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途徑與方法探究
時間:2022-01-02 03:32:07
導語:小學德育途徑與方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區域小學德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研究笸“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查爾斯•里德大致說過:播下的思想將體現在行為中,不知不覺中會形成習慣。久而久之,這種習慣會轉化成為一種品格,最終將會影響自身的命運。兒童的道德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扎實的兒童道德意識啟迪工作,將會對未來的道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正如詩人蘇舜欽在《題花山寺壁》里寫:“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在紛繁復雜的當下,兒童品德是最值得去精心呵護的東西,就好比山寺的花裝點山寺,又需要花匠勤于修剪、拔除雜草,才能保證花不凋謝,草不生。一個優化的校園環境總是以特有的象征符號,向人們潛在或公開地灌輸某種思想規范和價值標準。“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三次遷居。
可見環境文化這種教育力量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它雖然在某時某刻不一定讓人直接、完整地捕捉到,但確實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使人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就有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感染、吸引和改造孩子。校園環境的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功能是潛移默化的。比如,蘭州市七里河區七里河小學形成了“給教師職業幸福、給學生幸福童年”的特色文化,以“心之向往的幸福家園”為愿景感染著每一個孩子。富有藝術氣息的“幸福長廊”、“幸福之路”,展現著傳統文化與智慧;各具特色的樓層文化,每一樓層以不同色彩和主題引領;“梅蘭竹菊”的墻繪、獨具匠心的“井蓋”文化、學生參與設計的校徽、吉祥物……這一切都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追求。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使命的學校來說,德育課不僅是一門重要的文化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拋棄了傳統的“說教式”育人方式,設計多元德育課程,把各類特色活動引入德育過程,讓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分享內心的感受,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便可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一生受用的習慣。比如,蘭州市七里河區七里河小學設計開發的“七彩課程”,從“善學、健康、博藝、悅讀、篤行、尚禮、創新”七個維度全面關注和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喚醒生命的主體意識。通過“心理健康特色月”“幸福小天使”“心語使者”“心語小屋”等特色個體輔導和團輔,建立有效溝通體系,培養良好的溝通方式,排解學生的不良情緒,預防矛盾與沖突,避免了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的產生,形成積極心理調適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開發了多個文體社團,結合“弘揚國粹、傳承文明”戲曲欣賞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藝術活動,滲透思想教育,加強了對學生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以及生活方式的培養。
思想品德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只能在社會實際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并且在實踐活動中受到檢驗。只有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而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使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比如,蘭州市七里河區七里河小學繼承并發展經典禮儀,針對一年級以破蒙啟智為切入口實施“開筆禮”,三年級的以“感恩教育”為切入口實施“成童禮”,六年級以理想教育為切入口實施“狀元禮”。并圍繞傳統節日,開展“詩情畫意中國節”系列活動,按照“學生主體、全員參與、以校為主、輻射家庭”的工作思路開展“好書漂流”“好書大家讀”“親子共讀”“手抄報”“讀后感”等豐富的讀書形式。
同時,在網絡平臺上直播全校詩詞大賽,寒暑假安排“曬三名”趣味作業,通過接觸名人、名畫、名曲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并開展“我閱讀世界的足跡”研學活動,運用新媒體呈現美文,展示學生對閱讀和生活的感知與記錄,記錄旅行的精彩,感受生活,積淀生命的歷程。這些都為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李倩 單位:蘭州市七里河區七里河小學
- 上一篇:小學德育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
- 下一篇:小學低年級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