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策略

時間:2022-08-12 09:37:53

導語:小學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策略

一、調動多種感官,在“全身心參與”中豐富道德體驗

調動多種感官,全身心參與實踐體驗,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好方法。課堂上,教師應模擬真實生活精心設計教學情境,通過聽、說、唱、做、想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知、情、意、行要素形成合力,學生才能學得有趣、有效。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可愛的動物》一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認識常見的動物,并表達對動物的喜愛”。課堂上,教師通過簡筆畫、貼圖片、說心里話等多種形式來豐富學生對小動物的認知,讓他們懂得和小動物做朋友,逐步實現情、理、行的統一,多感官“合力”達成教學目標。

二、行為矯正,在科學訓練中養成良好習慣

兒童時期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向社會學意義上有文明素養的人轉變的關鍵時期,生活常識、生活技能、日常生活規則這些基礎文明素質的培養是小學德育課程所應承擔的任務。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融合行為矯正的基本原理,善用行為強化、行為消退、懲罰等心理學常用的行為矯正技術,包括差別強化、塑造、行為契約等組織教學,幫助學生消除不良行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文明素養。如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有困難,我不怕——為自己喝彩》一課中,小男孩張滔“丟三落四、粗心馬虎”,用什么辦法改掉這個壞習慣?在準確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融合行為矯正原理和技術,捕捉出有價值的教學要素:(1)每天晚上作業完成后按課程表整理書包、文具——養成學習的好習慣;(2)做備忘錄,及時提醒自己——在醒目的地方貼上自我提醒的話,比如“我要記住帶作業本”、“我要認真聽講”等,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3)自我獎勵與懲罰——給自己的行為進行量化,并結合適當的獎勵或懲罰,消退不良行為,強化好行為的持續。之后,基于心理科學研究成果:“3周以上重復會形成習慣,3個月以上重復會形成穩定習慣。”我鼓勵學生以三周以上時間作為行為訓練的周期,鞏固本課所學,將課內與課外、課程與生活進行有效鏈接,促進學生改掉壞習慣。

三、巧用涂色,在察言觀色中“顯像”認知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第一感覺是視覺,而對視覺影響最大的是色彩。在自然欣賞與社會活動方面,色彩透過視覺,從知覺、情感、記憶到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應與變化具有一定的因果關聯,即由對色彩的經驗積累而變成對色彩的心理規范。因此,課堂上巧用色彩學,通過涂色游戲以及個人作品中色彩意義的解釋,將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顯像化”,轉化為現場可觀察和可操作的色彩,在“察言觀色”中精準教學,提高教學實效性。如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為了友誼,我們共同努力——友誼門診室》一課,為了引導學生反思日常與人交往中的種種不和諧,課堂上,教師請學生聯系實際思考:在校園生活中,你和朋友相處時發生過不愉快的事嗎?心情如何?請用彩筆在心形圖案中涂色,表達你當時的心情。在學生分享作品時,通過色彩的具體象征含義和作品解釋,直觀呈現了“爭吵與傷害”的經歷(感受)和反應(認同)。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及問題嚴重程度,精準選擇需要“積極關注”的“特例”學生,進行“為了友誼,我們需要怎樣做”的積極引導,并以點帶面,通過互助和課堂“心理場”的作用,培養學生健康交往的積極心理。最后,教師再次請學生用色彩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當你再次遇到與你發生沖突的朋友時,你的心情如何?又會怎樣相處?”本課體驗性目標中的經歷(感受)、反應(認同)和領悟(內化)水平,通過學生作品中色彩的前后對比和觀測,為教學目標達成程度與后續精準教學提供了有效參考。

四、角色對話,在換位思考中緩解沖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問題,是小學生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一把金鑰匙。課堂上,教師巧用“空椅子技術”,引領學生進行角色對話,在換位思考中緩解人際沖突,是實現德育課程“學會做人”目標的有效策略。以教學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對自己說不要緊》為例,教師請兩位同學進行現場角色表演,創設生活“沖突”情境:“美術課上,我好不容易畫好了一幅畫,同桌卻不小心把畫碰到地上踩了一腳。同桌跟我道歉了,但我還是很生氣……”之后,創造性地運用“空椅子技術”,在教室前方放置兩張“角色椅”,給椅子貼上“角色單”;然后,請同桌兩人坐在角色椅上進行角色扮演,輪流體驗一下“我”的感受和“同桌”的感受。學生在體驗中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理解和接納對方,從而化解了沖突,提升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道德教育要把人引向何方”,這是德育的根本指向性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將德育與積極心理學融合,幫助學生從相對被動、消極的思維與行為模式解脫出來,發展善、感、知、情、意、志、辨、決、策、技、行等實踐智慧的核心要素,并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知行合一,以積極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來處理生命和生活事件,以此培養有激情、會關愛、善思考、能行動的人,是提高小學德育課程實效性的全新探索和嘗試。

作者:張麗黎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