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技術在建筑思想構建中的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8 05:09:00

導語:現代技術在建筑思想構建中的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技術在建筑思想構建中的作用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概述;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內涵;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技術本質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現代主義建筑產生歷史簡述、建筑界關于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陳述、反歷史反傳統、功能第一、技術至上、理性主義、機器美學、精英主義與大眾精神、普適主義、烏托邦理想、技術與傳統建筑的關系、現代技術對現代主義建筑的全面滲透、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技術本質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關鍵詞:技術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本質

技術哲學研究的經驗轉向,意味著我們要從脫離具體技術、脫離現實、脫離歷史的空洞而抽象的話語與境中走出來,把哲學之思投入到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的事物上去。這樣做并不是要把技術哲學變成一門實證學科,而是要在歷史與現實的沃土之中,開出有根的技術哲學的思想花朵。本著這樣的立場,我們把思維的目光投向西方現代主義建筑思想,企圖通過對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形成的歷史概述,以及通過對建筑理論界多種觀點的比較和分析,抽象出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內涵。進一步分析現代技術及其發展在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試圖揭示技術對現代建筑在其空間、結構、形式、功能中的全面滲透,由此澄明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技術本質。

一.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概述

1、現代主義建筑產生歷史簡述

從時間上來說,現代主義建筑主要是在20世紀發展起來的,但如果從思想淵源來看,應該說早在19世紀就已經有這種思潮的孕育了。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與發展可以說經歷了蔭芽、發展、高潮三個歷史階段。

萌芽:在歐洲,探求新建筑的運動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德國著名建筑師辛克爾原來熱心于希臘復興式建筑,由于處于資本主義大工業急劇發展的年代,他為尋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國考察。辛克爾認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夠的,新的時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勢是屬于古典時代的,因此,他認為建筑上和建筑思想上應該有一個本質的改革,以新的形式來達到新的時代需求。法國建筑家理論家科薩.達利和德國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薩姆帕爾在19世紀中期也提出類似的看法,認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應該出現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來體現新的時代特征。

發展:在歐美真正在創新運動中有較大影響的則是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學派、德意志制造聯盟、芝加哥學派等。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工藝美術運動"遵循拉斯金的理論,主張在設計上回溯到中世紀的傳統,主張設計的真實誠摯、形式與功能的統一,設計裝飾上從自然形態吸取營養。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奠基人,其探索重點恰恰是要取消工業化造成的惡果是要否定現代設計賴以依存的中心——工業化和機械化生產,目的是通過中世紀的、哥特的、自然主義的三個來源,來挽救在工業化咄咄逼人、過飾風格橫行霸道的時刻的設計精神。

到了世紀之交,工藝美術運動變成一個主要的設計風格影響因素,促使歐洲的另外一場設計運動——"新藝術運動"的產生,直接影響了建筑形式的改變。其目的是想解決建筑和工藝品的藝術風格問題。反對歷史的樣式,想創造一種能適應工業時代精神的簡化裝飾。其裝飾主題是模仿自然界生長繁茂的草木形狀的曲線,凡是墻面、家具、欄桿及窗欞等裝飾莫不如此。由于鐵便于制作各種曲線,因此裝飾中大量運用鐵構件。雖然僅流行一時,它仍是現代建筑簡化與凈化過程中的步驟之一。

在新藝術運動影響下,在奧地利形成以瓦格納為首的維也納學派,指出新結構、新材料必導致新形式的出現。另一位建筑師魯斯提出"裝飾就是罪惡",反對把建筑列入藝術范疇,主張建筑以實用為主,認為"建筑不是依靠裝飾而是以形體自身之美為美"。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芝加哥學派以高層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術上的重要貢獻,是創造了高層金屬框架結構和箱形基礎,在建筑造型上趨向簡潔與創造獨特的風格,明確反映了為適應工業時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現代建筑的重要先驅,提出"形勢追隨功能"的口號,為功能主義的建筑設計思想開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義包括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本身的表現、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對于建筑與整個大環境的協調要求是走在時代前面的。

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聯盟以貝倫斯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張在建筑設計上創新,使功能、技術與藝術有機結合,并滿足當時社會的要求;大力宣傳和主張功能主義和承認現代工業。其作品——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透平機車間——被西方稱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筑"。

高潮:比較早提出現代主義設計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奧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費爾迪和彼得•貝倫斯等人,在以上這幾位現代建筑先驅的思想影響下,年輕一代的建筑家開始成熟起來,出現了真正完成了現代主義建筑體系和思想體系的大師——其中最具有世界影響意義的德國設計家、教育家格羅庇烏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論家勒•柯布西耶和芬蘭建筑大師阿爾托,加上美國的賴特,他們五位大師組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設計和設計教育力量,通過建筑實踐和教育實踐,沖破了禁錮人們思想數千年之久的傳統建筑、傳統設計和傳統美術教育體系,建立了嶄新的體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則、新建筑教育體系終于得到確立。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是現代主義成為國際建筑的標準風格,成為設計上的國際主義風格,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建筑面貌,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城市面貌,改變了都市天際線的形式,影響迄今依然非常有力。公務員之家

2、建筑界關于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陳述

在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旗幟下的建筑師、建筑理論家多得幾乎數不勝數,在此只選擇那些富有影響的人物來了解他們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

提出現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法國建筑師勒•杜克,論及對未來建筑的看法,他認為現代工業建筑材料將對建筑帶來決定性的影響:鋼鐵、玻璃和混凝土已在19世紀廣泛應用,在不遠的未來將徹底改變建筑的面貌,因此必須從如何找到適宜新材料的使用和表現手法上著手,而不是泥古不化的抱著古典形式不放。他也提到新的建筑必須為新的社會和經濟條件服務。但思想總是走在前面,他沒有能夠提出什么是未來的建筑形式。

沙利文是現代主義建筑的重要先驅,他能夠突破傳統,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特別是采用鋼結構取代傳統的墻承力結構建造高層建筑。他提出"形勢追隨功能",其功能的含義包括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本身的表現、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主張在傳統繼承上的發展和變化,為新時代設計新建筑美國建筑家賴特是現代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將沙利文的現代建筑方法和思想發揚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機建筑理論(organicarchitecture)、提出現代建筑與自然形式應該具有內在的關聯,在自己的設計中強調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協調性。他將沙利文的"形勢追隨功能"發展為"功能與形式是一回事"(formand

functionareone),表明了他的功能主義的立場:認為功能與形式在設計中根本無法分開。他認為建筑的結構、材料、建筑的方法融為一體,合成一個為人類服務的有機整體。因此,他反復強調的"有機設計"其實就是指這個綜合性、功能主義的含義。

德意志制造聯盟奠基人穆特休斯與費爾德關于現代設計之爭影響深遠。穆特休斯認為現代設計應是一個科學的、技術的、可量化的過程,因此必須采用標準化作為整個活動指導中心,而非一個自由發揮過程。大部分的新生代設計師、建筑師,如格羅庇烏斯、密斯等等都支持這一立場,德國,乃至歐洲的建筑設計因而得以走向理性發展之路。

格羅皮烏斯是現代主義建筑教育和設計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早期非常崇拜機械,堅信機器會改變我們的時代,甚至會改變人們對于生活問題的看法和傳統立場。戰后他認識到機器亦具有消極的一面,開始產生通過設計教育實現設計大同的社會烏托邦思想。他明確提出新的設計學院(包豪斯)的宗旨應該是:"創造一個能夠使藝術家接受現代生產最有力的方法——機械(從最小的工具到最專門的機器)的環境。"包豪斯成為集當時西方現代設計、現代建筑、現代藝術思想大成的中心。

密斯是現代建筑主義建筑的設計大師,通過一生的實踐奠立了明確的現代主義建筑風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場和原則,他終生追求所謂的"單純"建筑,達到甚至可以違反功能要求的地步。密斯受貝倫斯和辛克爾的影響,畢生追尋一種國際主義的風格,一種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化的、批量化的建筑風格,通過現代技術條件,他達到了這個無論是辛克爾還是貝倫斯都沒有可能達到的理想。

勒•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筑、現代設計、現代城市規劃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對于現代主義建筑思想體系的形成,對于"機械美學"思想體系的形成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柯布西耶在他的第一本論文集《走向新建筑》的一開始寫道:"一個偉大的時代開始了,這中間存在著一種新精神","工程師運用經濟法則和數學計算及管理學把人們和宇宙的自然法則調和一致"。他宣稱,設計和寫作一樣,應該建立在科學和所謂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法規中,相信"有統一意圖的章法和設計精神"可以促成集權的現代主義。他主張設計上建筑上要向前看,否定傳統的裝飾,他認為最代表未來的是機械的美,未來的世界基本是機械的、機器的時代,房屋是"居住的機器"。

在上述建筑大師、建筑理論家們總說紛紜的陳述中,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共同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呢?

二.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內涵

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并不是上述建筑大師、建筑理論家們個人創造的結果,它的產生存在著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的背景。從文化的意義上講,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是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主義從20世紀初開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現代主義產生之前,幾乎成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個人性、主觀性、形式主義性、技術性、工具性、理性化等等鮮明的特征,幾乎涉及文化意識形態的每一個角落。作為現代主義文化重要組成的現代主義建筑,尤其在二戰后發展成為國際主義設計風格,以其不可阻擋之勢遍及全球,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還沒有哪一種設計風格能夠產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深深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乃至于生存方式。

盡管現代主義建筑思想不是建筑大師、建筑理論家們的個人創造,但是,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密斯、賴特等建筑設計大師、建筑理論家、教育家作為公認的現代主義建筑的領頭人物,他們的建筑思想可以說包含著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基本內容。具體來說,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基本內涵可歸結為如下幾點。

1、反歷史反傳統:概略地說,從古希臘、古羅馬直至19世紀,西方的石材結構、工匠技術、源于羅馬的建筑規范和建筑理論的美學體系,構成了西方建筑的傳統。兩千多年中,建筑發展極為緩慢,建筑的更替一直包容在這個傳統之中。所謂的變化也主要發生在建筑形式上、美學風格上,古典主義的形式美學成為傳統建筑最核心的要素,建筑設計屬于美術的范疇。早在19世紀,建筑界一些具有前衛意識的有識之士,在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急劇變化這一情形的感召下,就開始反對傳統,渴望新建筑。發端于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首先以劇烈的反傳統的姿態登上了建筑舞臺。認為建筑必須是時代的代表和體現,時代在巨變,傳統建筑風格的世代不變或斷章取義的拼湊和折中都是矯飾的、虛偽的、病態的、不健康的、不誠實的,甚至認為附著于傳統形式的"裝飾即罪惡"。他們要割斷歷史,割斷文脈,走向新建筑。可以說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是在同傳統的抗爭中形成的。

2、功能第一:工業革命、技術革命、市場經濟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多樣化的發展,由此對建筑提出了多樣化的功能需求。從拉斯金開始,強調建筑要為社會服務,建筑設計與美術是兩個不同范疇,設計要以實用功能為核心,反對"為形式而形式";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功能第一的思想。在現代主義建筑思想中更是強調功能為設計的中心,注重設計的科學性、方便性、經濟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輕形式。因此,現代主義建筑又被稱為功能主義建筑。

3、技術至上: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給建筑的營造提供了新的手段,現

代主義建筑們毅然采用工業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鋼材等等),改變建筑的基本結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懸索結構等等)及建造方法(如采用大量預制件、現場組裝等等)。這些做法使得建筑營造,從傳統的以工匠技巧為基礎的手工藝轉變成以結構力學、工程理論為基礎的工業化、標準化生產,建造過程本身成為技術過程,成為工程科學管理的過程。

4、理性主義:現代主義建筑思想中理性主義表現在:

(1)在設計上強調現代設計應是一個科學的、技術的、可量化的過程,因此必須采用標準化作為整個活動指導中心,而非一個自由發揮過程。勒•柯布西耶甚至認為可以形成科學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設計理性法則;

(2)在施工上把建造過程視為在力學、工程學等理性原則指導下的技術過程、工程科學管理的理性化過程;

(3)在建筑的使用上,把使用者視為純理性的人,按照人體工程學去構造他們的使用功能;

(4)在形式上提倡非裝飾的簡單幾何造型,追求筒單的、冷漠的、數學的理性美。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口號,為了"極少"甚至不惜違反功能。

(5)使用工業材料,大規模的工業化、標準化生產,可減少成本,增大產出,符合少投入多產出的經濟理性原則。

5、機器美學:以勒•柯布西耶為主的許多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們都非常崇拜機器,在他們的世界觀中,未來的世界基本是機械的、機器的時代。導致他們在建筑設計上、城市規劃上提倡對機器的模仿,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一書中說,新建筑創作的精神來源于汽車與飛機,而只有結構工程師才真正能夠把這兩者的精神,通過工廠技術引入到建筑之中來,甚至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機器"。這里暗含著勒•柯布西耶把人視為"機器人"的主張。

6、精英主義與大眾精神: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們多數是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他們主張不為少數權貴、精英服務,提倡為大眾服務的精神,但他們自己是少數精英,卻企圖拯救眾生。在勒•柯布西耶的言行中,這種精英主義與大眾精神之間的矛盾,設計中個性化與強制化之間的矛盾,表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他強調個人感覺第一,強調民主化,為大眾服務;另一方面,他又把其個人感覺強加于大眾,強調國家要對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要強權領導、專制設計,希望國家領導與建筑師之間建立一種聯合、對話關系,由專家來治國。認為公眾見識短淺,只有他們這樣的精英、專家才能給大眾創造美好的社會。這是一種由精英領導,不為精英服務,而強制性地為大眾服務的新精英主義。

7、普適主義:既然現代主義建筑是按照"放之四海而皆準"理性原則進行設計的,按照技術理性、規則、程序,使用工業材料和工程結構來實施的,其功能是為普遍化的理性人服務的,其形式是具有普適性的筒單幾何形體,那么這樣的建筑顯然就排除了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和情感性,而具有普適主義的性質。二戰后現代主義建筑發展成國際主義建筑,這種普適主義是重要的思想因素之一。

8、烏托邦理想:勒•柯布西耶的烏托邦理想主義,表現在他希望通過為大眾服務的現代設計來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良好的社區,改變社會現狀,以避免流血的社會革命。格羅皮烏斯早期的理想主義表現在對機器浪漫主義的熱情上,戰后他認識到機器亦具有消極的一面,開始產生通過設計教育實現設計大同的社會烏托邦理想。密斯則是形式上的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等等,總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們普遍懷有"建筑可以改造社會"的烏托邦理想。

三.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技術本質

我們把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基本內涵歸結了上述八點,但思想還不能僅僅停留于此,我們須進一步從哲學的視野來追問這些思想的本質。從上述的八點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主義建筑思想與技術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是否可以從技術來解釋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本質呢?或者反過來,如果說現代主義建筑思想以技術作為其本質,我們又如何來加以解釋呢?我們從如下方面來加以研討。

1、技術與傳統建筑的關系

長期以來,在被西方建筑界奉為經典的古羅馬建筑理論著作《建筑十書》中,其作者維特魯威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要素:美觀、實用、堅固,也就是說建筑的本質是從這三大要素來規定的。這一思想在西方兩千多年的建筑傳統中一脈相承。美觀涉及建筑造型比例是否給人帶來愉悅的審美形式方面;實用涉及建筑的使用是否便利的功能方面;堅固涉及建筑的構造、結構、材料、制造等方面。古羅馬全盤繼承了古希臘哲學,維特魯威也同樣會受到古希臘哲學影響,我們不妨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來解釋他的建筑思想,按照"四因說",解釋事物的因果關系包括形式因、質料因、目的因和動力因,涉及審美形式的美觀可以看成形式因;涉及使用目的的實用功能可以看成目的因;涉及構造、結構、材料的建造過程及結果可以看成質料因和動力因。只有"四因"聯為一體才能構成事物顯現、產生的原因也即事物的本質。建筑師或建筑工匠以實用功能為目的,以美觀為形式,利用各種材料和工具、按照一定的結構、遵循一定的構造法則,也即把美觀、實用、堅固三大要素結合為一體,才能把建筑房屋制作、生產出來。

在古希臘語中,"生產"一詞叫做tikto,它與"技術"(techne)一詞同義,對古希臘人來說,"技術"意思既不是藝術,也不是手工藝,而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讓某物作為此物或彼物進入在場者中顯現出來。也就是說,"生產"或"技術"的意思是"讓顯現"。這層意思自古羅馬以來就遮蔽在建筑營造法式之中,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大量記載和論述了古羅馬時代的建筑營造法式和利用工具、機械的制造技術。海德格爾認為:后世把techne譯為技術,并僅從狹義的營造、制造方面去規定技術,遮蔽了技術本身具有的"讓顯現"的原意。于是,從制作、制造方面去規定的技術就成了營造建筑的手段,技術與建筑的關系也就演變成了手段-目的關系。按照"四因說",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質,其它三因從屬于、統一于形式因。建筑本應以實用功能為目的,但傳統上把形式因作為事物本質的思想,以及在傳統社會中,建筑是為統治者、權貴們等少數人服務的,形式對于顯示他們的權勢、地位和奢華的生活方式來說更加重要。

于是實用功能退居其次甚至被忘卻,而形式風格轉變為建筑的目的,構成了傳統建筑的本質。在本應聯為一體的建筑三大要素,處于彼此分離的狀態,獨有美觀突顯出來成為目的,實用退隱下去,而堅固僅僅作為實現目的的手段,并與目的相分離。建筑與技術的關系由此構成了手段-目的模式關系,形成了統治西方兩千多年的建筑傳統。可以說,傳統建筑的本質是審美意義上的形式風格,而不作為手段的技術。

2、現代技術對現代主義建筑的全面滲透

在探討建筑本質的思路上,20世紀的建筑師、建筑史學家、理論家除了因襲維特魯威建筑三大要素的基本思想,并把它們轉化成了"形式、功能、結構"這樣的現代語言之外,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是發現和形成了"建筑空間"的概念,格羅皮烏斯說,建筑意味著把握空間。把"空間"作為建筑的第一基本要素,作為建筑的主角,空間統攝著"形式、功能、結構"三大要素,并與它們一起構成了探討現代建筑的四大要素。科學的發展以及工業革命,使技術從基于經驗的簡單工具、手工制作轉變為應用科學理論、以機器為實體、以程序化知識為過程的現代技術。在現代的意義上來研討技術與建筑的關系,意味著我們要從現代技術對現代建筑四大要素的作用、影響和滲透來加以說明。

(1)技術與空間:關于建筑空間,現代主義建筑理論家們的具體觀點眾說不一。吉迪翁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受到啟發,提出"空間-時間"的新概念作為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人甚至根據非歐幾何來討論建筑作為"第四度空間"、多維空間等等。諾伯格•舒爾茲在其《存在•空間•建筑》一書中總結了五種空間概念:肉體行為的實用空間;直接定位的知覺空間;環境方面為人形成穩定形象的存在空間;物理世界的認識空間;純理論的抽象空間。建筑空間屬于哪一種空間呢?總的來說,絕大多數建筑師主張從長、寬、高三維歐幾里德幾何來理解和設計建筑空間。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空間論也是從抽象的數學空間、客觀的物理空間來理解和規定建筑空間的。勒•柯布西耶認為幾何學是理性動物的語言,當人類精神同幾何學規律相一致時,精神便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密斯的模數空間、中性流動空間;賴特內外結合的空間;勒•柯布西耶的柱支撐結構形成的開放空間等等,都把建筑空間看成是歐幾里得幾何空間的機械組合。這種基于科學的建筑空間論本質上是基于技術的,這不僅僅在于幾何空間的機械組合上依賴于技術。更深刻的在于科學與技術的關系上,一般認為科學是技術的基礎,海德格爾卻認為,不是科學決定技術,而是技術決定科學。因為現代科學是依賴于實驗技術的科學,技術不僅僅是實驗手段,技術以它展現自然的方式規定著科學對自然的認識,當然這并不等于具體的技術不能應用科學。從歷史發生上說,科學先于技術,但從本質起源上講,科學認識事物時,是在先存的技術框架之中去展開的。想一想幾何學的起源,它不正是在丈量土地的測量技術之中誕生的嗎?在科學技術化的當代,科學基于技術不難理解,同樣,基于科學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空間論,本質上基于現代技術也是合理的推論。

(2)技術與結構:在傳統建筑中,技術作為手段僅通過"堅固"這一要素與建筑相關聯。當現代技術以結構力學、工程理論替代經驗,以水泥、玻璃、鋼材等工業建筑材料替代石、木、磚瓦這些自然材料,以鋼筋混凝土結構、鋼鐵結構、懸索結構等現代結構替代傳統建筑的石材、磚木結構,以采用大量預制件、現場組裝和采用大型機械設備進行施工替代傳統手工營造,水、暖、電各種技術設備的發明應用......,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都使得作為手段的技術顯現出來,建造過程變成了技術過程,變成了工程科學管理的過程,結構變成了技術本身。在反對傳統建筑"為形式而形式"、以形式為目的的現代主義建筑師中,有人甚至要把結構當作建筑的目的,也即要把傳統上作為手段的技術當作目的,強調"忠實于結構來表現這些新材料",申明鋼和混凝土完美的代表著建筑的強度,是建筑的骨骼。玻璃閃爍的面紗,是骨骼外面的表皮。建筑要以結構來創造前所未有的空間和形式,要書寫鋼筋混凝土的詩篇,要表現結構、表現材料,也即要表現現代技術。

(3)技術與功能:從人的物質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出發,在人與建筑相互作用的關系中來討論功能,通過建筑功能的作用來展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需要可分為生理的、心理的、個人的、社會的、行為的、觀念的等等諸多方面,建筑以其物質結構從自然空間中劃分和創造出建筑空間來滿足人的需要,從而使建筑功能構成人與建筑之間的效用關系。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對環境進行控制,成為環境氣候的"過濾器",制造出適于人生產、生活的"人工空間"。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為人的生產、生活以及各種社會活動提供交往空間。人的需要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變化的,人類有歷以來最大的變化是由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商業革命帶來的,它們使傳統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封建社會轉變為市民社會,因而要求傳統建筑轉變為現代建筑,要求現代建筑的功能產生滿足現代生存方式多樣化的效用。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對功能(尤其是物質功能)的注重與強調,使在傳統建筑中被遺忘功能要素突顯出來,回歸到建筑首要目的的本位上,并提倡為大眾服務等等,都是符合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的。在技術與功能的關系上,技術不僅在于帶來人的生產、生活的多樣化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滲透于功能之中,使功能發揮效用。彼得?柯林斯區分了建筑中的四種功能主義:比擬于生物;比擬于機械;比擬于烹調;比擬于語言。現代主義建

筑思想中的功能無疑是比擬于機械的功能主義,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勒?柯布西耶的這句話是技術功能主義最典型的宣言,他把從技術得到的教益歸納為三點:第一,一個明確規定的問題自然會找到它的解決辦法;第二,因為所有的人全具有同樣的生物組織,他們全具有同樣的基本需要;第三,像機器一樣,建筑必須成為一種適合于標準的通過競爭選拔出來的產品,而這種標準則必須由邏輯分析與實驗來確定。既然人及其需要可以比擬于機器來規定,既然建筑就是住人的機器,那么建筑的功能必然是機器的功能,也即是技術的功能。

(4)技術與形式:在傳統建筑中作為首要目的的形式,如今讓位于基于技術的空間、結構、功能。形式風格不僅退出建筑的中心地位,而且以裝飾為主的傳統風格形式,從希臘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羅可可式到各種各樣的折中式,都不可能附著在現代主義的建筑之上,成為一種裝飾,"裝飾即罪惡",必須把它們徹底拋棄。新建筑呼喚著非裝飾性的新形式。但是這種新的形式從何而來?19世紀探索現代主義建筑的先驅們正是為此而困擾。20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們從新建筑本身的結構、功能中找到了新形式的源泉,并且認為唯有從新建筑本身的空間、結構、功能中產生的形式,才是真實的、健康的、必然的形式。新的形式必然以表現空間、結構、功能的簡單幾何形體及其機械組合、必然以表現工業建筑材料的質感和色彩,以單一、冷漠、精確的方式顯現出來。既然現代主義建筑的空間、結構、功能三個要素本質上源于現代技術,那么從這三個要素而來并表現著它們的形式,在本質也同樣源于技術。研究傳統風格形式的建筑美學、藝術哲學轉變成了機器美學、工程師美學也即技術美學、技術哲學。

3、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技術本質

在現代主義建筑思想中,從世界觀到人本身及其需要,從建筑設計到建造過程,從建筑的空間、結構、功能到形式四大要素,都全面被現代技術所滲透。如今,傳統建筑中技術與建筑的手段-目的的關系模式徹底瓦解了,三大要素分離的狀態結束了,四大要素都全面統一在現代技術之中。現代主義建筑及其思想的本質從傳統建筑的形式風格本質轉變成為現代技術本質,我們甚至可以說現代建筑已經成為了技術本身。這是技術擴張的勝利,這是技術"座架"本質的展現,這是建筑技術化的必然結果。

在這技術化的建筑中,在這鋼筋混凝土的城市叢林里,在這割斷了歷史、文脈,割斷了地方性、民族性,排出了人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建筑機器里,我們能夠在此定居嗎?我們能夠以此為家園嗎?人類會不會已經陷入了一種無家可歸的狀態呢?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的本質是"座架"(Ge-Stell),它以挑戰、促逼、訂制、規程、校準的方式把自然與人都擺置在其中,轉化為"持存物"。但是在這種"座架"的本質中卻隱藏著使人異化的危險:"作為命運,座架指引著那種具有訂造方式的解蔽。這種訂造占統治地位之處,它便驅除任何另一種解蔽的可能性。......對人類的威脅不只來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術機械和裝置。真正的威脅已經在人的本質處觸動了人類。"技術把其座架本質帶給建筑,導致建筑的座架化,同樣也會把異化的危險帶給建筑。人類居留于此,必然導致人的異化,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定居,必然陷入無家可歸的狀態。以技術為其本質現代主義建筑思想遭到后現代主義者的質疑,正是在這種質疑與反叛中,后現代主義建筑及其思想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