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圖形設計

時間:2022-03-11 02:06:00

導語:廣告圖形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告圖形設計

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讀圖年代。

曾幾何時,讀圖時代就一個箭步撞進了我們的眼球。從蔡志忠的《菜根壇》,庸的《澀女郎》、吉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再到紛繁的“圖說”,圖形成為了快節奏生活的“調料”,“讀圖”成為了這個時代信息傳播的主旋律。

在讀圖時代里,如何充分發揮廣告圖形的魅力,才能更好的傳播商品和品牌的信息,這是廣告人天天都要面臨的課題。廣告圖形語言的研究在廣告設計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它是進行廣告創作的核心,是提高廣告作品質量的關鍵。

大衛·奧格威說,一張圖片可以抵得過一千個文字。作為廣告中最基本的兩個要素,從視覺傳達的角度來說,圖形比文字的注目程度強,首先進入觀眾眼簾的是圖形,圖形的感染力也較強。從信息傳達的角度來說。文字比圖形的信息傳達更準確,能進一步強化圖形的策略意涵,而且還常常有“畫龍點睛”的意味,文字的號召力也較強。國外研究資料表明:文字、圖像能引起人們注意的百分比分別是22%和78%:能夠喚起記憶的文字是65%,圖像是35%。只有圖形而沒有文案的廣告,會讓人覺得費解:而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使人們沒有興趣也沒有耐心去閱讀枯燥的文字廣告。只有文案而沒有圖形的廣告,會讓人感到枯燥和乏味。廣告也不是新聞,沒有人為了看廣告而購買報紙。平淡的文字無法吸引觀眾的眼球,只有生動而有趣的圖形才能把觀眾的注意力從繁雜的信息中吸引過來。所以,圖形和文字是相輔相成的,要想使廣告有效,它們是不可偏廢的。

廣告的實質就是信息傳播。我們研究廣告圖形信息的傳播,自然要從傳播學的角度去分析影響傳播的因素。克拉柏在《大眾傳播效果》一書中宣稱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中的“選擇性過程”的行為,導致大眾傳播只有“有限效果”。簡單地說,選擇性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過濾過程,它以信息接受主體的預存立場或已有知識來過濾來自傳播者主體的信息。具體地說,是指受眾在接觸大眾傳播活動之際,并不是不加區別地對待任何媒介和內容,而是更傾向于接觸與自己的既有立場,觀點,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內容加以認知和記憶,而有意無意地回避那些與自己既有傾向相左的媒介或內容。只要適應了消費者“選擇性過程”這一行為,我們的廣告自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圖形要能貼近目標消費者,引發思想的共鳴

如果想告訴某人某件事,你必須談論他的感興趣和注意的事物,這是人際交流、大眾傳播中顛撲不破的一個真理。用目標受眾感興趣(熟悉)的事物(場所),用目標受眾感興趣(了解)的文學作品,用目標受眾的語言(口頭禪),用目標受眾關注的熱點話題等手法,去撥動建立在產品和觀眾間的那組情感和弦。

二、廣告要能娛樂消費者

把廣告娛樂化、藝術化是廣告創意人必備技能,這情形好比演員上了舞臺一定要有特別的服裝、化妝、動作以及燈光、音響等等配合,為的是令觀眾賞心悅目。一個消費者有興趣看某個廣告可能是因為它的娛樂價值或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如果這個廣告很有娛樂性,他可能會記住它。娛樂效果并不影響在傳播上的嚴肅意義,但你不必辛苦地扮演小丑逗笑,那是喜劇演員的職責。廣告人做的是博得消費者的好感,好感不同于逗樂,感人的或震撼的甚至恐怖的訴求一樣能獲得好感。這種幽默、滑稽的表現形式能增加親切感,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吸引他們觀看廣告畫面。三、圖形的原創性

原創性是廣告圖形設計的難點。陳腔濫調等于慢性自殺,只有獨特的圖形創意。才會使廣告事半功倍。優秀的圖形設計不能照搬別人的思想,抄襲別人已經用過的語言,用于相同的類別的產品使廣告失去了設計和創作的意義。雷同的圖形創意,常常會使消費者產生混淆,給“先入”的品牌做嫁衣。

四、圖形要簡潔

現在,人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大量的信息所轟炸,觀眾開始變得散漫而隨意,不可能再象過去那樣去品讀那種煩瑣而累贅的圖形。觀眾在看雜志廣告時平均只會停留視線5—10秒鐘,而路牌廣告只有2—3秒鐘。許多時候。廣告中太多的裝飾內容,不但無效,反而影響了主題的溝通。所以,我們要盡量的使我們的畫面簡潔,使廣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展示出來。美國李奧貝納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泰德·貝爾說,“我參與的廣告都很簡潔。創意、表現、文案—都很簡潔。這是從事廣告創作之初就應該注意的。不要因為過多考慮廣告的藝術性而影響向消費者傳達你的概念,不要將你的作品搞得太復雜。”

五、圖形可否包含引人入勝的故事

使用富有故事性的照片曾經使奧美廣告公司屢屢獲勝。讀者一瞥到這樣圖片時便會想“這是怎么回事?”然后他就會繼續讀下去。在照片上注入越多的故事性訴求,就有更多的人會注意你的廣告。

六、一定要考慮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消費者看廣告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可以當作購買決策的參考。太直接的表現往往不被認為是優秀的圖形語言。而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的圖解顯得平淡。多半情況下,消費者是被動地接受廣告訊息的,所以,越簡潔直白的訊息,也就越容易侵入他的潛意識。刻意將創意做得很有深度的創意人。建構了復雜的邏輯,套用煩瑣的結構,過高估計消費者對產品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觀眾看完之后常常是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