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2-09 05:45:00
導語: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高校德育的基礎和落腳點,也是高校德育創新的理論根源。以人為本,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又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食糧。“以人為本”具有三層基本涵義:其一,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它既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其二,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即強調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種思維方式[1]。以人為本,人既是所有事物的前提,又是所有事物的根據與最終的本質,以人為本的核心在于對人性的充分肯定,對人的潛能、智慧的信任。
2師德建設“以人為本”的意義
高校德育對于高校教師自身來說就是師德。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的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的總和,是教師素質的核心部分。師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更需要教師達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標準,重視道德修養,嚴于律己,為人師表,所以師德更具有自律性。師德的主體是教師,在師德建設中以人為本,就是以教師為本,一切工作圍繞服務和促進教師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
師德建設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了高校教師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肯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它突出了尊重高校教師的人格和權利,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既貼近實際走近生活,又服務社會愉悅生命;它著重突出了人自身,把人作為教育關注的對象與最終目的,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關懷與思考,既要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又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確立起終極關懷,樹立起人的自主意識并同時承擔做人的責任,從思想認識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倫理規范都融入人的情感,師德具有發展性和開拓性。
3以人為本,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
高校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生力軍。縱觀這一群體,他們在政治上日趨成熟,業務素質較強,時常提出自己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的看法和主張,視野開闊,知識結構較新,善于發現問題并敢于創新,在外語水平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上具明顯優勢,換句話說,他們在教學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優勢和潛力。然而,在他們身上也顯現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矛盾沖突,諸如: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觀念上的思維敏銳與偏激性并存;認知難以和社會、實踐趨同;務實求新,講求實際,有積極的進取心,但缺乏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價值觀上的主體意識增強,渴望建功立業,但價值取向過于個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與表現被動性及依賴性相存的問題,等等。如何以人為本正視并正確引導高校青年教師化解存在的困難、問題與矛盾,使他們的師德素質得以強化并使他們安心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貢獻才華,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
3.1以人為本,激勵高校青年教師奉獻與敬業高爾基說:“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活動動機更重要更珍奇了。”動機是激起行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著人內在的心理面貌和狀態,是啟動、維持和終止某一行為的能動的心理力量。而直接影響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動機強弱的,則是其心理發展的成熟度。所謂心理發展的成熟度,是指教師不僅具有從事教師工作的知識、經驗、能力,而且在認識、情感、意志、個性心理等方面都達到某種完備程度,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并勝任教學工作。事業心、成就感是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的內在動力。因此,以人為本,盡可能多地培養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師,既高標準嚴要求,重使用重培養,又要關心、愛護、扶植、尊重他們,幫助解決其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問題和矛盾,促使積極性、創造性得以充分激勵、開發和調動,這亦是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師德的最高境界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而奉獻精神與敬業精神又是師德的核心部分,教師在奉獻和燃燒的同時也成就了自我。教師職業是幸福快樂的,而奉獻、敬業又充滿著挑戰,只有幸福快樂具有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并具挑戰性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所以,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以人為本,就是要發展、尊重、理解、完善他們,使其最終具有奉獻精神與敬業精神。
3.2以人為本,創造祥和文明的校園環境
3.2.1以人為本的輿論環境激發青年教師的積極性比如對高校從教優勢的宣傳,可強化青年教師的健康情緒體驗。高等學校對于教師的誘惑,并非是地位怎樣顯赫、待遇如何優厚,而是可以有著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學活動中的選擇自由、創造自由以及成就事業的機會較多、工作有彈性,加上文體活動較豐富、待遇穩定有保障,還能享受到一份寧靜、悠閑與寬松的校園生活。因此,充分運用多種媒體來調節學校輿論環境,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引導,強化責任意識、育人觀念,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培養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加強師德修養變成青年教師自覺自愿的內在需求,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響、教育學生,促其健康成長。
3.2.2以人為本的學術環境開啟智慧活躍思維高校青年教師求知熱情高,以人為本,就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地扶持他們參與科研,提供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實驗試驗設備、圖書音像資料以及重點科研課題、參加重要學術活動的機會和必要的資金支持等軟、硬件;提供各種進修、培訓以及出國等機會;同時抓好老、中、青傳幫帶工作,使青年教師從老教師身上學到精湛的師能和高尚的師德,在學業、學術、思想上更快地提高;注重加強校際間、國內與國外、老、中、青教師之間以及青年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允許就各自不同的學術觀點暢所欲言、各抒已見,使之在學術探討、交流、爭鳴中開啟智慧,活躍思想,承前啟后,立足于發掘和發展本學校獨有特有的學術風格、學術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給更多的青年教師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和條件。
3.2.3以人為本的人際關系與生活環境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以人為本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更需要高校各級黨政領導以"領導就是服務"為宗旨,做青年教師的知心朋友,及時宣傳、表彰具有良好師德的先進人物,讓他們學有榜樣,促進師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教風學風的養成,愛崗、敬業、奉獻,建立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高校各級黨團組織、工會可根據青年教師的性格、特點和愛好,有針對性地舉辦諸如中國歷史文化、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文學藝術修養等各類講座或報告,舉辦文藝晚會和舞會,舉行各類體育競賽,使廣大教師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讓青年教師在其中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汲取優秀文化精華,完善和實現自身生命價值。
3.3以人為本,真正實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國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千千萬萬高素質人才和在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領域中領先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雙重任務,高校青年教師是實現雙重任務的主體,“希望我們的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的道德、品質和人格,對學生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應該自覺加強道德修養,率先垂范,既要有腳踏實地、樂于奉獻的工作態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青少年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社會尊敬的人。”[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3]以人為本,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具有很強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充分發揮榜樣在師德建設中的示范作用,加強師德修養,用教書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弘揚正氣。
3.3.1努力認真地學政治用馬列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自己嚴要求,有意識有目的地強化從師素質,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注意加強自我心理調適,著重對自身的心理品質、職業道德、知識素養、能力素養進行重塑和再提高,簡言之師德師魂就是高校青年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
3.3.2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升華自身,鉆研業務以人為本“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青年教師在執教的過程中注重知識面的拓寬、知識儲量的增加,在教學實踐和科研活動中增長才干,并注意不斷地用中國的優秀文化和精神充實自己,進而去繼承和發展人類文化的精華。
3.3.3加強對教育科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系統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規律、原則和方法以及一些交叉學科如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等相關的知識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于教學之中。同時密切關注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并力爭站在發展的前沿,以開拓學科新領域。“鑄師魂,養師德,練師能,作師表”,使高校青年教師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專家、教育教學研究的復合型人才。
3.4以人為本,強化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以人為本,關鍵取決于教師本人能否積極參與、自覺、自律地提高道德修養。師德的內涵是“為人師表”,而“師德”的外延,就是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形象,以更高的道德風尚贏得社會的尊敬。“我們對于國家的貢獻,哪里還有比教導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偉大的呢?”[4]
3.4.1加強師德規范的學習,建立健全師德監督機制要把對教師的思想道德要求,通過健全的規章制度確定下來,充分發揮法規制度的約束力。師德建設要落到實處,必須從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切實可行的師德評估標準,重點考核教師的職業道德狀況、教學態度、育人效果等,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把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納入教師崗位職務考核體系,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將師德與聘任、職務職稱晉升、評優、獎勵掛鉤,對在教書育人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給予特殊津貼,這樣才能有效促進青年教師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風尚。更新教育理念,完善道德修養,將師德規范的要求融入到崗位職責中,使之正確地把握自己,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及消極腐敗現象的影響,牢記“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成為教師理論認知和工作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斷自我認識、自我挑戰、自我超越,不斷增強道德自律意識,進而鑒別和選擇正確的行為準則。謹記:“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師德產生的效應是無以估量的。
3.4.2強化組織觀念、紀律觀念、職業道德觀念要求高校青年教師學習老一輩教師的艱苦奮斗、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樂于奉獻的精神。教師職業是崇高的,更需要的是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敬業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師的教育勞動的獨特之處是為未來而工作”。“教師是''''人''''的創造潛能的開發者、培育者,所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大寫的‘人’,而教育教學過程就是探索完美地實現人的創造潛能的過程”。[5]因此,關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愛是教育之本”,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是一種愛的奉獻。關心學生,誨人不倦,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這是師德的核心,是高校青年教師高尚心靈的體現。
3.4.3抓緊對青年教師進行國情國力教育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底子薄,人口多,更要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即便是在發達的美、英等國,其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只處于中等或中偏上的水平。真正使廣大的青年教師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從我做起,熱愛教育事業,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這就是該盡的職責和本分。”[5]高校青年教師要做“人師和經師兩者合一”善于育人的“人師”,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養學生,“以德治學”崇尚科學,探尋真知,不斷創新,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提升高校青年教師自身作為生命個體的獨立性和創新思維,關注自身生命價值的完善,在獲得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促進社會進步、祖國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韓慶祥.解讀“以人為本”[N].光明日報(理論版),2004-04-27.
[2].在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2-09-09.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136.
[4]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
[5]張群耀.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書育人淺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7):73.
【摘要】“以人為本”加強師德建設提高師德素養,是強化高校青年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校德育師德建設
- 上一篇:校園師德建設分析論文
- 下一篇:教師師德問題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