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食品問題及策略評述

時間:2022-02-23 03:24:07

導語:當今社會食品問題及策略評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社會食品問題及策略評述

本文作者:孟祥遠工作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呈現出明確的新問題與舊問題同時交織在一起的同時影響的局面。一方面,大量的食品安全問題是由于市場機制并不完善,制度建構還不完備帶來的,另一方面,市場條件下的食品安全問題又開始頻頻冒頭,同樣形成了不良的影響。以這近幾年來連續發生的乳制品/牛奶食品問題而言,就清晰地表現出了傳統問題和新問題相互交雜的局面。一方面,奶制品食品問題呈現出很明確的傳統特點:由于食品生產企業質量良莠不齊所致。但是另一方面,奶制品食品問題也有很強的新特點:市場經濟狀況下的行業“潛規則”。盡管從根本上來說,其還是可以歸結為監管之無力,但是這確實是遠不同于傳統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問題。三鹿奶粉與三聚氰胺被曝光后,奶品安全一下子在整個行業中蔓延,包括蒙牛、伊利等知名企業在內的22家生產企業受到牽連,調查結果表明,在蛋白粉或是飼料內加入三聚氰胺竟然是整個行業的“潛規則”。因此,實際上轉型期的食品安全問題總是面臨著傳統問題與新問題的交雜,一方面,要求我們建立嚴密的監管體系對待已有的傳統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與時俱進地不斷應對新問題和新機制。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影響不局限于食品本身,食品安全本身往往被掩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負面影響非常大,往往不僅僅涉及了食品安全本身,而且涉及到了包括社會結構性問題在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常見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就充斥了社會信任感的缺失,社會法制或其它相關制度建構不完善,人民內部矛盾仍然存在并且有可能激化等其它社會問題。但是正如我們已經提及的,由于食品安全不僅僅是社會層面的問題,同時也是個體100%承受的個體問題,因此,個體對于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本身的認知往往并不確切,在很多時候食品安全問題本身反倒沒有被正確認知。從總體上看,盡管難以忽視眾多的食品安全問題,但是食品安全整體狀況應該可以說是改善的。根據衛生部門的統計資料,1982年全國抽檢的食品合格率僅為61.5%,但是到2003年,這一指標已經超過90%,確實我們應該看到這樣的進步。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公布的2012年第一期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總體向好,水產品抽檢結果也總體好于2011年。而以食物中毒為指標的話,根據國家衛生部的統計數據,2009年發生食物中毒271起,中毒11007人,死亡181人,涉及100人以上的13起;2010年發生食物中毒220起,中毒7383人,死亡18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7起;2011年發生食物中毒189起,中毒8324人,死亡137人,涉及100人以上的有9起。從這一數據中至少可以看到,食品中毒事件基本處在一種穩定的狀態,食品安全問題是呈現出穩重略降的態勢,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是愈演愈烈。

應該說,其以政府作為行動主體,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作為抓手,以行政資源作為后備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開出了藥方,有效完成這些“決定”無疑將推動中國食品安全走向新的階段。但是上述“決定”仍然過多地強調了政府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此基礎上,繼續強調,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不僅僅要求政府的不懈努力,同時要求政府以外的多方進行積極的參與與責任承擔。政府應該明確和實踐自身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上的主體責任意識應該首先在中國的實際狀況下強調,政府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上,尤其是在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是當然的主體,其職權和義務要求其具備足夠的主體責任意識,來積極應對食品安全問題。政府所執核心理念應該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執政為民思想,其所能應該盡到的責任,是“從田野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監管和風險管理。我想在現階段政府首要的任務應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協調整理下明確政府各部委之間的職權范圍和相互之間的責任,在現有分工的基礎上,強化分工合作,強化責權明確,在此基礎上認真負責地完成各方面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二是強化和建立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作為,充分限制地方政府的負面作用,但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用,建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相對獨立,相互監管,也相互協作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實現地方政府的主管領導問責制度以及中央政府重點領域重點部門垂直管理,重點在于限制地方政府或是政府工作人員因為地方保護主義或是經濟利益驅使所可能進行的負面行為。市場應該充分建立關于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機制和社會信用機制針對食品生產和經營企業,應強化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落實企業責任人的責任;落實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處置及經濟賠償責任;加快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除了針對市場中的食品生產和經營企業進行相關的食品安全監管以及企業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建設,最重要的,恐怕是社會信任機制的建設,即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市場確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市場信用的重要手段,但是轉型時期,很容易出現部分食品生產和經營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鉆制度的漏洞,進而以食品安全為代價謀取不應該的利潤。具體來說,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標準,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食品安全信用標準;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評價,架設由政府、公民和行業、社會等多方面多種力量形成的評價主體;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披露、獎勵和懲罰,保證信息的透明與公開。個體應該增強自身食品安全意識,積極主動投身于食品安全的監管市民本身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其應該同樣積極主動地投身于食品安全的監管中去。市民應該積極增強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識,了解食品安全的相關知識,使自己具備相應的監管能力。我想個體的充權離不開食品安全知識的普遍化教育,這有賴于政府在內的各方面加強對食品安全的宣傳與教育,尤其有針對性地改變消費者的“失能”狀態。其不僅僅有利于加強市場誠信和市場道德,也有利于消費者本身的充權,經濟利益與指標才可能真正下降到民眾權利之下。一方面,食品安全必須被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去;另一方面,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和常識也要與時俱進地進學校,進社區。特別是在普通社會區加強對普通民眾的健康和食品安全教育,真正理解食品安全,也真正能夠使自己成為食品安全的合法監管者的一員。積極培育以獨立知識分子為主導的第四方力量,培養專業型食品安全相關人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要求中國有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而多元化的最重要意含在于社會呼喚處于市場、政府和個體之外的第四方力量在食品安全問題的介入,即監管上需要獨立的食品安全評估機構。兩個方面的人群是尤為重要的,一是沒有經濟利益訴求的非政府組織形成重要的博弈力量;二是訓練有素的相關專業人員和知識分子形成獨立的專家群體。這兩股力量以學術研究和非政府運動的形式的介入,是食品安全問題解決的新的動力。當然,還要允許和鼓勵媒介發揮監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