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探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4:11:00
導語: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把人作為研究對象的德育學科,毫無疑問地應當關注人的情感。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重視人的情感、并把情感發展納入德育的目標;二是利用人的情緒情感的特殊機制,改善和提高道德教育的影響力和有效性。情感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情感健康。人的健康應該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而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健康教育就是要預防或消除學生的不良情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情感健康習慣的過程。情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消除不健康的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合理地表達情感、適當調控情感、適度宣泄情感以及增強情感的免疫力或適應能力等等。情感教育可以廣泛滲透于一切學科的教育之中,本文探討的是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內涵及價值。
人的情感種類繁多。德育中所關注、研究的是人的社會性情感的產生、發展和活動規律。那么,什么是社會性情感呢?從個人情感體驗中所反映的內容看,社會性情感指的是超越個人需要、欲望、愛好等因素而對社會現象、社會事件或社會生活等因素產生的情感體驗。由于這種情感超越了狹隘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范疇,超越了單純的個人需要,表現出個人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和社會的關心、責任和理解,因而被視為一種高級的情感體驗。人的高級社會性情感按其性質和內容,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三個方面。
所謂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感是在人們的道德實踐中產生與發展的,它同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道德標準相聯系。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一般過程是:道德認識一道德情感一道德信念一道德行為一道德習慣一道德品質。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學生道德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人們道德認識的逐步提高,只有在實踐中與道德情感反復結合,才能逐步樹立道德信念,養成道德行為習慣,形成道德品質。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效果不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沒有對道德情感的教育給予應有的重視。道德感教育以人對他人、人對社會的態度為其內容,包括熱愛感教育、責任義務感教育、榮譽感教育、自尊感教育、幸福感教育等。熱愛感是認識主體把某一客體從其他客體中區分出來、并把它置于主體穩固的生活需要與興趣中心的一種情緒體驗。責任義務感是個人對國家、集體、他人承擔道德責任,及個人對自己的言論、行為等持認真、積極、主動的態度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當個人的責任感達到較為自覺的程度時,責任感就成為義務感。榮譽感是對人的道德行為的社會價值作出主觀或客觀評價后產生的情感體驗。自尊感指的是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對自己生存意義、獲得成功并求得幸福權力的肯定態度。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和評價,是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標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滿足。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認識、探求或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理智感教育即是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實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消除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的消極情感,激發和調動人的積極情感,促進人的認識活動順利開展。理智感教育的內容包括:認知感教育、驚奇感教育、懷疑感教育、自信感教育、成功感教育、真理感教育等。認知感是人們對于新奇的、尚未認識的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一種重要的內在學習動力,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內驅力”和“催化劑”的作用。驚奇感一般出現在人們不太熟悉而強度較大的新異刺激情境下,它對人構成強大的吸引、由此可能引導人們去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貌似的、類似的、偽裝的、欺詐的、畸變的、仿佛的等等不一而足的現象,使人捉摸不定,這就是懷疑感的產生;懷疑感是很多科學創造的起點,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信感是人們對自我能力進行正確認識和評價的一種情緒體驗,是個人成功的起點。真理感表現為人們對于真理的熱愛、追求和維護,是在認識過程中人們對于科學真理的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
審美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或客觀對象美的特征的情感體驗,是人對審美對象的一種主觀態度,是審美對象是否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反映。審美情感教育離不開審美活動,它是教育者通過審美活動對學生進行美的情感的教育,因而也可以稱之為審美教育。各種審美活動無不表現為情感活動,審美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審美感化活動,他強調感性直觀、自我體驗、形象思維和情感作用,通過審美情感的陶冶而作用于人的心理結構,達到心靈的塑造。審美感教育包括社會美感教育、自然美感教育、藝術美感教育、科學美感教育等。高校德育中應當關注社會美感和科學美感教育。社會美感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惡丑,激發人們對進步的、健康的、美好的事物的熱愛和追求。科學美感教育即是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知識的內容和形式的美,同時促進學生理智情感的發展。
二、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價值
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體現了和諧社會的發展理念,因而具有豐富而現實的價值。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素質。任何人的需要中,都是既包含著物質需要,又包含著精神需要。正如美國作家諾爾曼·丹森在其著作《情感論》中寫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必須是有情感的人。僅有知識或智能而沒有情感的人,這是不完全的人;一個沒有情感的智者是難以立足于社會的,更不用說成就事業。”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社會上所有的人……需要自尊、自重、或為他人所尊重。”“假如(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滿足了,就會產生愛、情感和歸屬的需要。”[2](P42)因此,“我們必須懂得愛,我們必須能教會愛、創造愛、預測愛。否則,整個世界就會陷于敵意和猜忌之中”[3](P11)。從青年的心理發展水平來看,他們正處于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的塑造和形成時期。他們的各種情感需要范圍越來越廣,社會性越來越強,幅度越來越大。特別是當代大學生,一方面自尊的需要十分強烈,另一方面對于理解、友誼、信賴和肯定的渴望也十分強烈。作為在和平寬松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知識豐富的年輕一代,其情感需求中所包含的追求真理、相信科學等等社會成分比重很大。而及時有效的情感教育不僅能給青年大學生以正確引導,而且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他們對于信賴、尊重、理解等方面的情感需要。
其次,情感教育能夠促進德育理論教育效果的鞏固和提高。德育理論教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基本國情和形勢教育等內容。良好的情感態度不僅是德育理論教育的起點和基礎,而且情感教育所激發的責任心、使命感,還可以更好地把大學生的注意力和視野吸引、轉移到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上來,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包括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含有認識過程,也含有個性的意識傾向性,即個性的動力體系。認識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智力因素,個性的意識傾向性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情感教育作為調動和啟發大學生政治覺悟、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情感活動頻繁而突出、且富有正義感使命感的大學生心中,極易引起他們的共鳴而轉化為理論學習的動力。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中國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而且如果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中國革命也搞不成功。這種信仰是一種動力。[4]充分發揮情感的動力功能和調節功能,會使理論教育與情感教育的成果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再次,情感教育能夠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道德學習氛圍和道德形成環境。這主要表現在:第一,俗語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育突出一個“情”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通過情感上的認識和作用來協調、處理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力求使大學生之間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氛圍。第二,情感教育中包含的內容,既包含著國情和制度因素的要求,也包容了社會道德、社會公德中的一般規范和原則。它所要求的人際交往的真摯情誼、相互信賴、彼此尊重、關心理解等,一旦為大學生接受和內化,便會促進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為了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理想而攜手奮進,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第三,情感教育主張通過說服引導的方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來使大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教育,因而大大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情境。
最后,情感教育能夠幫助德育工作者與大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業緣關系,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環。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情感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把大學生吸引在德育工作周圍。與理論教育相比,情感教育的條件限制如知識水平、教學條件、時間的連續性、體系的復雜性等相對較少,對物質條件的要求也不高,因而情感教育顯得更靈活、更主動、更隨意,形式也更多樣,因而能更容易地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對大學生而言,純粹的理論教育由于其難免的枯燥性、理論性或許會引起大學生的畏難心理、逆反心理,而情感教育則容易接受得多。第二,做好情感教育的前提,便是需要把握大學生現時的情感活動狀態和水平。因此,德育工作者便需要了解學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為什么而高興,又為什么而苦惱。這無疑也會增進德育工作者與大學生相互之間情感上的接近和了解,使德育工作機制序列間信息的溝通量達到最大限度。第三,理論教育強調以理服人,情感教育則強調以情動人。前者依靠真理的力量,后者則依靠情感的力量。因此,情感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以誠待人,滿腔熱情,以情動人,從而使德育工作變得合情合理,平易近人,給人一種真誠幫助、互相進步的感受。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威信,建立起高校德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良好的關系,形成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A.H魯克.情緒與個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冬青.揭開行為的奧秘[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7.
[3]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張志勇.情感教育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6]喬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緒基礎[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摘要]情感在道德形成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高校德育素有重知輕情的缺陷。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我們主張將情感教育納入德育的范疇。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著重培養的是大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價值在于: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素質,促進德育理論教育效果的鞏固和提高,能夠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道德學習氛圍和道德形成環境,幫助德育工作者與大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業緣關系、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高校德育;情感教育;大學生;價值
- 上一篇:企業科技創新人才調研報告
- 下一篇:縣域工業經濟較快發展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