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課程教學模式革新思考
時間:2022-09-30 08:31:00
導語:旅游管理系課程教學模式革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旅游文化課程內容也面臨全面更新和優化。本文在了解大學生對《旅游文化學》課程的需求的基礎上,對當前旅游文化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并提出了教學評估。
關鍵詞旅游文化旅游文化課程
隨著現代文化浪潮日益高漲,文化旅游的規模不斷壯大。人們再也不會簡單地把旅游和度假看作是一種消費時間的娛樂形式了,而是把它當作鍛煉身體、豐富精神生活和增加知識的途徑。文化旅游的興起,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并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文化旅游發展的積極作用,使現代旅游業發展從宣傳策劃到區域規劃和景點開發,從商品開發到旅游服務等都十分注重文化品位。以“游”為例,旅游資源的開發及景點的利用就要增強文化的意識,發掘其文化內涵,增加景點的文化“含金量”,提高景點建設的文化品位。同樣,激烈競爭的旅游市場也由過去的價格、服務和旅游產品多樣化逐步轉向“文化”競爭。但是,“文化旅游”的負面影響卻未引起足夠重視,主要表現在景區、景點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原文化生態正在逐漸消失。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說明了具備系統文化知識的高素質現代旅游人才的缺乏。因此,旅游文化課程建設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打下基礎。
一、課程性質及教學目的
《文化旅游學》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主要必修課程之一。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在旅游消費或旅游經營服務過程中所反映、創造出來的觀念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是旅游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游者這個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把這些旅游文化現象、旅游文化本質以及旅游文化產生和發展的規律作為研究對象的旅游文化課程,就是以考察各種文化現象作為導向,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質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所以說,旅游文化課程肩負著旅游人才文化素質培養的重要任務。
旅游文化猶如浩瀚的大海,無邊無際,還在不斷地發展,學生要在很少的課時內掌握旅游文化的本質、規律,并自如地用于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各旅游崗位,就要十分重視旅游文化課程建設,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打下基礎。
現代旅游人才除應具備中國傳統文化外,還應具備旅游生態文化、中外比較文化、旅游文化生態、旅游文學等系統的文化知識,才能夠在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更好地保護文化生態環境,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是旅游的本質屬性。旅游,首先是一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文化旅游學》課程教學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正確認識本課程的性質、特點,全面了解本課程的理論體系、基本內容,以培養學生從理論高度認識和掌握旅游主體文化、旅游客體文化、旅游休閑文化、旅游企業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旅游生態文化等基礎知識,揭示我國眾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文化內涵,認識我國旅游文化的精神實質,感受我國旅游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并使學生能夠初步分析旅游文化現象,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旅游文化發展中的各種實際問題,為后續課程和今后的實踐工作打下基礎。
旅游文化是一門理論色彩很濃的基礎課程,但從它研究的目的、特點及其作用來看,它又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旅游文化的理論體系直接源于對旅游發展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和反思,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目的。這一特點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不僅不被削弱,反而會得到進一步加強。所以,旅游文化課程必須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才能確保課程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如近幾年持續的生態旅游熱,支撐其發展的文化基礎(生態文化),仍處于零散狀態,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實到課程內容中。旅游文化課程內容沒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及時吸收新的內容,課程內容仍以傳統的、歷史的文化為主體,對現代旅游有關的其他文化沒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說,目前的旅游文化課程內容,僅是中國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課程內容嚴重缺失,很不健全。
二、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結構框架和程序。近年來我院在進行《文化旅游學》課程教學改革時,主要嘗試以下幾種教學方式創新:
1.問題啟發式
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有準備地組織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結合教學材料通過思考、探討、交流(分析與爭辯)來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討論式常見的方式有同桌討論、前后(4人)討論、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或派代表發言)等多種方式,既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多種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學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討論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學或問題(課題)式教學中的一個環節。
在討論式教學中,教學材料應是廣義的,它包括教材、資料、圖表、錄像、課件、采訪、野外觀察中獲得的信息。在討論中師生共同依據系列問題,為解決問題而研究有關信息,在研究、思考與交流中又會受到啟發,提出新問題,或將問題引向深入或師生共同得出某種結論、解決某個問題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規律。討論式教學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因為在討論時,要求參與者明確某種看法,得出某種結論,積極參與辯論,理智地堅持己見,又尊重客觀事實,敢于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它完全不同于由教師獨自講授或僅以教材為中心個人自學的單向輸入知識信息的呆板教學方法,而是氣氛活躍,洋溢著開放、民主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向知識信息傳遞與交換的“立體式”、“交互式”的教學格局。在教師指導下,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等思維品質和靈活運用知識、清晰明了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例如,在鹵離子X-的還原性的實驗探索討論課上,每個小組的同學設計了2至3組系列實驗方案,每人獨立完成了8至9個實驗,經匯總后共涉及十多個氧化還原反應。在這大量信息交流基礎上共同得出的結論,遠比教師講授更為深刻。該實驗班學生經過系列相關實驗后,在學習方法改進、學習潛能發揮、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思維品質的培養方面均有顯著成效。上述這些典型課例體現了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在討論式教學中,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在行動中追求真知識。有行動的勇氣,才有真知之收獲,才有創造之可能。
運用討論式教學時,需避免放任自流與偏離主題的局面,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影響教學進度,其關鍵在于教師的主導。首先是討論題的質量,討論題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難易適中、切中要害、不能是無關緊要或漫無邊際。其來源可以是教師擬定;或根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師生共同擬定。其次,要讓學生充分準備,最好提前布置課題,在各自有一定見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以保證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三是發揚民主,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包括錯誤的觀點、方法。教師參與討論,但不要過早做出結論,而是適時引導捕捉有利于深入解決間題的淪點,啟發學生進一步探討,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得出正確結論。
2.案例討論式
管理案例教學于20世紀20年代首創于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摸索,哈佛商學院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完整案例教學和管理系統。到上世紀20年代世界旅游發達的國家已將案例教學引入了旅游教育與培訓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國的旅游教育培訓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飯店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課程的教學中已經引用了案例教學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學》課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廣,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到的案例數量也遠遠不夠。許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學》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課堂授課的灌輸方式,教材的編寫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統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編寫方法,對于《旅游文化學》這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無疑有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們的學生適應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較差。《旅游文化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型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學能夠與實踐相結合。但由于受條件的限制,許多專業院校都沒有現場模擬教學基地,學生對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課本及教師,而旅游文化學的案例是實踐經驗的濃縮,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煉。案例經過教師的精心挑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加深了學生對旅游文化的感性認識,并上升到理論高度,從而獲得自己的觀點和經驗,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知識,提高實務技能。
- 上一篇:民政局作風整頓剖析材料
- 下一篇:旅游公司財務管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