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16 02:44:47
導語:積極心理學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全球科技、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水平極大提高,但負面心理卻層出不窮。而傳統心理學理論過多關注心理缺陷和問題,極大程度上忽視了人的積極心理的重要性,忽略了人內在的潛力和主動性。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Seligman宣稱:“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1]。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利用目前心理學領域比較完善的實驗方法和有效的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美德、力量以及發展潛力的科學[2]。積極心理學提出了積極預防的思想,認為心理的各項能力的構建尤其是正向能力的構建,更多的是來自于積極心理理念的引領,而不僅僅是發現并彌補缺陷。心理學不僅是幫助人類解決和處理心理問題及疾病,更應該對人類所具有的優秀心理品質進行發掘和提升,引導人類追尋更為積極、健康、幸福的人生之路。總而言之,積極心理學是對普通人如何更好地生活、發展,如何充分發揮人的潛能等方面進行大量研究的一門科學[3]。1999年,哈佛大學菲利浦•斯通教授首次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2006年,其學生泰勒•本沙哈爾博士講授哈佛幸福課(其本質亦為積極心理學),因選修學生爆滿而為社會所廣泛關注,進而風靡全球。對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得以體現,國外尚沒有理論記錄。哈佛幸福課也是在摸索中逐漸成型的。國內雖有部分高校開始引入積極心理學的內容,但至今未成體系。
2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著受眾面廣、效率高等優勢,已成為高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替代的主陣地。實踐證明,該課程在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發生、提升學生心理素質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正如諸多學者所指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諸如理念錯位、價值取向偏差、教育內容貧乏單調和實施滯后等問題。有研究發現,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同時最令學生不滿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2.1心理問題導向導致教學目標偏離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分三級: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二級目標是以解決心理問題為主,三級目標是以治療心理疾病為主[4]。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側重于二三級目標中心理問題及疾病的咨詢與治療,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級目標中的基本心理能力尤其是積極心理能力的提升。大學生心理問題大部分為成長過程中的適應性成長問題,教會學生正確面對固然有助于學生心理更快成長和成熟,但是這些適應性成長問題同時也可促使學生在困頓中產生深刻體驗,通過自我的調節和努力而做出的改變往往更具意義。另外,有些適應性成長問題往往是階段性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將逐漸不再被關注,因而失去應對的必要性。而一味強調心理問題的表現、危害以及應對策略,則實際上強化了學生對問題的關注程度,從某種意義上反而不利于問題解決。2.2講授法為主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常為公共選修課或公共必修課,采取大班制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常以心理理論的講授為主,穿插以案例分析。授課班級學生人數眾多,課堂中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高,從而導致課程實用性不強,無法滿足學生選修該課程的初衷和需求。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課教師的講課水平和精彩程度,而灌輸性的授課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而常常出現教師長篇大論、困頓不堪,學生睡覺、玩手機的沉悶現象。2.3缺乏對教學效果的科學評估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以學生評教為主,缺乏多樣性和科學性。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通常以該課程的吸引力為主要評價標準,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需要強調學生是否聽得有趣,更重要的是學生是否真的學到知識,以及這些知識是否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個體心理品質,而這是傳統評教環節無法涉及的。
3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
3.1優化課程體系,豐富教學內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將有助于優化課程體系,促進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學生將在獲得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以及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的同時,更加關注積極正向潛能的發揮,追求積極幸福體驗,這也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升華。積極心理學取向的教學方式認為“喜悅、快樂、幸福、和平、愛、希望、負責任、寧靜、謙遜、仁慈、寬容、友誼、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貞等積極因素是人所固有的力量,當其得到培育和增長,消極方面的力量就能被消除或抑制”[5]。3.2從關注問題轉向積極發展。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心理缺陷和問題,并提出諸多的應對措施和方案,卻忽略了積極的心理體驗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很少關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即積極正面的心理品質和能力。痛苦的反面不是快樂,而僅僅是沒有痛苦。學生心理問題的緩解或解決如同其心理素質從水面之下提升到水平面上,而水平面之上的積極、感恩、愛、樂觀、幸福、愉悅、希望、潛能等更為廣闊、更有價值的心理空間卻被極大地忽視掉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在關注問題的同時,引入積極正面的心理內容,倡導、激發以及維持學生積極正面的心理能量。3.3由消極傳授治療方法向積極心理體驗轉變。體驗式教學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組織和方法上的最佳選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案例式體驗教學、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團體活動式體驗教學都是學生普遍喜歡的形式。通過這些具體形式,學生可以進行互動、探討和嘗試改變,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和認知理解。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和體驗,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克服傳統說教的弊端。
4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程設計
積極心理學一改傳統消極心理傾向教學的不足,旨在挖掘學生內在積極心理能量,進而從更積極陽光的層面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理念完全可以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融合,定位課程設計,修正課程目標,豐富課程內容,拓展教學途徑和方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和技術手段的創新。4.1以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為首要目標。積極心理學相信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和消極的心理能量。但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投注到消極層面的能量過度,必然會導致對積極層面的忽視,反之亦然。積極人格的培養將為積極心理投注適宜的生存空間,將在很大程度上壓制消極心理力量的表現。學生積極人格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對周圍的環境和世界始終抱有積極的思維和態。②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能夠從積極層面上看待。③能夠悅納自我,欣賞他人。④面對挫折、失敗,能夠保持積極心態,心境良好。⑤對過去、現在、未來始終抱有樂觀積極的態度。4.2以豐富和深化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為主要手段。積極情緒是指個體需要由于內外刺激、事件獲得滿足,從而產生的愉悅體驗。積極情感體驗的核心是幸福感,包括希望、樂觀、滿足、喜悅、充實等。總體基調是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要喚醒學生對積極情感的再體驗,讓學生充分而深刻地體驗到積極情感帶來的愉悅,勇敢表達自己的情感,全面剖析自己,進而構建一種積極的態度、體驗和行為。4.3以完善的課程內容為支撐。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常包括學生心理健康導論、心理困惑及異常心理、自我心理調適、情緒管理、人際障礙及應對、性心理及戀愛心理、壓力管理及挫折應對、生命教育等內容,多以消極心理問題的表現及應對的方式講述。而積極心理學通常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的社會環境和積極心理治療為主要內容,這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升華和課程內容的完善,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心理視界,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SeligmanMEP,Csikszentmihai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
[2]SheldonK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胡煜.體育院校《積極心理學》課程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9.
[4]冷鶴麗.心理健康教育讓校園充滿活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10):8.
[5]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韓旭東 王青 單位: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
- 上一篇:護理心理學教學研究
- 下一篇:電視新聞寫作真實性與文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