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30 10:38:00
導語:旅游文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文化環境
旅游業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和風尚,部分旅游業經營者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當地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旅游文化的建設,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和社會問題,降低了旅游資源的內涵和品位,從而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威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對每個旅游者來說,旅游不僅是觀光和享受,也是接受某種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的過程。因此,旅游業必須依靠本國本地的綜合環境,通過分析和評價本國本地的文化背景,立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確定旅游文化的主題,如以民俗文化為主、以休閑度假為主、以生態文化為主等等。在此基礎上,由政府通過各種管理方法和手段,營造良好的制度文化環境,旅游業能否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科學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制度,科學管理,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旅游服務的檔次和水平;營造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將凈化、美化、綠化、優化、亮化作為建設和衡量標準,建立高雅、優美、充滿文化氣息的游客接待場所,讓旅游者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讓旅游者有美好的經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來;營造良好的安全文化環境,安全是旅游者的第一需要,要為旅游者創造一個舒適、安全、放心的文化環境,力爭使每一個旅游者高興而來,平安而歸。以及群眾的積極配合,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文化環境,以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旅游。
以聞名海內外的深圳華僑城為例,作為旅游產品主體的三大景區(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針對游客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從總體布局,到每一座建筑、雕塑、庭園、小徑,以至指路牌、路燈柱、小商亭、休息椅、電話亭、垃圾箱、洗手間和花草樹木,無不精心設計,精雕細琢。其造型、色彩和竹木草石自然材料的選用,都力求同景區的主體渾然一體。每個小區的背景音樂也隨景而異,使游客充分感受到他們是在悉心追求產品的整體和諧與完美,是在潛心營造一種愉悅游客身心的氛圍。這種氛圍正是高品位的旅游產品不可或缺的。在管理方面,他們以疏導代替防范,充分尊重了游客,創造了寬松、和諧的游覽環境,化解了可能出現的糾紛,同時達到了管理的目的。也正是這種氛圍啟動了游客的自律心理,使他們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這三個景區,已成為深圳市旅游業標志性、支撐性的吸引物,它們不僅有可觀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已成為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增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二、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特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壟斷性,因為它是長期積淀的結果,所以很難被復制和移植,是旅游目的地發展旅游業的首要依托條件,具有很高的潛在經濟價值,而且作為一種文化,它帶給游客的印象也是深刻和持久的,能夠再次激發旅游動機。但是,國內旅游業的發展有時會出現產品千篇一律,缺少創新,服務缺少品牌和個性的現象,導致行業之間的競爭停留在行業自殺式的價格層面上。我們也會看到,幾乎所有的旅游景區都在過度的商業包裝下失去了文化的基本內涵;幾乎所有的旅游景區都在被規劃、改造、修繕而千景一面;幾乎所有的景區商店都在賣一樣的商品,沒有紀念價值,沒有收藏意義。沒有本地旅游特色,就不會有廣闊的旅游市場。那么,如何從挖掘文化內涵出發,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民族的、民俗的、民間的”理念為經營導向,以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為準則,根據自身的旅游資源條件,研究確定主打市場和主打品牌,用典型、生動、形象的形式去展現文化,將最能體現旅游資源特色的東西展示出來,才是改變這種現狀的最好方法。
從被世界旅游評估中心授予“世界杰出旅游服務品牌”稱號的河南省焦作市,到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了“浪漫之都”旅游城市品牌和43個類別的“浪漫之都”系列產品商標的大連市,這兩個城市取得的成功都充分證明了突出產品特色,打造出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精品,能對旅游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例如云南省以風情各異的民族民俗文化、頗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休閑文化,塑造了與眾不同的文化旅游品牌,使云南省的旅游業保持了良好、平穩的發展勢頭,2006年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達到181.02萬人次,接待國內旅游者達到7721.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499.78億元。又如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全國旅游主題定為“2006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圍繞這一主題,“十一”黃金周期間,南京市各郊縣、景點推出15個特色鄉村游基地。使“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享農家樂”和親近自然,享受蔬果采摘之樂的鄉村旅游景區成為了“十一”的熱點,游客可充分體驗和享受田園風光并享受垂釣、騎馬、種樹、采摘新鮮果蔬、品特色農家菜等活動帶來的樂趣。這種旅游活動由于特色鮮明而受到旅游者的格外青睞,報名參團的游客絡繹不絕,平均每天客流量逾1萬人次。
三、用文化來指導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開發
發展旅游業必須重視當地的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注重文化的傳承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開發不僅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堅持旅游文化的指導作用。在堅持合理開發與及時保護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基礎上,努力找出旅游地文化的歷史特色、人物特色、時代特色、藝術特色、習俗特色,興建一些標志性文化設施,充分發揮當地文化的精華,以多種形式辦博物館,修繕歷史街區、村落、文物古跡,注意城市建設的藝術性。同時強化文化部門與旅游部門的相互合作、優勢互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各種方式參與旅游資源和產品的開發、利用和經營,形成不同品位、內涵、檔次,適合各類游客需求的旅游產品。在把旅游資源開發為旅游產品的過程中,無論是設計者、開發者,還是經營者、管理者,都應該首先是一個文化人,一個藝術家,有一顆弘揚優秀文化之心,有一種發現美,創造美的審美心態,站在文化的角度來開發旅游資源,濃郁的文化氛圍,就會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品位自然會得到提升。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自傳入我國以來就和旅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無論是有形的佛教文化遺產,抑或是無形的佛教文化遺產,都成為吸引成千上萬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佛教體驗式旅游也伴隨著這股潮流應運而生,其主要特點是游人親身體驗佛教出家弟子的日常生活、功課以及佛家戒律與清規等,從而感受佛教獨特的生活、文化氛圍。游客在佛教圣地,可以參與做法事、學習佛教禮儀、研習佛教等活動。在這種旅游活動過程當中,游客吃齋念佛,住僧舍式的旅館,聽晨鐘暮鼓、經聲喃喃,再加上所購配套佛教旅游商品,使游客在一種肅穆崇敬的心態中,摒棄雜念,忘卻煩惱,達到一種心靈的松弛與凈化。還有的名山推出富有神話色彩的“祭天文化旅游”,有的城市和景區推出了科學考察旅游、古文化旅游、修學旅游、書法旅游、烹飪旅游、中醫康復旅游等等,都體現了文化對旅游資源開發的指導作用,體現了旅游向更高的精神文化消費層次發展的趨勢。
四、以文化為手段經營管理旅游企業,加強對旅游企業文化的建設
世界旅游組織曾提出:“高質量的服務,高質量的員工,高質量的旅游”。高品位景點和高水平經營管理所帶來的高質量的旅游服務,歸根到底是高素質的人員所創造的。從有形的旅游物質產品、到無形的旅游服務產品;從景點景區的景觀產品、旅行社的線路產品,到度假村、酒店酒家的餐飲、客房和康樂產品,從設計開發到營銷推廣,都需要有文化內涵、個性,才能具文化品位,形成文化核心競爭力。因此,各個旅游企業必須通過塑造獨特而富有魅力的企業文化來吸引人才,提升員工素質,增強凝聚力,依靠全體員工發展企業,從而達到提升企業、品牌吸引力,更好的滿足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
以文化為手段經營管理旅游企業,要尤為注意企業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三個方面的建設:第一,物質文化的建設,它主要包含的要素有企業名稱、企業標識,企業象征物、紀念品,各種用于宣傳的資料以及員工衣著等等。通過這些內容,消費者會對旅游企業產生一個直觀地認識和印象,并由此來判斷和選擇該企業的產品。因此,簡潔而易記的名稱,獨特的標識和紀念品,豐富翔實的資料等等,會給所有的消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并且帶來親切、舒適、溫馨的感覺。第二,精神文化的建設,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凝聚全體職工的主要精神力量。它需要長期的培養過程。旅游企業精神文化的建設,其重點就是“以人為本”,要本著“員工第一,顧客至上”的理念,以人為中心,尊重員工、關心員工,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加強團隊和協作精神。同時,要注意對企業形象的建設。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個性化的表現,比如該企業是傾向于守成,還是追求創新?是領導獨裁型,還是職工民主型?是以商品廉價占領市場,還是以商品優質贏得人心?這都會在社會上留下該企業的獨特形象。好的企業形象至少應具備三條特征:鮮明的企業個性;重視對社會的責任;關心和尊重職工,重視企業內部的民主管理。第三,行為文化的建設。旅游產品的無形性決定了旅游企業行為文化建設應當首先注重企業的行為規范,包括企業內部每個成員都必須遵照執行的行動準則和企業自身應當以誠信為本,以德為先,講求職業道德,反對欺詐顧客行為,弘揚文明經商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同時也應注重人際關系的規范和企業公共關系的規范,即再考慮企業自身利益的同時,要兼顧游客和公眾利益以及社會效益,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總之,無所不在的企業文化,能夠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逐漸陶冶和提高員工素質,使旅游企業自律性不斷增強。
以深圳華僑城民俗文化村為例,民俗村內有很多少數民族員工,針對這些少數民族員工,企業根據民族員工的特點,制定了“真誠愛護,加強教育,善于引導,嚴格管理”的方針。用工制度對少數民族實行傾斜,取消試用期。生活上充分尊重民族習俗,為伊斯蘭教信仰者辦清真食堂,為他們舉辦自己的民族節日活動,此外還有生日晚會、卡拉OK比賽、圖書閱覽室等。使許多少數民族員工感覺到在這里工作好像進了學校,能學到許多東西,大大促進了他們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作為科學文化交流的紐帶,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旅游業推動著國際國內文化的交流,而文化作為現代旅游業的靈魂,能對旅游者產生持久的吸引力。縱觀當今世界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正在由“觀光時代”和“休假時代”轉向“文化游樂時代”和“旅游文化時代”。中國要完成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的轉變,就需要以文化來提升旅游的品位,賦予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文化內涵,營造旅游企業文化氛圍,使我國的旅游業以嶄新的、獨特的文化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摘要】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對旅游文化保持高度關注,必須依賴文化來支撐,以文化來提升旅游品味。
【關鍵詞】旅游;旅游業;文化
- 上一篇:縣委民主生活會工作匯報
- 下一篇:高校后勤員工績效考核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