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5:10:00

導語: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管理論文

綜合實踐活動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從小學到高中都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的設置對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保證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功能的正常發揮,首先要對綜合實踐活動有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設計。長期以來,受泰勒目標模式以及“學科本位”思想的影響,在課程設計中以預期的教育結果作為目標指向,圍繞目標來選擇并組織教育經驗,最后是對目標是否達成的評價。目標模式將教育活動簡化為一種訓練活動,只關注預期目標的達戰,忽視非預期的目標,而且為了保證預期目標在課程設計和實施中的作用,泰勒等人都強調目標的具體化和可測性,在此方面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作出了努力,但是這種具體而可量化的目標不一定能夠涵蓋學生的多方面發展,預先設定的目標難以容納在課程實施的動態過程中生成的更加寬泛的教育經驗。由于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開放的教育目標、綜合性強的活動內容和生動活潑的實施方式,強調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并得到多方面的教育經驗,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是不能簡單照搬目標模式的,而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尋求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的一套思路和辦法。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原則

(一)內容組織的關聯性原則

所謂內容組織的關聯性原則,是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不應該是孤立和封閉的,其主題的確定和內容的組織要與相關的課程有機聯系起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支撐點。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的意圖主要是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校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不可能是憑空實現的,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也必須有知識可用。如果我們要讓學生在活動中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必須保證學生具備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只有當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具備了相應的能力,站在了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平臺”上,才可能去探索發現,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和內容的組織,最好能夠與其他的課程內容和學習經驗聯系起來,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之中,尋找到綜合實踐活動的“生長點”和“支撐點”。例如,專門設計的研究性學習主題,以現實生活中的某個問題為中心,面對這一問題,學生應該能夠運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和本領來進行思考,調動多門學科的知識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的實踐活動,主動實踐必須要有“動起來”的條件,這個條件除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之外,也包括學習的興趣和態度;興趣和態度的形成不僅可以依靠相關的科目學習和活動實施來實現,學生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產生了對某種事物或某個問題的興趣,形成了進一步探究的愿望,可以成為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在動機,積極投入到實踐活動之中。總之,內容上的關聯,既可以解決知識經驗基礎和能力基礎的問題,也可以解決學習興趣和態度的問題,這些都能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遵循內容組織的關聯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從單一科目如語文、數學中提取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促進學科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幫助學生打開視野、增廣知識、學以致用;二是從學科之間的聯系中生長出綜合實踐活動,促進知識的整合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三是從學科與活動、環境的聯系之中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促進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

(二)能力訓練的階梯性原則

所謂能力訓練的階梯性原則是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應該以學生能力發展的序列為線索,體現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順序,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為一個層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統。

盡管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不能像學科課程一樣強調內在的邏輯順序,但是注意到活動與活動之間的順序性,可能更有利于活動的開展并取得預期的成效,避免安排隨意、東拼西湊、難度不當等問題的出現。在一個主題活動之下,綜合實踐活動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但可以包含一些具體的能力訓練點,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在達到其他目標的同時,循序漸進地對能力進行訓練。在能力訓練方面,活動與活動之間,能力訓練可以漸次增強,同一個能力點可以通過多次活動逐漸提高;能力訓練也可以逐步擴展,按照活動安排的次序,能力的訓練可以由簡單走向復雜、由局部走向整合。例如,接頭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可以將創造能力分解為一些基本能力要素,例如,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能力等,設計一系列的綜合實踐活動,各項活動在兼顧多項教育目標實現的同時,有意識地將某項能力訓練點包含在活動之中,隨著活動的實施,某項能力得到鍛煉,而多項活動共同努力,可以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的訓練。像綜合實踐活動“生活中的藝術”,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物進行加工創造,訓練學生大膽想象、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形成。

遵循能力訓練的階梯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規范設計與實施。既然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專門的課程形態,其開發應該是有目的、有組織的,隨著地方與學校課程開發自主權的增大,防止綜合實踐活動開發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是十分必要的。當前一些地方和學校把綜合實踐活動當成“應景文章”來做,當成一種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裝飾品”,當成應付各類檢查、驗收的“花架子”等,都是不利于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功能的正常發揮。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安排。應該把綜合實踐活動放在學校課程系統中加以考慮,建構合理的課程結構,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課程形態的關系,把握一個合理的比例關系;處理好學期之間、學年之間、學段之間綜合實踐活動的銜接關系,構建一個合理的綜合實踐活動序列。

(三)實施方式的生動性原則

所謂實施方式的生動性原則是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必須考慮活動的實施方式,在活動實施的時空條件、人員組合、評價方法等方面,應該是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以有利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取得實效。

綜合實踐活動著重于課程實施動態運行過程之中學生多方面經驗的獲得,由于教育情境是復雜多變的、學生在過程之中的學習行為和心理活動是獨特的,所以在活動開始之前很難預測學生的發展變化,而預設的目標也不一定能夠準確無誤地達成。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不能像學科課程一樣明確具體,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也不是簡單的知識再現、轉換或聚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應該把重點放在有利于教育性經驗生成的情境創設上,放在相關活動的程序呈現及操作方式的提示等方面。借鑒斯坦豪斯的過程模式,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首先只需要確定一個一般性的、寬泛的教育目標,以幫助教育者明確教學過程內在的價值標準及總體要求,然后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過程的設計上,著重考慮活動展開的方式、條件以及活動結果的評價等問題。由于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探究,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時需要思考的問題。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可以在活動內容的有趣、活動方式的生動、活動場所的新鮮、活動要求的挑戰性等方面下工夫;又由于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獲得方法、鍛煉能力、形成社會責任感等,而這些東西是無法用一個統一的標準或簡單的“低筆測驗”來衡量的,所以,對每一個學生在生活過程中的體驗與收獲的關注,是衡量綜合實踐活動效果的主要內容,由此形成性評價的方法以及靈活多樣的評價標準就顯得非常必要,注意在活動的過程中對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評價標準絕對不是“劃一”的,面對同樣的任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遭遇的是失敗,但只要他能夠做到不氣餒、不灰心,或能夠分析失敗的原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都是值得肯定的。這樣的評價是不可能用階段性的考試分數來替代的。

遵循實施方式的生動性原則,設計者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應該有開放的思路,所設計的課程應著重對教師進行教學法指導,幫助教師以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作為活動開展的指導思想,堅持學生是學習和實踐活動的主體,擺正教師和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地位和關系,教師的角色從單一的信息傳播者,改變為“學習伙伴”“合作者”“問題咨詢者”“輔導者”等角色。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技藝,形成教學藝術,學會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之中,創造性地利用各種教育因素、捕捉恰當的教育時機,以增大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使更多的學生在活動中學有所獲、學有所悟。同時,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要能夠充分提示學生的活動,幫助學生意識到活動空間的拓展,學會在更加廣闊的時間中發現和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在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鍛煉。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書面文件形式

根據以上原則要求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最好能夠以書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陳述,成為指導教師工作和學生活動的指南、方案。作為一種規范的課程文件,應該包括課程標準、學習材料等部分。

第一,從課程標準的角度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課程類型,也應該有涉及教育目標、教育法要求、教學時間與周期等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其中在教育目標的確立上,仍然應該指向學生的協調發展,具體包括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對目標的表述可以采用三種不同的表述方式,即行為目標、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行為目標是教育者預期的學生行為變化的結果,展開性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根據實際的進展情況而提出的相應目標;表現性目標是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某種首創性的反應形式以及活動后得到的結果。盡管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動態過程中生成的教育性經驗,許多是教育者事先無法預測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行為目標的作用,把行為目標作為目標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可以考慮的,對活動結果的預期是教育者可以做到的事情,只是不能僅僅用行為目標來表述所有的教育目標,也不能僅僅用行為目標的達成來判斷活動的效果。當然,教育者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確立上,在目標表述上,提示教師關注過程中的各種實際情況,在正確思想的指導下,適時地、恰當地、因人而異地提出具體的目標,引導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也提示學生應該開展哪些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活動領域的開闊性和活動結果的開放性,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與創新,在主動的實踐中得到多方面的提高。此外,在課程標準中,還應規范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實施方式、評價辦法以及所需要的時間與周期等,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得到有序、有效的開展。

第二,從綜合實踐活動所需要的學習材料來看,由于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操作性,活動的進行需要多種多樣的材料,既有用文字符號表述的文本材料,說明活動的內容、程序、學習要求等,也有各種非文本的材料,如實物、模型、影像資料、軟盤、光盤等,以此作為學生主動實踐、探究發現的“載體”,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鍛煉。其中非文本材料的提供,不一定都是具體實在的,可以在書面文件中說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所需要的各類材料,對如何選擇和使用非文體材料作出提示,為教師和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幫助。另外,關于綜合實踐活動的書面文件,應該有一定的設計形式(參見附錄),包括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安排、評價提示、活動結果等部分。由于活動是開放的、動態生成的,所以,文本文件的編寫可以是填充式的,除了一些固定的內容外,如主題、內容、部分目標、使用材料等,其他一些動態生成的目標、內容以及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等,可以在過程之中或活動之后,用填充的方式進行補白,幫助師生反思活動的進程與結果,為后續活動的開展積累經驗、做好準備,并能夠針對前期活動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補救的辦法,保證活動的有序進行并取得實際的效果。同時,這種補白的工作,也能夠幫助教師在反思與總結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藝,能夠靈活自如地駕馭綜合實踐活動,在復雜多變的教育過程中,把握正確的教育方向,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從而使得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得到正常發揮。

參考資源

1.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美]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田慧生等,活動教育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5.熊梅,當代綜合課程的新范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