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論文:小學品德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時間:2022-08-17 03:53:00
導語:小學德育論文:小學品德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的精神指導下,結合品德課程自身的特點,小學品德課新課程重點突出了以下幾個基本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現代道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理念,《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課程“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而以人為本主要是針對道德教育中“無人”的狀況提出的,即教育不是從人出發按照人的方式來進行的以成人為目的的活動,教育可能是生產、是加工、是按物的方式進行的把人變成非人的活動。比如:
在價值觀上,無人的道德教育不是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發展和完善,而是僅以工具性的眼光來看待道德教育的價值;在培養目標上,它要培養的是那種失去自尊和自主理性的奴性人格,強調人對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規則的無條件順從,以聽話和服從為目的;教育的內容則多是一些冰冷生硬的、脫離人的實際生活和現實人性基礎的呆板的教條;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不是按照對待人的方式來進行的,缺乏對學生人格尊嚴的尊重和對學生的興趣、需要及身心發展規律、特點的遵循,強調道德灌輸,以種種對待物的或其他非人的東西的方式來對待學生。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在學校教育中,就是要以學生為本,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首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的身心發展應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應構成教育實施過程中最根本的出發點,這是教育的本體性功能,是實現其他功能的基礎。其次,應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本。教育應著眼于全體學生,這是基礎教育的使命,尤其是小學,教育是普及的、大眾的而不是選拔教育或精英教育。發展應是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盡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教育的最佳境界。不能以少數人的發展犧牲多數人的發展或以多數人的發展犧牲少數人的發展,不以某一種素質或某幾種素質的發展犧牲其他素質的發展。每一個學生都應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養,獲得全面的發展。再次,以學生為本還意味著尊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為本。
二、主體性教育理念
主體性的教育則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把學生當作主體來看待、來尊重,以發揮、提高學生學習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為己任,以培養主體性素質為主要目標。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提出主體性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
首先,道德在本質上是主體的,道德的主體性本質決定了道德教育必須是主體性的教育。道德的主體性本質主要體現為道德與主體的不可分性,即沒有主體便沒有道德,即使有了主體,如果主體不服膺道德,不信服道德,也沒有道德。也就是說,沒有主體的自覺自愿地接受道德的約束,道德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規范和約束功能。其次,主體性教育觀的提出,既體現了道德的本質要求,也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要求。現實社會的狀況是什么?這就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隨著經濟全球化而出現的信息化以及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在一個價值多元、沖突的社會,以往的教會聽話、教會順從的教育已不合時宜,對教師來說,不能像過去再以簡單地肯定一些價值而否定其他一切價值的做法教育學生,不能再把一些固定不變的東西硬塞給我們的學生。取而代之的應是教會學生如何面對沖突和矛盾作出自己的選擇。再次,主體性道德原則的提出,也是符合兒童道德發展規律的。兒童的道德并非先天預設的,也不是單純由外在塑造決定的,兒童道德的發展是有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的過程。
在道德教育中貫徹主體性教育理念,其一,要破除傳統的以聽話和服從為基本價值追求的觀念和做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種教育模式一方面不能培養有獨立個性、創新能力的個體,另一方面,這種教育也不能造就負責任的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有個性的富有創造精神的公民。而強迫式的教育不能承諾這一使命,因為它的最大特點是統一意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學校教育成了加工標件的標件廠,這就扼殺了兒童的個性的和諧發展,導致了目前學校無特色,學生無個性。同時,要使學生負責,就必須考慮自由的問題,責任與自由或選擇可能性有關。自由的度與責任的量成正比。沒有自由就沒有責任,強迫、行政命令式的教育由于從根本上剝奪了兒童選擇的可能性或選擇的權利,也就取消了人負責任的內在根據。其二,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進行道德選擇。從道德本身的特點看,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就在于教會學生在各種價值沖突當中、各種利益沖突當中進行選擇,確立合理的價值觀。從一般意義上講,道德發展、品格發展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選擇的過程,人正是在不斷的選擇中塑造、成就自己的。道德問題就是個選擇問題,真正的道德問題正是那些有激烈的道德沖突的問題。
三、實踐性教育理念
之所以強調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一方面是基于道德的實踐本質,另一方面是基于實踐、活動對道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第三是基于單純以說理、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道德教育有其致命弱點。
首先,道德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中國古代道德的學問被稱為“做人的學問”,在西方,倫理就是實踐哲學。通過行動履行道德的要求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格的磨煉、落實在人生或現實生活。對于道德,知性化教育是重要的,但躬行實踐更是不可缺。其次,實踐、活動對道德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活動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同時,在協作和交往中,可以培養、發展真正的責任意識和義務感;活動還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再次,強調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還是基于單純認知主義的不足。單純的認知主義道德教育是片面的,認知之于道德既非惟一的,亦非最終的因素。認知、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質成分,道德教育的目的歸根結底是行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
實踐性教育理念的要求是:實踐性教育觀要求道德教育以培養兒童實踐道德生活的能力和行為方式為己任,即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學生形成、實踐并能在實踐中不斷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在于使學生形成一種善善、惡惡的行為方式;實踐性教育觀主張實踐性或活動性課程應當成為道德教育課程的主導性課程;實踐性教育觀還要求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促進學生自律道德的發展:在指導思想上,應始終把學生當作教育過程的主體、當作選擇、決策、行動的主體,當作活動、教育的參與者和責任主體來看待。
四、生活性教育理念
生活性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是針對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嚴重脫離兒童生活現實的狀況,其次是基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質。
學校道德教育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是當前道德教育實踐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它主要表現為道德教育的科學化和理想化,同時,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色彩也較為濃重。道德教育的科學化是在本質上把道德教育過程純粹視為一種機械的冷冰冰的自然界的加工過程,對學生進行道德思維的訓練或者僅是讓學生記憶大量的道德知識,而不顧道德的生活情景,最后通過量化的方式來考察學生的水平。道德教育的理想化則是指道德教育脫離生活現實,高高在上,用一些虛無飄渺的可望不可及的東西教育學生,最終只能是無效的,道德頂多是停留在口頭上和書本中。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是指基本上甚至完全以政治教育來取代道德教育,把生活中與政治無關的倫理也歸結到政治方面,這種試圖以政治上的要求完全來“純化”豐富的生活的做法同樣也只能招致失敗。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對生活的脫離,才引起了人們對其“假大空”、“書本化、教條化”等的批評,道德教育的實效才不盡人意。
道德的生活性本質,主要是指道德源于生活、為了生活且道德在生活之中。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產生、是道德之為道德的最終依據;道德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義在于滿足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而不是相反;道德在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終不能離開實際的生活過程,它就存在于現實的人際交往之中;同時,道德在生活之中也使道德的價值得以實現。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質主要表現于道德教育和生活不可分離,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時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說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道德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使人過上道德的生活;說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是指不能在生活之外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生活本身的直接現實性、實踐性、情境性、整體性等是任何一種在生活之外的教育方式都無法替代的,書本化、知識化的道德教育恰恰違反了這一點。只有在笑中才能學會笑、在哭中才能知道哭,只有通過實際的富有道德意義的生活體驗才能學會如何過一種道德的生活。
這樣,生活性教育理念對道德教育的要求必然就是:道德教育的課程要以培養熱愛生活、負責任地生活的個體為基本的目標指向;從兒童的生活中取材,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基點,以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以學科知識的邏輯來設計、建構新的德育課程;并且,道德教育的課程內容要圍繞生活的主題來展開,主題的呈現要反映生活的現實;通過指導、設計兒童的生活,通過健康的道德的生活進行道德的教育。
五、民主參與觀念
民主參與觀念主要是針對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剛性”管理和“單向傳輸”提出的。所謂“剛性”管理和“單向傳輸”,就是指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教師占據絕對的支配性地位,通過強制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來使學生服從自己的意志,教師和學生之間并不存在雙向的溝通和互動,教師只是單向的向學生傳播知識和信息。師生關系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它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外,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上述教育理念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
因此,新課程在師生關系上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民主參與。民主參與要求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要由過去的灌輸者、教導者、監督者、評判者轉變為引導者、指導者;民主參與理念要求學生不再是教育教學管理過程的旁觀者,而是實際的參與者,不再是教育過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同時,民主參與的教育理念還要求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單純的教導—服從或領導—被領導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話關系,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
- 上一篇:小學德育論文:課案分析與教師專業發展
- 下一篇:小學德育論文:別人眼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