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生態發展思考論文

時間:2022-04-22 02:35:00

導語:旅游業生態發展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業生態發展思考論文

【摘要】生態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貫穿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在旅游產業中的具體體現。加快發展青海生態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產品結構,而且對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強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進生態立省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青海;生態旅游;思考

一、生態旅游及其特征

“生態旅游”一詞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環境研討會上得到正式承認。按照生態旅游學會1992年對生態旅游所作的定義,該術語主要包括三層意思:一是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動;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局限于區域的景觀、景物(如山、水、生物資源等),也包括區域的人類遺產、人文景觀等(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三是生態旅游是在傳統的大眾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加重視與自然景觀的協調一致和有機聯系。可以說生態旅游是人類先進的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2、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游造成大的破壞;31生態旅游鼓勵“互動式”參與,需要旅游者廣泛接觸大自然,融入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既充分欣賞、享受生態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又積極充當人文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者;41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這些責任包括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責任,以及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責任;51生態旅游是一種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較高文化素質,通過觀賞自然人文景觀,從中獲取自然、人文知識;61生態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都強調突出自然本色,參觀游覽活動以自然生態本色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設施簡單,基礎設施的投資費用很低,僅相當于傳統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優勢與問題

青海作為以地文景觀為特色的山地景觀旅游資源集合區和以歷史文化為脈絡的文化旅游資源集合區,發展生態旅游業潛力巨大。近年來,青海省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為先導,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著力構建綠色經濟生態系統,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生態、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著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觀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態與人文精神完美結合的經典巨作———環青海湖風光和體育旅游圈;以清涼、健康、生態、人文、旅游為豐富內涵的環西寧“中國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鐵路為紐帶,以大旅游的思路開發青藏高原獨特的歷史文化、雄渾的山河湖泊、豐富的高原生態、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以貴德為核心,以“清清黃河”為主線,加快開發了黃河沿岸的自然風光、撒拉族風情、溫泉療養、宗教文化等旅游產品,形成了黃河文化旅游帶;同時,開發連接龍羊峽、拉西瓦、尼那、李家峽、公伯峽等梯級電站的黃河上游水電明珠工業旅游帶。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積極推進了玉樹嘛呢文化景觀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旅游產品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二是打造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獨特的高原風光、優良的植被、水和空氣,突出生態特色和少數民族民居的優雅舒適風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貴德、金銀灘、互助、循化、海西等為重點的一批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實現了由過去傳統的“點”向片區發展轉變,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會議、度假、休閑游相結合轉變。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現代文化三者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組織城市建設,實施了格爾木、西寧等城市總體風貌改造、綠色通道和節點建設工程,配套城市服務功能,增點留客,使之成為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四是打造運動休閑旅游精品。以項目為載體,積極推進觀光型旅游向度假型、運動型、體驗型旅游轉變,高起點策劃、高質量推出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巖賽等旅游項目,增加了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豐富了旅游精品內容。

(二)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強化

近五年來,青海省投入巨資,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7715億元。公路通車里程達513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發展到215公里,“兩橫三縱三條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基本建成。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蘭青鐵路復線電氣化工程即將竣工,柴木鐵路、西格段復線及電氣化工程和玉樹三江源機場開工建設,西寧和格爾木機場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峽、尼那、拉西瓦、積石峽等大中型水電站、大通華電火電、格爾木燃氣電站和官亭至蘭州750千伏、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和玉樹州電源電網建設等重點電力工程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基本實現大電網覆蓋下的戶戶通電。建成黑泉水庫和盤道水庫,開工建設“引大濟湟”調水總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貧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固定電話突破100萬戶、移動通信用戶突破200萬戶,實現了鄉鎮和行政村全部通電話。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煤改氣等城鎮設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接待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旅游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進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對全省旅游業發展的綜合決策和監督管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執法、統一營銷,在景區制定并嚴格執行了旅游經營資格準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同時,按照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管理、企業經營的思路,于2007年對老爺山風景區實施了旅游開發權轉讓。并著手制定州縣鄉鎮的旅游發展規劃,精心對項目進行策劃、包裝,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著力探索旅游開發“國有民營”的新路子。

(四)旅游業與農業實現了合理“嫁接”

堅持旅游業與農業的合理“嫁接”,以發展農家生態休閑旅游、無公害農產品、旅游商品等為重點,實施了海東農業生態示范觀光帶,不斷規范臨近旅游景區的農家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接待點。開發了以冬蟲夏草、大黃茶為主的中藥材,以沙棘、高原獼猴桃為代表的優質水果,以郁金香等優質花卉苗木等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時,積極引導和扶持西寧生物園區的投資建設。

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作為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態旅游也亟待解決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1、對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認識問題。“旅游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因而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重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當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

2、系統的生態旅游專業規劃問題。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是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礎。然而,在開發中,許多地方重視旅游本身及相關產業的布局規劃,而忽視生態建設規劃。在景觀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人性化和生態化設計理念,以致許多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氣氛不協調

3、科學的管理機制問題。目前,許多景區所有權、規劃權、開發權、經營權集于一體,其對資源保護與開發僅僅依靠財政的投入和經營收入,無法對資源實施最有效的保護和長遠的開發,旅游經營管理主體缺乏活力與生機,出現了有的資源因無序開發而耗費巨資進行整治、有的資源則長期閑置等諸多問題。41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問題。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投入作保證,但由于資金短缺,導致旅游景點景觀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特別是交通、排污等設施較為落后,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51生態旅游專業人才問題。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學、生態學、環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技術較為復雜。但目前既懂生態學和旅游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游內涵的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議

(一)高點定位,精心編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堅持規劃先行并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指導思想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資源環境保護觀,視人為自然生態的有機成分,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在具體規劃上,要增進環境優化與人文關懷的互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加強對全省旅游資源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旅游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并在對各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的基礎上,按照適度、有序、分層次開發的原則,按照生態旅游的規劃模式,制定符合生態旅游目標的全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水資源和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各種專項規劃,實現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統一。

在具體項目上,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各景區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于景區內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務設施的規劃,要縱覽全局,取舍得當。對一些生活設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橋、公廁之外,則盡量減少人工構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在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和改造創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資源中特殊的自然屬性,找準旅游資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裝渲染其稀奇獨特的品質,使旅游產品既美麗多姿又富有神韻,既統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氣質。在藝術形式和手法上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旅游規劃建設上的生態理念、環保意識及建造藝術,以規劃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生態旅游板塊;以青海湖、鳥島、塔爾寺、江河源、昆侖山、寶隆灘、可可西里、原子城、柴達木萬丈鹽橋、巴隆國際狩獵場等優勢資源為基礎,發揮資源的壟斷性作用,突出一個“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以資源為依托,以文化為主線,依據產品的關聯度,增加產品組合的深度和寬度,增加生態旅游產品的內涵。

(二)創新機制,提高旅游資源配置和運作水平

實行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監管、企業經營”三權分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國家對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在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原則下,按照各類景區的性質,區別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模式,對坎布拉、鹽湖城資源等級較高、各方面條件較為成熟的旅游資源,在現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開。對尚需大量基礎配套設施投入的三江源、環青海湖等旅游資源,則按照保護旅游資源及其特色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大膽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通過經營權轉讓,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提高景區開發、保護、管理水平。在經營權轉讓中,堅持采用公正、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對旅游資源開發經營者進行遴選,使信譽好、實力強、理念新的企業取得經營權,確保開發檔次,并以契約形式明晰責權,防止出現新的政企不分現象。同時,加強對經營者的投資與經營行為的有效監控和幫助,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優良生態旅游資源,形成強勢品牌

具體講,可以借助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和中國夏都的品牌,同時結合青海湖、塔爾寺等著名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媒體,包裝宣傳青海省的生態旅游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一是建設“中國夏都”精品旅游區。有效利用景區與城區融為一體的優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功能,豐富旅游產品,將其建成中國避暑勝地、文化遺產與文物古跡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藝術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寧市旅游后花園的重要載體。綜合開發并展示昆侖文化、柳灣文化、卡約文化。加快黃河上游河道整治與利用,建設水上休閑娛樂運動項目,建成集水文化體驗、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住宿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二是建設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生態游覽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區。整合沿途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全力打造以體驗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態文化為主,集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探險為一體的精品旅游區。三是建設“三江源”生態精品旅游區。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旅游產品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探索市場化的旅游投入機制,在發揮好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籌資、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經營”的旅游投入體制,吸引中外投資者和民間資金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加強交通、環保、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實施旅游暢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機場建設步伐,縮短到三江源的空間距離;建成蘭青鐵路復線、西格鐵路復線;爭取建成格敦鐵路、西寧機場二期擴建、花土溝機場,形成完善、穩定、便捷的立體交通體系、能源支撐體系和信息化網絡體系;進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區交通狀況。二是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構建中國西部高原生態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會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步行街等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區域內交通、通信、賓館、飯店、公園等設施檔次。進一步加快通信網絡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實現所有旅游景區的有線、移動通信無縫隙覆蓋。三是進一步優化旅游環境。繼續實施城鎮風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當地民族風格的城鎮建筑特色。大力實施城鎮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鎮亮點。同時,加強對城區、景區及沿線周邊鎮、村的整治、改造與建設,承擔為景區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服務,減輕景區內資源承載的壓力,逐步構建“景內游、景外住”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態環境優勢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國際黃河極限挑戰賽等優勢品牌,堅持用大旅游理念發展觀光農業和農家樂,著力打造“一鄉一色、一村一品”農家樂精品,促進農業與旅游互動、城市與鄉村互動,形成生態旅游新格局。

(五)營造環境,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11加強生態教育。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教育中增設生態保護和建設教育內容,同時,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以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游客行為的引導和約束。

2、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涉旅安全、市場秩序、衛生防疫、“三廢”排放等突出問題。搞好城市和景區垃圾、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城鎮居民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煙塵和噪聲排放,保護好青海省優質空氣和水源。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宣傳和實施。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哪些部分嚴禁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報告制度、輿論監督等制度,保護并優化環青海旅游生態環境。

3、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一方面,在開發初期就應通過技術手段使景區設施建設符合環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學界定旅游環境質量、容量或承載力狀況的發展趨勢,控制旅游人數,避免環境污染,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保證資源及環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要以生態經濟學和生態美學原則為指導進行限游模式開發。限游模式的規模要根據環境承載力來確定。由于承載力隨著季節而變化,而且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旅游者行為模式、設施的設計與管理、環境的動態特點、目的地社區的態度變化等。所以每開發一個旅游景區,必須認真研究分析其獨特的環境特點,并進行環境影響預測評價以最終決定其承載力的恰當類型和水平,然后以環境保護為基礎進行規劃,加強可持續管理,使旅游者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少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同時,在同一生態旅游地內根據環境需要定期調整旅游線路,使旅游區內的資源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延長資源的衰退周期。

4、建設高素質的生態旅游人才隊伍。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他們對于提升生態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有著重要作用。應利用旅游院校、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各種形式及請進人才、派出學習等辦法培養一大批生態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強對生態旅游理論和規劃方面的研究,為青海省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與此同時,還應盡快建立專業化生態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聯系旅游者與旅游產品的紐帶。由于生態旅游的特殊性,為生態旅游者提供服務的導游人員必須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旅游服務機構必須具備豐富的生態旅游經營組合經驗,以及相關的硬件設施,這都對傳統旅行社大而全的業務功能提出了挑戰。在生態旅游個性需求日益明顯的時代,組建專門從事生態旅游的旅行社進行營銷與管理勢在必行。

(六)加快發展產業生態旅游,促進生態旅游產業化

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生態產業,繁榮循環經濟,并與創建生態省密切結合起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是生態旅游必須逐步大眾化,必須與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密切結合,科學地拓展其內涵,以便于實現產業化。在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其關鍵是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實現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結合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發展態勢,青海省大力發展產業生態旅游是實現生態旅游產業化的必由之路。因為對于旅游目的地地區而言,它實現了生態產業、生態科技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旅游價值,獲得了社會經濟效益,促進了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客源地區來說,有利于學習先進地區的生態產業、生態技術和生態管理模式,加強區際文化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客源地生態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生態產業乃至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對策發展產業生態旅游:加大宣傳力度,推進產業生態旅游發展,進而促進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開展產業生態旅游的系統化科學理論研究,為產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建設產業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實施試點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實現生態旅游綜合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盧云亭等.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劉家明,楊新軍.生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規劃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1998,(14).

[3]劉薇.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及游客管理對策分析[C].廣西生態學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2003:155—159.

[4]黃繼華.我國生態旅游景區管理研究進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1

[5]張朝枝.生態旅游的綠色營銷特點及策略[J].社會科學家,2000,(4).

[6]張朝枝.生態旅游綠色營銷的產品策略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4).

[7]張躍西.生態旅游理論創新與中國生態旅游示范區標準問題探討[J].生態經濟,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