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區加和旅游發展方向的研討

時間:2022-05-20 10:45:00

導語:我國社區加和旅游發展方向的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社區加和旅游發展方向的研討

摘要:本文在分析國內學者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模式的研究基礎上,將目前國內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模式概括為:①古村落社區參與旅游的四種模式;②基于委托理論的社區參與模式;③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模式;④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參與模式;⑤由社區主導的社區參與模式等5種模式。

關鍵詞: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模式研究現狀

0引言

國內對社區與旅游關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9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有學者關注旅游對社區的影響。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關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討論;②社區參與的方式、層次及類型;③關于社區參與中的利益相關者;④社區參與的影晌因素。目前,國內學者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較少,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古村落社區參與旅游的四種模式

馮淑華(2002)提出一種古村旅游新模式——“品”。他認為旅游模式的形成是旅游主體與旅游客體之間高度整合的結果。他認為所謂“品”是指在旅游活動過程中,通過個體對旅游客體感知、理解、品位、體會等旅游心理活動,達到對客體的鑒賞、審美的目的,并從中活的精神愉悅的過程。它強調個體對客體內涵的理解,既強調旅游的過程,也強調旅游的結果。馮淑華認為古村的重要品質在于它的文化內涵,這是古村落的魅力、精髓所在,這種內涵只有通過“品”才能被吸納,才能夠從有形的觀賞上升到無形的精神享受,獲得最大的旅游滿足[1]。雷海燕和趙振斌(2007)從古村落旅游形象設計的角度對社區參與模式的目的和原則進行了理論探討,對不同主體的角色地位進行了確定,他們認為在形象設計過程中不但要建立社區參與機制,而且要明確規劃師、社區居民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門在不同階段的角色任務。并建議組建社區旅游形象建設委員會、社區學會、社區顧問規劃師辦公室等相關社區組織。該研究詳細闡述了古村落旅游形象設計的基礎要素調查、設計和策劃、審議、傳播與維護四個階段的社區參與方法[2]。余向洋(2006)認為社區旅游不宜進行概念性界定,只能根據各個社區的特點及其發展階段,對各相關利益群體的要求進行折衷與選擇,從而確定參與的層次和內容。他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以“第三條道路”理念為指導,超越“左”(發展優先,受益對象為當地)與“右”(旅游優先,受益對象為旅游業和當地的政府及投資商),以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權衡相關利益群體的輸入輸出,對所有社區旅游利益相關者的要求進行折衷與選擇,形成可操作性的可持續社區發展方法,提出了社區旅游描述性工具——社區旅游連續統模型,構建徽州古村落社區旅游模式[3]。鄒統纖和李飛(2007)以京西古村爨底下村為例,提出了古村落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的社區主導開發(CBD: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本地化,在公共管理采取地方社區控制,經營方面從獨立自主經營向經營者共生化轉變,三合一的盈利渠道(門票、土特產品、農家樂)與利益均沾的分配機制。市場營銷方面主要賣點是“爨”文化[4]。

2基于委托理論的社區參與模式的提出

胡晶晶等(2006)在分析文獻的基礎上,總結出構成委托關系的基本特征,即:①委托人與人都具有理性行為能力;②二者目標利益不一致;③二者對信息的掌握不對稱;④二者都面臨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二者對風險的態度不一樣。基于車溪景區公司和社區居民的委托關系具有這種基本特征,胡晶晶等人提出了基于委托理論的旅游社區發展模式,為研究旅游社區的和諧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這種模式下,景區公司將有課的“吃”委托給當地農家餐館,“住”委托給當地農家旅館,“行”委托給當地車隊、趕馬者和抬轎者,“購”委托給當地旅游商品經營者。景區管理者可以很好的利用委托理論的分析框架,研究景區公司與社區居民各自的特征,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實現景區與社區的利益“雙贏”,優化資源配置,達成旅游社區的和諧化發展[5]。

3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模式

曾艷(2007)指出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主體應包含:政府、社區組織、旅游企業、民間組織。并構建出中國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基本模式,即“政府+社區組織+旅游企業+民間組織+法制規范”,并且構建了中國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宏觀管理體系和微觀運行體系,提出了決策參與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環境保護機制和社區參與保障機制等微觀運行機制[6]。鄭群明等(2004)提出了“公司+農戶”模式、“政府+公司+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農戶+農戶”模式、個體農莊模式等5種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設想。劉巖等(2002)提出廈門黃膺應實行股份合作制的參與式開發模式。黃昆(2003)借鑒美國管理學家麥金西的7S要素提出了“6S戰略性環境管理”,具體指景區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共享的價值觀、發展戰略、內部結構、開發技術和管理方式,其中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是基礎和核心。將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全面滲透到旅游景區的發展戰略、管理方式等五個要素中去,以實現景區環境管理外部性與內部性的全面整合,從完全意義上走上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何彪和馬勇(2004)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雙向溝通(Bilateral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雙贏(Bilateralprofit)機制(簡稱BCB方案)BCB方案旨在通過建立目的地與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之間溝通的橋梁,讓它們互相了解對方的利益追求和關注焦點,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尋求雙方一致的利益目標,尋找能夠妥善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旅游目的地系統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苗紅(2003)提出民族地區通過組建社區旅游發展咨詢中心、以多種形式代替資金入股、保證社區成員的優先就業權等途徑加強社區參與。陳金華等(2005)研究武夷山生態旅游社區時發現當地社區參與在某種程度上處于被動參與狀態,提出可以通過成立保護區生態旅游股份公司、社區參與旅游規劃和決策、培訓社區居民、加強旅游信息傳播等方式提高社區參與程度。

4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參與模式羅敏(2006)從解決旅游開發中的主客矛盾角度提出Given模式,即(Government)政府+(Interests)利益+(Village)社區+(Education)教育+(Native)本土化。簡化為:G+I+V+E+N=GIVEN模式。該模式提倡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與當地社區特別是村委會建立溝通和互信的社區參與機制,進行各種文化知識的教育,并倡導企業經營本土化[7]。黃郁成和顧曉和(2004)從農村旅游社區開發的角度,以浙江松蘭山開發模式為例,闡述了政府主導、企業推動、鄉村參與的開發模式。以及江西流坑的旅游開發行為完全由旅游被開發地區以外的力量主導,流坑對于旅游開發的主觀意愿較低,只是被動接受外界賦予的各種開發行為,并承擔旅游開發行為所帶來的各種可能后果的“輸入型”模式。李玉軒和王建中(2001)以平遙古城為案例,認為古城的保護和建設問題必須經過自身努力和強大援助。在文化方面,以平遙古城牽動南北大院,構成以古城為主,大院延承式的模式,建立社區組織機構和行為規范準則。

5由社區主導的社區參與模式

王瓊英(2006)構建了社區參與的模型,其中社區居民與鄉村旅游本身是模型的核心,模型中鄉村旅游以一個事物的性質出現,其身份是一個特定行業,涵蓋了整個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有形、無形、靜態、動態的要素總和。政府和企業是模型的保障因子或動力因子,旅游市場起著外部推動作用[8]。鄒統纖等(2007)在分析了社區參與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局限性之后提出了社區主導的開發(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CBD)模型,該模型的3個內涵是產業鏈本地化、經營者共生化和決策民主化。以社區為主導,提升社區旅游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任嘯(2006)認為九寨溝社區參與不但是“過程”,也是“目的”,社區參與趨向于實質性參與也就是真參與。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確定了“公平”優先的分配目標,在分配機制中,打破了股份制產權設置的慣例,將社區利益最大化。此模式考慮到對居民不能再從自由從事旅游經營的利益補償。佟敏和黃清(2004)建議以社區參與為基礎的生態旅游模式。具體由保證居民參與的決策機制、旅游發展具體方式的合作機制、對旅游引發問題的協商制度構成的居民參與決策系統以及通過形成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引導社區居民直接從事生產經營,通過自己的經濟行為直接獲益來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此外還要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訓和環境只是培訓機制。王瑞紅等(2004)認為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應包括參與決策、參與經濟活動、參與資源環境保護及參與培訓。王敏嫻(2004)提出建立引導機制、決策咨詢機制、利益保障機制和監控機制的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模式。

國內學者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具體模式與對策研究得還比較少,雖然不乏旅游目的地社區的實地考證,但還沒有將其升華到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理論高度。

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模式是一個動態的、開放性的結構,要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跟隨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對我國的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馮淑華.古村旅游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2]雷海燕,趙振斌.古村落旅游形象設計的社區參與模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7.5.

[3]余向洋.中國社區旅游模式探討--以徽州古村落社區旅游為例[J].人文地理.2006.5.

[4]鄒統纖,李飛.社區主導的古村落遺產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7,5:78~86.

[5]胡晶晶,沈國輝等.基于委托理論的旅游社區發展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2).

[6]曾艷.國內外杜區參與旅游發展模式比較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7.

[7]羅敏.論GIVEN模式在解決旅游開發主客矛盾中的運用[J].市場論壇.2006.3:194~197.

[8]王瓊英.鄉村旅游的社區參與模型及保障機制[J].農村經濟.2006.1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