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朋輩心理互助探討
時間:2022-06-04 09:07:58
導語:高校朋輩心理互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將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切入,深入探討如何將朋輩心理互助形式這種有效地心理援助模式,深度融入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中,落實探索出更為契合新時代心理健康工作特征的方式舉措。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朋輩心理互助;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受到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育人體系中的各個層面的關注和支持,考慮到目前各方面因素的要求,也要求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目前高校心理工作更多傾向于對當前部分存在不健康心理狀態的學生篩選工作,重點集中于心理危機預防干預機制的探討和實踐,而針對青年學子如何培養和提升積極正向的心理品質缺乏落地生根的有效舉措。本文將以積極心理學視角為切入,通過將朋輩心理互助形式融入心理健康工作,更好地培養和促進青年大學生理性平和心態,打造穩定和諧的高校心理健康環境氛圍,科學合理地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一、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
積極心理學這一研究概念的創始人為馬丁•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被定義為一種力圖激發個人的發展潛能和美德特質的科學領域,其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主觀正向體驗,即滿足感、幸福感等;個人正向特質,即包含價值取向、品德素養等;正向社會環境,即文化環境、制度規范等。部分研究者認為,如果個體持有理性平和心態,抱有積極正向的心理品質,那么就能增強自身的心理能量和心理資源,優化自身心理發展狀態,以便更好地應對解決成長成才遇到的心理困惑。賽里格曼研究認為,如果個體存在某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并不能將其單單認定為身心功能紊亂,更值得關注的是,要認識到個體其自身潛能的可挖掘性和身心蓬勃發展的延伸性。
二、構建朋輩心理互助的層級體制
朋輩心理互助形式如何構建系統的層級體制,是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應集中探討的問題,筆者建議應從體系層級構建上探索,將學校、學院和班級宿舍聯合起來,形成層次分明的工作網絡,為學生創造理性平和的心理氛圍,推動心理工作的深入開展[1]。學校層面,搭建層次分明的心理健康工作網絡,即“學校—學院—班級—宿舍”體系,相對應地設立“專業心理老師—班主任—大學生朋輩輔導員—宿舍心理疏導員”人員。其中,班級層面的朋輩互助工作往往起到至關作用,大學生朋輩輔導員能夠在班級內,作為心理信息觀察搜集者,及時上報心理狀況,這極大地延伸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涵蓋面、受益面[2]。學院層面,落實形式多樣的朋輩心理活動,依托學生會心理服務中心,加強對心理社團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創新開展文化育人活動,從而增強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素養。以往研究發現,同學們希望參加對其學習生活有幫助的心理健康活動,希望活動內容更有趣味性、參與性等。例如我校開展的趣味運動會,通過比賽讓學生釋放壓力,提升自信心和凝聚力,感受到集體的關心和愛護;其次,可以開展心理沙龍,朋輩輔導員作為主持人,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隨機抽題(入學適應、人際溝通、戀愛與性、學習學業等),以個人經驗結合一定專業心理知識進行研討,通過交流互動達到朋輩間心理疏導的效果;再者,可以舉辦心理DV劇大賽,同學們自行組隊參加,選取心理含義的主題,在表演過程中,如實體現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問題,經過了朋輩輔導的過程,解決問題,實現自身心理健康成長。
三、開展朋輩心理互助的方式途徑
縱觀目前國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很大一個層面的問題就是在具體實施途徑中并未以生為本、去貼近學生的實際,當個人出現負面情緒等狀態時,宏觀不能有效防控和及時處理,很容易以點帶面“傳染”到更多學生,如果能將朋輩輔導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提高發現率,加強一線心理工作,才能適應和匹配心理健康服務的要求[3]。(一)互助性心理素質拓展。互助性心理素質拓展是一種以學生小組為單位的心理互助形式,同齡人間通過溝通、啟發、監督和促進等,形成更加積極、穩定、平和、陽光的心理狀態。目前主要方式為表演訓練法,設置一個特定的場景后,通過學生本人扮演角色,如擔任教師、公務員、銷售人員、導游等,讓學生在場景中,根據劇情發展調整自己的角色表現,從而獲得經驗,學會應用于學習生活中,提高人際交往和應對處理能力。拍賣行。教師擔任拍賣人員,拍賣行里有很多產品,產品具有不同的價格,例如感興趣且發揮專長的職位、舒適又漂亮的房子、幸福美滿的家庭、賺大錢、知心朋友、談最完美的戀愛、社會聲望高的工作等。每位參與拍賣的學生有10萬元,1000元起拍,通過這個活動去探索學生渴望并需求的事物,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更好地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品質特征。默劇大師。教師設置一個故事場景后,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去表演,學生通過進行非言語的溝通后,學會共情,學會理解,學會交際,學會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大學人際關系環境中,提升溝通交往能力。(二)互助性心理暗示和鼓勵。互助性心理暗示和鼓勵,主要是讓學生采用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間接地對同輩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起到更多積極正面地促進作用,從心理層面來講,這種方式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暗示鼓勵的雙方的關系,而學生群體間的價值觀相同、經歷相似、情感聯結緊密,因而效果較好。95后青年大學生的自主意識較強,如果通過直接甚至強制命令的方式,效果上通常會不盡人意,如果能夠首先讓教師教授學生潛移默化地方式去引導,再通過朋輩間以暗示和鼓勵的方式去傳達,很可能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謂“知人易,知己難”,通過相互暗示鼓勵,通過他人的輔助更好地了解自己,例如開展互贈格言活動、前行路上的小伙伴等,更好地發揮朋輩互助的作用,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三)互助性朋輩心理輔導。在專業心理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學習一定程度的心理學知識和實用性技能,根據青年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需求,讓每個學生在尋求心理輔導和幫助的同時自身也作為輔導者,學會幫助自身和他人了解自我,接納自我,學會合理地調試自我狀態,消除心理不健康癥狀,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實現自我身心的健康發展[4],具體做法為:第一步,每位參與互助性朋輩心理輔導的學生,通過稿件或信件的形式,以代號或昵稱的形式寫出自己近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煩惱,由班級心靈使者統一收上。第二步,隨機發放給每位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和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和機能,讓學生針對所呈現的心理困惑具體情況,給出輔導建議,進行疏導,寫好后再次交由班級心靈使者統一收上。第三步,將其發回給原來的學生,本人仔細閱讀“朋輩輔導者”的輔導內容,得到一定程度的輔導,并寫出評語、進行打分,即是否認可“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信件,寫好后收齊,交由心理健康老師對“朋輩輔導員”給予積極鼓勵性的評語,有針對性提出建議。第四步,發還給“朋輩輔導者”,通過老師的評語了解自身朋輩心理輔導的能力,查漏補缺,以便以后進一步提升。第五步,將所有朋輩輔導過程材料歸入檔案,挑選高水平和有典型代表性的朋輩輔導內容在全體學生內表演,請學生討論并提出有針對性地朋輩輔導補充內容和建議,如果判定有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將給予持續性后續關注,可轉介給學校心理指導中心開展心理疏導工作。
互助性朋輩心理輔導開展的形式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重點以學生為本,學生是輔導過程的參與者、實施者,而心理教師只作為引導者去維持現場的秩序和推進過程的進行,雖然學生本人可能離“專業心理咨詢師”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但同時他們也具備半專業性、自覺性、親密性、便捷性和實效性等優勢特點,輔導者和受助者見年齡相近、價值觀相似,并不會局限于時間和空間等方面因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最短時間緩解問題、長期時間內關注問題,如此處于學生一線的心理工作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讓同學敞開心扉、實現共情共鳴,達到心理疏導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淑敏.輩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性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6(1):100-104.
[2]成靜.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2.
[3]李韋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輩心理互助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4]陳愷盛,王麗,杜艷,王豪,段繼燕.95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與構建[J].中外交流,2018(52):57.
作者:陳愷盛 王麗 祝曉斐 張雅靜 馬思源 單位:濟南大學
- 上一篇:隨堂測試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實踐
- 下一篇:農村成人學校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