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社會構建論文

時間:2022-02-03 08:25:00

導語:學習型社會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型社會構建論文

一、經濟層面

(一)我國國民經濟比較發達,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高速增長。1978—2005年,我國以9.36%的年平均增長率保持了27年的長期高速經濟增長的奇跡。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46619億元(3250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4%,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居世界第四位。強大的經濟實力為我國發展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3.32%,比上年的3%增加了0.32個百分點。全國教育經費為12148.07億元,比上年的9815.31億元增長23.77%。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8280.21億元,比上年的6348.36億元增長30.43%。另外,2007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預算內教育撥款(不包括教育費附加)為7654.91億元,比上年的5795.61億元增長32.08%。其中,中央財政教育支出1076.35億元,按同口徑比較,比上年增長76%,高于中央財政經常性收入約28%的增長幅度。

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可知,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著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上層建筑變化發展的方向由經濟基礎決定,當某種經濟基礎向上發展的時候。它的上層建筑也處于前進之中。所以,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的教育事業也會隨之不斷提升,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狀況,將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國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可能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國家層面來看,截止2007年年末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2508億美元,人均GDP達2461美元,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人均GDP總值676-2510美元之間的國家為小康型國家,我國已經進入小康型國家行列。

從居民個人層面來看,2007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3.1%,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3%。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絕對貧困:在50%~59%之間為勉強度日(中國稱為溫飽);40%~49%之間為小康;30%-39%之間為富裕,20%~29%之間為最富裕。很顯然,當前我國國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已經跨入小康階段,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小康社會。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當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以后,高層次的需要就會主動占據主導地位,小康社會的實現意味著人們的基本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基本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滿足,當然人們還有更高的物質需求,但是這已經不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精神追求成分將逐漸提升。從而達到兩者的平衡,所以這樣就為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品質而不斷學習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和穩固的心態基礎。總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提高了人們終身學習的意識,而且還增強了人們獨立接受終身教育的經濟能力,為人們終身學習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打下了重要基礎。

二、政治層面

(一)終身教育的理念,政府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視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理念已經得到黨和國家政府的一致肯定和高度重視。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法律,明確指出了發展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對于不斷提高全民整體素質,實現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巨大作用。例如,早在1993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對不斷提高全民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隨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終身教育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國家鼓勵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社會組織采取措施,為公民接受終身教育創造條件。”進入新世紀以來,黨的十六大報告再一次把“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國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由此可見,我們的黨和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了政策和法制化的軌道,這為我國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證。

(二)終身教育的開展,政府具有很強的統籌協調能力

在學習型社會建設過程中,終身教育的開展,將遠遠超出傳統教育的范圍,它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和組織共同參與,最大限度整合整個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終身學習辦學主體的多元化,要求不同辦學主體之間建立共同參與、相互協調的合作機制,最大限度提高辦學的效率。而我們的政府具有很強的統籌協調能力,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為開展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奠定了基礎。

以發展社區教育,建設學習型社區為例,自1999年國務院批轉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的要求以來,教育部積極推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據統計,自2001年以來,教育部先后確定了4批114個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基本覆蓋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許多省級、市級教育行政部門,也分別確定了省級和市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在社區教育試驗中,成功探索出一條“黨委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模式。政府部門建立了由市領導牽頭,其它部門領導參加的社區教育委員會,通過委員會統籌協調各職能部門的工作,整合轄區內優質教育資源,積極參與終身學習的辦學,為居民提供各類有益的社區教育培訓活動,較好地滿足了社區居民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提高居民綜合素質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終身教育的實現,政府給予了強大的政策支持

要實現構建終身教育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發展目標,政府的推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政府從構建終身教育的理念出發。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促進現行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從而逐漸形成終身教育的體制和運行機制,以更好地保障終身教育體系下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為實現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學習型社會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當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不斷推進著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社會建設目標的向前發展。如,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對不斷提高全民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0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提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在加快普通教育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推進教育培訓的社會化,開展創建‘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活動,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2003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業培訓,‘十五’期間每年培訓城鎮職工5000萬人次,培訓農村勞動力1.5億人次:積極實施國家再就業培訓計劃,每年為300多萬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培訓”等等。

三、文化層面

(一)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現有的教育發展水平,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今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質量。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要構建終身教育(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都不是空中樓閣,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都是在原有的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的國民教育體系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和基礎,因為,培養具有高度的學習動力、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新一代公民,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最重要的因素。學校教育在人的一生的培養塑造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會對人們離開學校以后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義務教育已經實現全面普及。自黨的十六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來,我國實現了義務教育又快又好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例如我國已經全面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立了義務教育發展的長效機制,為義務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國家加大了對西部貧困地區“兩基”工程建設,經過2004—2007年三年多的努力,我國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兩基”人口覆蓋率從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面貌。據統計,截止2007年底,我國實現“兩基”驗收的縣(市、區)累計達到3022個(含其他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05個),占全國總縣數的98.5%,“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9%。其中。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49%,男女童凈入學率分別為99.46%和99.52%。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80.48%。我國已經進入了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階段,義務教育的發展為我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我國高等教育穩步發展,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招生數和在校生規模持續增加。據統計,截止2007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321所,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達到566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超過27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3%,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同時為了保障教學質量,高等學校辦學條件大為改觀,據統計,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校園占地總面積達211.88萬畝、教學行政用房總面積約2.75億平米(均比2001年擴大了近兩倍);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約1607.4億元:圖書約14.8億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基本滿足了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現代化建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3成人繼續教育和培訓發展迅速。自1987年國務院批轉《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以來,我國成人教育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已經形成包括成人學歷教育、從業人員的崗位培訓、從業人員中未受完各級教育者的相應文化和專業教育、大學后的繼續教育、社會文化和生活教育等寬領域、多層次的辦學體系,各種類型的成人繼續教育和培訓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面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建設社會型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據統計,1987年至2006年,全國共掃除文盲6290.8萬人,全國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農村成人培訓教育和職工培訓教育規模逐年擴大,目前已分別達到年8000多萬人次和9000多萬人次,實施了各種形式的高層次繼續教育,職工全員培訓率為43%:成人學歷教育為國家培養了本、專科專門人才850多萬人。⑤據統計,目前全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總人口中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超過7000萬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數量居世界第一。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綜合程度大約處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國內學者廣泛開展理論研究,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理論基礎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推動下,世界各國立足于本國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紛紛從觀念和行動上積極接納和大力推進終身教育思想和學習社會建設,以贏得未來發展的先機。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其發展理念已被國際社會所普遍認可和接受。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觀念給予重視。國內學者紛紛開始了對終身學習、學習社會的科學研究,涌現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終身學習社會的理論與學習社會形成研究”:高志敏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的現論支撐與實踐運作策略研究”:葉忠海主持的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上海市創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城市研究”:郝克明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大課題“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體系研究”等等。

國內學者對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的相關理論研究。為我國政府日后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提供了嚴謹的理論框架,為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的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真正發揮理論先于實踐、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四、科技層面

20世紀中期以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蔓延,促使人類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隨著信息技術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等領域的廣泛延伸,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根本變化,學習成為人們適應知識社會、信息社會的必要手段。但同時,信息社會也為人們實現處處、時時學習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和便利條件。信息技術為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物理條件。

(一)我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信息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技術研發帶動產業化進程加快。信息技術自主創新成效顯著。以2005年為例。我國在集成電路、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軟件、數字音視頻等領域的研發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以中央處理器“眾志”和“龍芯”系列為標志的集成電路技術獲得較大進展: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位列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前列:新型高速路由器在我國下一代互聯網建設中得到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平臺。

(二)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為學校發揮知識中心作用創造條件

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學校發揮知識組織和傳播中心作用創造了良好條件。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特別是以計算機網和衛星網升級、擴充為標志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推進,為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在網絡、信息化時代進一步傳播和組織知識開辟了新途徑。

我國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成果顯著。截止到2005年,我國逾90%的高校、約6%的中小學(38000多所)、約35%的中職學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園網。全國農村地區的6萬多個小學教學點裝備了光盤播放系統、16萬多所小學裝備了衛星教學收視系統、3萬多所初中裝備了多媒體計算機教室。我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CNGI-CERNET2)主干網建成開通并試運行,接入了近70所高校;中國教育科研網格(ChinaGrid)取得重大進展,聚合計算能力超過每秒15萬億次,存儲能力達到150TB,了世界領先水平的網格中間件系統(CGSP),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

(三)網絡教育穩步發展,為終身學習的實現搭建了重要平臺

網絡教育是一種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實現學習者和教師在物理上處于準分離狀態的教與學的形式。網絡教育的開展能夠有效地實現人們時時、處處對終身學習的需求,為人們不斷接受繼續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和現實的可能性,同時它積極推進了學習型社會教育網絡的構建,即學習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行為,也成為了非學校教育的行為,成為全面實現國民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從1999年教育部批準4所普通高校開展網絡教育試點以來,經過幾年的努力發展,我國網絡教育的發展已經取得很大進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06年中國信息化報告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網絡高等教育累計注冊_420多萬人。從2003年開始網絡教育規模年增長近100萬人,占當年全國高等教育招生總數的15%以上。設置了153種網絡教育專業,覆蓋十大學科門類。涵蓋高中起點專科、高中起點本科、專科升本科、第二學士學位等學歷教育及各種非學歷教育。67所普通高校設置了3000多個校外學習中心,中央電大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800個校外學習中心為20多所試點高校開展支持服務,共有2800多個教學中心(站)參與試點工作。在遠程職業教育領域,已建成國家級現代遠程職業教育試點學校4所,其省級分校130所,地(市)級分校668所,縣級分校(站點)5291個。已審核批準了10多家企業開展基于互聯網的非學歷職業教育和培訓,涉及會計、IT、企業管理等專業領域。

總之,我國現階段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信息技術向廣大的教育領域的運用,即不斷推進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從而使學校教育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同社會教育的共享,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知識輻射作用,使廣大的學習者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實現終身學習的目的,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終身教育體系學習型社會現實條件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建設學習型社會目標的提出是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我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的大發展,已初步具備了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基本條件,因此,文章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四個層面來進一步分析當前我國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現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