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料中的文化譯制

時間:2022-08-05 11:09:00

導語:旅游資料中的文化譯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資料中的文化譯制

旅游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旅游翻譯決不是單純的語言形式的轉換,它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模式的轉換,文化信息是否有效傳達更是旅游翻譯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較大,旅游資料中又往往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必須要處理好文化的翻譯,才能讓目標語言者理解源語言的內容,從而起到旅游資料宣傳景點歷史文化知識,激起旅游者的興趣的作用。

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很難做到語言文字和信息量的對等轉換,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現象也經常出現。如果我們不顧英語的表達習慣和讀者的接受能力,按照漢語的意象直譯,那么游客會不知所云,完全失去閱讀旅游資料的興趣,因此我們應該以目標語言者為導向,以譯文為重,將蘊含中國文化特色的信息轉換到譯文當中去,讓目標語言者以他們熟悉的方式了解陌生的文化。但是文化的差異使這種信息的轉換異常困難,筆者認為要做出有質量的旅游翻譯,就有必要運用如下的翻譯手法。

一、詮釋

為了更好的傳遞本土文化,讓外國旅游者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在旅游資料的翻譯中,地名,歷史典故,傳統節日等往往需要對字面意思進行文內或者文外的解釋。

在旅游翻譯中出現詞匯空缺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音譯加注釋的方法來補償在英語環境中沒有的詞匯。以下是對川劇中旦角的介紹,丑旦被分為文丑,武丑和旦丑。譯為:Chou(clown)canbesub-dividedintoWenchou(maleclowns),Wuchou(clownswithmartialskills)andDanchou(femaleclowns)。譯文對川劇中的丑旦的各種分類加以解釋,可以更好的向旅游者傳遞文化信息。在地名的翻譯中有時也需要對音譯的地名進行字面意思的解釋,如西安大雁塔,DayanTa(GreatWildGoosePagoda);鼓樓,GuLou(DrumTower);峨眉山的寶光寺,BaoGuangMonastery(DivineLightMonastery);“錦城”譯為:Jincheng(theBrocadecity)。

二、增譯

在人名的翻譯中應該適當地加入對此人的介紹,這樣才能讓外國旅游者了解此人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如:“楊貴妃”可譯為YangGuifEi,favoriteconcubineofaTangemperor;“黃帝陵”可譯為theTombofHuangdi(YellowEmperor),thefirstChineseemperor;“諸葛亮”可譯為:ZhugeLiang,thePrimeMinisteroftheShuKingdom.這樣一來,沒有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的外國游客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旅游資料中所傳達的信息。

在地名或文化現象的翻譯中,對于那些承載深厚文化信息的名稱,只是解釋其字面意思是不夠的,應該增補它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比如“西域”譯為:Xiyu,theWesternRegions(aHanDynastytermfortheareawestofYumenguanPass,includingwhatisnow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andpartsofCentralAsia)。又如“絲綢之路”可譯為:SilkRoad(arouteoverwhichHansilkfabricsandotherproductsweretransportedtoSouthwestAsiaandEurope)。

在歷史年代的翻譯中,也應該增補具體的時間,例如,下面是一段對成都歷史的介紹:成都修建于戰國時期。譯為:ChengduwasbuiltduringthelateWarringStatesPeriod。如果對中國文化不了解,外國游客通過這樣的翻譯很難真正體會到這座城市歷史久遠這個暗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譯的時候,為了傳遞出這個文化點,應該怎增補信息,譯為:ChengduwasbuiltduringthelateWarringStatesPeriod(770-221BC)。又如:“早在商朝”應譯為:asearlyasintheShangDynasty(16thcentury-11thcenturyBC)。對于旅游資料中經常出現的朝代,年代的翻譯,如果沒有具體時間的增補,普通的外國游客看了資料也只會云里霧里。

三、類比

類比的翻譯手法可以讓讀者聯想到自己熟悉的事物,通過兩種事物的對比,他們很快就能接受新的意象以及附著在它之上的文化,這樣理解原文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比如,在翻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時候,我們用“ChineseRomeoandJuliet”要比“LovelegendofLiangandZhu”好很多。這種類比的翻譯可以讓游客聯想到羅密歐和朱麗葉凄美的愛情故事,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與此有許多類似之處,這樣可以使讀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之上接受異國文化,加強文化交流。

又如介紹故宮的一句話:故宮耗時14年,整個工程于1420年結束。

TheconstructionoftheForbiddenCitytook14years,andwasfinishedin1420,72yearsbeforeChristopherColumbusdiscoveredtheNewWorld.[4]譯者將讀者感到陌生的中國歷史年代與他們熟悉的歷史或人物所處的年代聯系起來,有利于他們理解。根據目標市場的不同,有譯者還提出可以在“in1420”后加上“14yearsbeforeShakespearewasborn”,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莎士比亞這位大師在歐美國家享有極高聲譽,人們對他所處的歷史年代非常熟悉,因此用莎士比亞的時代和故宮修建的時間來進行類比,可以讓讀者很快產生一種時空感。

在四川英語導游景點講解一書中,作者將四姑娘山的和“AlpsoftheEast”進行類比,這樣的翻譯既生動,也能更快拉近和歐美國家旅游者的距離,使得本來陌生的事物有了他們熟悉的參照物,理解起來更加容易。

四、歸化和異化

旅游資料的翻譯要靈活,不能死譯,我們可以根據目標,目的的不同在翻譯的時候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當直譯原文會使目標語讀者費解時,就有必要借用目標語中意義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鮮明文化色彩的表達法對原文加以歸化。例如:按照歸化的方法,“西施”可譯為ChineseCleopatra;“月下老人”可譯為ChineseCupid;“魚米之鄉”可譯為alandofmilkandhoney。這樣的譯法可以讓讀者以相關文化內容為基礎,以熟悉的文化意象為鋪墊,用自己熟悉的接受信息的方式來理解富有中國傳統色彩的人和物,簡潔易懂,雖然不能文化意象不能完全對等,但信息卻能夠非常有效地傳遞,被讀者迅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