可能沒有什么比這種選擇更令人愉悅的了,但試想,對智慧來說,還有什么比這種作用卑賤呢?”類似的誤解和批評,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因此,對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倫理進行梳理,還它以本來面目,消除人們長期以來對它所形成的錯誤理解和不公正評價是非常必要的。

二、快樂主義產生的背景及根源

伊壁鳩魯身處希臘剛淪亡于馬其頓的亂世,社會動蕩不安,人們普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首先,長期的經濟衰退和社會動亂,使得許多人失去了對從前那種自由城邦公共事業的熱情,因此,由脫離痛苦的外界生活轉向隱匿的內心生活,并在那里尋求安寧和幸福,就成為當時的一種很有影響的社會思潮。哲學不能不反映這種思潮,倫理思考的問題也發生了轉向:原來熱心于城邦的公共事業和幸福,致力于實現奴隸主階級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現在人們所能治理的只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個人的倫理已成為主要的、突出的課題,哲學家的任務主要不再是探求“統治的藝術”,而是向每個人提供如何治理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原則和忠告。伊壁鳩魯提出的“快樂是最高的善”,其倫理思想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其次,當時社會存在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的思潮。宗教、占星術、巫術等神秘主義的東西經由統治者的倡導廣為流傳,人們普遍認為神能干擾人世,保護道德,神與死已成為希臘人內心恐懼的根源。伊壁鳩魯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認為要從根本上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快樂,就必須消除導致靈魂紊亂和恐懼的根源,理性地對待侵擾人們靈魂的主要因素,即對神的恐懼和對死亡的恐懼。伊壁鳩魯從認識論出發,認為感性知覺是判斷善惡和選擇行為的準繩,那么選擇人生的目的也必須依據直接感知經驗的證據,思考所得的結論必須與這種證據相聯系,不然就會陷入困惑與混亂。從這個前提出發,他認為肉體的快樂和感官的快樂是一切起源和基礎,沒有感性的快樂,就不會有其他的快樂和幸福。

三、快樂主義的內涵與性質

伊壁鳩魯倫理學的中心是人生問題。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快樂就是人生最高的善。他指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如果到此為止,把“快樂”說成唯一的倫理原則,并把它抽象化,那就不僅可能,而且必然得出結論說伊的倫理學說是享樂的,甚至是非道德的。然而,快樂不是空洞的同一,不是不可繼續分解的基礎單位,存在著許多快樂,而且其質量也是不同的。如果不是看心理形式,而是看其社會內容,就尤其如此。所以全部問題就在于:快樂的原則包含什么內容,而且怎樣實行快樂?

關于快樂的規定,伊壁鳩魯所說的快樂,并不是指奢侈放蕩的快樂。用他話來說就是“我們所謂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侵擾”。從理性出發,他把人的欲望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欲望。這是為了維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如吃飽穿暖,渴飲困睡,其目的在于消除體內的痛苦。“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樂,哪怕是智慧與文化也必須根植于此”。

第二類是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如奢侈的宴飲、過度的物質享受。伊壁鳩魯一方面強調基本物質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反對過度縱欲。

第三類是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如貪財、貪權等,認為這種欲望違背了人的天性。伊壁鳩魯反對把錢財和奢侈生活看得比靈魂的“寧靜”更重要,因為在他看來,痛苦來自于欲望的不能滿足。欲壑難填便會產生道德上破壞性的動機,就會因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而產生痛苦。

因此,伊壁鳩魯極力主張把人欲減少到最低限度,即自然而必要的欲望。這樣,一方面消除了那些難以滿足的、徒勞的非份欲望,避免了與他人的沖突,保持了平靜的心境;另一方面,因為它很容易得到滿足,并且一旦滿足,就能給人帶來很大快樂。“面包和水,當它們被放入饑餓的嘴唇時,就能帶來最大可能的快樂。習慣于樸素的、簡單的飲食就可以保障為健康所需要的一切,能使一個人滿足生活必需品而不挑剔”。

對此,伊壁鳩魯把快樂分為身體的快樂或痛苦和精神的快樂或痛苦。身體的快樂或痛苦只與現在有關,而精神的快樂或痛苦還包括過去和將來。伊壁鳩魯堅信:恐懼,特別是對上帝和死的恐懼,是快樂的最大敵人。如果人能擺脫對將來的恐懼,勇敢地面對將來,并相信將來的愿望能夠滿足,人就能夠獲得“寧靜”這個最佳狀態。這就是他所說的“不動心”,“內心的寧靜”。為此,他還區分了“動態”的快樂和“靜態”的快樂。“動態”的快樂是人們在滿足自己愿望過程中獲得。但是伊壁鳩魯認為,當一個人的愿望得到滿足后(如吃飽后),那種滿足的狀態本身是快樂,叫“靜態”的快樂,并認為這種“靜態”的快樂是最完美的快樂。在伊壁鳩魯看來,肉體的快樂雖然是必要的、合乎自然的,但它是暫時的、不穩定的、淺薄的,只有精神的快樂才是持久的、穩定的、深刻的;因為它能回憶過去、預想將來,使人享受心靈的愉快和幸福,而這種愉快和幸福是肉體快樂所達不到的。對于人生來說,真正的快樂不是在于肉體,而在于精神的快樂。故此,伊壁鳩魯要求人們只滿足于面包和水,他主張一種對身體有益的、簡樸的生活方式,強調“知足是一種大善”。從這一角度看,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不是享樂主義,而是反對享樂主義的。

四、實現快樂的手段

對伊壁鳩魯來說,快樂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他把快樂與善聯系起來,以快樂作為善的標準,把善歸結為快樂,典型地表現出快樂主義的特質。無論是對法律而言,還是對美德、正義、友誼等而言,凡是給人帶來快樂的就是好的,否則就是不好的。

首先,科學與哲學是實現快樂的根本手段。伊壁鳩魯認為,對死亡恐懼和受上帝懲罰是阻礙人們快樂的兩大障礙。為了幫助人們獲得快樂,擺脫恐懼,他大力宣傳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我們的身體和靈魂僅僅由原子組成,這些原子只是暫時地組成部分一體,等我們死后,它們就會在宇宙中重新排列,我們身上不會留下任何東西使我們對失去的生命感到恐懼。因此,不要害怕自然現象,不再害怕上帝的懲罰。所以,伊壁鳩魯認為,自然科學和哲學本身也是人們用來獲得的幸福的工具;自然科學解釋自然現象,因此能幫助人們排除對死亡的恐懼;哲學則是表明人的愿望是有限的,即死后人就是沒有愿望了,因此也能幫助人們排除對死亡的恐懼。自然科學和哲學最終目的都是幫助人們獲得“寧靜”,即“幸福”。

其次,友誼是實現快樂的重要手段。伊壁鳩魯非常看重友誼,常用過度的言辭來贊揚友誼。他認為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獲得友誼為最重要。“友誼”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跳躍”。我們應該意識這一“天恩”。伊壁鳩魯還說聰明人會為朋友而犧牲自己。由于他對友誼的贊揚,一些學者認識至少在這一點上,伊壁鳩魯放棄他的利己的享樂主義,提倡對朋友的無私。但是,這一點也不能肯定,因為伊壁鳩魯仍然認為友誼的價值僅僅在于獲得幸福的一個很好的工具。朋友能提供最大的安全感,沒有朋友會很孤獨,會被危險包圍。為了獲得友誼,朋友之間應該互相信任,對朋友應該像對自己一樣好。事實上,伊壁鳩魯社團成員們用他們自己的生活表達了這一思想:友誼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促進“心平氣和”、“心神安寧”。

再次,美德也是實現快樂的手段。古代社會曾經普遍譴責伊壁鳩魯來的享樂主義,認為它詆毀了傳統的道德觀。其實,伊壁鳩魯也提倡一些傳統的道德,他認為,勇敢就是使人忍耐苦難和危險而快活的心境;節制是以明智為基礎的使人得到適度的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正義或公正就是守法和使別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相互能力。然而,伊壁鳩魯認為這些美德只是用來獲得幸福的工具,本身并不重要。

五、反思

通過以上部分的論述我們知道,伊壁鳩魯的快樂論并不像通常被誤解的那樣,是低級庸俗的享樂主義。相反,伊壁鳩魯的快樂論表達的是一種有節制的、淡泊的幸福觀,它既沒有過分強調感官享樂的重要性,也沒有夸大理性能力在把握、追求快樂過程中的作用。感官與精神的快樂在其學說中被賦予了應有的合理地位,可以說,這是一種自然的、中庸的快樂學說。

正是基于一種對人類苦難的、強烈的、悲憫之情以及一種對達到幸福生活堅不可摧的信心之上,伊壁鳩魯的快樂學說針對晚期希臘時代普遍存在的人的生存狀況之痼疾,提出了一種建設性的解答,它是對當時人們靈魂疾苦的一種治療,是苦惱意識的一種合理性出路。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倫理學較多地強調的是被柏拉圖主義傳統所忽視的與個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急迫問題,他敢于正視這些瑣碎的、變化無常的東西,并試圖通過改變信念與欲望從而過上一種幸福生活的道路來解決人之存在的痛苦與煩憂,并最終達到生命存在的幸福狀態。正因為洞察到了伊壁鳩魯快樂主義倫理學對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這些獨特意義,邊沁、尼采以及青年馬克思、晚年福柯等哲學家都曾給予其較為公正的評價,也正是基于這一意義,盧克萊修指出,“在一個缺少伊壁鳩魯價值觀的世界里,人們將永遠是無意義的犧牲品,一生都在無謂的煩惱中度過,因為他們永不滿足,不知所止,而不知真正的快樂的增長是有限度的。

參考文獻:

1、(古羅馬)西塞羅;徐奕春譯.西塞羅三論——老年·友誼·責任[M].商務印書館,2001.

2、伊壁鳩魯.致美諾寇的信.古希臘羅馬哲學[M].三聯書店,1957.

3、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商務印書館,1981.

4、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阿蘭.德波頓著;資中筠譯.哲學的慰藉[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