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11:27:00

導語: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研究論文

道德,是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關系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依靠社會輿論和內在信念的力量實現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準則。較為全面地、準確地說應是“思想道德教育”,簡稱德育。“德”,孔子說思想上懂得“道”,而在行動上按“道”去做,這就是“德”。有德之人,必是懂道之人,是行得正走得直的人。長期以來,德才相對,謂之德才兼備,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同樣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

多年的歷史教學我對滲透德育教育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讓學生認識課本中蘊含的美德內容

中化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些內容大致可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的大禹治水;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

3、勤勞儉樸,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于創造力而著稱于世。李春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戰斗了”。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并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二、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1、對比法。一是中外對比:如講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時,指出中國在二三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區人民一樣創造了古代文化,使學生認識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輝煌燦爛等;二是古今對比,如講到封建社會農民對國家的負擔有田租、搖役、兵役等項,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三是正反對比,我國古代史上有愛國愛民、舍生取義的英雄,也有賣國求榮、認賊作父的敗類;有戎馬倥傯、艱苦創立的開國之主,也有養尊處優、昏庸荒淫的亡國之君。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愛憎分明的道德感情。

2、課外配合法。具體作法是: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定期活動,有計劃有選擇地介紹一些歷史小叢書、參考書中的有關章節給學生閱讀;或組織歷史故事會,讓學生看了書后講歷史故事;課內是基礎,課外是補充.而不能本末倒置、主輔易位。

3、聯系引伸法。一是因事因地聯系,如講漢與西域的關系時,聯系班超投筆從戎、棄文就武的故事;講到春秋五霸時,說明浙江當時屬于越國,聯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二是縱橫聯系,如凌晨元朝在臺灣設置澎湖巡檢司說明臺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依據時,縱的聯系可以追溯到三國孫吳派衛溫到臺灣,下及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等。這樣不公有于學生歷史知識融會貫通,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同時還發揮了在古代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蘊含性、漸進性、多樣性、評判性等特點

1、依附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于、寓存于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政治”憑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藉人物、情節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

2、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

3、漸進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漸進性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忌諱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韌性,鍥而不舍像滴水穿石。

4、多樣性。所謂多樣性,是指受教育者在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活動中得到的啟示與覺悟難以完全平衡一致。

5、評判性。從形式上看,無論是老師主導的教,還是學生主體的學,從內容上看,無論是談古論今,還是據往知來,歸根結底都是以本階級、本時代的眼光來鑒別、評說干百年來中國、世界發生過的人事現象。或歌或頌或罵或斥,無一例外。這就告訴我們,歷史教學滲透德育,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時代性的。

四、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關鍵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

歷史老師必須是心靈美的合格的人師,它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有心。就是說,歷史教師對歷史教學滲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認識,并形成一種職業習慣。沒有思想認識上的高度重視,就不會育教師真正的感情投入,當然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德育滲透。

第二是有德。歷史老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一句話,就是要做一個心靈美的人。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可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

第三是有識。即有寬厚的歷史專業知識基礎。這就對歷史老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專精、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