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盈余監管實證探究

時間:2022-12-12 11:23:00

導語:國內盈余監管實證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盈余監管實證探究

一、司治理介紹

所謂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股東通過構建對經理人的激勵和監督機制,著重解決兩者之間委托問題而形成的、以比較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和內部控制機制為基礎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現代企業中,由于會計信息會影響企業內部和外部各參與主體的利益,為了保護各自的利益,相關主體(通過其代表)對會計信息披露行為進行干預。公司治理的質量將會直接影響盈余管理發生的概率。如果公司內部和外部存在有效的治理機制,就會對管理當局的信息披露行為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從而減少盈余管理的發生。相反.若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則會使管理者有機可乘,可以根據需要作出選擇性披露,即發生盈余管理行為。目前國內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動機、計量方法和盈余管理手段上,而對于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關聯交易、審計等方面的實證研究較少。本文將就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方面的國內實證研究文獻做回顧。

二、國內公司治理與盈余管理研究現狀

(一)公司治理綜合因素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國內關于盈余管理程度的計量基本上都是以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估計的操控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計量指標,但公司治理指標的選擇各異,但主要有董事會特征、股權結構、管理層激勵以及監事會等幾個主要方面。王生年等人(2009)以公司治理理論為基礎,選取了滬深兩市2001—2006年間的3749個公司年樣本,從股權結構、管理層激勵、董事會特征與監事會有效性四個方面檢驗了公司治理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程度顯著正相關,管理層激勵機制尚不完善,管理者薪酬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股權制衡未能制約大股東的盈余操控行為,董事會的監督職能失效并且監事會形式重于實質。說明了我國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權結構是導致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董事會、監事會沒有很好地發揮其監督職能。曹廷求等人(2008)利用南開大學公司治理指數2003—2005年的面板數據對上市公司治理狀況與盈余管理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公司治理的完善會顯著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并且這種降低主要是由于董事會、監事會、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關者等公司治理機制發揮作用的積極結果。黃新建等人(2005)文以我國ST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從股權結構、董事會和監事會方面,對盈余管理與公司治理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流通股與盈余管理無相關關系,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正相關,獨立董事與盈余管理負相關,此外.由于我國股權結構相對比較集中,致使股權制衡度與盈余管理正相關,沒有發揮其約束作用。

(二)公司治理單一因素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還有大量文獻是以公司治理中的單一因素作為公司治理的替代變量,主要有作為公司治理核心指標的董事會特征,控股股東,審計委員會等。楊清香等人(2008)以2002-2006年間我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系統地考察了董事會特征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結果發現:董事會規模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不確定;董事會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董事會會議頻度與盈余管理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獨立董事比例以及審計委員會與盈余管理呈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分離與盈余管理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王穎等人(2006)研究了審計委員會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他們以2002年一2004年深市和滬市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中詳細披露審計委員會成員的77家(2002年16家、2003年25家、2004年36家)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基本達到了公司治理準則中對人員具體構成的要求;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對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現階段我國審計委員會的功能尚未完全發揮。余明桂等人(2006)檢驗了中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是否通過盈余管理操縱會計報告。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存在控股股東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顯著高于不存在控股股東的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來自控股股東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顯著高于高級管理人員來自非控股股東的公司。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和控股股東在上市公司董事會中占據的席位比例均與盈余管理正相關,表明控股股東確實具有盈余管理的機會主義行為。此外,文章還發現,聘請了獨立董事和發行了外資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顯著地低于沒有聘請獨立董事和發行外資股的公司。李常青等人(2004)以上海證券交易所421個上市公司3年問的1262個觀察值為樣本,對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表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大小成U型關系,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大小負相關,國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與盈余管理大小關系不顯著。

(三)公司治理、盈余管理結合其他相關方面的研究

薄仙慧等人(2009)從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國有控股和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以及國有控股與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交互作用。研究結果發現,國有控股公司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顯著低于非國有公司;隨著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只有非國有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顯著降低;國有控股和機構投資者對公司負向盈余管理水平影響均不顯著。高雷等人(2008)選取滬深兩市2003至2005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數據,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階段回歸方法,對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三者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其持股比例與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說明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與盈余管理程度呈負相關關系;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呈負相關關系,說明機構投資者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王建新(2007)以2001年至2004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結合公司治理理論,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盈余管理動機與長期資產減值轉回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董事會和總經理兩職合一、管理層薪酬外部競爭優勢弱化、未設置獨立審計委員會的公司越傾向于長期資產減值轉回進行盈余管理;具有扭虧動機、配股動機的公司越傾向進行長期資產減值轉回,具有大清洗動機和利潤平滑動機的公司越傾向長期資產減值不轉回;未來收益能力和經濟環境不影響長期資產減值轉回。

三、總結與評價

在有關盈余管理的研究中,盈余管理的計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目前大多數文獻是以操控性應計利潤表征盈余管理,但操控性應計利潤的計量模型是國外學者根據國外的資本市場特征確立的模型,其是否能夠有效運用于計算中國資本市場中的操控性應計利潤還有待研究。因此,如何更準確地計量盈余管理是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在公司治理結構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實證研究方面,國內研究的結論不完全一致,在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關系方面,有多數研究結果是負相關,但也有研究結果表明他們不相關。在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關系方面,有正相關和倒U型關系兩種結論。由此可見,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在制約盈余管理方面是否發揮了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