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審丑美學論文

時間:2022-07-01 03:25:50

導語:莊子審丑美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莊子審丑美學論文

莊子博大的哲學思想中包含了及其深刻的美學思想,在整個美學思想里,莊子從對立的角度同時探討了美和丑。莊子對于丑的審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國文學藝術中可謂打開歷史之先河,具有開創性價值,對研究莊子審丑美學意義深遠。我們發現美學思想的光輝在莊子哲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雖然《莊子》全書沒有專門提及莊子的審美思想。莊子以道家之法尤其關注審丑的表達方式,且審丑內涵極為大膽豐富。在莊子審丑美學中使人們體會到了如何使“丑”轉向“美”的思考方式,莊子強調人們不應矯揉造作,而應“法天貴真”,應該以“德”來內充外在的丑陋,通過“心齋”“坐忘”“虛靜”而步入“道”的精神境界彌補,影響和凈化內在的鄙陋。莊子美學更多的關注個體生命逍遙的豁達與暢通。那些莊子筆下“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圣人,都是不受外物的浸染,有著冰雪般肌膚和充滿“無己”“無功”“無名”,精神上的絕對自由的圣人。莊子筆下的人物除了這些內外兼修的神人、圣人外,可我們也會發現,在莊子的思想里也有不少外美內丑、外丑內美的人物存在,他們或逍遙自適,或在精神上超越自我,及其自由和閑適。這些人物的出現絕非偶然,他是美學研究的重要體現。萬物所展現給審美主體的美感,有些是自然本真狀態的呈現,而另一些則是以“巧奪天工”般精湛技術的加工。自然本真的存在也好,人為的雕琢也罷。在莊子那里,他追求的是萬物的自自然然。在他看來,自自然然的東西總是散發著美的光輝。莊子尤其追求審美之自然。

“自然”一詞并非始于莊子。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老子那里是“道”的本性,“自然”與“道”同一,離開“自然”,“道”將不能存在,而離開“道”,“自然”也將無法存在。可見,“自然”一詞在老子那里就已經不僅僅指自然界了,而是指事物本身以其本真狀態存在的方式,是本然、天然,是自然而然、自自然然之意。陳望衡先生曾說:“……鳥按其本性飛翔在天空,魚按其本性遨游于水里。只要人不以自己的意志去改變它,它的存在就是合理性的存在。”[1]《莊子》一書中,“自然”一詞出現了8次,與老子所講的“自然”含義基本相同,是與“人為”相對的。莊子所提及的“自然”包括客觀世界,非人為的天然,自然而然的不受外界干擾的事物內部發展規律。而莊子的“自然”更多的是強調保持事物的天然屬性和自然而然的本真狀態,反對人為和人工穿鑿。莊子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不過莊子把老子的“道”及“法自然”重點放在人生論上。在莊子哲學中,“道”貫穿于莊子哲學的至高境界。“自然”生于“道”,又是宇宙精神的象征,從自然的本真狀態到宇宙賦予生命個體的精神使得人與自然得以和諧友好溝通。就“自然”一詞來說,莊子書中并不是很多,“道家尚自然,此義盡人知之。然道家書莫先于《莊子》,而《莊子》內篇言及自然者實不多。《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應帝王》:‘順物自然而不益私焉。’僅兩見。似莊子心中,自然尚未成一特定之概念。莊子之所謂自然,不過曰順物之自然變化,不復加以外力,不復施以作為而已。”[2]而從宏觀上去理解《莊子》,它無處談及的不是關于自然的問題,同時錢穆先生在這里把“自然”在莊子那里的本意講得再確切不過了。莊子所說的“自然”,是從大自然中提升出來的本性,而大自然的本性理所應當也是人的本性,因而莊子所說的“自然”有更深層次的含義:“自然”也即人之本性。莊子沒有明確告訴我們什么是他所追求的自然之美,只是提到了“天地有大美”,而這種天地之大美也就是自然美。何為“大美”,“大美”也即是天地的自然性,也即是說是自然之道,就是內在于天地之中的自然的靈魂所在。莊子間接地從“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不但要順應自然,更應當合理地通過自身對事物的反復實踐,從而去更好地適應自然,使那些不完善的具有缺陷的對象變得更加符合審美的客觀規律,這是莊子提倡的自然之美的精髓所在,也是莊子能在這個層面超越老子的最大法寶。二莊子規避違背天道之丑,追求事物自然本真的存在,對于違背自然之美的矯揉造作痛恨至極點。《秋水》曰:“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邯鄲學步”這一故事不考慮自己的特點,盲目因襲,不但學不到別人走步的絕技,反而連自己以往自然的習慣步伐都忘得一干二凈。“丑女效顰”這一故事中,丑女見西施皺眉很美,于是極力效仿,以為自己也和西施有一樣的效果,殊不知,不見其美,反見其丑,違背了自己自然的模樣,只知道西施捧腹皺眉很美,而不知道美的原因何在?僅以為只有捧腹皺眉就是美的表現。為什么西施捧腹皺眉很美,而自己這樣做則丑呢?原因在于丑女不分時間、地點、場合、趨趕時髦的惡劣作風,而就是這種作風淹沒了自己的個性特征,使自己的自由生命受到極大限度的約束。莊子審美觀重自然,其核心是在處理天與人的關系上。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由宇宙論到人生論,第一步便是天人關系論。”莊子反對任何違背自然的人事活動,主張“與天為徒”、“天人合一”。這里的“天”即自然天性,也即人自由的本性。

“人”即“人為”,人為必有損天性,因而人只有摒棄對自然的一切違背行為,才能獲得自由的天性,而追求人的自由天性是莊子美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在《莊子》一書,‘天’字共出現655次,其中單音詞174次,雙音詞或詞組481次。‘天地’93次,‘天下’286次。”莊子之所以反復強調“天”字,其實也就是為了闡述其重自然美的審美理想。“天”是外在于人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本真狀態,不能因為主體的力量而使之與“道”相脫離。“天”即自然,是萬事萬物自然而然的狀態或人自由的自然天性所在。天是宇宙萬物的本質,更是人存在的價值所在。在莊子看來,仁義禮智、道德規范以及個體的貪欲雜念,摧殘著人的自然天性,而導致了個體的不自由乃至人性的失落。因此,莊子大力反對一切人為的違背自然天成的規章制度的束縛,將“自然”看作仁義道德的對立面,力求恢復到人性自自然然的本真狀態。而作為個體,不應當違背自然,而應沖破名韁利鎖的束縛,勇于順應自然,只有超脫了現實的束縛,與自然天道相親相和,才能擁有自由充實的精神生活,使人的自然天性自由地無拘無束地發展,一切自自然然的原始天成狀態就是最美的狀態,而破壞天然狀態的人為方式就是丑的不自由的惡行。通過《秋水》中北海若所說的內容可見,如果說美是個體所獲得的生命的一種自由,那么丑則要反自由。“從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進程看,對于美學觀念中“丑”的研究都標志著審美意識的進步。正是由于不和諧和不穩定因素的加入,促進了從古典美學向近代美學的發展,古典美學的否定和近代美學的產生也以丑的因素為契機。”因而研究“審丑”對美學來說仍然是重要的課題,具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汪靜 單位:貴州省安順市安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