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藝術地域性審美與整體性審美
時間:2022-05-10 05:32:00
導語:圖形藝術地域性審美與整體性審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共同認可的,特定的文化脈胳,有著一個民族所共同認可的精神內核,又有其五彩繽紛的本土文化,豐富的地域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審美習慣,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點。作為中華民族整體含義的民族文化,體現著民族整體性的精神特質。
哲學家們曾指出人是文化是人的產物,人也是文化的產物,圖形的產生和發展反映了人類的生存的文化即圖形的巫術目的,和生活的文化即圖形的裝飾目的。自從人類或出于模枋或出于巫術的目的而繪出第一個圖形開始,經過漫長的歷史時光流轉所留下來的圖形記載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社會生活情況,反映著其特定時期的文明、文化的發展程度。由于地域、時代和民族的不同,其文化背景也就不同,其圖形風格及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和精神內涵也不同,反映了一個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文明狀況及發展脈胳。
二、中國圖形藝術的整體性精神內涵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主體內涵是以陰陽觀和生生觀為核心的中國本原哲學體系。一要生存,二要繁衍,這是人類發展的基本文化意識。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混沌分陰陽,陰陽相合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中國本原哲學,作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基因自始至終貫穿于民族文化發展的全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本原哲學體系派生出以儒、道、禪三家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的哲學體系,二者作為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母體,推動著各個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藝術的發展。形成了崇尚含蓄、簡體、氣韻生動的圖形藝術。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整體意志,幾千年來,它雖然隨著華夏民族的分化,原生圖騰即群體圖騰分為若干演生圖騰,而這些圖騰造型上和原生形態有相異之處,但是基本性質沒有改變.龍這種圖形符號的發展貫穿了華夏文明的發展史。龍起源于在新石器時代,原始宗教的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成為龍形成的源頭之水,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由于龍的形象怪異、能力神奇、有通天的本領,一些奇特的與龍的含義或形象有某種相似的自然現象也被附會成龍。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一處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發現了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殼擺塑的“龍”的圖案。在東北的遼河流域發現過距今5000年的玉“龍”,當然,這種“龍”與今天我們見到的龍形象還有很大的差距。遠古“龍”的起源,除了原始宗教與巫術的原因外,還與圖騰崇拜有一定的聯系,圖騰是原始社會中一個氏族的標志,又稱為族徽。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它無生命的東西,這種物種就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護神。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不少氏族曾以龍為圖騰,如遠古的黃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堯、舜、禹的氏族,以及吳、越等氏族。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龍是古人模糊集合了眾多的動物和天象,從而創造出來的神物,龍的種種神性,又都為龍的征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礎:龍喜水,而水是生產、生活的命脈;龍好飛,飛是對超越苦難、擺脫困境的向往;龍通天,天是天帝和諸神居住的地方;龍善變,變是對生存環境的適應;龍靈異,靈異使龍神奇莫測、非凡不群。因而人自己付于龍的種種神性成為人類的保護神,龍這種圖形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三、中國圖形藝術的地域性
人們的生活空間不同,經歷不同,生活習俗的不同,所以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決定了人們的視覺經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習慣。如:陜西地區人們喜歡把繪有虎和各種神怪圖形的馬勺掛在大堂內,以祈福納祥。然而福建地區的人則害怕這種圖形,以為掛在室內會招來不詳。因此,地域性文化的差異,對圖形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圖形藝術。很有代表性的是游牧民族的北系巖畫和反映農耕與漁業民族的南系巖畫,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兩個地區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有鮮明的藝術特點。
北系巖畫反映了位于陰山、烏蘭察布草原、賀蘭山、內蒙古不同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特定的地域性文化,具有寫實的特征。圖形中狩措的場景,描繪了北方少數民族在艱苦的地理環境中,在一望無際的廣闊的草原上與自然界、猛獸為生存而進行的斗爭。畫面處處擊蕩著以巫術意識和生命感為核心的精神內容,圖形中對于人和野牛、大角鹿的描繪,夸張地表體了生殖器的性部位,反映出放牧民族的生存觀。由于狩獵民族在艱苦的狩措活動中對運動感和生命感的體驗是非常強烈的,他們需要時時將這種體驗以各種形式肯定下來,以增強征服自然的信心。早期北系巖畫,奔跑沖撞的動物形成了這時期巖畫的無序結構,自由與富有生命的節奏運動感,體現著狩措民族在艱苦環境下以巫術意識祈求生存的渴望。中后期北系巖畫隨著狩措業的衰退,農業的穩定生活帶來和諧的心境,先民們奔涌的生命意識和心智結構中動蕩的激情就逐漸變得平穩。巫術也從膨脹狀態逐漸冷卻為人類精神生活的正常要求,這一切使先民們的創造不再屈從于精神實用的壓力,他們的創造心態逐漸從生存的需要中解脫出來,來自于生活的愉悅感不斷在創造中轉化為審美的愉悅感。圖形的線、面表現上也變得對稱均衡,更多了一份裝飾感。南系巖畫反映了南方少數民族的農耕與漁業生活,反映了鮮明的地域性文化,圖形中大量出現的魚、蛇、鳥圖形,對原型加以了抽象概況,把其作為生殖象征符號,反映南方少數民族濃郁的風俗文化。圖形構圖均衡,畫面整體上感覺平穩安靜,表現手法上以起伏有序的線和色塊追求整體的變化而造成流動、躍動的節奏韻律感。
總之,中國圖形藝術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有著其五彩繽紛的本土文化特征,也有著一個民族所共同認可的精神內核,體現著藝術審美的整體性和地域性。
- 上一篇:獨具一格的釋氏輔教文學
- 下一篇:鉛筆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