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創業意愿影響因子實證思考
時間:2022-03-03 11:56:00
導語:高校生創業意愿影響因子實證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在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當大公司經濟不再增長,高失業率產生時,一些小公司的建立可以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從而解決就業和經濟增長的一些問題[1]。目前,由于我國人力資源的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就業問題已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民生問題。
教育部一項統計數字表明,2008年自主創業的本科畢業生只占畢業生總數的0.4%。北京作為全國的“人才大本營”,在2009年17.5萬名高校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也僅有146人,不到畢業生總數的0.1%[2]。種種數據都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意愿還不強,尚不適應擴大就業的要求。
作為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個關鍵概念,創業精神正在成為人們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創業與創業教育提升到黨和國家的戰略層面上來。在這種形勢下,開展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創業,促進其創業行動便成為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從理論角度而言,創業意愿研究對解決國內大學生就業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意義。以往對于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不同學者根據所關注問題的不同構建了相應的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模型,然而,關注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影響的研究較少,關于創業意愿的測度方法略顯單一,且缺乏以國內大學生為對象的大樣本采集的實證研究。
一、文獻回顧
(一)創業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到特定目標所需行為過程的能力的信念。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個體活動選擇過程和活動內容的主體性因素,它并非個體的行為本身,是一種介于個體動機和行為之間的中介因素,具有動機的行為驅動性質;同時又是建立在個體的綜合認知評價之上,具有認知性質,自我效能對個體的行為起著重要的作用創業研究學者Kruege(r2000)指出:“一個理解創業背后涵義的關鍵是對認知結構、創業吸引、創業意向以及創業行動背后深層信念的探索。”
創業自我效能感作為這樣一種深層信念,是揭示關鍵創業活動的重要概念,創業自我效能感與機會識別、風險承擔及職業選擇有著密切聯系,可以被用來預測創業者的行為選擇、堅持和績效。由于創業者面臨的環境和任務的特殊性,創業自我效能感被認為是導致創業意向的重要前提,在同樣的環境下,高創業自我效能感者的眼中是充滿機會的,而低效能感者眼中則是代價和風險;即使感覺到同樣不確定、風險和艱難的環境,高自我效能者也比低自我效能者在解決問題時具有競爭力。
此外,高創業自我效能感者對結果的期望也與他人有所不同[3]。Jung(2001)的研究結果驗證了一個重要結論: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向有直接的正向影響[4]。HaoZhao等人(2005)的研究進而揭示了創業自我效能感作為創業課程體會、創業經驗、風險傾向、性別四類因素與創業意向的中介變量[5]。范巍、王重鳴(2004)通過問卷調查了個人特征以及環境、人口統計因素對個體創業傾向的影響,認為創業自我效能感是創業意愿的一個很好的預測指標[6]
。
(二)創業教育
從廣義上講,創業教育是通過相關的課程體系整體提高學生素質和創業能力,從狹義上講是針對大學生就業,培養學生創辦企業的能力。
2000年彭剛出版的《創業教育學》一書中總結出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即創業意愿、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創業心理品質[7]。在全球創業教育體系,形成可以培養創業意愿為主的百森商學院、以培養實際管理經驗為主的哈佛大學和以培養系統的創業知識為主的斯坦福大學三種典型創業教育模式。
Cluoes做的實證分析發現學生在接受創業教育前后,其決定創業與否有著顯著的差異。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更易于承擔風險、做出有利于自身的決定[8]。此外,還有很多歐洲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也證明了大學教育對創業的影響是可以觀察的。
(三)創業意愿
創業意愿是針對潛在創業者而言的,只有具備創業意愿的潛在創業者才有可能真正從事創業活動。
Bird(1988)把創業意愿定義為“引導創業者追求創業目標,并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和資源等的一種心理狀態”,并且認為個人或社會因素都必須通過創業識向來影響創業行為[9]。Krueger等(2000)認為,創業是具有意向性的,創業意愿針對有計劃的行為,是創業行為唯一、最好的預測變量,實證研究驗證了創業意愿是導致創業行為的關鍵[10]。探索導致個體產生創業意愿的因素,一直是創業研究領域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個體層面的創業意愿往往是一個國家創新力的重要標志。
對于創業知識,Chen(1998)在對一個美國學校MBA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上過創業類課程的數目與創業意愿正相關[11]。知識不等于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依靠一定知識的占有量,創業知識作為創業教育實施內容的一個部分與創業能力有著天然的聯系,即知識的不斷增加及經驗的不斷積累可將使知識轉換為實踐能力。
二、研究模型與假設
大量有關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證明,年齡、性別、教育水平都會影響個體的創業意愿。
組織行為學家Bateman等人在1993年的一項經典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前瞻性人格的概念,將之看作是決定個體主動性和前瞻行為的主要因素[12]。Deborah(1994)將前瞻性人格引入其對創業意愿及可能性的研究中,并指出其余人格測量的方法也許對創業意愿有影響,但是用前瞻性人格來測量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13]。
Grant(1995)對大學生和MBA學員的研究則發現,前瞻性人格與創業意愿有關,在控制了性別、教育水平以及父母一方為企業家等額外變量之后,前瞻性人格解釋了創業意愿17%的變異[14]。
在對創業者的研究中,有關創業者個人特征的研究又占了相當一部分的內容,一般認為創業者有著與常人不同的個人特征,如:樂觀、審時度勢,有創造力、冒險精神、領導能力等等。
假設1:個人特征對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影響
假設2:個人特征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存在顯著影響
DeNoble等人(1999)的研究證實了接受創業教育的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非創業者,而且創業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學科的學生間存在著差異,創業專業的學生(受過創業教育)在創業自我效能感大部分維度上的得分遠高于非創業專業的學生[15]。
Chen等人(1998)的研究還發現所學的管理課程數量與創業自我效能感強度呈正相關,HaoZhao等人(2005)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創業經歷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的研究結果出現了相關(Lindsay,2007)和無關(Forbes,2005)兩種不同的結論,以往創業成敗的經歷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程度產生不同方向的影響。
假設3: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影響
假設4: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存在顯著影響
BoydandVozikis(1994)的研究發現,在同樣的環境下,高創業自我效能感者的眼中是充滿機會的,而低自我效能感者眼中則是代價和風險;即使感覺到同樣不確定、風險和艱難的環境,高自我效能感者也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在解決問題時具有競爭力。此外,高創業自我效能感者對結果的期望也與他人有所不同[16]。
假設5:個體創業自我效感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存在顯著影響
根據文獻回顧和研究假設,構建出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模型(見圖1):
三、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根據上述文獻綜述和分析,借鑒相關學者研究成果編制了個人特征、創業教育、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愿量表,并邀請了20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和5名關注創業研究的人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訪談結果對原始量表進行了修正,得到預調研問卷。
問卷分三個部分:(1)個人特征:性別、年齡、學歷、性格、接受創業教育與否;(2)創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在參考Chen等人公開發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DeNoble開發的ESE量表為藍本進行增減;(3)創業意愿量表。問卷采用1—5級的李克特(Likert)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分值的高低反映了被試的取向。
正式調研以杭州、青島、南京、鄭州等地開設旅游專業的院校為樣本選取點,調查樣本包含在校和畢業的學生。調查方法基于人力、物力有限,采用非隨機抽樣中的便利抽樣為原則。多數抽樣調查采用的可靠度介于99%~95%之間,而95%的信賴標準是較常被采用的標準。本研究采用95%的信賴標準,假設誤差不大于5%(e<0.05),信賴區間為95%。根據預調研問卷回收率,實際發放問卷450份,收回有效問卷328份,有效回收效率為72.9%。上述過程在2010年1-3月間完成。表1列出了調查樣本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樣本背景因素分析
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創業自我效能感在性別、年齡、學歷上不存在差異,在是否接受創業教育等因素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見表2)。這與國外的同類研究有所差異,尤其是性別差異,國外大多數研究中女性普遍顯著低于男性。在學生樣本中受過創業教育或培訓的群體其創業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沒有受過創業教育的樣本;可能由于學生樣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經驗的影響,而創業教育或培訓起到了正向強化的作用,見表2。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意愿問卷進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等于1為因子抽取的原則并參照碎石圖,來確定項目抽取因子的有效數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見表3)表明: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提取了管理事務性工作(創業管理)、應對各類挑戰(創業風險承受)、領導團隊與應對挑戰(創業領導)、把握自我與堅持創業(創業堅持)四個因子。KMO(抽樣適度測定值)為0.69,一致性系數為0.734,累積解釋了65.331%的變異,見表3。
(三)回歸分析
這部分主要分析的是個人特征、創業教育對個體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意愿的影響。具體結果見下表。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創業教育、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愿三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見表4。
(四)設定模型評價和假設檢驗
利用LISREL8.51軟件來計算設定模型擬合系數,個人特征、創業教育、創業自我效能感感與創業意愿四者之間路徑系數和t檢驗值。分析結果顯示:
卡方值χ2=488.56
(df=241,p=0.000;χ2/df=2.1),
NFI=0.92
AGFI=0.879
GFI=0.91
RMR=0.041
對照一般研究中擬合指標的標準,表示整體模式有良好的適配度。
模型中各變量間的路徑系數如表5所示。
個人特征對創業自我效能感未達到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創業意愿雖然也有正向作用,但未達到顯著標準。
創業教育同時對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意愿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最大、最顯著,見表5。
五、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在對國內外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教育和創業意愿文獻回顧的基礎上,結合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的行為特點,以實證研究的視角,探討了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教育與創業意愿三者間的相互關系,為旅游管理專業大學開展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提高他們的創業意愿提供參考。研究結果表明:
1.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主要有4大類。
管理事務性工作(創業管理)、應對各類挑戰(創業風險承受)、領導團隊與應對挑戰(創業領導)、把握自我與堅持創業(創業堅持)。
2.個人特征對創業自我效能和創業意愿雖然也有正向作用,但未達到顯著標準。
創業教育同時對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意愿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最大、最顯著。
(二)研究啟示
首先,可以從個人特征來識別大學生創業回避的原因,許多人回避創業可能不是因為確實缺乏必要的技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認為缺乏必要的技能。
其次,可以從個人特征來評價個體創業潛能,識別優勢和劣勢,從而更有效地引導和運用資源來提升創業自我效能感,最終提升他們的創業意愿。
在創業教育方面,不但要培訓大學生的創業技能和能力,也要強化大學生的創業認知和信念,還要培訓大學生運用各種技能減少認知偏差,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創業自我效能感來源于每個大學生創業精神的激發,大學要為大學生提供可知覺的支持性創業環境,一方面要從戰略導向、結構設計、組織文化、資源配置和管理支持等方面來引導和促進大學生的創業精神。
另一方面要增加大學生的創業機會,增強他們的創業體驗,積累創業經驗和技能,提升他們的創業信心,最終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意愿。
- 上一篇:鄉村生活垃圾處置工作意見
- 下一篇:從大橋成本監管剖析項目施工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