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論文:“日本教科書問題”產生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原因
時間:2022-08-13 08:57:00
導語:本科畢業論文:“日本教科書問題”產生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有關戰爭歷史的記述及其所反映的各種觀念是戰后日本社會變化發展的產物,這些內容和觀念既受日本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直接影響,產生了許多扭曲的歷史記述和教育方式,又同時反過來影響了日本社會對歷史的集體記憶.日本歷史教學中有關戰爭歷史內容所形成的各種歷史觀念和政治意圖,會融入到日本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戰略思考中,進而會影響未來東亞地區的國際關系和歷史進程.本文對日本最新的歷史教科書中有關戰爭歷史的記述問題進行了述評,并分析了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以及日本戰爭歷史觀問題產生的思想原因.
[關鍵詞]歷史教科書戰爭記述分析
一個時期以來,有關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問題激起了各國各界人士的強烈關注.中學教育是一個國家公民教育的最重要階段,在教科書中向學生傳授怎樣的歷史知識,不僅是日本社會如何認識過去的問題,更是日本如何面對未來的關鍵.在此,就日本新歷史教科書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史的記述問題及其背景作一評析,以供同仁參考.
戰爭歷史記述問題事態
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按慣例是每隔4年修訂一次.上次日本中學(初中)歷史教科書審定是在2001年,今年重新審定,教科書將于2006年四月起采用(新學年于四月份開學).
目前,日本共有日本書籍,東京書籍,帝國書院,清水書院,大阪書籍,教育出版,日本文教及扶桑社等8家出版社擁有初中教科書發行權.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再次審定通過準備發行的8種初中歷史教科書內容雖然良莠不齊,但總的傾向仍然是把日本對中國,韓國等的侵略戰爭歷史簡略化.其中最引起關注的還是扶桑社出版的由日本右翼"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編寫的初中《新歷史教科書》.
"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屬于日本專事美化侵略戰爭的右翼文人"自由主義史觀派".這個組織近年來十分活躍,不僅大量著書立,而且還專門編寫"新歷史教科書",其目的是把日本社會右翼的歷史觀,通過教科書傳授給日本的青少年學生.尤為突出的是這種教科書中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戰爭責任的記述,集中體現了其右翼史觀和特征:
在平成18年(2006)版《新歷史教科書》的第五章"世界大戰的時代與日本"中,在記述日本全面進攻中國的歷史時,該書在"中國的排日運動與協調外交的挫折"標題下稱:"隨著中國國內統一的進行,排外運動也跟著高漲.中國人對于根據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優惠的列強十分排斥,除了民族的反感之外,受到以武裝革命成功的蘇聯共產黨思想的影響,運動有急進的傾向.對勢力日益擴大的日本,除了拒買日本商品之外,也時常出現攻擊日本人的的排日運動.……然而,中國的排日運動卻仍然無法有效地控制.因此以日本軍部為首,開始有人認為對中內政的不干涉政策不足以解決問題,批評幣原外交為軟弱外交的聲音逐漸高漲."這樣的表述,似乎是日本的進攻是由于中國的"排外",為其開脫隨后的帝國主義侵略做好了鋪墊.
接著這本歷史教科書在"從盧溝橋事件到日中戰爭"標題下稱:"在外國人權益集中的上海發生的二名日本人將兵被射殺事件,成為中日之間的沖突一發不可收拾的導火線.日本軍原來以為只要攻陷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便會降伏,于是于12月占領南京.然而卻遷都到后方的重慶,持續抗戰."其荒謬邏輯是如果中國不抵抗,就沒有戰爭了.
關于南京大屠殺,該書在第199頁圖片說明中稱"日本軍造成了中國軍民多數的傷亡(南京事件).此外,此事件的犧牲人數資料受到質疑,并且有許多不同的見解,至今仍在爭論中."
在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記述上,這本"新歷史教科書"刻意美化侵略,甚至反復強調日本的進攻有助于亞洲各國的獨立.該書在第五章第二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下,以"大東亞會議與亞洲各國"為標題宣稱:"擴展到亞洲的獨立希望日本首戰的勝利,帶給了東南亞及印度人民獨立的夢想與希望.如果沒有當地人民的協助,日本軍在東南亞不可能有勢如破竹的進展.更有被日本軍俘虜的英國印度人士兵結成印度國民兵,協助日本軍進攻印度.不論是印尼或緬甸的軍隊都是在日本軍的指導下組織而成的."并稱1943年11月的"大東亞會議"歷史地位在于"會議中發表了和同盟國大西洋憲章對抗的大東亞共同宣言,宣揚各國的自主獨立,相互提攜相互發展,撤消人種的差別.會議之后,日本以排除歐美勢力,建立亞洲人的大東亞共榮圈作為戰爭更明確的目的."
該種歷史教科書進而更在"亞洲各國與日本"標題下強調"日本敗戰撤退之后,這些殖民地在十數年間相繼以自己的力量完成獨立,當中也有留在當地參與獨立戰爭的日本士兵.日本往南方的進出,原先是為了獲得資源,卻成為加速亞洲各國獨立的楔機之一."按照該歷史教科書中的邏輯,幾乎等于說希特勒侵略波蘭是為了幫助其獨立于蘇聯.
這樣一種宣揚皇國史觀,美化侵略戰爭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被日本文部省宣布審檢"合格",并將于2006年面向中學生,實際上是日本社會近年來右翼史觀膨脹的體現.更令人不安的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其他各家出版社雖然沒有完全采用右翼史觀,卻也明顯"自律".從2002年度以來的各種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看,相對于1997年以前的版本,各家出版社均大幅削減或淡化了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的戰爭暴行的史實,尤其是大幅度減少甚至刪除了歷史教科書中關于慰安婦,"三光政策"及南京大屠殺等問題的記述.
二,日本教科書問題的歷史和社會背景
日本出現篡改歷史的教科書問題決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第二次大戰結束后,占領日本的美國對日本教育曾經進行了改造,采取了包括修改教育內容,禁止傳播軍國主義思想;實行政教分離,禁止教育單位參預祭祀和參拜活動等措施.這些有力地限制了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的發展.但是,隨著冷戰的開始,和美國實施利用日本牽制前蘇聯和中國的戰略,其對日本的控制改造政策發生逆轉,右翼史觀在戰后日本教育領域內又重新滋長.
朝鮮戰爭時期,在日本右翼勢力影響下,日本文部省在1951年將歷史教科書審定標準《學習指導綱要》中的"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改成了"日本對中國的進出",直至2002年4月.1956年,日本政府廢除了原來的《教育委員會法》,實施《地方教育行政組織和管理法》,把教育委員民選制改為任命制,又向戰前的教育制度靠攏,至使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右翼思潮在日本教育界進一步抬頭.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文部省對《文部省設置法》第五條(文部省權限)作出重大修改,明確規定文部省具有對教科書的審定權和對義務教育學校所用教科書的發行權,同時還規定文部省擁有學校教科書的著作權,教科書出版單位也須由文部省指定.這樣,文部省由戰后初期的"指導,建議,助成機構",變成了全面控制教育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壟斷機構.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對歷史教科書的審定中,要求刪改對亞洲鄰國的侵略史實,南京大屠殺,731部隊,慰安婦等也被淡化成戰爭時期由于混亂而發生的行為.這激起亞洲鄰國和日本國內的強烈批評.中國和韓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正式交涉.日本政府在當時的形勢下表示愿意傾聽意見,改善與亞洲鄰國關系,并隨后在相關的教科書審定條例中增加了"鄰國條款".但這并不能解決教科書中的歷史觀問題,.
此外,日本政界也不斷出現為侵略歷史翻案的言論.一些高級閣僚如藤尾正行,奧野誠亮,永野茂門,櫻井新,島村宜伸,江藤隆美等人紛紛因就歷史問題"失言"受到譴責而離職.1993年8月,日本細川內閣成立后,才公開承認以前的戰爭是侵略戰爭.1995年再度審定中學歷史教科書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紀念期間,也是社民黨委員長村山富士出任首相期間,對侵略戰爭的歷史有反省表示.但隨后日本社會和政界便出現了聲稱反對"自虐"史觀的"國民運動",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陸續組建了"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等團體,正式編寫貫徹右翼史觀的中學歷史教科書.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中國的崛起,日本社會,特別是日本政界,右翼勢力上升.日本執政者刻意以歷史問題來刺激因多年經濟不振而消沉的國民情緒,并達到修憲,強兵,走向國際事務的目的.日本決策層內,小泉及其未來的繼任者,在歷史問題上會更強硬.日本很可能會因歷史觀問題與亞洲鄰國陷入新的政治冷戰和對立.日本國內的歷史教育中,也會在有關戰爭歷史的內容上,更加右傾.與此相應,中,韓兩國的反日情緒可能增長.針鋒相對的歷史觀,可能會成為東亞和平,和諧格局的死結.
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有關戰爭歷史的記述及其所反映的各種觀念是戰后日本社會變化發展的產物,這些內容和觀念既受日本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直接影響,產生了許多扭曲的歷史記述和教育方式,又同時反過來影響了日本社會對歷史的集體記憶.日本歷史教學中有關戰爭歷史內容所形成的各種歷史觀念和政治意圖,會融入到日本的社會意識和理論思維,并在相當程度上成為日本意識形態和戰略思考中的要素,進而會影響未來東亞地區的國際關系和歷史進程.聯系到當今日本在對華戰略乃至國際政治上日趨強硬政策的思想背景和淵源,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使人們愈益關切.
三.日本戰爭歷史觀問題產生的思想原因
第一,日本在政治上并沒有與舊時代完全割裂.將日本與德國比較可見,德國舊國家機器完全被粉碎,其戰后的政治與納粹時代完全劃清了界線,德國人可以超脫于舊時代之外而對其戰爭歷史加以無保留的反省和批判.而在日本,舊時代的一些成分在戰后仍在一定程度上維續了下來,戰時的天皇在戰后雖然失去了權利,但對其戰爭責任并沒有追究.日本人不可能像德國人將戰爭責任歸咎于希特勒那樣將罪責歸于天皇,不能與舊時代完全分清界線,舊歷史仍是日本人現在所生活時代的一部分,這樣日本人就一直背負著歷史的重壓和罪責.德國人批判過去的歷史不等于批評現在的國家,而日本人批判歷史則意味著批評國家本身.與舊時代無法割斷的聯系使日本人難以對仍然與他們現在生活相聯的歷史加以徹底的批判.
第二,在對戰爭歷史的認識上,日本右翼史觀的理念是認為日本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不是侵略者而是解放者,這樣的觀念必然導致對戰爭歷史的歪曲.與德國對戰爭歷史的反省相比,誠然,并非每個德國人都感到對戰爭有罪,但作為一個民族它感到有責任.日本右翼人物的史觀則表明他們既不覺得有罪,也不覺得有責任.而沒有責任感便不可能對歷史進行深刻反省.
第三,在歷史觀念上,由于歐洲一體化思想的影響,歐洲國家更傾向于將本民族的歷史看作是歐洲歷史的一部分.而亞洲一些國家,尤其如中國和日本,有時則傾向于將亞洲歷史看作是本民族歷史的一部分.如同中國對于古代亞洲歷史的一些觀念,日本對于亞洲近現代歷史的觀念也傾向于以本國為中心,強調日本本位文化的確立.以這樣從本民族角度而不是從整個地區大歷史角度出發的觀念去回顧和看待歷史,便自然會導致民族主義傾向等偏差和錯誤認識.
第四,在對亞洲大陸的觀念上,自近代以來,日本社會就一直存在著"脫亞論"的潛意識,認為就像歐洲歷史發展有脫離伊斯蘭文明影響的"脫亞"過程一樣,日本歷史發展也有脫離中國文明影響的"脫亞"過程,認為日本應追求歐洲文明而脫離亞洲文明."脫亞入歐"的意識使日本思想界搖擺于歐洲文化與亞洲文化之間.而事實上日本既不可能融入西方文明,也不可能割斷與亞洲傳統的聯系.現代日本科學很發達,文學也發達,而哲學卻不發達,原因可能就在于其文化沒有明確的定位,彷徨于東方文明于西文明之間.更為重要的是,"脫亞論"的思想導致了日本的島國思維和對亞洲大陸的對立意識,導致了日本對亞洲鄰國的蔑視,敵視,和敵對.這樣的潛意識過去是引發日本侵略亞洲國家的思想因素之一,現在也是日本保守勢力歪曲侵略亞洲歷史的重要原因.
四,我們如何面對
首先,面對歷史教科書問題,我們應該超越民族的仇恨,而從整個東亞未來的和平與發展大業的高度來看待問題.應堅持理性的原則,如果只是以一種極端去取代另一種極端,那么,東亞只會在思想上變成另一個中東.對戰爭歷史的認識,需要在觀念上要沖破民族的限制和人性的狹隘,現在東亞各國在歷史問題上的相互態度,除了政治和社會因素,更需要面對很多人性的弱點,這無論對于中國,日本都是一個挑戰.如果能勇敢面對這一挑戰,而不是繼續在人性的漩渦中怨天尤人,那么通過這一問題在理智上勝利的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文明的民族.歷史問題應該也能夠促進兩國走向更加文明之路.
其次,應將少數日本右翼勢力與日本主流學術界區別開來,增強交流和合作.應深入了解和理解日本學術界的真實狀況和理念,理清問題的根源,并構筑亞洲學術界相互支持和信賴的關系.在這方面,日本也確有責任努力去取得鄰國的信任,日本對于自己的戰爭歷史,必須通過自己的誠意向亞洲各國和世界人民展現自己的道義感和責任心,這是最首要的.對過去的歷史作深刻的反思,不會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而只會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第三,在歷史教科書問題上,各方爭論的是過去,但其實真正擔憂的是將來.因此,我們的批判與爭論不應只重于一時一事,而更重要的應是找到面向未來的解決之道.不能讓過去的歷史撕裂未來的亞洲.應努力建立有關教科書問題磋商和交流的正常渠道和機制,致力于建立亞洲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歷史認識.如果在未來亞洲國家要象歐盟國家一樣走向一體化以求共同的更大發展,那共同的歷史認識就是最重要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