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本管控更改的回顧和展望

時間:2022-04-14 03:28:00

導語:我國成本管控更改的回顧和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成本管控更改的回顧和展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化成本管理改革也日益成為一個突出而又迫切的問題。優勝劣汰是競爭的基本法則,企業要生存、求發展,就必須若練內功,采取各種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競爭對手的成本進行生產經營,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現代企業管理必須更加關注成本,成本管理方法也必須更加科學。然而,傳統成本管理由于存在諸多缺陷,難以滿足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必須加以改革和完善。我們認為,成本管理改革只有在對傳統成本管理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吸收西方先進的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礎上,才能正確把握成本管理改革的方向,為我國成本管理的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提供借鑒。

一、我國傳統成本管理的評價

在傳統成本管理評價方面有兩種觀點值得商討。觀點之一是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傳統成本管理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已經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建立全新的成本管理體系;觀點這二是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認為50年代的成本管理辦法在實踐中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因為1952-1960年之間可比產品成本是逐年降低的,所以應以50年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作為現代成本管理的基礎。筆者認為,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觀點都是片面的,我們既要看到建國以來,我國成本管理積累了一些較好的經驗,又應當充分認識傳統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我國傳統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本計劃方面,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編制方法。尤其是在編制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較科學的。這一方法將成本計劃降低額分為遞延降低額和計劃年度節約額,前者是指在計劃降低額中有一部分并非是計劃年度采取了措施,而是由于上年末實際單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單位成本低而實現的降低額;后者是指企業以上年末單位成本為基礎,依據計劃年度內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測算求得的預計節約額。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計劃降低額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經實現的,哪些是計劃年度通過職工努力才能實現的節約額,而且測算的計劃節約額是在廣泛集中群眾的智慧的基礎上,從各方面挖掘內部潛力,采取上下結合的方式,逐級進行綜合平衡,使成本計劃具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針對不同的成本項目采取了各種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實行限額發料制度,并通過分批核算法或定額核算法對原材料在生產使用中的數量差異進行控制;工資控制采用勞動定額、出勤率和非生產工時損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編制定員、落實工資基金指標的方法來進行;費用控制實行費用指標分解到責任單位,并通過費用限額手冊和廠幣等方法對各責單位費用支出進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應用,對于控制損失的發生、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成本計算方面,創造了定額比例法,簡化了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問題;創造了平行結轉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結轉分步法時,下一步驟的產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驟的產品成本計算完畢后才能計算出來,而且本步聚的產品成本水平,還受到上一步驟成本水平影響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計算,又便于對各步聚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計算定額法,初步解決了成本的日常控制問題,并有利于產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機的結合。

(四)在成本分析方面,一是有些企業從開展一般的經濟分析發展到聯系企業生產特點的成本技術經濟分析;二是從單純的本期實際與計劃、本期與上期相比,發展到同行業成本指標的對比分析;三是以企業為對象的成本分析發展到深入企業內部各核算單位的成本分析,并進一步擴大到部門的成本分析。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廣度和深度有了發展,豐富了成本分析的內容。

(五)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眾化方面,創造了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將成本目標逐級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單位、班組和個人,作為各責任單位的成本控制標準,以保證成本指標的切實貫徹;建立了包括班組經濟核算在內的廠內經濟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門、班組和個人的生產消耗,檢查分析分管指標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保證成本指標的實現??梢哉f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一種表現形式;開展了廠部、車間和班組三級成本分析活動,既實現了專業分析和群眾分析相結合,又可以發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

勿庸置疑,以上這些經驗和方法對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成本管理在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臨更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管理領域上,只限于對產品生產過程的成本進行計劃、核算和分析,沒有拓展到技術領域和流通領域;在管理體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視了事前的預測和決策,難以充分發揮成本管理的預防性作用;在成本責任方面,存在著大鍋飯,沒有形成一套責任預算、責任核算和責任分析的管理體系,沒有與廠內經濟責任制度密切結合。所以,我們應從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出發,對傳統成本管理工作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以推進成本管理改革。

二、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指引下,我國成本管理工作得以迅速發展。1980年9月我國成立了成本研究會這一學術團體,先后十次組織全國性的成本理論和實踐研討會,并多次出版《成本管理文集》。通過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密切結合中國實際對成本管理理論及其改革方向、對策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索,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成本管理理論研究,進一步提高了我國成本管理工作水平。1984年國務院頒布了《會計法》、《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1986年財政部頒布了《國營企業成本核算辦法》,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使我國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對開創我國成本管理的新局面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7年來,我國成本管理改革取得豐碩成果,標志著我國成本管理已進入歷史發展的新階段。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在觀念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普遍認識到,進行成本管理改革應當認真學習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經驗,廣開思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同時要結合國情,加以吸收和深化。

(二)成本管理工作向技術領域擴展,成本控制滲透到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一些企業推行了成本目標管理、價值工程和產品質量成本管理。過去,成本管理只限于生產領域,對產品設計成本沒有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