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知識結構構建論文

時間:2022-04-27 01:01:00

導語:醫學生知識結構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生知識結構構建論文

內容摘要: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是素質教育研究的主要問題。醫學生是各類醫學人才的后備軍,醫學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關系到整個社會醫學人才的質量。醫學生新型知識結構的構建既是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同時,醫學藝術文化素質教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培養新型醫學人才中所具有的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藝術教育醫學生新型知識結構醫學模式

現代科學的發展呈現全球化、社會化、學科交叉和學科綜合等特點,對人才的培養目標、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成為了素質教育研究的主要問題。醫學生是各類醫學人才的后備軍,醫學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關系到整個社會醫學人才的質量。

知識結構是知識系統內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識有序化、組織化的標志。新型知識結構是指相對于原有知識結構有組織的概念和程序知識的擴展與更新。美國匹茨堡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格拉澤(RobertGlaser)在《認知科學與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與認知的關系,論證了“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為是否接觸新的知識以及接觸多少所左右”“認知能力高超,與其說是由于記憶方法高明,不如說是由于知識根基深厚”,“獲得特定內容的知識乃是獲得日益復雜的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因素。”

醫學生新型知識結構的構建是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舊的醫學模式的影響,我國醫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基本上還是以生物科學為基礎,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為主干,同時輔以適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道德教育課以及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體育、外語、計算機基礎教育等課程,這種課程體系有人稱之為“適用型”知識結構。目前,“適用型”知識結構仍然是醫學生、臨床醫生和其他醫務工作者知識結構的主要類型。這種知識結構的優點是:知識種類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專業知識在深度和層次分布上比較合適,也正是由于相關或相近學科知識嚴重缺乏,在其主體更加深入研究專業同題時,受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識面狹窄、思維靈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至于在教學內容方面,由于現代醫學高度發展,高新技術不斷滲入醫學領域,導致了臨床醫學分支龐雜。由于生物醫學模式比較重視高度分化和微觀,因此,導致醫學教育中各門課程獨立性較強,相互之同的銜接,聯系較差,使得教學內容過于零散,缺乏應有的系統性和高度。

事實上,醫學的性質決定了醫生的知識結構。醫學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也不是單純的社會科學,而是自然科學(生物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學)兩大門類相結合的一門科學。因為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具有兩重性:生物學屬性和社會學屬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與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會因素造成的。現代醫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與人的生理因素有關,也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僅僅從生物學角度認識和對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從社會學角度、心理學角度以及三者的結合上進行探索,這就要求我們在醫學教育過程中轉變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不僅對學生進行醫學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應加強他們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學習,改變過去單一的專業教育觀念,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教育模式轉為二者結合的社會生物醫學教育模式,根據醫學專業特點,在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將這些知識與醫學知識交叉綜合,全面提高醫學生的自身素質,把他們培養成為新型的醫學人才。

當前,當人們仍在不斷追求醫學科學進步時,又無奈地慨嘆科學的醫學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從學生學習解剖學等醫學基礎課開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習醫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組織的標本。而他們未來所要面對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無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們抱怨現代醫生對人及人的情感漠不關心。殊不知,從進醫學院校的第一天,他們就置身于一個非完整人的醫學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這個現實,迫使人們重新認識醫學與藝術以及其他人文學科的關系。

在醫學院校,醫學藝術教育往往能彌補專業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對醫學生新型知識結構的建立及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藝術文化素質教育在醫學生新型知識結構中的地位

醫學與藝術是醫學人文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同時也是一個涉及十分廣泛的課題。醫學教育包含著兩方面內容:一是對人的教育;二是專業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質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礎。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藝術是審美教育實施的骨干,如果沒有各種藝術的具體實現,審美教育將會變得軟弱無力。柏拉圖認為,人們在藝術作品的熏染中,會“浸潤心靈”,培養起對美的愛好,使心靈“美化”。席勒則認為美育可以恢復人性的和諧,使人從自然的物質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為“審美”的人,同時只有通過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會團結、和諧、進步。因此,美的教育對醫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建立良好的醫德具有積極的作用。在醫學專業知識、技能傳授方面,藝術以其形象化、技藝化特性,在醫學生知識學習、技能訓練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Saunders將醫學視為藝術,他認為:“醫學藝術是構成作為應用科學的醫學文化的整體組成部分。”Southgate也認為:“醫學與藝術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達到的——實現理想——治療創造。這需要用心去做。醫生專心于病人,藝術家專心于自然——假如我們能專心察看、傾聽、等待,立即或不久我們自身深處的一些東西就會有所反應。如同醫學,藝術不是終結,而是探索。或許,這就是我們將醫學看作藝術的原因。”

醫學院校藝術教育在整個高校素質教育體系中處于較為特殊的位置,表現出與專業藝術教育和綜合院校素質教育不同的特點。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任務在各類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專業知識全面和諧發展。專業藝術院校,藝術文化素質屬于專業素質范疇,因而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以此彌補學生這兩方面知識的不足,提高他們的藝術專業素質。綜合院校學科門類眾多,素質教育以基本的藝術文化知識教育為主,文科學生輔以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理工科學生輔以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技能。醫學院校藝術教育面對的主要對象是單一的醫學生群體,醫學院校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特點,一是促進醫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適應未來醫學對醫學人才的素質要求;二是由于醫學科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體,所以醫學院校藝術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具有明顯的滲透、交叉綜合特征;三是從醫學自身的發展來看,(轉第144頁)(接第142頁)循著醫學專業與藝術文化知識交叉綜合的方向發展,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是適應未來醫學對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醫學院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特色。醫學專業知識教育方法,除抽象邏輯思維和理念傳授外,直觀的形象教學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為,形象教育與抽象邏輯思維教育具有互補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典型化,彌補語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醫學生接受、掌握。

藝術文化素質教育在醫學生新型知識結構中的作用

在醫學教育中,藝術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存在著明顯的互補關系,醫學藝術文化素質教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在培養新型醫學人才中,藝術教育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藝術教育的特征是以個性化模式培養學生,對學生的獨創性品格的建立,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藝術教育中的技能訓練,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控制能力,身體各器官協調能力、動手能力,具有明顯的幫助作用。

第二,作為醫學人文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藝術作品對臨床醫學的描述、解釋、理解和表現,較之用生命科學來解釋疾病、病人以及臨床醫學,又具有獨特的優勢。例如,醫學插圖(Medicalillustration)是專業美術領域的問題,也是醫學人文學關注的范圍。人是醫學的對象,也是藝術的對象。如何更藝術地表現醫學中的人體與人,是醫學插圖藝術努力的目標。國內醫學圖書插圖的粗糙,是藝術性匱乏的表現,也表明人文藝術對“科學化”“技術化”的醫學的關心實在不夠。在西方,一些表現醫療生活與人的生命活動的作品也被廣義地稱作“醫學繪畫藝術”。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類的命運本身就是藝術的主題,如此,藝術地表現自然與醫學的關注有了本質的聯系。國外有許多醫學藝術收藏的愛好者(他們多是醫務人員或醫學人文學工作者),在收集歷史繪畫藝術中,以醫學關注與現象相關的藝術作品,表現與理解醫學。當然也有許多當代藝術家,用自己的畫筆表現現代醫學與人們對醫學的態度。

第三,藝術文化基礎知識的傳授,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并且有利于醫學生發展感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形成不斷獲取新觀念的能力,為醫學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藝術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結合,能夠更新醫學生的知識結構,摒棄舊的醫療觀念,明確學習目標和奮斗方向,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和專業技能,融入現代醫學潮流。當前,在臨床醫學實踐中,有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開始將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應用到對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樂療法配合抗腫瘤治療腫瘤患者,達到了優化情感效應,改善軀體癥狀,增強免疫功能,調動體內積極因素,提高機體的自我調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公報指出:2I世紀的醫生不僅應促進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級衛生保健,而且還應是優秀的衛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區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際家;有創見的思想家、信息專家、掌握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的開業醫師和努力終身學習的學習者。因此,只有重新構筑醫學生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21世紀醫學教育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達到與發達國家的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傅義強.醫學院校的藝術教育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J].醫學與哲學,2005.

[2]游潔,劉瓊.人文素質在大學生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2).

[3]李恩.醫生的知識結構、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J].疑難病雜志,2007(12).

[4]何倫,醫學與藝術臨床醫學和醫學人文學關系探索[J].醫學與哲學,2004(12).

[5]趙亭,張宗明.加強醫德教育,提高中醫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2).

[6]何倫.人體解剖學:藝術、科學及醫學模式[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