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的教育現象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今社會的教育現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應用電子技術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對應用電子技術人才的培養。與此同時各個高等學校也加緊了對這類人才培養的速度。由于當今電子技術人才缺失嚴重,在保證這類人才人數的充足之外,就更應該重視其是否具備卓越的才干。在當今社會,具備多種能力的電子技術人才少之又少。怎樣能夠尋找到或培養出真正擁有多種能力結構的應用電子技術人才,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多能力結構 應用電子技術 人才培養
應用電子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應用電子行業在社會的行業結構中不可取代。在飛速發展的產品結構下,高新科技也在不斷的競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秩序即將被創造出來。由于電子行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產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的應用電子的專業人才轉為了炫赫一時的職員。并且隨著電子產業的發展,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越來越大。這就需要那些開設電子技術產業的高校對自己的目標進行新的改動。怎樣才能滿足當今市場需求,培養出高質量多能力結構的人才,怎樣才能讓自己的電子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成為社會的佼佼者,這些都是需要深思的。因為這一行業關系著社會的發展,關乎著我國高新技術的研究與創新。而在我國,這種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開設大部分都在一些高職院校中。這種高職院校對這一專業人才的培養難免會與社會中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產生矛盾。作為高職院校,就應該積極的去找到應對方式,恰當的處理這種矛盾,培養多能力結構的學生,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
一、多能力結構是社會、學校、學生三方面的共同要求
在以知識為主要生產力的21 世紀中,知識引領市場。根據一些材料指出,由于我國的企業職工文化低,技能差造成產品的通過率下滑,生產總值損失慘重。通過這一資料可以看出,我國之所以在生產力上落后于西方國家,是因為企業的勞動者技能太差。所以,其創造的生產價值也就微乎其微。這種現象既導致中國的生產力不足,又對自己本身的能源造成嚴重損失。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更新,企業若要取得成績就應該著眼于勞動者的身上。提升所有勞動者的素質。包括從事于產品生產或推廣等多個行業中的研發人員,只有提高每個參與者的素質,才能提升企業的綜合水平。而作為培養電子技術人才的主干力量DD高職院校,更要投入于對多能力結構人才的塑造之上。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不同,其更注重實用性。所以高職院校的目標就應該立足于技術教育中。可是當今的一些學校卻遠遠脫離了這一目標。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傳統封建,沒有特色,忽略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從而使教學沒有取到很好的效果。
二、培養多能力結構人才的主要措施
(一)對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進行改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授課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打破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緊跟時代的潮流,突出社會發展的特征。比如教師在上課中就不能單方面的只講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學會融入社會電子發展的特點,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到更多與社會相結合的知識,不至于在未來與社會脫離。
(二)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可以采取一些獎勵的措施,讓學生樂于自己去動腦思考動手操作,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課余時間創設類似電子創新的游戲,引導學生參與。在游戲中可以制定一些獎懲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樂趣。教師在游戲中可以對學生的選題進行深入的指導,給學生明確思路。其中教師可以將出色的學生作品交給學校審查,通過之后對其作品進行推廣,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幫助學生找回自信,何樂而不為。
(三)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若要能夠確保W生會運用軟件,就必須將電子信息技術中的理論與實踐合理劃分。比如教師在授課中,就要合理分配課堂的時間,一半教理論,一半教實踐。理論與實踐倆不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及時的發現學生操作中的不足,并給予正確的指導。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完美配合中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適時的組織一些上機操作課。將企業的一些新項目融于操作課中,讓學生自己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對其設計。對于其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然后老師對這一項目做出總結,給學生做一個正確的指導。通過這一方式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在操作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四)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多能力結構人才的關鍵。想要規劃出良好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有一支結構嚴謹并且技能卓越的師資隊伍。根據當今高職院校內的教師能力來分析,不少學校還依然出現學歷不夠職稱太低的狀況。對于學校和學生來說,這種情況十分影響其發展。所以本文倡議,高職院校為建設一支能力強水平高經驗足的教師隊伍,就應該設立職稱考試,并對老師的專業水平定期進行指導。
(五)加強關于教材的相應改革。
隨著時代的更新,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學材料已經遠離了社會的發展,不能很好的適用于學生的學習當中,所以,對教材的改革大勢所趨。問題在于如何進行改革。教育部就當前社會發展趨勢把一些新技術編到了書本當中。并且也要建立新的教材模式。根據當今社會的需要,教材的模式主要是以操作為主要內容,培養動手能力強的人才。其外一些院校還可以自己制定有特色的教材,將本校的專業全部融于教材內,提高學校的專業特色與辦學水平。
(六)提高課程安排的合理性。
想要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其最主要應該落腳于課程的安排上。因為當今的許多學校都是根據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與方向等平臺來安排課程。由于電子專業課程中,知識面多,包含的內容也較廣,所以對于電子專業的課程,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幫助學生學到實用的知識。舉個例子,對于電子設計自動化的課程中,首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設計技能。教師在安排課程的過程中要學會按照單品機的特性來提升課程的內容,但在這過程中運用熱點技術要適當。
篇2
關鍵詞:生物教學;感恩教育;滲透方法
當今世界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安全問題,安全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問題,也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一大熱點。當今社會關于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的宣傳太少了,尊重生命是人性的基礎。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化解社會矛盾的熱潮中,中學生物教學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感恩教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當前的生物教學中,對感恩教育方面的滲透,仍普遍做得不夠。針對這一現狀,以“生物圈中的人”為例,談談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內容,培養感恩意識
教師應依據教學大綱緊扣教材,認真鉆研教材中有關教學內容,使生物學知識與感恩教育緊密聯系起來,明確教材各章節中有關教育的內容,把感恩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既獲得了生物學知識,又懂得感恩和珍愛生命的道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1.講述課本知識,樹立學生感恩意識。在“生物圈中的人”這一單元中有許多關于人的生理結構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時,能將這些知識與父母、學生、自然、社會聯系起來,使學生樹立感恩意識。例如,在“人的生殖”這一節中,我首先用“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來描述孕育一個生命的不易,然后再講述懷孕、生產的過程的艱辛、不易,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形成感謝父母、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識。再如,在講“青春期”一節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征,愛護身體,加強鍛煉,為自己一生有個健康的身體打下基礎。我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句話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健康的身體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珍惜,是感恩的一種形式。2.介紹生物現象,使學生懂得感恩。在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在自然界中有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現象,說明動物尚且知道感恩,何況我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有一句話叫“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應知物力維艱”,就是告訴我們吃的、穿的來自自然,來自他人,來自父母,我們應該懂得感恩。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感恩意識
在學生牢牢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去實踐。例如,我在講“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一節時,引導學生分析“什么是合理營養”,再問“在日常的飲食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有關合理營養的知識,為父母或長輩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要完成好這個作業必須對父母或長輩的健康狀況有所了解,這就促成了學生與父母長輩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學會關心父母長輩,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再如,在講“輸血與血型”一節時,在學生掌握了血型和輸血的相關知識后,我講述了一位澳大利亞現年74歲的老人哈里森在獻血長達56年的時間里挽救了200多萬名嬰兒的生命的故事,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懂得感恩,樹立無償獻血回報他人和社會的觀念。
三、豐富課外活動,與現實聯系,強化感恩意識
組織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活動,不但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而且能加強對學生進行感恩意識的教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1.舉辦感恩教育講座是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的延伸,可讓學生更加認識到感恩的意義和重要。如學校舉辦的感恩形象大使丘禮飛的“感恩讓我飛得更高”的報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學生意識到感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道德,對于個人來說,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種深刻的感受,能夠增強個人的魅力,開啟神奇的力量之門,發掘出無窮的智能。2.利用特定節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等都是與感恩教育有密切關系的節日,也是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的關鍵時間,在這些節日里,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如出一期以感恩為主題的墻報,組織學生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攝影、小論文、小報比賽等,讓學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意義,時常懷有感恩之心,使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和態度。
篇3
一、德育工作實施的重要性及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現狀
(一)德育工作實施的重要性
中職學生往往存在起點低、差異大、認識模糊、行為盲目等不足與缺陷,再加上年齡并不是很大,經常會出現反叛心理,而且心理也處在劇變的躁動時期,而德育工作開展的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職班主任對于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不斷有序的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從而使得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所以中職班主任對于中職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中職學校工作現狀
1.知性德育還在大行其道
新課改革在我國已經實行很多年了,就在近幾年在某些方面還在不斷實施,而且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素質教育也在全面推進,但是我國高考已然成為最受重視的方面之一,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再加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應試教育已經根深蒂固,而這種方式也在德育教育方面不斷嘗試,并且形成了固定的規律、規則、制度還有就是德育課程。但是這些課程以及制度、規律并不能充分展現德育教育的真諦,而受到教育的中職學生也就僅僅形成了“關于道德的觀念”,并非是“道德觀念”,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并不能取得多大的效果。
2.德育方法傳統化、單一化
目前在中職學校中所應用的德育教育方式還是沿襲過去的傳統的教育方式,無非就是在做錯事的時候責備、責罰,而事后再嚴令禁止這種行為的發生,或者給予一定的壓力杜絕這種事情,而這其中很少會實施教導、引導的方式,主要因為沒有準確的科學理論作為指導的基礎,再加上總是說教為主,沒有比較適合的方法比較,最終導致德育的教育沒有什么效果,這樣的教育多數只是起到表面化和形式化的作用,而很少深入到內部,也就不能使學生的道德知識內化和踐行。
3.德育工作缺乏個性,沒有特色
目前德育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類型,一個是模仿型,一個是任務型,第三個是集體性。模仿性顧名思義沒有創意,主要模仿別人的做法;任務型說白了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做法,有什么樣的布置就做怎樣的工作,從不考慮本身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而集體性就是經常進行集體的教育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多少相仿,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沒有針對性。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缺乏個性,沒有特點。
4.對網絡等多元文化所帶來的沖擊缺乏良策
當今社會科技不斷發展,互聯網更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可以從中快速、準確的獲得大量的信息,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生活必備的技能之一,但是網絡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雖為中職學生帶來了許多的樂趣,但是如果過度沉迷其中,勢必會嚴重影響學習成績;而且在網絡上會有許多不同于甚至與道德相悖的理論,一旦學生開始受到這些影響,輕者思想觀念、道德觀念轉變,重者造成人格不健全。
二、中職班主任有效開展班級德育工作的策略
1.樹立貼近生活的德育目標
人是組成社會的個體,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推動作用,人生活在社會上也要時刻去適應社會,所以在樹立德育目標的時候要切記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就不會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只要努力就能做到;還有一方面就是不能用同一目標來培養學生,也不能用統一模式教育學生,因為每個學生都是存在差異的個體,用同一標準評價學生,不利于開展德育工作,也不利于學校德育走出困境。
2.從生活中獲取德育內容
德育內容從生活中獲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要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需求,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來從根本上進行德育內容的選取,基于同學之間的太多差異,最好是以班級為單位,中職班主任開展班級德育工作,不僅能夠充分開展德育教學,還可以避免因為學生眾多而遇到的忽略個別學生或群體的問題;其次,德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年齡,這樣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最后就是要從社會實際出發,因為職校的學生不久就會進入到社會中,這樣在職校中就進行過在社會上德育教育,在進入社會之后就能夠在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做出最正確的決定與選擇,讓學生們更能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德育活動要承載于生活
第一,要做好德育導師制工作。在傳統的德育教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都是居高臨下,并不能跟學生之間達到很好的互動,這往往就會使學生反感,而且只注重說教的德育方式,又會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特點,所以首先就要做好德育導師制工作。在這其中可以通過具體的方式進行改善,主要包括建立檔案、家訪聯絡制度、談心與匯報制度以及建立小組活動制度等,這樣可以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進行有效地溝通,同時也能夠更加規范的、有針對性的討論,已達到成功獲取最佳德育教學的方式與方法。
第二,注重心理健康輔導。不只是中職學生,其他的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以及青少年都因為當今社會的變化、生活環境的復雜和各種壓力的增加心智開始發生變化,心理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所以對于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輔導:首先要開展并且上好心理健康活動課,這是心理健康輔導的主要途徑之一;[3]其次就是進行團體輔導,可以在學校中進行關于心理健康知識的講座,讓中職學生發現并重視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后還可以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這樣更容易解決心理矛盾,形成健康人格。
篇4
關鍵詞:《弟子規》;禮儀教育思想;現代價值;傳統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當下,由于受到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全球化的影響,重塑我國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迫在眉睫。清代蒙學教材《弟子規》中的禮儀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入門典范,近年來出現了各類學校熱推《弟子規》的現象。本文以“取之精華,去其糟粕”為原則,旨在通過古今對比思考,分析《弟子規》的傳統教育思想對現代禮儀教育的價值。
一、《弟子規》禮儀教育的基本內容
《弟子規》源于《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講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韻形式寫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
1.家庭禮儀教育。“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在闡述入則孝的56個句子中,主要是講對待父母應有的禮儀規范,主要談到有四個方面:(1)聽從父母的教導。“父母呼,應勿緩”句是講父母招呼子女、有事情吩咐子女做的時候,子女要言語和行動上不拖延。父母在教導子女的時候,子女要恭敬的聆聽,接受父母的責備與批評。(2)體貼照顧父母。“親所好,力為具”句是說子女要了解父母的愛好,體貼父母的想法,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修煉好自己的品行,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憂。(3)經常與父母溝通。“親有過,諫使更”句是講子女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在父母犯錯時,子女要耐心與之溝通交流,注重方式。(4)思念父母。“喪三年,常悲咽”是說父母去世后,子女應盡喪禮。而對于當今社會父母去世后子女在家守孝三年很難做到,但心中對父母的那份感情不能淡化,要經常感念父母的恩情。
2.個人禮儀教育。個人禮儀主要是有關個人談吐、舉止、服飾等外在禮儀。在《弟子規》中詳細規定了個人在言談舉止方面的禮儀規范。(1)語言方面的要求。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要講得太快太急、模糊不清。(2)儀表方面的要求。要求學生服裝儀容應當整齊清潔,一切穿著以穩重端莊為宜。(3)儀態方面的要求。年少的時候,不要喝酒,因為一旦喝了酒,就會丑態百出。(4)個人服飾的要求。在穿戴方面,應該重視衣服的整潔大方,而不是華彩艷麗,平時的穿戴不但要符合我們的身份,也要與自己的家庭條件相吻合。
3.社交禮儀教育。儒家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注重禮儀。(1)社交禮儀原則。在《弟子規》“出則悌”篇中著重談到了交往禮儀。首先是談到社交禮儀的兩大原則:一是尊重原則。孔子說過“禮者,敬人也。”要懷尊敬之心對待交往的每一個人。二是信用原則。信”在古代人際交往中,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原則。《弟子規》“信”篇對誠信的描述對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樹立和保持誠信形象有著深遠意義。(2)社交言語辭令規范。講到當子女聽到長輩呼喊某人時,應該立刻替長輩去叫被叫者。如果被叫的人不在,子女要馬上到長輩那里,看看有什么事情要做。(3)社交行為舉止規范。如講到長輩問子女話時,子女要立即起身回答,眼睛要看著長輩,不能東張西望。
4.求學禮儀教育。《弟子規》中的求學禮儀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內容:(1)講力行與學文不可分割的關系。要求學生不能死讀書,因為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氣,但也不能一味力行而不讀書學習,那樣會成為一個固執己見,不明事理的人。這對于當今教育處理理論知與實踐引導的關系無疑有很大的啟示。(2)講讀書的方法。主要是要求學生讀書要專心致志,要用功,要多思多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3)講讀書禮儀習慣養成。要求學生讀書的房間要收拾整齊,墻壁、桌子要保持整潔干凈。
二、《弟子規》禮儀教育內容的現代意義
1.家庭禮儀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家族社會,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的維系依靠的是親情,家庭的穩定和諧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礎,所以中國古代讀書人講“修身,治家,平天下”。《弟子規》中的家庭禮儀教育充分體現了儒家孝道思想,這對于重塑當今中國孝道文化以及家庭和睦、社會穩定和諧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2.個人禮儀教育。《弟子規》中的個人禮儀教育,其“禮”精神內核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修身、自律精神,表現外在形式就是言行舉止、衣著外貌等一系列要求。在儒家思想統治的中國古代,這是對一個讀書人最基本的要求。對于當今禮儀教育,《弟子規》中的個人禮儀教育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精神引導,有“禮”、有“儀”,方能實現最好的教育效果。
3.社交禮儀教育。在中國傳統人際交往社會里,“敬”、“信”是儒家提倡的人際交往首要原則。當今社會,對于我國商業誠信危機,在企業重塑“信”的原則迫在眉睫。而對于當今教育而言,在追求分數、升學率的大形勢下,我們勿必保持清醒,把孩子的德育擺在首位。《弟子規》中的社交禮儀教育有利于孩子交往品質的培養,從小養成“敬”、“信”的品格,也有助于我國整體國民素養的提高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4.求學禮儀教育。對于當今科學時代,知識就是力量的背景下,學校、家庭都一味追求孩子知識能力的提高,因此出現了許多“高分低能”現象。《弟子規》中的求學禮儀教育對于我們當今德行教育有著很好的啟示意義。一是擺正德行修養與知識學習的關系。二是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多讀書,讀死書。
三、《弟子規》禮儀教育內容的現代反思
1.自由個性的發展。由于中國以儒家為統治思想的傳統社會里,過于強調倫理次序,強調權威,強調服從。因此,傳統教育存在忽略個體發展的弊端,不利于培養自由的兒童。《弟子規》傷害兒童的自由,主要表現是對兒童天性的抑制。如“說話多,不如少,多易錯,少易好”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青少年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這與當今社會的開放交流環境對人們語言交際能力的高標準要求不相符合。基于這些弊端,學校和家庭在推行《弟子規》禮儀教育思想的時候,不能全盤照本宣科,在內容上必須進行甄選和指導。
2.公民意識的培養。《弟子規》禮儀教育思想缺乏對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意識,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弟子規》禮儀教育思想缺乏民主精神。現代文明需要追求建設民主社會以促進社會的進步。而《弟子規》禮儀教育思想中缺乏這種民主精神,內容中有過于強調言聽計從等陳舊的東西,這與現代社會的民主思想是沖突的。二是《弟子規》禮儀教育思想缺乏平等對話精神。兒童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認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對于當今教育而言,就是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而受歷史條件限制,由于中國傳統禮儀負載了政治、道德、社會等太多的功能,《弟子規》禮儀教育思想缺乏于平等對話精神,主要表現在封建權威等級思想要“撻無怨”;面對尊長要“勿見能”;子弟與長輩之間更多強調遵循“儒家”權威的倫理思想,子弟沒有主體性發展及人格平等。因此對于當今民主社會的建設,《弟子規》的禮儀教育思想首先應該要打破等級性,向平等的人際交往模式轉換。二是要對于缺失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的內容進行揚棄。
四、結語
中華民族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幾千年來,各族人民創造了獨特的禮節、儀式、風尚、習俗、節令、規章和典制等,這些禮儀習俗反映了我國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良品質,勾畫了我國民族的歷史風貌。“禮”正是這種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也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而《弟子規》就是根據《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寫成。學習《弟子規》的禮儀教育對傳承中國古代優秀傳統美德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古為今用,如何將《弟子規》的禮儀教育學習與中國當今和諧文明社會建設要求結合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作者:王漾 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51.
[2]楊萬霖.弟子規:一半很重要,另一半很糟糕[J].黑龍江史志,2010:45.
篇5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感恩教育在當今社會并沒有落伍,反而更加突出了它作用和價值。首先,對于個人來說,感恩是十分重要的。不知感恩的心理會嚴重影響青年的健康成長和人格塑造。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平衡青少年個體的身心需要,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和培養其完善的人格。其次,感恩對于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價值。在當今社會,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物質利益沖突加強,一些人們在生活、工作的壓力下把自己的眼球集中在了個人利益,一些人們為了追求所謂的個人利益而不知感恩,這種個人行為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將不利于社會的安定與團結。
通過開展各種感恩教育活動,首先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其次,感恩教育通過對每個個體的影響,使個體懷有一顆感恩和包容的心,促進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友善相處,進而有益于促進整個社會的安寧幸福。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
(一)感恩意識缺乏
現在社會中的一些大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感恩意識淡薄的現象,不僅不懂得關心他人,甚至對他人的關心無動于衷。具體表現為:對于父母、老師和同學給予的幫助和支持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存在絲毫的謝意,這些對大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二)感恩行為缺失
當代一些大學生不僅感恩意識缺乏,感恩行為更是缺失,這種不良現象表現在大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消費的過程中對父母辛苦賺的錢不懂的勤儉節約,有的學生大手大腳,消費水平甚至超過了父母所能承受的能力;在與朋友的交往中斤斤計較,不會考慮他人感受;在坐公交時不主動給老年人、孕婦等讓座;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所學知識來進行危害社會的發明創造,這些現象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不容忽視。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家庭的正確引導
家庭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對他自身價值觀念的形成、培養和轉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1. 家長要轉變觀念。家長要有責任教育自己的子女常懷感恩之心,在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生活情況的同時,要同時注重對孩子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和塑造,關注他們是否對父母、老師、同學的關心和幫助具有感恩意識。
2. 家長必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感恩榜樣。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無論對老人還是小孩兒都應該關心、體貼、恩愛有加,夫妻之間也要相敬如賓,彼此尊重;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要坦誠相待,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影響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家庭中時刻處于感恩的氛圍中。
(二)學校的規范教育
1. 要注重理論灌輸的作用。以課堂為陣地,把感恩教育設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借助課堂,在課堂內容的傳授中滲透一些感恩思想。同時將該課程設置一定的學分作為評價標準,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懂得感恩。
2. 重視感恩實踐的作用。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基礎,而感恩行動才是感恩教育真正的目的,因此,必須通過開展豐富的感恩活動來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感恩行為,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領悟什么是感恩,怎樣去表達感恩,并在這樣反復的活動和實踐中讓學生把感恩作為自己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高校還應該利用一些感恩節日在校園內宣傳感恩人物或感恩事跡;可以請一些知名人士或身邊的人物做一些有關感恩的演講等,從各個方面出發來為大學生營造一個感恩的校園環境。例如,山西師范大學根據本校孟佩杰的事例,通過大力的宣傳和鼓勵,學習她感恩父母,不圖回報的精神,讓大學生感受到知恩圖報的人就在身邊,我們都可以是“最美女孩”、“最美男孩”。
(三)社會的正面熏陶
我們應該努力創造一個有利的社會環境來積極配合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1. 重視媒體的作用。借助電視、報紙等宣傳這一主題,形成良好的社會習氣:例如,國家廣電局可以多做一些感恩的公益廣告,像深入人心的“媽媽洗腳”的廣告,對感恩進行宣傳和鼓勵,促進大學生感恩萌芽的生長。
2. 重視網絡的作用。開展感恩教育也必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量大、覆蓋范圍廣等優點來發揮其宣傳作用。其次,為了避免網絡的負面影響,還必須加大對網絡的監管力度,以免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流入網站造成對學生的不良影響。例如,設立網絡監督機構,對網絡信息進行合理的管理,將一些感恩信息,如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及身邊的一些感恩事跡到各大網站,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篇6
關鍵字:未成年犯罪;法律意識;認知不良現象能力;預防犯罪
當今社會未成年犯罪越來越多,成為社會的第三大公害,而且犯罪的年齡還在下降,對于未成年的界定,國外各有各的法律規定,不盡相同,而我國負刑事責任的起點年齡為14周歲,我國憲法又有關于“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人”的規定,可以得出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至不滿18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實施的違反刑事法律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依法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具體而言,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包括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實施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又包括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人實施的所有刑法予以禁止的行為。
技工學校的學生多數是初中起點的入學的青少年,從入學到畢業正是16歲到18歲之間的年齡,年齡再小一點的有14歲或15歲入學的,他們的年齡正是未成年犯罪界定的范圍。這一時期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心理發育尚不成熟,辨別是非與控制自我的能力較弱,對于教育者來說,如何加強學生管理預防犯罪成為第一重要的事情。作為技工學校的教育者,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一、學校定時開設法律講座,使學生了解未成年犯罪的概念,建立法律意識
世界上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都有自己的有關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定,如:英國《青少年法》第一條規定:“本法所稱的青少年是指那些違法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人”。美國《青少年犯教養法》第四十章也規定:“本章所稱‘少年’是指未滿18周歲的人”;原聯邦德國《青少年刑法》第4條規定“少年的違法行為看做是犯罪還是過錯以及時效問題,皆依照一般刑法規定處理。”也就是說何為未成年人犯罪嚴格按照刑法的相關規定處理,而不考慮“身份犯罪”。《俄羅斯刑法典》第87條第2款也規定“對實施犯罪的未成年人,可以判處刑罰,或者對他們適用教育感化性強制措施。”對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德、俄都規定為14周歲,即在這兩個國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人實施的處罰刑事法律的行為。通過這些法律知識使學生知道自己雖然是未成年,同樣需要對社會負責,如果行為不當同樣會觸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定期開設社會現象分析或心里分析講座,使學生提高社會不良現象侵蝕和網絡毒害的免疫功能
對于社會的不良現象,我們應該通過分析不良現象產生的原因,對社會的毒害,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和認識它,分清是與非、分清善與惡,分清美與丑,學會拒絕非法的、丑惡的、不健康的東西,在進行社會現象分析的同時,結合法律知識更能夠加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如:在認識和分析貪污現象時,可以結合《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三百八十四條等法律條款都從不同程對貪污罪進行了界定。讓學生明確,不良的行為過了界限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對社會不良現象是認識而不是讓學生蒙住眼睛避開它,刻意的避是避不開的,只有學會拒絕,才能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對于處理網絡的毒害更是如此,教育者一直喊著要青少年“遠離”網絡。網絡隨處可見,“遠離”教育是不現實的,只有正確的分析和認識網絡中的毒素才能提高學生的免疫功能。比如:和學生一起分析“虛擬”和“現實”的區別;分析網絡游戲的創作者是如何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來設計游戲的,分析青春期人的心里變化,通過對不同人群、站在不同角度進行心里分析,學生會正確認識網絡中的情節和現象,分析現實的自我和虛擬空間的自我的區別,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以期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三、通過“愛心”教育、感化、挽救有不良行為和心里的落后學生,使其迷途知返,預防犯罪發生
日前,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征求意見稿中規定,教育行政部門應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納入對學校的綜合考評,學校也應將這項工作納入對教師的考核。
挽救、幫助“不良少年”,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責無旁貸的職責和義務。負責任的教育,有作為的學校,和有愛心的老師,應該為每個孩子提供寬松的轉化機會,讓他們得到健康向上、充滿愛心的教育環境。這是教育的“喚醒”和“激勵”的本質所在。
時下的技工學校,沒有“升學的壓力”,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可以采取寬泛的教育手段,融人格道德教育、情商發展于一體挽救不良學生,只要我們教育者肯獻出愛心和經歷,只要我們的機構將預防學生犯罪工作納入學校的年度考核,必將能夠督促教育執行者,把教好“不良少年”當作重要的教育責任,認真作為。這樣學校里才能更好的建立和諧的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體制。
【參考文獻】
[1]劉杰超.《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和懲治》[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07).
[2]張梅姿.《學校教育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J].新西部(下半月) .2007,(10).
篇7
道德教育是基礎工程,而在道德教育中,又要以社會公德教育為基礎。社會公德是維護人類秩序、調節人際關系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們社會生活最基本的需要。而且,社會公德包含著許多崇高道德的萌芽。具備良好公德的人,一旦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其道德水平往往會達到很高的境界。社會公德教育著眼于調整和規范社會公共環境下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和維護一套社會規范、社會秩序,避免在社會中出現人與人關系的失序、失禮。公德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識、理性的層面,即我們所說的“良知”。主要包括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二、課例設計
(一)活動主題:
“喚醒未眠的良知”。
(二)教育背景:
從當前青年的行為可看出他們仍缺乏公共道德:公用設施上布滿“傷痕”斑斑點點,墻壁上粘著烏黑的鞋印、指印,公共書刊殘缺不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迷戀游戲機的案例時有發生……因此我們的德育工作中應加強對青年人進行社會公德素質的培養。
(三)活動目的:
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做到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認識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喚醒員工們的良知,喚醒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回顧過往生活,激發學習積極性。培養員工們熱愛生活,樂于回報社會的生活態度。強化員工的自律意識,培養員工的社會公德,增強員工的社會責任感,真正明白“我是一名小公民,弘揚社會公德是己任”的道理,在能力范圍內形成弘揚社會公德,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鞏固我聯社德育工作的各項成果。
(四)活動方式:
由參見職工們自主發言,并開展
“我們應以怎樣的社會公德開創新世紀”的討論活動,深刻反省思想行為中存在的有損社會公德的現象,挖掘思想根源,探討如何喚醒我們的公德之心,并如何將公德之心化為公德之舉,明確在享受公德帶給我們的安樂、幸福、愉悅、美滿的同時,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講公德,而講公德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三、活動過程
請參加職工談談這幾幅畫,詳見PPT,引出當今社會中不文明的現象。除此之外,請大家談談在你的周圍你所看到的不文明現象。(分組討論)
Q:什么是公共秩序?它的定義是什么?(主持人問)
A: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規則來維系的人們公共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學秩序、營業秩序、交通秩序、娛樂秩序、網絡秩序等。
引進余秋雨先生的名言:如果沒有血液的流通、呼吸的延續,人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就不會有生命。社會的集體也是這樣,每一個專業都不能獨自存在。公共事務,社會公德,是社會的血液和呼吸。
(一)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主持人講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主要是社會道德。社會公德是整個道德體系中的最低層次,是整個道德體系中的基礎;是每一個人進入文明世界的身份認定,也是一個正常社會全部合格成員之間的品格上的契約;是人生教育的基準,也是日常生活的起點。
(二).社會公德及其特點
1、社會公德的概念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
(1)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指的是什么?
——舉止文明、尊重他人。
(2)人與社會的關系指的是什么?
——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
(3)人與自然的關系指的是什么?
——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Q:我們要怎么做呢?
①.文明禮貌:
②.助人為樂:
③.愛好公物:
篇8
【關鍵詞】信息化 網絡平臺 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033-02
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也越來越普及,這種形式也導致社會的信息量急劇增長。社會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要從小抓起,所以這個時期下一定要做好小學的教育工作,實現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化帶動小學教育的發展現狀
基于我國政府的財政扶持以及政策支持,近幾年我國在教育行業上的IT投資越來越多[2]。在網絡建設方面,我國已經慢慢建立起了教育衛星傳輸網絡和視頻傳輸系統,并在部分學校開展了遠程教育。
其次,市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教育軟件工具,而這些軟件工具的出現,也勢必會使網絡平臺的功能得到更多的發揮,對于提高小學教師的教學效率,推進教育的現代化管理,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信息化帶動小學教育現代化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
雖然我國已經確定了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戰略,并且已經開始實施,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目前雖然小學中有很多教育資源,有課件、題庫、視頻教程等多種類型,但是總的質量并不高,也就是缺乏優質資源。而且,有些視頻雖然種類多,但是內容上基本一致,導致了資源的重復性。第二,教育信息化的一些相關軟件與硬件環境相差很大,有不匹配的現象出現。這就會導致教育的硬件環境得不到全面發揮,很多人無法享受到一些技術成果。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需要很多尖端技術和資金的支持。教育本應該具有公平性,但是由于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也導致了不同地區的小學有不同的教學環境。有些貧困一些的小學幾乎沒有引入信息化教學,而一些其他學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教學設備[1]。
三、信息化帶動小學教育現代化的方法探析
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從而最大程度上發揮當今社會的優勢,利用大數據分析和存儲功能,借助于網絡平臺,實現信息化教學。對于如何實現教育的信息化,有以下幾種建議:
(一)整合名師資源,促進資源共享
要增加國家精品課堂的數量,加強視頻課堂的建設,使教學視頻更加生動有趣,滿足小學生的需要。要提供一個平臺,使更多市民和教師參與其中,提出更多的建議,分享一些教學資源,以便教師借鑒,設計出更好的教學課件。另外,盡量使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軟件統一,增強軟件間的配套性,通過信息技術逐漸提高我國的教學管理。
(二)加快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在小學課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小學生不好理解的,比較抽象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設計一種同時具備聲音、動畫、文字的教學視頻,方便學生的理解。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一些課下作業,讓他們通過電腦操作,通過玩一些游戲,對當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證學生的課堂效率,還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當然,這種游戲必須和當天所學知識有關,可以通過互動性測試、人機互動式學習、同學間PK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3]。還可以在課后搭建一個方便學生間交流的學習平臺,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一些問題的討論,學生對自己當天不太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
(三)利用信息技術推進個性化教學
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每一位學生都建立一個個人學習檔案,記錄學生每一個學習期間的學習情況、測試成績等。并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對這個結果進行反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制定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案。
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師也必須把信息化教學重視起來,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設計更優質的課件,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為他們制定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
參考文獻:
[1]陳琳,陳耀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路徑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114-118.
篇9
文化產業振興高校中文教育困境出路
一、前言
高校學生的中文教育成為我們需要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因為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不僅僅是文化部門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研究的重點,教育更不能忽視。文化發展依靠文化產業,而文化產業屬于創意產業,根本的發展動力在于創新,而它發展的支撐點正是文學的創意寫作,所以在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中高校中文的教育是原動力。
二、高校中文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自然帶來文化的繁榮發展,但高校中文教育的問題也要引起重視。其中,中文專業的現狀是文學創作方面的人才的匱乏,而中文專業的人才已經不適合社會的需求,我國中文教育模式一直承襲著傳統模式,但傳統模式的中文教育模式已不再適合社會新的形式,因為當前國內外的高校中文教育的外部和國際環境都發生了變化。
國內的環境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改革,人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社會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更高了,從而需要更多的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和快捷。
然而,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和國家做支撐,而文學創新寫作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只有發展文學創意寫作,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傳統中文教育的教學理念不重視自主創作和創意寫作。在社會注意新形勢下,學生自然找工作困難,傳統中文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而高校中文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標是培養人才。專家也提出,中文學科可以促進地域文化的開發和保護,地域文化可以提升中文學科的競爭力。可見,中文學科在改革和發展上有更多可供挖掘的資源,這需要教師和學生以及學者以改革創新的眼光去積極地探索和發現。
當前高校中文教育的改革應從客觀實際出發,在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其創造性,體現出中文教育課程的時代特點。在過去,高校中文教育擔負起了傳揚和集成民族文化的重任,而今后,若能真正意義上的做到中文教育改革,將對高校學生的整體能力和綜合素質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同時,推動漢語國際化理想的進程,促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三、對高校中文教育的建議
1.傳統教育觀念的轉變
我國中文教育進行改革實是大勢所趨,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培養作家是困難的,成為一個作家是需要天賦的,但是新興復合型創意作家是可以培訓的,但在很多國外的高校已經把創意寫作作為文化產業的發動機,開設了相關的創意寫作的課程,招收相關方面的碩士。
2.改變培養目標
在文化產業和社會經濟大的趨勢作用下改變培養目標,培養復合型寫作人才是改變傳統中文學個的一個有效方法。傳統中文學科重在培養基礎型人才為目的,對學生的創作能力培養不夠重視,不能給學生自由創作的發展空間,這樣學生在社會上缺少競爭力,最終導致我國高校覺得中文教育沒有出路。
社會文化產業的興盛發展,文化產業需要中文專業培養新型的寫作人才,與傳統中文專業的寫作有極大的區別,新型文化產業的寫作人才具有更好適應文化產業和經濟的特點,并促進整體文化產業發展的專業人員。
3.改變教學體系
改變教學的體系,理論建設與創作能力并重,傳統中文教育一直以傳統理論為主,不重視技能的培養。要改變這種現象,應將創意寫作的課程作為中文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來學習。中文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培養文學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寫作能力的人才。當今社會普遍認為會寫作的人不在中文系,這就給中文教育的教學改革帶來了很大的問題。中文教育要更貼近中文,而不僅僅是理論的灌輸。培養寫作型的人才,這是中文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務。國外創意寫作產業發展的很迅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制度上的完善。
4.評價體系的完善
中文教育屬于人文學科,其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具有很強的形象和主觀性,對學生應采取效果考核,過于整齊的量化考核不適合中文專業。中文專業和其他學科一樣,只重視知識不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中文專業學生的考核主要是讀寫的考核,尤其是創作能力的考核,是根本無法量化的,而且創作能力是一種很個性化的勞動。中文專業應像設計類專業一樣加入入學考核,作為藝術類學科成語之一的文學專業卻進行量化的考核,是不能挑選出文學藝術方面的專業人才的。
5.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
當前,教師職能的改變也是教學改革的另一大難題,中文教師職能的改變在于自身探索、科研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結論
以上是對中文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中文教育創新的要求,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新形勢,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只要有創新型人才,就能實現理論與實際的融合,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實現文化的改革和創新,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高校中文教育的改革也是當今社會相對受關注的課題,成功的改革還學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1]曲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
[2]李立.普通理工科高校中文專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語文學刊,2013,1(7):110-111.
[3]范笑仙,劉穎,李曼.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1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綜述[A].
[4]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質量提升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1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1.
篇10
關鍵詞:道德;道德缺失;表現;對策
一、道德缺失現象的幾點表現
1、誠信缺失
誠信是一個古老的道德命題,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體現。由于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較短,受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人們對經濟學本身的內涵還不了解,導致中國社會生活中出現了誠信缺失現象。在經濟領域,存在著企業信用缺失、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會生活領域,假東西充斥如假文憑、假政績、假鑒定等,不一而足。以企業信用缺失為例,據有關資料統計,企業逾期應收的貸款額占貿易總額的指標在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僅占0.25%一0.5%;而我國目前超過5%,其水平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10倍到20倍。
2.職業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體認同的、調節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集團之間行為關系的規范、原則的總和。一個群體所遵循的規范和原則是以某種職業的道德體系來體現的,職業領域中的道德素質滑坡,主要是和從事職業的主體奉行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權利本位的價值觀密不可分的。醫生“藥品回扣”、“收受紅包”、“漠視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緒”、“隨意擴張權力范圍”;公務員“行賄受賄”、“公款私用”、“行政不作為”。可見,職業領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現象確實令人擔優。
3.社會責任感缺失
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理想能否早日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社會各階層社會責任感的強弱。這里所說的社會責任感,不僅指對自己的家庭和國家承擔責任,而且是指對全社會、全人類的共同責任的擔負,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解決道德缺失問題的對策
1.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文化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對當代人而言已經過時了。眾所周知,在人類歷史上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五、六千年,而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中國傳統文化并沒有過時,她貫穿古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當今社會日益凸顯其較大的社會利益。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會帶來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的長治久安。西方發達國家競相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而我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在百年來卻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原因在于,現代文明的標志被許多人誤解為僅僅是科學技術的發達,科學技術強,文化就先進的錯誤觀念已經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缺失了。
2.健全道德建設中的制度機制
喚醒人們的良知,養成人們的善惡道德理性,形成正確評價善惡是非的標準,僅靠道德說教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加強包括法制在內的制度建設,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中國社會中的道德缺失現象。因為只有提供一套公正、健全的制度機制系統,并將基礎的道德規范和要求經法定程序予以權威化,這樣才能為人們劃出行為的界限,使之明確道德行為選擇的合理空間,促使個體在進行行為選擇時充分考慮可能招致的利害得失,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道德行為的發生。
3.完善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
一方面,我國法制不健全。由于執法不嚴、執法不公,造成對違法違紀的敗德者懲處力度不夠。例如,對制假售假,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責令停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以(包括已經售出和未售出的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從上述規定可知:對于大多數假冒偽劣的生產者而言,處罰主要以罰款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規定不夠詳細的現實約束下,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銷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逃脫處罰,就有利可圖。
4.淡化行為主體的功利性思想
行為主體的功利性思想濃重是導致當今中國社會道德缺失的又一重要因素。缺失誠信,無社會責任感,拒斥傳統這些都可歸因于人們受功利、實用性原則的支配。就連教育這塊領地也早已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了,一方面: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已經隨著應試指揮棒而迷失了方向。“當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則支配,其中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態極其普遍,以馬上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為教育和受教育的惟一目標。”從而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獲得,忽視道德教育(即使進行道德教育也流于形式),導致了教育迷失了自我,人文主義精神失落,人們丟失了道德真誠,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根本。另一方面表現為教育者在工具理性主導、效率至上的社會背景下,他們追求名利,迷失在聚斂錢財、追求物質享受的實利主義的欲求里。少數教育者的價值觀與精神被銅臭所熏染,他們的價值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不惜將人格、尊嚴當作商品來出賣。在當今社會的現行體制下,學問、學術不再是單純的本體,做官成為最體面最有價值的職業,也是最光耀門楣且最能為家庭和地方帶來利益的事情。這就不難理解當今中國社會出現了“職業道德全面滑坡”的現實了。因此,淡化行為主體的功利性思想對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水平,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