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論文:日本歷史的信仰邏輯

時間:2022-08-27 11:04:00

導語:邏輯學論文:日本歷史的信仰邏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邏輯學論文:日本歷史的信仰邏輯

邏輯歷史學認為:每種獨特的歷史必然內含獨特的歷史信仰。歷史信仰承諾歷史的終極合理性,這種承諾擔保歷史的終極正義性。不同歷史的信仰只是承諾終極信仰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歷史就是不同的承諾終極信仰的形式。日本歷史的信仰邏輯,以邏輯的方式承諾日本歷史的終極合理性。這(盡管日本歷史以虛擬的方式)確證了日本歷史的終極正義性。終極信仰即正義本身。

歷史正義,以其終極的正義性擔保歷史與邏輯各自的特性。歷史正義邏輯使歷史為歷史、邏輯為邏輯。在敞明日本歷史的正義邏輯中,面對沉淪的終極信仰抹去的邏輯間隔力的邏輯,自然推出天皇與神平等立約的結論。神在日本歷史中降格為所承諾對象的對象。終極信仰,不再是永久持有終極性的歷史信仰而是在過去富有終極性的“歷史的信仰”。終極信仰在過去的終極性,確證現在歷史的終極性。終極信仰承諾的普遍性,不是由其終極性來承諾而是由承諾的承受者雙方給與自身。它在日本歷史中具現為現世的天皇信仰。日本歷史的信仰邏輯,典型地體現著歷史信仰的亞邏輯境遇。



一、原初天皇信仰中的事實性與價值性

天空中普照大地的太陽,本是人類的而不只是日本人的光源。日本歷史在信仰邏輯上,以天皇是天照大神這個太陽神的子孫形式代替太陽本身、代替終極信仰,天皇信仰即日本歷史的信仰邏輯。日本歷史不同于其他東方國家的地方在于:它在天空中看到太陽而不只是烏云,它發現大地萬物的秩序源于太陽的朗照。與西方的差別在于:日本以兩性一體的現人神天皇代替太陽神而不是作為神的光芒的承受者謙遜地活動于大地,敬仰太陽的運行承受太陽光芒的天皇成為日本歷史光源的中心。現世的非終極性在者的終極化,致使超世的終極信仰的隱退。隱去的終極信仰,以虛擬的天皇信仰承諾日本歷史的終極正義性。

最初的天皇,乃是傳達神意于人間的巫師。伊勢神宮稱作天火明命信仰原型的天照,就是指偉大的太陽之巫。他們以人的面目把神的話語轉達給世人,自身是一個中間性存在者。他們同現在的天皇一樣,對世俗世界沒有實權。即使在天照大神被確定為最高神前,日本的民族神話也沒有信仰絕對神的傳統。諸部族所信仰的神,已經內含繼承天照神系統的天皇信仰所有的兩性一體本質。約十五萬——四萬年前,從歐亞大陸渡來的東日流的阿蘇邊族,信仰自然中只有一個神。它化靈百千萬、司掌萬物生死,形成生死輪回因果報應。明暗為神眼,空氣風為神息,雷電為神怒,地震、海嘯、洪水為神罰,噴火是神在活動,寒暖表明神的起居。此族還崇拜日月星火水木土雨獸鳥魚菌等百多種神。神的事實化、世界化,必然是神的多神化。以事實性在者為神棲居的場所,世界因此神化。多神的事實性取消其絕對價值性。多神為價值性與事實性的統一體。

阿蘇邊族之后,渡來東日流的津保化族(繩文人),一樣信仰多神教。天上的一切為石化神,地上的一切為保野利神,水中的一切為我古神。這三個神生存世界萬物。它們不是具體的神像神體,而是森羅萬象的象征。世界的邏輯本源,是事實性的多而不是價值性的一,又有抽象的象征性涵義。這是后世日本人選擇天皇這個兩性一體神為歷史信仰的宗教基礎。

距今約4800~4600年前,耶靡堆族建成耶靡堆國(耶馬臺國),把荒霸吐神置于整個王國之上,稱為全能的國神。此神在終極意義上給出世間萬物,以天地水構成自然界,以生育死構成人類的生存現象。時間在過去、現在、未來中流走。荒霸吐神合并阿蘇邊族、津保化族族神,改為荒霸吐石化、保野利、我古神。神的世界化,促使荒霸吐人給與天地水這些事實性在者以神性。自然巨石,是神的棲居地。從北海道到本洲,到處留下以石為神的遺跡。神與自然間沒有間隔。荒霸吐神社的靈窗上裝飾的天神三輪印,指萬物輪回;六角星印,象征天上一切。三點三波印,指水的三大力量,它是創造萬物的生命體,使氣化水、水化冰、冰化雪、雪化雨、雨化云,浸透于天地。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四季、冰界。荒霸吐人,賦與事實性的水以價值性的涵義。倭國王九代開化天皇,禁止信仰祖傳神的荒霸吐神,把更有神性的天照大神立為最高神。不過,天照大神信仰,繼承了多年形成的事實性與價值性合一的信仰傳統。

二、兩性一體的天皇信仰

荒霸吐族人,以其血肉為自己的族神作證;皇族以肉體生命的生存延續為天照大神的神性作證。天皇是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子孫而有神格性,天皇在事實上的終極有限性表明天皇的人格性。皇族通過肉體生命的血緣流傳,保證天皇對神格性的永無休止的占有。現世的在事實上有限的人格性與超現世的在價值上無限的神格性,構成天皇的兩性。天皇是人格性與神格性的一體、事實性與價值性的一體。不死的天皇的兩性一體,即天皇信仰。

兩性一體的天皇神格性,起源于天皇萬世一系的歷史傳說。神以虛擬的血緣流傳把神性傳達給天皇,現在的天皇接續過去的天皇在流俗時間中傳承神性。然而,天照大神在日本神話系譜中只是一個中間神格,在歷史信仰中的絕對化沒有抹去其中間性的神格本質。之前存在創造它的神。也就是說,在終極意義上,天照大神的神格性,是一種受造者非創造者的神格性。這種非終極意義上的神格性本身,內含著非神格的人格性。在血緣上繼承了天照大神神格性的天皇,同時繼承了它的非神格的人格性。天皇在時間中,以終極有限的事實性在者實踐天照大神的神格性。因此,天皇人格性,既不同絕對神的神格相對應,也不是人的精神的人格性。它是天皇神格性的事實性存在方式,天皇實踐自己神格性的現世方式。正因為天皇不斷超越自己的有限人格性、代表天皇信仰在歷史中現世,價值上才有天皇神格的不朽。

天照大神的中間性,決定其子孫天皇的人格性與神格性的中間性。在終極意義上,天皇神格與天皇人格是不完備的。只有絕對永恒無限萬能的神本身,才有絕對永恒無限萬能的神格性。這種完全的神格性,來自神本身而不是神在流俗時間中的源初血緣授受。它向所有有限相對的事實性在者顯現,而不以任何個別的事實性在者為其存在方式。神在此岸世界中沒有替身。天皇神格性這種事實性相對有限的不完整神性,不是價值上絕對無限的完全神性。相反,只有沒有神化的人才有人的真正本質,只有以絕對永恒無限的神為信仰對象的人,才是本真的人性所有者。如果一個有限相對的事實性在者稟有神性,這不但破壞了神的完備性而且損傷了人的自足性。人格性源于信仰神的神性。天皇人格性,是天皇神格性的在場形式,是對不可言說的神格性的言說。與生俱來的神格性本質,致使天皇人格性在終極意義上的不完全性。這種人格,只可能是一種集體的象征大眾存在沒有個性的國家人格。兩性一體的天皇,即現世的神與非現世的人統一的現人神。

現人神,是日本天皇代代相續的本質。在這個意義上,事實上超越有限個別天皇為日本歷史給出終極合理性的兩性一體的天皇即天皇信仰。每個天皇為自己生存的歷史作出現世的終極承諾,天皇承諾日本歷史的終極合理性。作出終極承諾的日本天皇,已經不是在事實上有限的個別事實性在者,而是現世臨在的天皇信仰。天皇以天皇信仰為歷史信仰,臨在于現世的日本歷史。天皇以肉體生命生存延續天照大神的神性,明證天皇信仰的現世臨在。個人生存的價值在于:它表現諸神神格性的程度。生存延續中的個人與他人相關聯。把每個日本人關聯一體指向共同的家園。個人要么是公家、要么是武家、要么是商家。個人必須以天皇信仰為自己的家園。以天皇信仰為歷史信仰,就是以肉體生命的生存延續為歷史信仰。(這就是為什么亞洲人民認為現在的日本人應當承擔他們的前輩的行為的責任的原因。)

三、天皇神格化

兩性一體的天皇信仰這種信仰邏輯,依然是日本歷史邏輯的產物。日本歷史在終極意義上取消終極信仰,完成了天皇與神間的自由過渡;它們立約以天皇代替諸神。天皇的現人神本質,出場在這種代替中,天皇的人格性與神格性的終極邊界消失了。這不就是一體的人格性與神格性么?

從歷史信仰邏輯中產生的天皇的神格化,為日本的歷史正義邏輯中天皇與神、皇族史與日本史、日本史與世界史、歷史與邏輯間自由替代的正義性給出終極承諾。歷史學中倡導歷史事實的神化,政治學中主張現世國家的神化,社會學中捍衛現世生活的神化(以事實為本源的世界生成論、血緣流傳與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神性),最終是天皇神格化在不同界域中的不同形式。難怪“記紀”作者要把自己祖先的事跡神化,難怪豐臣秀吉有遷都北京的夢想,更難怪日本產生了花道、茶道等把現世生活神化的學問。

天皇的神格化,還暗含有人的神化邏輯。通觀日本歷史,歷代天皇不用說最后是神,而且在各種宗教教派中也不乏教祖神化的文獻事實。一個神化的人死去,必然有另一個神化的人生起,因為信徒決不可能生活在沒有現人神臨照的日子里。天皇這個全民不可超越的神格,是全民的神性依歸。在日本全民與神本身之間,由天皇這個中間者間隔著。他們不以絕對神本身為依歸而是投奔事實性的世界。任何事實性的家園,都不是終極的依歸;非終極的依歸就意味著被流放。日本國歌,正是上述歷史信仰邏輯最真實的寫照。

初代天皇,把從諸神接過來的神性展示在皇族的血緣承續中;肉體生命的生存延續,是天皇占有神格性、實現神格化的方式。隨著對天皇神格性的占有,它也將神格化,因為神格化的肉體生命才能達成對天皇的神格性占有。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神化,即血緣傳承的神化(對于個人是家的神化,對于全民是日本國的神化)。神化的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組成神化的現世生活。現世生活除了生存延續肉體生命外,再也沒有其他目的。現世生活宗教化。

為了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神化,當然離不開經濟活動。不,一切經濟活動的最高價值指向,一切財富的增長積累的最終價值目的,都是為著生存延續肉體生命。對天皇神格性的信仰,轉化為對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神圣性的信仰,對生存延續肉體生命的經濟活動的無限價值性的信仰。日本在政商資本主義(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中促成的個人的覺醒,最終未懷疑天皇信仰。這是近代日本不同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更是日本經濟奇跡般成功的終極動因。現代日本人勤奮的工作精神,如同從前的日本人勇敢向天皇信仰獻出自己的肉體生命一樣,只是改變了獻身方式。以生存延續的肉體生命獻身肉體生命的生存延續的神性,這就是日本人。四、天皇人格化

日本歷史連綿至今,因為有天皇以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神格性的努力。自然的肉體生命生存延續,成了日本歷史追求的潛在目標。日本歷史的普遍價值在于:它昭示出神性的本真價值,這除了天皇的神格性外,還在于日本歷史為這種昭示提出了現實的可能性——天皇人格性。天皇在日本歷史中的現世臨在,正是天皇人格性的臨在,是天皇以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為方式的臨在。天皇人格化為永久在場的事實性在者。皇族在日本歷史中的永存,終極承諾天皇的永久在場。天皇的現世臨在,又是代表神這個終極信仰本身為日本歷史給出終極的合理性,那么,它就是神的現世臨在;天皇的人格化,就是神的人格化。神,不再是高高在天空中的太陽而是大地上生起沉落的太陽。神棲居在自然萬物中(多神教的邏輯必然性),棲居在現世日常生活中(外來宗教現世化的命運),棲居在歷史事實的輪回演變中(事實性歷史學的價值根據)。日本國,因為神的棲居而神國化。

天皇的人格化(神的人格化),顯示出天皇的事實性本質。天皇人格在終極上的事實有限性,使任何現世物不具有永恒意義。富有永恒性的東西,是能夠延傳天皇神格性的人格性在者。

日本歷史,就是天皇信仰為了保持神格性不斷更新人格性事物的過程。無限的天皇神格,要求有限天皇人格的無限現世,由此形成日本文化傳統的開放性與日本文化開放的傳統性原則。吸收外來文化,是開放性原則的固有需要。它以守護天皇的神格性為目的。日本歷史的終極價值原則,是天皇信仰中的兩性一體原則。對天皇的信仰就是信仰神,信仰天皇的人格性與神格性。天皇是神的現世在者,天皇的人格化即神的人格化,天皇巡行即神臨在。以神本身為主題的宗教的現世化,僅僅是天皇人格化在現世中的對應形式。任何文化到日本的手段性命運,恰是日本文化傳統開放性本質所致。天皇是人,天皇的神格化即人的神格化,人的現世生活宗教化,現世生活有絕對的神性意義。它是終極合理正義的宗教生活。現世化后的外來文化,構成日本文化開放的傳統。通過文化傳統開放性原則,日本歷史先在地將世界史納入自己的文化傳統中;通過文化開放的傳統性原則,日本歷史同化所有的外來文化融合在自己的價值傳統中。

五、天皇信仰中的日本人(天皇信仰的歷史形式)

兩性一體的天皇信仰,是日本歷史的終極信仰。其歷史形式,為人神同一信仰。首先是現人神天皇對日本全民的象征,其次是日本人的半人半神性本質。日本人所信仰的神,不是唯一神本身而是把自己同神間隔開來的天皇。日本人始終屬于人類中的一個亞類,生存在這種歷史邏輯中的日本人不再是個體性的存在者。天皇這個日本人的原型,是其虛擬獨立性(日本人間在事實上的獨立性)的最后給與者。無論流浪到哪里,日本人都沒有忘記屬于作為太陽神子孫的類。他們在信仰天皇信仰中,由于神性背景的遠去而選擇自己的日本人共性。天皇這個超越了每個日本人而沒有超越人的人,是在終極意義上沒有終極性的神的子民。

日本人,是一個半人半神的民族,其人性與神性沒有完全展開。人的神化與神的人化,一同形成日本歷史邏輯的信仰邏輯。天皇的神格,表明天皇相對于所有人的絕對性、無限性、永恒性、萬能性,對天皇的信仰即對自己不是天皇而只是信仰天皇的日本人的信仰。受這種信仰的潛在指使,日本人拋棄了以事實性在者為神的其他東方民族(脫亞論)。天皇信仰的現世性,天皇以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神性的人格性,注定天皇的事實性存在。把自己托付給有限事實世界而不是終極信仰世界,日本人信仰了不該信仰的東西。面對西方終極的基督教唯神論,天皇信仰呈現出多神的本質。事實性在者的提升,最終導致被提升者的沉淪。事實的有限性,使對傳承天皇神格性的有限事實多樣化。日本人的神學,在終極意義上不是超越現世的神學而是以現世為神性的神學。

在人神同一的歷史信仰外,天皇信仰邏輯還預設歷史與宗教的同一性信仰。日本歷史,是神通過天皇實現神性的歷史。凡是現世的就是宗教的、終極合理的。日本宗教的現世本質,即日本歷史的現世宗教性。這在不同時代體現為祭政一體的政教分離制度,歷朝歷代的天皇,只為現世歷史給出終極的正義性而不參與現世歷史的具體進程,現世歷史由現世的非神化的人來治理。耶靡臺國的幾內五王制度、公家社會的太政官制、武家社會的幕府將軍制、商家社會的內閣總理制,無不根據祭政一體、政教分離的歷史邏輯。祭政一體,指現世歷史政制的終極正義性在根源上與日本宗教同一;政教分離,指現世歷史以其歷史性展開天皇信仰。

六、日本為什么沒有形而上學與神學

“日本沒有哲學”,這不但是說日本歷史中沒有像德國觀念論那樣的一個個哲學思想體系,而且意味著日本歷史的信仰邏輯對終極哲學——形而上學誕生的阻止。近代雖有稱為哲學家的西田幾多郎,但西田哲學具有排除形上間隔邏輯的特征。形上哲學,開始于現象與實在的絕對間隔,是超越現象追問實在的學問,是延擱存在者后關于存在自身的言說。西田哲學把實在限定為知、情、意統一的純粹經驗、直覺意識、純活動,這背離形而上學所闡明的知、情、意相互間隔的邏輯哲學,只能對實在展開現象性的描述。實在拒絕進入西田哲學,有關于場所的邏輯——對象的物質界、被見的意識界成為有的場所與相對無的場所的內容、絕對無的場所是關于無間隔邏輯的澄明。“無見者而見”。對象、意識在無中的呈現,是對象、意識的自我呈現;事實限定事實自身,個體限定個體自身,現在限定現在自身,世界限定世界自身。以事實為絕對個體、以現在為永遠的現在,這是西田場所邏輯的自然推論。因為,無間隔邏輯中事實與絕對個體、現在與永遠之間本無間隔。在永遠的現在中,你我同時出場,神人相互替代。天皇象征無,因為天皇象征無間隔邏輯。從間隔邏輯產生的本真形而上學所追問的事實的絕對性現在的永恒性母題,在無間隔邏輯中構成無需追問的絕對前提。西田的無間隔邏輯哲學中,沒有形而上學的終極對象。

天皇這個非終極的事實性在者的臨在,取消了任何信仰天皇的日本人對存在的純粹信仰。在天皇面前,最多只有關于現象世界的哲學而不可能有關于存在本身的形而上學,最多只有關于天皇的現世宗教而不可能有關于唯神的神學(日本神道教,未建成在邏輯上統一的教義體系的原因)。個人在信仰天皇信仰中,喪失了超越現象的能力。天皇信仰以其人格性的事實性臨在,永遠抹去了追問一切存在圖式的可能性。天皇信仰的神格性,就完美表現于人格性的事實性世界中;絕對抽象純粹的天皇信仰,任何時候都以象征的方式出現在日本藝術中。日本藝術,既不是絕對精神完化自己的工具,也不再現具象事物,而是在具象中抽象出神的神性,在人格性的具象中表現神格性。日本藝術,象征日本人的歷史信仰而不是人類的神性信仰,這使日本藝術步上反藝術——藝術是人類生命情感的象征性形式——的道路。

日本藝術情感的非人類性與日本宗教的非人類性,典型表現出東方文化所倡導的亞人類情懷。現世宗教以信仰天皇的神格性為最高理想,以事實的人格性帶出天皇的神格性。兩性一體的天皇信仰,即現世宗教的全部教義。不用說提出神皇一體、祭政一致的神道教是現世宗教,連外來佛教、基督教也難逃現世化的命運。宗教精神的現世化,為著現世生活、現世國家的宗教化。天皇人格這種天皇神格的現世形式與天皇這種神的現世形式的日本歷史信仰邏輯,創造了以現世人倫為價值取向的日本佛教。現世國家、現世天皇及世俗生活本身是絕對真理的源泉,對個別的絕對者的信仰代替了對普遍的絕對法本身的信仰,以正直為內容的人間倫理道德法度成為衡量人與神的親和尺度(中村元《東洋人的思維方式》。日本佛教,缺少邏輯思辨能力,強調真俗一貫、即事而真、在家佛教,這與日本宗教所奉行的人神合一、在神圣全體中消沒自我的思想依據于相同的“無間隔”邏輯。利己心,是對神最大的不敬,因為由利己心產生的自我在人與神間樹起了間隔。

西方的形而上學傳統以觀念的方式超越現象界,西方神學信仰神本身。絕對精神在觀念中的神化與絕對神在信仰中的神化,是形而上學與神學的內在要求。兩性一體的天皇信仰,反對絕對精神的神化、絕對神本身的神化。只要日本歷史不放棄天皇信仰,只要天皇是現人神,日本人的成就,只可能是事實性的、戰爭的、經濟的、藝術的、宗教的,而不是本真的形而上學與神學。因為,天皇的現世臨在,從觀念上取消形而上學超越現象追問絕對精神的可能性,這種形象的現世天皇預定日本藝術所象征的情感的現世性。

七、權利的神化

日本歷史信仰邏輯,封閉了通向純粹存在與純粹神性的道路,那么,折回現世權利使之非現世為形上化、神化的權利,便是它的必然取向。天皇的神化,源于對人的神化的普遍認定。神化后的天皇加上不可能本真神化的人,構成天皇的現人神本質。為了保證神性不沉淪于現世天皇中,日本歷史信仰邏輯,承諾以肉體生命的生存延續代替精神生命的生存延續、以血緣流傳的虛擬無限性(血緣流傳的事實性)代替神的永恒性。神在天空中對歷史的臨在,轉化為在過去對歷史的臨在。血緣流傳,以持續的事實性為本質。事實在時間中的非間斷性,使肉體生命在血緣流傳中承接下去。事實性的權利,最終以形而上學的方式確證血緣流傳的無限性、神的永恒性。權利的事實性,因為事實性為了事實性而神化。

從天皇的神化中有人的神化,從人的神化中有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神化,從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神化中有事實性在者的神化、權利的神化。權利,就是最富有事實性的事實性在者。天皇在流俗時間中延傳天皇信仰的權利的普遍性,為一切天皇權利給出明證。普遍終極的權利,指出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普遍終極性。不同時代的歷史邏輯,只不過是實踐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普遍性歷史形式,也是天皇在時間中展開神性的不同方式。天皇根據自己的事實性人格性承諾的終極權利,承諾血緣流傳的可能性。最有事實性的人格,即天皇人格。天皇人格事實化的權利,即天皇強權、天皇法權、天皇產權。這些權利的普遍價值指向,使之區別于古代中國皇帝的壟斷私權。換言之,天皇的神格性、天皇權利的普遍性,保證天皇人格、天皇權利的公有本質。天皇權利與天皇人格一樣,僅僅是實現天皇權利的終極性、天皇神格化的手段。天皇的神格性,在日本歷史信仰邏輯中是完成終極神性的手段。相反,皇帝的壟斷私權,既無終極性的價值根源又無超越于私權外的普遍價值指向。

權利的神化,是天皇神格性的政治學形式,權利的事實指向是天皇人格性的政治學形式。天皇人格,以肉體生命的生存延續傳承天皇神格背后的神的神性。天皇權利,以具體的公有的天皇強權、天皇法權、天皇產權為手段,在現世社會中展開承諾天皇權利的終極性的天皇人格。這些權利的公有本質,植根于日本歷史的正義邏輯。在終極意義上,是天皇私有天皇信仰同時是日本全民對這種私有權的公有。因為,天皇象征日本全民(這種象征天皇制,不僅是戰后的日本國體,而且是日本歷史自古遵循的歷史邏輯。戰后的象征天皇制,是日本歷史邏輯最準確的形式。天皇,在日本絕不同于皇帝在中國。他倒有些羅馬教皇的特質。他是現世權利的正義性的終極給與者而不是現世權利的承受者。中國皇帝既給與又承受。立法人同是執法人,法的正義性外在于法本身內在于代表事實性強權的皇帝意志)。

日本歷史正義邏輯,在天皇與日本全民間實現的自由化身在所有權形態上,表現為天皇私有制的全民公有本質。它在終極意義上對正義的監護對象間的間隔的取消,取消了作為所有權不同形式的公有權與私有權的間隔。由天皇人格對天皇神格的絕對私有所表達出的全民對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手段性的私有權,恰恰是一種普遍公有權——全民公有對自己的生存延續的私有權。個人對肉體生命手段性的私有權的神圣性,對應于天皇人格對天皇神格的神圣私有權,誰也無權剝奪個人獻身日本歷史正義邏輯的權利。剝奪者與被剝奪者的權利,只是日本歷史正義邏輯顯示自己正義性的權利。

日本歷史信仰邏輯所帶來的天皇現世臨在信仰,以肉體生命的生存延續為出場方式,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神性,來自肉體生命對天皇神格的手段性或天皇神格對于肉體生命的獻身的神圣向導。這在事實世界中即血緣神性。既然日本歷史正義邏輯規定日本歷史的所有權形態為全民公有的天皇私有制,既然日本歷史信仰邏輯承諾日本歷史邏輯的正義性,那么,由歷史信仰邏輯所承諾的血緣神性,就必須構成歷史正義邏輯在所有權形態上的承諾內容。這種內容的邏輯原則,為血緣神性天皇私有制或血緣神性全民公有制。天皇,由于是天神的子孫而有生存延續諸神神性的私有權,日本全民因為信仰天皇信仰的血緣神性而有對肉體生命生存延續的神圣私有權。在這個意義上,日本歷史邏輯可以稱作家的邏輯。血緣抹去家人間的間隔,這是世俗社會中的日本歷史正義邏輯。日本家族(千根千枝將家族分為西歐近代家族、中國的宗族、日本家族三種形式),以父子繼承關系為基礎。其延續在社會的最低層面體現出天皇血緣流傳諸神神性的信仰方式。家庭的生存延續,是對日本國、日本天皇生存延續神性的最低承諾。日本歷史邏輯所內含的家的邏輯內容,為日本選擇直系家族的結構給出必然性。家長在家人中的地位,相當于天皇在皇族中的地位。父子間繼承權的合法性,源于天皇繼承諸神神性的終極正義性。財產繼承只是血緣傳承的副現象。兄弟間相對于家長共在,相當于日本人間面對天皇共在。按照家的邏輯,家人的個人性,受制于家的存在,家就是那種維系家人感情的場所、力量,使家人具有共同的血緣淵源、血緣神性。在共時性意義上,共同的血緣流傳,不再使家人間存在任何間隔,沒有間隔的家人呈現出和的哲學,個人追求無心、清明心、誠的內在修養,是家人間背靠的日本歷史正義邏輯的當然要求;在歷時性意義上,家父長繼承制保證血緣流傳非間斷的神圣性、家長對于家人持存的唯一性。這對應于日本歷史以過去為現在之源的時間邏輯。家人與家人之間、小家族與大家族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無不在各自的界域面對共同的歷史信仰共在。

注:

“1890年10月,井上哲次郎結束了大約七年的留學生涯回國,就任東京帝大文科大學教授。他依靠文相芳川顯正寫成對教育敕語的解說,作為《敕語衍義》(1891年9月)刊行。在這本書里,他教導說:敕語的主旨是“修練孝悌忠信之德行、培養共同愛國之義心”,這“最適合于統一民心”(《增訂敕語衍義》被收入《教育敕語相關資料》第一集,頁460)。他在正文中,——解釋敕語的語句,從中可見的邏輯是所謂的家族國家論。

我日本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家族制,國既是家的擴大,家乃是國的縮小。正如在家中家長為家之主一樣,在國中國君乃國之主。家長對于家而言、國君對于國而言,其關系沒有相異之處。因此,作為未成年人,在家要服從家長,在國要以其服從家長之心來服從國君,即將孝擴充便應當直接構成忠的內容。忠、孝,其名異其實一矣(頁513)。

他不但這樣類比地把君臣關系理解為家長與子弟的自然關系,而且依據有機體論做了補充。

蓋君主譬如人之大腦、臣民如人之四肢百體。若四肢百體中有不隨心意而動的時候,這正如人半身不遂、全身也就無法為此而發揮作用(頁511)。

這樣,他所說的“統一民心”、:共同愛國“的意思,就是如同下面的東西。

我國之所以能夠鞏固、一兆一心,乃是因為遵從天皇陛下的命令的結果,正如四肢迅速遵從精神之所向而動,毫無滯礙。原來,國家為一個個體,應當以唯一的信條貫穿其中,絕不能讓民心四分五裂。……若其臣民全都整合一心、成為一體,并且服從主君,主君也以一個信條統一、團結臣民,此時,國家的基礎乃在其中,它才得以鞏固,……(頁467)。”(土肥昭夫,“近代天皇制與基督教——從頒布帝國憲法到中日甲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