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區水文地質勘查論文
時間:2022-09-05 09:32:12
導語:我國地區水文地質勘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場區水文地質條件概況
據以往地質勘查結果,場區潛水含水層、第一承壓含水層、第二承壓含水層、第三承壓含水層、第四承壓含水層和第五承壓含水層發育。根據本次南匯縣幅中最大勘查深度設計要求,250m以淺各含水層水文地質條件概述如下。
1.1潛水含水層
為全新世(Q4)河口—濱海相沉積物,場區及鄰近地區普遍分布。潛水含水層一般由全新世(Q34)的灰色砂質粉土夾粉砂(A砂層),厚3~10m不等。潛水含水層富水性弱,單井涌水量小于10m3/d(口徑500mm,降深2m),局部大于10m3/d。滲透系數小于1m/d。水質多為礦化度1~3g/L的微咸水。
1.2第一承壓含水層
為晚更新世晚期中段(Q2-23)海濱—瀉湖相沉積物,場區廣泛分布。含水層頂面埋深一般28m,厚度在30m左右。部分地區與第二承壓含水層溝通,頂面埋深一般30m左右,砂層厚70m左右。巖性為褐黃、灰黃色粉細砂、細砂夾砂質粉土,灰色細中砂為主。含水層富水性較好,單井涌水量在1000~3000m3/d。滲透系數一般在5~10m/d。水質以礦化度3~10g/L的半咸水為主。
1.3第二承壓含水層
為晚更新世早期(Q13)河口—濱海相沉積物,場區廣泛分布且發育良好。含水層頂面埋深一般73m左右,層厚10m左右。部分地區與第一承壓含水層呈溝通現象,砂層厚40~50m。含水層巖性以灰色粉細砂含少量砂礫石為主。含水層富水性好,單井涌水量在1000~3000m3/d及3000~5000m3/d。滲透系數一般在10~30m/d。含水層水質較差,多為礦化度3~10g/L的半咸水。
1.4第三承壓含水層
為中更新世早期(Q12)河口—濱海相沉積物,場區廣泛分布。含水層頂面埋深一般100~110m,厚度20~40m,巖性為灰色細砂、粉細砂含礫,中粗砂。該含水層富水性較好,單井涌水量普遍在1000~3000m3/d。滲透系數一般在10~30m/d。含水層水質較差,普遍為礦化度大于10g/L咸水。
1.5第四承壓含水層
為早更新世中晚期(Q21)河流相沉積物,場區分布廣泛。含水層厚度大,頂面埋深在150~170m,厚50~70m。含水層巖性以灰色細砂、中細砂含礫石為主。含水層富水性較好,單井涌水量為1000~3000m3/d。滲透系數一般在10~30m/d。地下水水質為礦化度小于1g/L的淡水。
2施工設計
2.1成孔質量
2.1.1孔徑、井徑
地質鑒別孔孔徑應不小于130mm。依據水文地質勘查孔勘查要求,孔徑不小于500mm,井徑不小于200mm。為此,本次水文地質勘查孔,孔徑為500mm,井徑為219mm。
2.1.2孔深
地質鑒別孔孔深原則上以揭穿目的含水層底面2m時終止??咨钜话阍?35~255m之間。
2.1.3孔深誤差
孔深誤差不大于1‰。每50m孔深及終孔時各校正孔深一次,正確記錄,發現誤差及時糾正。測量方法可采用一定長度的標準鋼絲測繩,或利用具備測深功能的測斜儀,進行孔深測量。
2.1.4孔斜控制
要求鉆孔圓直。每鉆進25m及終孔時,采用測斜儀測斜一次,正確記錄,發現誤差及時糾正。孔斜每100m不得超過1°。對于大于100m的鉆孔,每鉆進100m時,頂角不大于1.0°,終孔頂角可遞增計算,但最大頂角不得超過2.0°。
2.1.5取芯(樣)和編錄
(1)地質鑒別孔取芯。水文地質勘查孔首先進行地質鑒別。地質鑒別孔巖芯采取率,粘性土不低于90%,砂性土不低于80%,含礫粗砂不低于70%。連續落粘性土不超過2m,砂性土不超過3m,否則補取。取芯時每回次進尺不超過2m。巖芯從巖芯管中取出至巖芯箱內時,應避免重物錘擊巖芯管,安放時應小心輕放,以避免巖芯受到擾動。
(2)目的含水層砂樣采集。在含水層的上部、中部、下部進行取樣,或在含水層巖性變化明顯處進行加密取樣。樣品重量不少于1kg。樣品放至塑料袋中,并附有取樣時間、地點、深度等內容的標簽。樣品及時送至實驗室進行粒度分析。
(3)巖芯保護。對取出的巖芯進行現場地質編錄后,應及時裝入PVC巖芯管,并加蓋保護,以免遭受曝曬。巖芯在運輸過程中防止劇烈搖晃、震蕩,盡量保持水平搬運。巖芯包裝時將PVC巖芯管頂部空余部分去掉,或盡量用清潔物品填充,并用膠帶對PVC巖芯管進行密封,在柱體上及時做好樣品標識,包括樣品的鉆孔編號、柱狀樣品的上下方向、取樣深度、取樣時間等都應標識清楚,并且標記格式統一、耐磨。并貼好樣品編號標簽,標簽用膠帶密封,防止標簽污損。
3施工工藝
3.1施工設備配置
3.1.1機械設施配備
根據本次水文地質勘查孔地質鑒別、成井技術要求,施工單位需配置水文鉆機等施工設備。
3.1.2施工材料購置
水文地質勘查孔成井時需用主要材料有:井管、濾水管、沉淀管、天然石英砂、粘土球、粘土及配制泥漿用的Na2CO3、膨潤土等。預計5處勘查孔(井)累計井管長度1180m,濾水管長度60m,天然石英砂礫料105t,止水優質粘土球35t,封孔粘土220t。
3.1.3施工前準備工作
(1)進場前進行施工現場踏勘,落實水電供應。若供水供電不足,進場前落實好取水水源,自備發電機等準備工作;
(2)平整施工場地,鉆塔塔腳處地基夯實,必要時澆注混凝土墩。塌架牢固穩定;
(3)挖好泥漿池,泥漿池容積不小于8m3,泥漿循環槽的總長不小于15m;
(4)按規范要求由專職電工接好電源,裝好電源箱;
(5)開鉆前,所有材料都應及時運至場區,其中井管、濾水管和天然石英砂應附有生產廠家提供的質量保證書。3.2鑒別孔施工工藝
3.2.1鑒別孔施工前準備工作
(1)平整、壓實施工場地,鉆塔塔腳處澆注混凝土墩加固;
(2)安裝鉆機設備,使天車、立軸與孔口三點成一垂線;
(3)挖好泥漿池,其容積應為鉆孔體積的1.0~1.2倍,設置好泥漿循環系統;
(4)挖好廢漿池,其容積應大于泥漿池的2倍,用于暫時存放廢棄泥漿;
(5)配備好泥漿出砂裝置;
(6)接通電源,安裝電源箱。3.2.2成孔工藝
(1)鉆進方法:用110mm/130mm外肋骨合金取芯短鉆具開孔,取芯鉆進至灰色粘土,孔深預計15m,再采用170mm單套鉆具帶后導向進行擴孔,下入168mm孔口保護管,孔口管居中、保證其垂直度為0°,周圍用粘土封實并固牢。以下覆蓋層110mm/130mm外肋骨鉆具帶長后導向管(長度10~15m)繼續進行減壓鉆進取芯。每回次下鉆到底,慢速輕壓鉆進,再逐漸調整至正常轉速、鉆壓鉆進至終孔深度。(2)提高巖芯采取率措施。對于粉細砂、細砂夾砂質粉土、灰色細中砂層取芯我們采取的鉆具是伸拉型接頭。
(2)鉆孔護壁:采用優質粘土加堿配制泥漿護壁。粘土粉選用造漿率高、雜質少的優質膨潤土,配比為:粘土粉4%~6%(泥漿體積),其原漿的主要性能指標為:比重1.06~1.10g/cm3、粘度23s、pH值8.5~9.5、失水量6~8mL/30min、泥皮厚0.5~1.0mm。經常檢測泥漿性能,性能指標達不到以上要求時及時更換補充新鮮泥漿。以保證孔壁穩定。防止因泥漿過稀而導致孔內坍塌。
(3)鉆進記錄。做好每一回次的鉆進記錄、鉆進事故及處理記錄(包括具體情況及部位,說明事故原因,事故處理及對成井的可能影響),注明鉆進所使用的鉆具類型、規格,泥漿性能以及鉆進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各類丈量尺寸應真實詳細。報表按班填報,相關人員簽名確認。
(4)地質編錄。本次按第四紀地質編錄要求認真做好地質編錄,編錄內容要求齊全、真實,準確,以備校核、驗收。
3.3成井施工工藝
3.3.1施工順序
鉆進至設計深度(成孔)—成井(一次調漿、下入濾水管、井管、二次調漿、投天然石英砂礫料,止水、止水效果檢驗、封孔、洗井等)—抽水試驗—現場驗收和取水樣—孔口保護。
3.3.2鉆進成孔方法
采用SPJ-300鉆機和BW-850泥漿泵鉆進,二級擴孔鉆進,以300mm、500mm三翼刮刀合金鉆頭擴孔鉆進,孔口視上部填土層厚度下600mm定向保護管,不少于1.5m。
3.3.3鉆孔護壁
采用優質粘土加堿和膨潤土配制泥漿護壁鉆進。經常檢測泥漿性能,性能指標達不到要求時及時更換補充新鮮泥漿。以保證孔壁穩定。
3.3.4成井工藝
(1)清孔換漿:下管前用直徑500mm的帶保徑圈刮刀合金鉆頭自上而下掃孔至孔底,更換孔內泥漿,逐漸調稀,在含水層位置上下反復掃孔,當孔口上返泥漿粘度為18~19s,手摸無明顯砂感,停止換漿,提拔鉆具。
(2)下管:下管前全面檢查井管質量,按照下管深度,配備足量的井管,逐根丈量、編號、記錄;清除井管內、外壁銹蝕層及雜物;井管和沉淀管均為同一材質的219mm無縫鋼管,沉淀管底部鋼板封堵,為保證濾水管在孔內居中,濾水管上下端各放置外導向架。如下管受阻,可小幅提拉井管,如仍不能正常下管,應提起井管重新掃孔后再下入,嚴禁猛提和墩拉井管,防止損壞井管、濾水管纏絲及破壞孔壁。
(3)二次調漿及填礫、止水:井管下到位后,井管內下入帶活塞的鉆桿進行二次清孔換漿,孔內上返泥漿接近清水后,采用動水填礫法進行填礫,邊投礫邊測量投礫高度,待礫料落實后,投入優質粘土球止水,填礫與止水高度均按設計要求進行。
3.3.5洗井與抽水試驗
粘土球投至設計高度后,即利用拉動水活塞,檢驗止水效果,確定止水效果后,用水活塞在含水層段進行洗井,同時用清水將孔內和管內泥漿調稀換出,直至水路暢通后,換拉干活塞洗井,達到水清、砂凈后方更換空壓機揚水,做抽水試驗。并取全分析水樣送檢。
3.3.6監測井封孔
在活塞洗井和空壓機揚水的同時,回填優質粘土封井,直至孔口。抽水試驗結束后測定沉淀管內沉渣厚度,當滿足要求時結束,否則進行撈砂。
4結語
(1)由于本區粉細砂、細砂夾砂質粉土、灰色細中砂層厚度大,取芯是一大難題,保證巖芯采取率,落土、落芯不超過規定間隔。鉆進過程中必須限制巖芯管長度和限制回次進尺,一般巖芯管長度2~3m,為了不超過落芯間隔規定,回次進尺不超過2m,鉆進過程中要根據地層情況,適當控制水量和干鉆長度,落土、落芯后應立即用取土器或無泵鉆具、雙管鉆具續取。
(2)鉆孔護壁,因所鉆地層均為第四系覆蓋層,鉆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縮徑、泥包、坍孔、漏失等情況。為了確保鉆孔孔壁穩定,選用優質粘土加堿泥漿護壁,泥漿性能:比重1.06~l.08g/cm3,粘度20~25s,定期測定泥漿性能,不合格的及時更換,遇漏失層及時補充優質泥漿,以保證鉆孔穩定。
(3)成井過程中還要嚴格確保成井工藝;孔深、濾水管嚴格執行設計要求,在含水層擴孔換漿時要再次核實孔深;加大洗井力度,提高成井質量;成井止水后,在止水層以上孔段,要及時回填優質粘土塊進行封孔,以防止塌孔。
(4)當出現恢復后靜水位水位與抽水前靜水位不一致(排除潮汐影響等因素后高出現象),動水位持續下降,難以穩定,水的口感在抽水前后發生變化,水溫與區域同層次明顯不符等情況時,應要求施工部門查找原因;當確定因成井質量(事故)問題而導致水位、水質等產生異常時,應立即采取針對性治理措施,治理過程中原則上保留原有井位,確保事故處理后的可驗證性條件。
作者:洪玉明單位:安徽省地礦局321地質隊
- 上一篇:當代工程地質勘查論文
- 下一篇:基于水文地質的地質勘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