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經濟背景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4: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今世界經濟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兩岸制度;經濟一體化;可行性分析
一、全球化和區域化對兩岸制度的影響
1、經濟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的區域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的深入發展,對我國和我國臺灣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面對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在東部沿海地區設立經濟特區,引進外部資金,發展內部經濟,這時期我國逐步開始與世界接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當今世界局勢的轉變,和平與發展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主題,為我國德爾經濟發展贏得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就在這一時期,大陸對臺灣的政策也有了巨大的轉變,又原先的兩岸對立,逐漸到兩岸開展經濟互動,特別是中國實行一國兩制的政策在收購香港和澳門的成功應用,就更大大的緩解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系,為兩岸的進一步交流和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2、兩岸經濟合作是在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展開的。眾所周知兩岸的經濟貿易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開展的,是在大陸實行改革開放的情況下進行的,兩岸的合作首先是從民間的經濟方式合作開始的,突破了臺灣的相關政策的限制,從而迫使臺灣方面當局必須正視兩岸經貿交流交往現實的重視,最終導致了臺灣以默認的方式承認“在一個中國的前提”框架下實現兩岸的經濟合作。
二、經濟一體化在兩岸制度中的可行性分析
1、對于兩岸制度性經濟一體化在建構的過程中應當采取何種組織形式,兩岸的學者有不同的意見和分歧,有的學者認為:從大陸方面來看,可以建立起多種層次的自由貿易區的模式,也就是說內地可以港澳實行CEPA的合作機制,而大陸與臺灣可以采取FTA的自由貿易區的模式,對于某些相關的從產業可以借鑒新加坡與日本的合作模式,即對某些產業實行新加坡--------日本投資協議自由貿易模式。現在兩岸的狀況是,經濟過于火熱,而兩岸的政治狀況還是不穩定,再加上一些外部力量的干預,兩岸在短時間內不會建立和實行共同的市場機制。
2、眾所周知,大陸與臺灣關系的好轉,是基于兩岸經濟合作實現的,我國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逐步走上了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特色道路,大陸對臺灣的政策由過去的對立,逐漸走上緩和,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才導致了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大陸與臺灣關系的好轉,還基于我國現行的基本國策,我國一國兩制國策的成功應用,成功的解決了香港和澳門的歷史遺留問題,現行的一國兩制的國策今后將在與大陸等方面的問題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兩岸將會采取各種措施共同推進兩岸共同市場的目標,繼續推動經濟區域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這一條件下,即是兩岸建立了共同市場,也不會涉及到財政、貨幣、收入分配等制度性的根本問題,由于沒有根本的觸動,才會在共同市場的建立有了很大的進步。
3、但是隨著世界大趨勢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兩岸的經濟相互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在加上兩岸有著共同的文化,以及在相關制度的改善的情況下,兩岸的聯系將會越來越緊密。根據歐盟的實踐經驗,雙方建立共同市場的一體化模式,需要雙方共同作出努力,首先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盡快取消進出口關稅和非關稅的限制,實現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其次逐步建立起對外關稅和共同貿易政策(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兩岸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接近,尤其是產業合作的深化和加強);第三,實現資本,技術,人才和其他生產要素等各方面的充分調動;第四,加強在農業特別是在穩定農業發展領域的合作,從而實現協調農業發展政策的目標,消除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第五,是建設一個統一的,規范的市場機制,以確保公平競爭和有效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創新;第六,采取切實有效可行的步驟,以實現經濟政策的協調,以保障經濟的穩定。為了獲得經濟發展的提供有利條件,以增強其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一體化,共同促進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總體目標。
總結:
眾所周知,兩岸有著共同的文化根源,有著共同的生活習慣,在經濟上也有很強的互補性,經過二十年的兩岸經濟的發展表明,兩岸在經濟的合作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政治體制的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的發展,兩岸之間的經濟、政治的交流就會不斷的加強,政治互信的程度就會進一步的加強,從而進一步推動東亞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兩岸在不斷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提高,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國臺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唐永紅.兩岸經濟一體化未來取決于制度性合作[N].法制日報,2011, (2011-03-15)
[2]記者 黃戎杰.兩岸經濟一體化 平潭作為實驗區[N].福州日報,2009, (2009-03-20)
[3]記者杜軍玲.設立合作試驗區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N].人民政協報,2010, (2010-03-05)
[4]張燁、周熙雯福州大學管理學院.海峽兩岸經濟一體化路徑選擇的實證分析[N].福建科技報,2008,(2008-12-02)
篇2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地經濟不斷地在突破國界限制,在全球尋求資源配置,全球化條件下,各國、各地區的之間的經濟關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關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統一,本文試著分析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互關系。
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界定,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大部分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活動,生產要素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與重組,是世界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相互融合的表現。或者更準確地概括為指參加多邊談判或磋商的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團體,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有關經濟貿易協議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協商原則,實行整體運行的世界性經濟貿易組織或者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復雜的,推動世界經濟總體增長,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資源,促進國際投資方面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也帶來了負面效應,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一方面也對傳統的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如果處理不當,會為經濟全球化付出代價的。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相鄰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圍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訂某種政府間條約或協定,制定和規范共同的行動準則,協調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國政府一定授權的共同機構,進行長期和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和實現經濟的甚至是政治的聯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區域市場,降低了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搜尋成本。另外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各個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區別。經濟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推動,是市場機制其主導作用的過程,經濟全球化則是通過市場機制把世界各國聯結在一起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是國家期主導作用的過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通過國家對國家的談判把那些愿意參加一體化結盟的國家聯結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場的狀態下,風險是很難規避的,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風險;而在經濟區域化的狀態下,風險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資源配置的成本,降低違約風險。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是由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決定的,兩者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經濟全球化刺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向更高形式發展,又不斷地沖破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給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驅動力,經濟全球化通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增進區域經濟組織間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的促進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經濟全球化準備了條件。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家分工的深化,加強了區域內部各加盟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了各加盟國的經濟發展,再此基礎上通過強化跨國公司的貿易功能,必然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區域經濟一體化使集團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區域外的國家要想獲得競爭力,就要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區域經濟一體化下的貿易制度也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相比較來說,區域經濟對經濟全球化的阻礙作用比較明顯。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合作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歐盟等發展完善。各加盟國對區域經濟依賴性加強,再加上區域對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的競爭局面,同時也導致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經濟也制造了貿易壁壘。如區域經濟組織的排他性與全球化背景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之間就存在隔閡。區域經濟是為了實現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區域內部成員之間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經濟全球化則是為消除全球經濟間的貿易壁壘努力,區域經濟在這一方面與之出現矛盾,區域經濟以地域為名為貿易提供一種新的保護手段,這種保護手段對于區域外的成員來說就是阻礙他們之間相互合作的貿易壁壘。區域經濟強化了其內部產品的競爭力,對區域外的產品采取了比較嚴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組織其他區域或國家的產品進入。這一行為,滿足了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但是對與經濟全球化來說,則傷害了全球經濟之間平等合作的基礎,加大了國與國或區域與區域之間對話的難度,妨礙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從長遠利益來,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順利發展。
總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又是對立統一的。兩者之間還存在著漫長的過渡時期,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會慢慢形成互補。兩者之間雖然實施途徑相異,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為企業創作了統一的市場環境,為世界各地的商務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兩者的相互作用必然會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兩者之間應該加強合作與交流,相輔相成,在全球化不斷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必然會克服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最終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陽國亮:試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相互關系.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10)
[2]鄭明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經濟論壇,2004(15)
篇3
第一,發展繼續教育有助于提高個人、企業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升,但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2008年,我國平均每個就業者創造的GDP為5,855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5.9%、日本的7.7%,按每個勞動力平均生產效率計,美國相當于我國的17倍。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計量研究,在制造業,職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勞動生產率就會上升17%。這種情況在高新技術產業中表現得更為突出。甚至在發展農業方面,也亟待加強培訓。地處中東沙漠、屬于嚴重缺水國的以色列能夠創造“農業奇跡”,其經驗就是對農民進行普遍的文化素質教育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通過繼續教育提升勞動者素質已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因素。
第二,發展繼續教育有助于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處在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長期形成的經濟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經濟結構轉型任務十分艱巨和繁重。
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首先表現在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從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10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0.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0%,反映出我國第一產業比較落后、第二產業比重較高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狀態。同時,從一、二、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看,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所占比重過高,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則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據有關預測,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我國第一產業農業勞動力比重應從2009年的38.1 %下降到2020年的25%以下,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應從34.1 %提高到2020年的45%以上。隨著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帶來我國勞動力在不同產業和地域之間較大規模的流動、轉移和對大量勞動力培訓的要求。大力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將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最關鍵最繁重的基礎性任務。
篇4
[關鍵詞]貿易摩擦;出口貿易;WTO
[中圖分類號]F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36-0163-02
1 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現狀分析
1.1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貿易救濟案件快速增長
截至2008年年底,國外對華共發起1150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由發展中國家發起的有623起,占比54.2%。在所有對華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的發展中國家中,印度對我國啟動126起,高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占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調查總數的23.3%;其次是土耳其,為65起,占比12.0%;墨西哥位居第3位,為60起,占比11.1%。
可以看出,在我國對外貿易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得不面對來自于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的壓力。
1.2 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金額呈上升趨勢
隨著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出口量的增長,針對中國而引發的貿易摩擦的金額也在節節攀升。2005年5月18日,印度對原產于我國的綢緞反傾銷案,涉及金額1.8億美元,為印度歷年來對中國反傾銷調查金額之最,也是紡織品一體化后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紡織品發起的涉案金額最高的反傾銷案。根據我海關數據初步計算,2007年我國對印度出口涉案產品價值達6.86億美元。2008 年,印度對我國反傾銷涉案金額高達16.7 億美元。2009年,巴西啟動對我國鞋類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將征收435.7%的反傾銷稅。2010年,巴西外貿委員會決定對中國產揚聲器環形磁鐵繼續按43%的稅率征收反傾銷稅。由上可見,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外貿出口產品增收的反傾銷稅遠遠高于發達國家。
1.3 對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遠超其他國家水平
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要比發達國家高。發達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一般在10%~50%之間,最高的反傾銷關稅也不超過100%;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一般在50%~250%之間,最高反傾銷關稅甚至達到1105%。2005年歐盟宣布的對中國自行車的反傾銷稅率是30.6%~48.5%,2004年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的木制臥室家具征收反傾銷稅是1%~5%。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關稅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在1996―2008年,埃及對中國生產的商品征收反傾銷關稅,其中對6種產品的反傾銷關稅是100%~321%。在2005~2008年期間,墨西哥對來自中國的26種商品征收了反傾銷稅,其中有19種產品的反傾銷稅是105%~333%,對中國產的鞋類產品曾經有過高達1105%反傾銷稅率。
2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2.1 與發展中國家產生貿易摩擦的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因素
(1)經濟全球化導致貿易摩擦頻發。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表現在世界經濟領域就體現為貿易自由化,世界各國在WTO框架下,必須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促進各國貿易自由流動。其結果是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深,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由此而引發的國家之間發生貿易摩擦的機會也大大增加。由于世界各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經濟制度、貿易規則、文化與風俗差異,因此由全球經濟一體化而產生的貿易摩擦就不可避免。
(2)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造成貿易摩擦。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經濟一體化的行業,在取得驕人成就的同時,也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保護民族產業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等。由于發展中國家各國體制不同,經濟發展很不均衡,這就必然會造成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上因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表現在外貿領域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另一方面,從歷史經驗來看,世界經濟發展狀況的好壞與貿易保護主義呈負相關。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緩慢,各國利用WTO的模糊性規則,設置貿易壁壘,濫用反傾銷措施和保障措施。
(3)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不協調,易引發貿易摩擦。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各國都能通過貿易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不足。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底層,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發生國際貿易摩擦的可能性較小。然而,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進行的。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經濟利益驅使,發展中國家在這些傳統領域受到威脅時,仍會想盡一切辦法加以保護,進而引發國際貿易摩擦。另一方面,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上雷同,并與之形成直接競爭關系。這種競爭關系使發展中國家對產業未來比較擔憂,并利用貿易摩擦來阻礙中國產品的進口。
(4)“中國”引發發展中國家抵制中國制造。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緩慢,而我國經濟仍高速發展,在世界經濟體中一枝獨秀。盡管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GDP增長率仍為9.1%,而發展中國家增長率遠低于中國。對此,一些國家表現出極大的警惕和恐慌,對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疑慮加重。于是,形形的“中國”應運而生,從最早的“軍事”到當前的“貿易”、“能源”,層出不窮,屢見不鮮。這些論調的出現為發展中國家對我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提供了輿論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貿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2.2 與發展中國家產生貿易摩擦的國內經濟環境因素
(1)中國商品的產業結構與發展中國家相似。毫無疑問,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它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其核心出口產品都不約而同地具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這兩樣屬性,如機電產品或者紡織品等,這表明在產業的結構上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很大的雷同。商品雖相似,但是競爭力卻是截然不同。以紡織品為例,中國的紡織商品在同等條件下比同類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價低10%左右,這表明中國的紡織品在紡織品市場中深受外國客戶的青睞。而因為其價格優勢中國的商品不但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同時也進入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內,這樣從進口國的角度來說是擠占了其本國的相類似行業的發展和生存空間,這是發生貿易摩擦的必然性。
(2)我國的對外投資和貨物商品出口的不對稱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推行的出口導向戰略和對外經濟與政績掛鉤的考核標準,使得各地區有關部門都將出口作為當地發展的首要手段和措施,這自然而然的也會對外貿依存度的擴大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2009年全球跨國投資下降40%的情況下,中國實際吸收外資僅下降2.6%,達到900億美元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上半年,中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2萬家,實際使用外資51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9%和21%,中國目前已經連續18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資本的第一位。然而,對外貿易導向型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品出口存在著較大的替代性,因此,在中國相對薄弱的對外直接投資比重和相反顯得過大的貨物出口比重之間所產生的不對稱性在現實中推動了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的形成和發展。
(3)中國企業應訴的消極性導致發展中國家頻繁采用貿易救濟措施。在國際上,各國審理反傾銷案有一項基本原則,在立案審理過程中,如果被調查方或被訴訟方發現有不應訴、不提供可靠真實的資料或者是不配合調查人員并提供有效證據的行為的時候,審理機關便會將審查的方向傾向于申請方的資料 ,并依照此資料做出裁定。由此可得,應訴的不積極必然會惹來嚴重的懲治后果和不斷重復的反傾銷訴訟,最終加劇了貿易摩擦。這也是促成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頻繁地進行反傾銷投訴和立案調查,從而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的主要因素之一。
(4)我國出口產品市場集中和出口激增給對方制造貿易摩擦授以把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持續擴大。1978年至2009年,我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由206.4億美元擴大至22072.7億美元,共計增長了105.9倍。2009年我國占世界貿易比重達到9%,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全球的貿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國分別為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和英國。五國共占全球前40大國家出口值的43%,中國排名第九,2009年,中國已越居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年均增長率為20%。
3 高度重視、積極應對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問題
篇5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經濟已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現實。中國更是把“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為一項重要目標,積極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治療世界經濟“亞健康”
日前舉行的第三屆20國集團(G20)智庫論壇上,前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首席代表、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給世界經濟做了次“體檢”。他認為,當前世界經濟處于“亞健康”狀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衰減導致“心率過緩”,投資和消費乏力導致“供血不足”,不少國家還存在“高成本、高福利、高稅收”的“三高”問題。概括起來,世界經濟缺乏活力,體力恢復遲緩。
如何改善世界經濟的“亞健康”狀態?與會專家認為,開放是一劑良藥。
“開放經濟對于全球增長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石。”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如此評價開放經濟的重要性。
中國是開放經濟的踐行者,也是受益者。王文說:“回顧3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可以說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相當程度上源于和受益于開放經濟。”開放,解決了長期以來限制中國發展的資金和技術約束;也是開放,讓中國全方位融入世界并逐漸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
開放,令中國受益,對世界亦然。據世界銀行研究估算,2015年前,即便不考慮任何額外競爭所必然帶來的額外生產力,貿易自由化每年也會給全世界帶來近3000億美元的利益。此外,極端貧困的人口數量也會有所下降。
可以說,開放符合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與潮流。中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是實現改革目標的必經之途。而對于世界經濟,各方保持合作是呵護復蘇、維護和平的“推進器”。
更需堅定開放步伐
發展開放型經濟是大勢所趨,卻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世界經濟增長緩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由此導致國際貿易總體低迷。據世貿組織統計,2012至2014年,全球貿易增速連續三年低于世界經濟增速。
“國際貿易低迷阻礙世界經濟的長期活力,終將損害各方的利益。”中國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司長張軍說,“G20成員都是貿易大國,有能力也有責任擔當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領軍者,推動建設自由開放、普惠共贏的全球大市場。”
另一方面,各國貨幣政策方向性的差異也導致了諸多沖突性的政策問題,給全球匯率變化、資金流動、貿易與經濟形勢帶來不容小覷的影響。
“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都處于歷史的十字路口:一條道路是加強彼此合作,提高向全球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另一條道路是走向對抗、摩擦并導致現有體系的衰亡。”意大利國際政治研究所歐洲項目主管安東尼諾?維拉弗蘭卡說。
越是面臨逆風,越要堅定開放與合作的信念。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呼吁:“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應該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新的全球機遇和挑戰。”
積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近年來,中國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采取一系列舉措,積極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貿易層面,推進自貿區建設與拓展雙邊、區域、多邊自貿安排并舉。2013年9月,上海自貿試驗區運行,此后陸續建立了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2015年6月,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相繼簽署;中日韓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仍在談判中。
投資層面,“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2014年,中國大陸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第一大接收方;同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超過利用外資規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建立亞投行和金磚銀行,既深化了中國對外開放,也為區域貿易和投資的擴大拓展了新空間。
篇6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貿易 英語 相關性
一、互聯網金融貿易與英語的簡介
1.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簡介。互聯網金融貿易是21世紀以來出現的一種新興的金融發展方式。關于其具體的定義在經濟學領域還沒有明確的說明,但大致上是一種依托范圍廣泛且便利的互聯網技術來實現不同地域的金融貿易交流與聯系。世界各地的金融參與者通過新穎的互聯網技術來進行金融信息的交流和互通,從而在金融貿易中取得更大的收益,互聯網金融貿易就這樣流行起來。
2.英語的簡介。英語是世界上使用國家最多的一門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門語言。其使用和影響范圍不僅僅是在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也有許多國家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及外語。英語的影響力還體現在世界各大組織上,像我們熟悉的歐盟、聯合國這樣的有重要影響力的官方組織都將英語作為其官方語言。在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中,英語更是作為一門必修科目被要求重點學習。
二、互聯網金融貿易同英語的關系
1.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推進了英語的普及。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持續開展,互聯網技術漸漸趨于成熟,這也促使更多的來自不同地區的金融參與者通過互聯網技術同其他人進行信息溝通和金融貿易。而與其他國家的金融參與者進行溝通,總避免不了會遇到語言障礙。于是使用范圍廣泛的英語被確認為官方語言,供各國金融參與者進行溝通。這無疑將會進一步擴大英語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并推進英語的普及與發展。
2.英語的普及極大促進了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因此各個國家都特別重視外語的教育,英語更是作為許多國家的第一外語被廣泛學習。而英語的不斷推廣和普及毫無疑問將會大大促進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因為隨著英語的不斷普及,世界各國金融參與者間的語言障礙將逐漸消失,互聯網金融貿易的進行也將更加便利有序。
3.互聯網金融貿易與英語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從以上的兩點觀點可以清楚的看出,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推進了英語的普及;另一方面英語的普及也極大促進了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他們兩者間的關系應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所以在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進程中必須重視英語的作用,只有不斷地促使英語的推廣和普及,互聯網金融貿易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英語在互聯網金融貿易中的應用
1.英語是互聯網金融貿易的溝通渠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交往中,為了交流意見和想法,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在互聯網金融貿易中也是一樣。想要獲得最新的金融資訊,掌握實時的金融動態,實現金融貿易,都必須通過溝通來進行。而英語作為互聯網金融貿易的官方語言,在其開展中扮演著重要的溝通渠道的作用。
2.英語是互聯網金融貿易的官方書面語。互聯網金融貿易的參與者包括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民眾,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語言障礙。為了保證互聯網金融貿易的有序進行,參與者們決定使用應用人數廣泛的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像交流經濟信息,簽訂合同,進行貿易等活動都是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以英語作為互聯網金融貿易的官方書面語,實現了金融貿易中語言的統一,這極大地促進了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
四、互聯網金融貿易與英語的相關性的展望
1.互聯網金融貿易與英語的相關性的現狀。21世紀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時期,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金融貿易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也順應了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積極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貿易產業的發展。像不久前的雙十一購物節,僅僅天貓網上商城就實現了1207億的銷售額,再次刷新了新的雙十一成交記錄,可見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貿易發展是很迅速的。而互聯網金融貿易的不斷發展,是離不開英語的推動作用的。很多商家反映,為了實現價格優勢,他們大多采取海外代購的方式。近年來英語的不斷普及,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同海外商家進行溝通,從而以更低的價格將商品售賣給國內的顧客。但我國互聯網金融貿易及英語普及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2.對互聯網金融貿易與英語的相關性的展望。為了實現我國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我們應立足于當前我國全球性互聯網金融企業較少、國民整體英語水平不高的國情。既要推動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走向世界,開拓海外市場;也要不斷加強英語教育,努力提高我國有關人才的英語素養,促進英語在我國的普及和推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跟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實現互聯網金融貿易的長遠快速發展。
五、小結
互聯網金融貿易的發展和英語的普及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貿易不斷發展,英語在全球范圍內也不斷被推廣和普及。我國應順應世界發展大潮,一方面應積極推動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貿易走向世界,從而獲得更廣拓的市場,取得更大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應努力推進我國的英語教育,積極營造出一種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提高我國整體的英語水平。并努力培養出相關的專業人才,與世界的互聯網金融貿易相接軌。而我們作為一名高中生,應正視經濟全球化這一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水平,爭取將來為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貿易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篇7
一、世界經濟體系從“中心-邊緣”結構 向板塊與網絡狀并存結構轉型的特點
沃勒斯坦認為:“世界體系是一個社會體系,它具有范圍、結構、成員集團、合理規則和凝聚力。”他寫道:“表現為一個社會體系的特征是基于這樣的事實,即這個體系內的生活是獨立自足的,而且這個體系發展的原動力大體上是內在的。”沃勒斯坦提出:“迄今為止只存在過兩種不同的世界體系:一種是世界帝國,在這些世界帝國中,存在一個控制大片地域的單一政治體系,不論其有效控制程度減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類體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幾乎所有的空間不存在這樣的單一政治體系”。
根據沃勒斯坦的觀點,16世紀以前,“世界性體系”主要表現為一些世界性帝國,如羅馬帝國、等。從16世紀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開始以西北歐為中心,形成“世界性經濟體系”。它不同于“世界性帝國”之處在于,它有一個自成一體的經濟網絡,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在這個世界經濟體中占據有優勢地位的地區,主要是西歐和北美地區,是中心區域;而廣大亞非拉地區,由于受到歐洲國家的殖民統治,或是新獨立建成民族國家不久,是這一世界經濟體系的邊緣區域;在這兩者之間的是半邊緣區域。三個不同的組成部分承擔著三種不同的經濟角色:中心區域利用邊緣區域提供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生產加工制品向邊緣區域銷售牟利,并控制世界體系中的金融和貿易市場的運轉。邊緣區域除了向中心區域提供原材料、初級產品和廉價勞動力,還提供銷售市場。半邊緣區域介于兩者之間:對中心區域部分地充當邊緣區域角色;對邊緣區域部分地充當中心區域角色。
在冷戰時期,根據當時蘇聯的觀點,存在著社會主義市場和資本主義市場這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體系。但這只是一個不長的插曲。冷戰結束后,這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體系變為只有一個單一的世界市場體系。近年來,世界經濟體系的結構開始從“中心一邊緣”結構向板塊與網絡并存結構轉型,其主要特點有:
1.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一體化趨勢迅速發展
近年來,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迅猛發展,開始形成歐盟、北美和東亞三個大的經濟板塊和其他一些較小的經濟板塊。
歐盟2004年擴大后,擁有25個成員國,人口約4.55億,總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美元。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開始實施,現在包括美、加、墨三國,人口約4.2億,總的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3萬億美元。北美自由貿易區在世界上的影響不亞于歐洲一體化。東亞區域的經濟一體化和安全合作進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東亞國家已經開始構建“東亞共同體”的進程,中國將與東盟國家于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如能實現,它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總人口將達近20億,經濟規模將超過3萬億美元。日本與東盟簽訂了一攬子經濟合作協議,決定在2012年實現經濟合作伙伴計劃。韓國已與東盟就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商品自由貿易達成協議。此外,中日韓正在就三國自由貿易安排開展聯合學術研究。“東亞共同體”如能建成,將形成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三足鼎立的態勢。
北美和東亞經濟板塊中既包括發達國家,也包括發展中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走聯合自強道路,也建立和加強了一些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較小的經濟板塊,如非洲聯盟、東非共同體、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里約集團、南方共同市場、安第斯共同體、阿拉伯國家聯盟、海灣合作委員會等。
這些都促使世界經濟體系從“中心-邊緣”結構開始向板塊結構轉型。不過,板塊與開放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板塊也可以是開放的,出現開放性與板塊性并存。
2.跨國公司形成全球網絡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開發和轉移以及其他服務于一體的經營實體,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和體現者。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在全球取得迅速發展。冷戰的結束和轉型國家的改革開放,更給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現在,全世界4萬多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在世界各地的雇員達到7千萬人,已控制世界生產的40、世界貿易的60和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全世界100支最大的經濟力量中,跨國公司占一半以上,超過許多中小國家。跨國公司正在超越民族國家而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主體,其國際生產和經營正在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最佳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組合。跨國公司占世界上國際直接投資的90以上,使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30。2005年中國出口總額的58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凈值占中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3。同時,跨國公司加速在不同國家建立研發機構,以便最有效地利用當地科技資源,研制出最能適應市場的產品。“跨國公司在這一全球化新階段中發揮了主導作用”。跨國公司形成的全球網絡成為當今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3.出現新型的三極貿易體系,若干發展中國家從邊緣向半邊緣甚至中心轉化,但中心區域國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
現在世界上形成一種新型的三極貿易體系。它不僅與過去中心地區與邊緣地區之間貿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類歷史上幾乎從未有過的。第一極是掌握創新工藝和服務的國家,第二極是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第三極是原材料擁有國。第一種貿易是掌握創新工藝和服務的國家與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之間進行交換;第二種貿易是低工資地區與原材料擁有國之間進行交換;第三種貿易是擁有自然資源的國家用自己的資源與那些擁有技術的國家進行交換。
雖然掌握創新工藝和服務的國家主要是過去的中心區域,提供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的國家仍主要是過去的邊緣區域,但在貿易中的角色已發生重大變化,過去的中心區域已轉變為提供創新工藝和服務為主,而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轉變為直接生產加工制品出售給那些擁有技術的國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國家。例如,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裝配車間”。這一方面表明,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有所提高,開始逐漸擺脫邊緣化,甚至
有些提供原材料的國家已經屬于中心區域;另一方面也說明,從“中心-邊緣”結構向板塊與網絡并存結構轉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心區域由于掌握著創新工藝和服務,仍具有很大的優勢。例如,服務部門的很大部分-金融服務、很多娛樂,甚至還有教育部門-現在都可以進行貿易。許多服務的可貿易性第一次超過商品。而且,中心區域仍是“技術含量高、資本密集以及高工資產品所在的地區”。 世界經濟體系從“中心-邊緣”結構開始向板塊和網絡并存結構轉型,是在若干發展中國家從邊緣向半邊緣甚至中心轉化,但中心區域國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的背景下出現的。
二、世界經濟體系向板塊與網絡狀并存結構轉型的主要原因
1.區域化與區域主義相互促進
區域化(regionalization)與區域主義(regionalism)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區域化是指某一區域內由非國家實體,主要是跨國公司在市場力量影響下進行貿易和投資所推動的區域經濟和社會一體化。而區域主義又稱“地區主義”,主要是指國家通過進行相互之間的經濟合作安排,建立各種多邊機制包括區域性的經濟合作組織,來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一體化。
美國學者約瑟夫·奈認為,國際區域可以界定為地理上相聯系的一定數目的國家,它們處于某種程度的相互依賴;國際區域主義就是以區域為基礎的國家間的聯合或集團的形成。中國學者馬孆提出,區域主義具有“國際性、地緣性和組織性。國際性表明了區域主義屬于國際關系范疇;地緣性顯示了區域主義的存在范圍;組織性體現了區域主義的活動空間。”安德魯·赫里爾認為可以根據社會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經濟凝聚力(economic cohesiveness)、政治凝聚力(politicalcohesiveness)和組織凝聚力的程度高低所導致的地區相互依賴程度來分析區域主義。波恩·赫特和A·伊諾塔用“區域融合度”(re-gionness)的概念來表示區域主義的程度,并將區域融合度由低到高分為5個層次:地理區域(region area)、區域復合體(region complex)、區域社會(region society)、區域共同體(region community)、區域國家(region state)。
篇8
一、當今社會正面臨知識社會的時期,知識的生存、擴散與進步日益依賴于技術的創新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知識作為促進生產發展的重要潛在因素,逐步從后臺走到前臺,顯示出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社會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識社會時代的列車,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識社會”所處的社會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知識社會的明顯特征是知識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脹和爆炸式增長。據有關資料表明:在當今世界范圍內,每隔5—7年知識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發表2萬篇文獻著作;目前世界上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數量相當于過去20130年中科學家數量的總和。知識增長的曲線似乎是絕對上升和無盡無頭的,知識同樣是沒有極限和無窮無盡的。今天人們可以在一瞬間將任意且大量的知識幾乎同時傳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識的增長是技術感生的,技術的發展是知識社會的基礎。近百年來工業社會的發展為知識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技術推動知識的增長,而知識的增長又促進技術的發展和技術能力的加強。特別是微電子技術極其數據網絡等高新技術興起,使社會采用技術發生了質的飛躍。當今世界范圍內與因特網聯網的計算機數量正以每l5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長。似乎是知識的增長伴隨著網絡的增長而增長。
三是知識社會是人類思維和智慧的創造,人是知識社會的主體。知識增長、技術感生的這一事實,絕對不會使知識社會變成一個技術的復制品。當你將信息和知識在眼前展示和比較的話,你就會發現硬件包括作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內永遠不會替代人類智慧。當體操縱鼠標進入因特網,引發的信息像雪崩一樣從你身邊滾過的時候,這并不會使你馬上變得聰明。隨著知識社會的發展,人不是退卻到事物邊緣而是進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為客體而是作為主體、作為具有天賦和使命與具有充沛能力和才華的主人身份出現的。
四是知識社會不再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形態,而有可能是一個具有多樣性和趨同性的共同體。知識社會存在著更多的機會是社會結構出現活力和生機。比如:社會知識量的迅速膨脹使得各種知識愈來愈急速微分和細化,朝著知識專業化、職業多樣化方向發展。其結果是每一個對各種事物的細節了解愈來愈少,愈來愈依賴于他人和專家的知識,因而不得不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表現在研究和學習領域尤為突出,錯綜復雜的研究課題單靠一個人是解決不了的,集體協作精神已經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識社會以知識經濟為生產力的主要特征,競爭仍然是其發展動力。在向知識社會轉化的過程中,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所占份量越來越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不僅成為決定性的生產要素,而且成為一種多方尋求的產品,一種提高競爭力和創收的無形產品。國民經濟的創新能力主要取決于現有知識更新的范圍和程度,即體現于知識的質量和現實作用。
六是知識社會將改變人們勞動的含義和結構。隨著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發展,勞動世界正在經歷著結構性變化。企業家越來越依靠知識個性化的人,越來越向所有人都開放機會,使之能夠把他們所有知識積極地投入進來。而雇員必須具備更強的能力和承擔更多的責任,必須迎合企業和企業家與社會的需要,這將使以雇傭關系為基礎的勞動含義發生根本性改變。
七是向知識社會的過渡必將推動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的改革。一種新型的職業和B常成人教育體系將產生,虛擬的大學教育越來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體信息教學和服務系統,能夠滿足各方面要求。越來越多的個性化、專業化的合格人才將是知識社會的棟梁。未來的科研體制將以系統研究方式出現,虛擬的研究所將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現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個人的反射”,未來的科研體制將基于集體行動的網絡化,科研與經濟的結合愈來敷緊密。
八是知識社會的發展必定會推動社會政治環境的變革。知識社會將帶來世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勞動市場、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也必然會引起社會政治環境的巨大變革。知識和一切新生事物無不都在推動著人們思維和觀念的變化。社會的技術進步在不斷改變著世界政治。因此,知識社會對世界政治環境的整合作用越來越大。
二、現代經濟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共同體。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相互依存與發展
知識社會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現代經濟的發展,使之快速向知識經濟過渡。知識社會造就知識經濟,這是必然趨勢。但是在知識社會條件下并不排斥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相反卻能產生極大的推動力量。在現階段,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處于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關系。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如此,只不過是所占比重差別較大而已。
一方面,從世界經濟發展來看,為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強國民經濟的基礎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傳統產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是振興經濟最重要的任務。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發展知識經濟,必須以較為充分發展的傳統經濟為基礎,必須有較高的社會知識水平,有較強的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術基礎和一定的硬件條件。產業革命必須以傳統產業被高新技術改造或替代為特征。因此,發達工業國家,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競相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機電設備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產過程、監督產品質量的自動化體系或使用揉性生產系統,實現工廠自動化。通過這種根本性的技術改造,大幅度降低傳統產品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性能,并使傳統產品多樣化,加速更新換代。在知識經濟推動下,農業發展出現了新的態勢,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農業從傳統的種養業向微生物產業、食品制造產業乃至新生物制劑產業拓展,出現了農業生產規模化、農業管理信息化、農業競爭國際化的新趨勢。但這絲毫也不能說明傳統產業在知識經濟中只是無足輕重的被動接受者。相反,知識經濟最重要的任務不僅僅是建立新產業,而且使舊的產業發生革命性的改造和發展。因為這是知識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條件。到目前為止,即使在知識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其支柱產業仍然是汽車、鋼鐵、建筑等傳統產業,信息產業是唯一可與傳統產業并駕齊驅的高技術產業。
另一方面,知識經濟建立在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基礎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單一產業,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產業中。知識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更離不開知識經濟的滲透和興起。傳統產業通過注入高新技術可以發生裂變,給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技術機會和商業機會。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仍處于工業化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利用知識經濟的成果,向傳統產業注入高新技術,注重提高產業素質和產出水平,特別是提高工農業等主要生產領域的生產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是迎接世界知識經濟浪潮的首要任務。因此在運用知識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從國情出發,優先選擇那些市場需求迫切又有產業化所需條件的項目,重視那些對國家經濟發展拉動作用大的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升級。不應僅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術的發展上,而忽視工農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導產業的培育。不僅應重視少數顯示度高的技術,還應特別重視實施產業化的技術的成熟程度和實現產業化的工農業基礎的建設。
當然,知識經濟是不同于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新經濟形態,知識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為主要生產資源,以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為支柱產業,以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為發展動力,以可持續發展為宏觀特征。知識經濟可以使一個國家或地區實施持續投資得到持續經濟增長而不降低投資回報,從而使得傳統經濟學密集投資回報遞減規律成為歷史。知識經濟是“低耗高效”的經濟,在傳統工業經濟中,GDP的增產是與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長的,但在知識經濟中,在保持GDP的持續增長時,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續下降的。知識經濟對產業結構的要求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服務業和傳統產業高技術化、就業結構高技能化。因此啟動科技創新工程,有助于推進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軌,做好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雙重文章。
三、技術創新是開啟現代經濟迅猛發展的金鑰匙,是推動知識社會前進的助力器
現代經濟的發展,不管是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發展,還是知識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強有力的科技來支撐、來促進、來提高,必須依賴于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因為技術創新就其行動內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術活動組成,但就其價值取向看則有明確的商業贏利目標。一種產品、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一個經濟形態,都需要通過源源不斷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去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
篇9
一、會計國際化的必然性
從哲學角度來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孤立地存在。會計國際化是世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的必然結果,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貿易等各個方面的聯系更加緊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跨國公司均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全球企業兼并的步伐加大,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加快,使得減少各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推動各國會計準則的趨同對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財務信息至關重要,對世界通用商業語言會計的要求也就更為迫切。
二、當今會計國際化面臨的困難
(一)各國環境的獨特性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致趨勢,但各國的會計環境不可能是絕對一致的,必然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深深根植于各國政治、經濟、法律、思想、文化等社會因素中,因而具有會計國家化的一面。各國政治、經濟、法律體系、文化教育與科學技術等各項因素必然影響和制約其會計的發展。因此,要在各個環境不相同的國家實施統一的會計準則與模式,是當今會計全球化的一大困難。
(二)各國利益的沖突
在國際會計化進程中,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與修正是一個政治化過程,其實質是各國利益的斗爭與碰撞。因為會計準則規范不同的計量實務和信息披露要求,將影響不同的利益團體的利益,它總會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國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國家。國際會計準則由誰制定,其內容是更多地體現英、美國家(包括歐洲)會計準則的精神,還是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國際會計準則的內容更多地體現的是英、美國家會計準則的精神,那么英、美國家在這場會計國際化運動中將大受其益,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將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去實現其本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協調,該進程中所發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風險也將主要由這些國家來承擔。即使在發達國家內部,仍存在著不同的會計模式。因此,推行世界會計的本質是對各國利益的協調。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長總要經歷一個由弱小到強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甚至在發展中暴露出一些缺點和不足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卻是必然的。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為其發展開辟道路是我們對待新生事物的正確態度。會計全球化作為一種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環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國家和地區認可和接受還需要時間的磨合,雖然目前會計全球化困難重重,但會計始終是國際化的會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強,會計國際化的趨勢在不斷增強,會計國際化是歷史的必然。我們對此必須有清醒認識,并在實際中把握會計準則國際化的準確路徑。
三、我國應對會計國際化的態度
(一)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外因只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在會計國際化過程中,我國要積極吸收國際上有用的準則,以推動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和會計實務的發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國完整的準則體系,推動我國會計實務的進步。最根本的是要爭取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權,維護我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會計國際化應當是雙向性的。我國一方面要遵循國際會計慣例,另一方面,我國會計也要成為國際化會計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僅局限于遵守國際會計慣例,而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使得國際會計準則能在一定程序上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因為會計不僅僅是學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國家利益問題。現在印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經過改組,主要為英美國家所控制,這是一個很不利的局面。我們已經獲得了國際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的一個席位,應該把握好這個機會,不僅要針對國際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提出恰當、中肯的意見,而且要建議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國的做法,爭取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出現一些屬于我們的東西。我們應不斷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培養一批在國際上有較高知名度的會計學家,擴大對國際會計界的影響力。
(二)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國際化道路
根據哲學的矛盾論,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種矛盾的共同點、共同性,或稱“共同本質”: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點、特性,或稱“特殊本質”。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要服從于這一類事物的一般規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分析任何問題都要堅持矛盾分析法。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面臨著很多共同的問題,存在著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必須要參與到國際化的大趨勢中來。但在國際化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重視我國特殊的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特定環境。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體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資本市場的規模和容量都還較小,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會計傳統也與其它國家不一致。故應該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忽視我國的實際去談會計國際化只會在國際化過程中迷失方向,
當前我國的會計實務從根本上來講可以分為以下四類,對于不同種類的會計實務應采取不同的國際化策略:
篇10
關鍵詞:金融風暴 形勢 經濟體 回暖
一、背景分析
金融風暴沖擊下的世界經濟處于前所未有的困境。2009 年前三個季度, 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同比下降了3.3% 、3.8%和2.6%, 失業率從2008 年初開始一直呈上升趨勢。美國金融機構也陷入困境, 2008 年9 月15 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 道瓊斯指數同日下跌504 點; 9 月29 日下跌777 點, 居美國證券史跌幅榜之首。在世界性金融危機沖擊下, 中國經濟也遭遇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和考驗。作為經濟晴雨表的中國證券市場, 上證綜指自危機前的6 124點飛流直下, 跌至2008 年10 月前后的1 664點。
有觀點認為我國經濟將進入一個十分重要的結構轉型和政策調整期。繼2008 年的危機和2009 年的刺激之后, 勢必留下很多后遺癥, 2010 年正是清理后遺癥的年份, 問題不斷, 但終將在發展中解決, 經濟增速難以超越9% , 但經濟增長的質量有所提高。從各大投行對2010 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來看, 在9% . 11%之間都有分布, 充分體現了對2010 年的分歧之大。
二、世界經濟總體走勢
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今年世界經濟總體回暖,“二次探底”已無可能。10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預計,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幅度為4.8%”。目前看來,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經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美國為2.6%;歐元區1.7%; 日本約1%。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亞洲經濟體“已經坐在駕駛者的位置上”,預計經濟增長7.1%。由于“出口的強勁反彈”和“富有活力的內 需”,作為領頭羊的中國經濟可望達到10.5%,印度可達9.4%。匯豐銀行的經濟學家邁克爾·蓋根提出“未來取決于“靈貓六國”——哥倫比亞、印度尼西 亞、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
從1月至8月19日,雅加達的股指上漲了21%,超出了所有“金磚四國”的基準指數,其國內生產總值 預計將以約6%的速度增長。國際金融協會總裁查爾斯·達雷華認為,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僅由美國和歐洲唱主角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中國、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 發展中國家將發揮更大作用。11月,G20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先后在韓國首爾和日本橫濱舉行,兩個會議對加大金融監督力度、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警惕危險 的世界經濟失衡、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建立亞太自由貿易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取得了一些共識。
不過,當今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困難成堆,積重難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各個經濟體的走勢:
目前世界經濟仍在逐漸復蘇過程中,但隨著歐、美、日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速的放慢,復蘇的步伐將會趨于平緩。預計全球經濟在未來1~2年內不會出現非常強勁的增長,更大的可能是出現一個溫和增長的態勢。
1、美國經濟。進入2季度后,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經濟復蘇的勢頭已經開始放緩。目前,美國國內由于消費者信心和投資者信心都處低位,銀行信貸增長乏力,實業部門的銀行貸款同比增速不足1%。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雖已觸底反彈,但目前仍處3%的低位。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美聯儲近期再次啟動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準備在未來9個月時間內,增持6000億美元長期國債,以刺激經濟走出通縮的陰影。當然,對美國未來的經濟走勢也不應過度悲觀。未來美國經濟保持一個比較平穩的增速走勢的可能性較大。
得益于有效的金融刺激政策、擴大的銀行放貸量以及各行業庫存清空后的重置,美國經濟自2009年下半年已呈好轉跡象。當前,美國房地產市場房價已經止跌,美聯儲近期內也沒有提高短期貸款利率的計劃,各公司現金流狀況有所改善,以上利好因素將繼續推動美國經濟的恢復發展。
2、歐洲經濟。歐洲經濟相比美國經濟要悲觀一些。雖然目前德國經濟一枝獨秀(由于其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二季度經濟增速高達9.1%),但是,歐盟其 他成員國的經濟走勢不容樂觀。由于歐洲各國普遍面臨緊縮財政的壓力,因此,3季度經濟增速會普遍下降。預計3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速由2季度的4.1%下降到1.6%左右的水平。
3、日本經濟。日本經濟更不容樂觀。由于日元持續升值,其制造業PMI指數已經連續5個月出現下降。預計3季度日本經濟增速很可能出現今年以來的首季經濟環比負增長。
日本為擺脫經濟危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目標明確,主要是維持較低利率,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并為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目前,日本經濟已開始改善,2010年中期后將逐步恢復增長。至2011年,日本經濟增速將會明顯高于危機之前。
日本銀行駐德國法蘭克福首席代表Yuji Osawa認為,日本經濟的恢復增長還存在以下兩個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形勢未來的可能波動;另一方面是日本各產業對中長期經濟形勢的預期尚不樂觀,信心不足。
4、新興經濟體。新興經濟體(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因政策退出和基數原因,今年經濟增速均出現了高位回落走勢,但目前仍然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預計從今年3、4季度起,新興經濟體的季度環比數據會出現反彈。
經濟下滑在所難免,后危機時代就是經濟復蘇的時代,能夠盡快走出陰霾的經濟體就是贏家。但是,目前各國經濟的增速放緩是事實,各國的刺激政策能否有用取決于整個世界經濟的齒輪,歐元區和美國兩大經濟體能否頂住壓力,中國能否實現經濟的軟著陸,都是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不可預知事件。
參考文獻:
- 上一篇:簡述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 下一篇:區塊鏈市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