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碩士培養現狀與分析
時間:2022-06-04 03:32:50
導語:農村教育碩士培養現狀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為全面解決農村教師匱乏問題,2004年國家教育部推行了“農村高中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簡稱“農村教育碩士”培養計劃
2006、2010年教育部進一步完善了該政策,繼續擴大了培養規模,顯示了國家對農村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教育部規定“:推薦學校要按照推薦免試條件和程序選拔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1]調查發現,多數學生認為農村教育碩士的選拔過程很公正,就讀農村教育碩士的大學畢業生其綜合素質都很高。被推薦的農村教育碩士在任教期間大都能出色地完成體育教學計劃,無論是上課還是帶訓練隊都能傳送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能給學校輸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養高校要對其進行網絡跟蹤指導學習”落實不到位,多數學生認為,任教期間培養高校完全沒有跟蹤指導,也沒有向他們推薦過書籍、資料等文獻,而且網絡資源、電話跟蹤等規定的落實情況都不到位,農村教育碩士在任教期間沒安排導師,造成任教期間沒人指導學習,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同時,人們普遍認為農村教育碩士的培養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長,多數學生更傾向于三年(含脫產學習一年),即“1+1+1”的培養方式。
二、研究生導師具有知識傳遞、道德熏陶和創新能力培養三個基本功能
[2]關于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導師的選定方面,通過調查發現,2007級、2008級和2009級的農村教育碩士在脫產學習前大多數都沒有導師進行跟蹤指導,直至進入培養高校脫產學習那年,才由培養高校指定,學生在選擇導師的環節缺少自主性。而2010級、2011級和2012級的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在任教前已經由高校安排了導師,甚至實行“雙導師制”。“雙導師制”,即農村任教學校一個導師,培養高校一個導師,雙重指導[3],這樣“既有利于農村教育碩士理論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鍛煉他們的教學實踐能力[4]”。
三“、培養環節執行情況”中要求最嚴格的是學位論文的撰寫,在選題與開題、評審、答辯環節上,多數學生都選擇了“很嚴格”;其次是對課程學習和作業完成情況的要求也比較嚴格
學位論文是碩士研究生能否畢業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它是研究生專業知識以及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同時也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及學位授予質量的重要標志[5]。由此可見培養高校對農村教育碩士在態度上還是比較嚴謹的,沒有對他們敷衍了事。通過調查發現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的學位論文選題來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學與工作經歷,他們在選題時所遇到的困難依次為:選題來源匱乏、專業知識基礎差、選題角度難定、導師指導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碩士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的基礎理論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對基本的教育、教學研究方法不能靈活運用;再次是文字表達能力比較欠缺[6]。這與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的特點有密切關系,本來在寫作上就有一定困難,再者由于任教期間沒有打下良好基礎,必然導致選題時遇到種種困難。農村教育碩士在脫產學習時需學習各科課程、完成各類作業,另外家庭瑣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寫作時間大大減少;其次寫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時間緊張”的重要原因。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滿意度調查中發現,大多認為任課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先進,能比較全面地傳授該門課程的基本觀念,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師不能很好地將課程與農村教學實踐緊密聯系,與實際工作有些脫節。學生們最喜歡的教學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實際操作,他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更好地去解決教學實際中遇到的困難。
四、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學大綱》規定教育碩士
專業學位課程設置一般包括學位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及專業選修課三類系統建構教育碩士課程體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碩士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因此鑒于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的特殊性,農村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應加強實踐環節,去掉那些從教育學碩士培養計劃中拿來的嚴重脫離教學實際的課程內容[8]。農村教育碩士的教學對象是農村中小學,教學環境較差,如班級容量較大、教學場地與教學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數農村教育碩士認為學到的東西挺好,卻很難做到學以致用。在課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是教育理論課程過多而實際應用操作課程過少;第二是政治課所占比重過大,與其他課程的課時比例失衡;第三是在關于英語課程的調查中,有64.6%的學生選擇了“根本沒必要學英語”。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在任教三年中幾乎用不到英語,他們認為以后的教學也不會用到英語,英語課程占了大比重,勢必會減少其他課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為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的學生認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實用性也不強,他們將來的工作是農村學校體育教師,體育課多數為室外課,并且農村教學環境比較落后,多媒體設備不普及,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機會不多,因此,建議將英語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為選修課比較合理,這樣更適用于體育學科農村教育碩士的培養。在課程內容上,某些高校與以前(指本科階段)內容銜接很好,既不重復,又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關高校不僅要在課程設置上合理安排課程結構,而且還要對課程內容仔細審查,避免與以前(本科)的內容重復。
五、脫產學習后的提升程度是培養質量好壞的重要體現因素之一
盡管多數學生認為脫產學習后不能較好地將所學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但多數學生感覺自己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原任教單位領導也感到尤其是帶隊訓練水平有了較為顯著的提高,他們帶回來了新的訓練理念和方法,用簡單的器材可以練出佳績,用相同的器材可以練出花樣,使原來枯燥的訓練變得有生機有活力,運動員們的訓練熱情也提高了很多,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體育教學環境簡陋、體育器材不足的現實困難。說明農村教育碩士在經過脫產學習后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了較為明顯的進步,總體能力得到了發展,與“碩師計劃”設計初衷基本吻合,不足之處是在脫產學習過程中教學能力沒有得到理想的發展。
本文作者:張東岳田惠林工作單位:河北鄭口中學
- 上一篇:學生支持服務的發展與創新
- 下一篇:農村教育理論研究現狀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