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德建設及多維機制重構

時間:2022-01-08 04:09:47

導語:高校師德建設及多維機制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師德建設及多維機制重構

摘要:師德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在對浙江省高校師德現狀調查中發現教師職業道德認知、職業價值觀、從業動機、師生關系以及所在單位教風、學風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強化教師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完善師德內涵建設,明確師德正負兩張清單,創新師德師風建設協同工作機制,努力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合理保障教師的權益等有助于改善高校師德狀況,精準有效地進行教師隊伍建設。

關鍵詞:浙江高校;師德解析;多維機制;構建

在北京師范大學座談會、全國教育大會及2019年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等場合均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必須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1]。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是深入貫徹落實“以德治國”重要思想、教師干事創業、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帶動校風學風整體建設、推進社會文明的需要,直接關系到我國新時期教育事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受浙江省教育工會、杭州市社科聯等委托,為了進一步了解浙江省高校師德現狀,更加精準有效地進行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推進我省教育系統師德師風、教風學風、校風等的建設,課題組就當前浙江省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就問卷反映之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為浙江省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省補短板貢獻綿薄之力。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內容。本調查問卷采用自編問卷,內容包括:教師職業價值觀、教師從業動機、教師職業道德的自我評價、師生關系、教師責任感和高校師德總體評價及因素等方面。(二)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包括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紹興文理學院、湖州師范學院、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浙江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寧波萬里學院等涵蓋了重點、普通、高職高專、獨立學院等部屬、省屬、市屬的公辦、民辦在內的浙江省內高校的在職在崗教職工。本次調查發放問卷600份,收回576份,有效問卷576份,收回率、有效率均為96%。(三)調查方法課題組利用“麥客CRM”系統進行電子問卷設計,通過微信方式向省內高校教職工定向發送調查問卷,確保問卷的全面性、普遍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課題組還通過采訪有關教師、召開座談等形式,多種渠道了解高校師德建設現狀,聽取教師們的意見建議。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教風、學風整體面貌。良好的教風、學風是學校辦學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是衡量教師職業道德、教學水平及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重要指標。在針對教師所在高校的教風、學風整體面貌的調查中,15.97%的教師認為其所在學校的教風、學風總體情況為“良好”;50.35%的教師認為“較好”。這說明大多數教師認為當今省內高校的教風、學風現狀是好的;但也有31.60%的教師認為其所在的學校教風、學風“一般”;另有2.08%的教師認為是“較差”。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當今省內高校的教風、學風有待改進。(二)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在針對一項教師職業道德素養認知現狀的調查中,62.15%的教師認為,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中最重要的;34.72%的教師認為“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是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中最重要的;只有3.13%的教師認為教師的“口才”是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中最重要的。沒有教師選擇“衣冠整潔”這一選項。顯然,教師對自身職業道德素養認知,“思想道德素質”和“扎實專業學識”最為重視。根據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現狀,課題組從“整體”和“個體”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的數據來看,被調查者認為,當今教師的整體職業道德素質程度“有所下降”的占56.94%;“基本沒有變化”的占15.97%;“有所上升”的占16.33%;“不知情”的占10.76%。教師對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認可程度為:“優秀”的占37.85%;“稱職”的占55.21%;“基本稱職”的占2.78%;“還需努力”的占4.16%。數據顯示,教師對當前教師整體的職業道德素養的評價情況“不樂觀”,但對個體情況總體“向好”。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下降包含諸多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個人因素兩方面。1.外部因素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環境因素方面:52.43%的教師認為產生師德水平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經濟環境”的影響;31.25%的教師認為是受“制度環境”的影響導致教師師德水平下降;有7.29%和9.03%的教師分別認為是受“人際環境”和“學術環境”導致的結果。在責任意識方面:58.68%的教師認為“管理制度落實”是導致師德下降的主因;22.57%的教師認為“教師本身素質不高”是師德下降的主因;有10.76%和7.99%的教師認為導致師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領導不夠重視”“教師個人缺乏政治理論學習”。在教師廉潔自律問題上,教師認為受“社會風氣不好”導致教師出現廉潔自律問題的占76.04%;由于教師“手中有權”而導致教師出現廉潔自律問題的占10.76%;11.46%的老師認為受目前“生活壓力”影響出現廉潔自律問題;1.74%的教師認為“受中華民族的傳統影響,逢年過節收送禮品屬于禮節”。在教師學術造假問題上,52.43%的教師認為是“受職稱評審的要求或為了完成科研任務不得已而為之”;有31.25%的教師認為“個人科研素質有待提升”;有15.63%的教師認為“這是市場經濟導致的必然結果”;只有0.69%的教師認為學術造假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可以理解”。2.個人因素在調查教師個人作風問題是否會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問題上,79.51%的教師認為“會有影響”。大家認為“教師的個人作風問題也是師德內容”;17.72%的教師認為“教師就是要比一般人的道德要高尚,不能放松自己的修養”;只有2.08%和0.69%的教師分別認為教師的個人作風“不礙學生什么事”“教師也是人,只要不在課堂上,愛怎樣就怎樣”。在調查教師樹立形象的最主要因素方面,75%的教師認為“作風正派”最重要;21.53%的教師認為“知識淵博”最重要;3.47%的教師認為“舉止高雅”最重要;選項中“衣冠整潔”沒有教師選擇,但這個問題并不說明大家對教師的衣著不重視。“為人師表”不僅表現在教師的內在職業道德素養,教師個人形象同樣重要。(三)教師職業認識及從業動機。教師職業認識,即教師對其所從事的職業評價,反映了教師的需要,并直接影響著教師對工作的態度。了解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識和從業動機,有利于了解教師的個體差異,便于學校管理者進行有效管理,從而達到有效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針對教師職業認識和從業動機的兩項調查中發現,47.22%的教師認為教師職業是一個“光榮而自豪”的職業;22.22%的教師認為教師職業是一個“無私奉獻”的職業;而28.82%的教師認為教師職業是“謀生”的職業;1.74%的教師認為教師職業是一個“工作輕松”的職業。從調查的數據,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章第三條“教師職責”和第二章“教師的權利和義務”,顯然,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師對教師職業觀的特殊性存在迷茫。(四)師生關系。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2]。德國教學論專家K.Schall(沙勒)與K•H•Schafer(舍費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教學過程是一種交往過程”,這表明研究人員已經認識到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3]。從調查情況顯示,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方面,68.41%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一般”;3.47%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不了解”學生;24.65%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較深”;只有3.47%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深”。數據說明,近三分之二的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不高。教師對學生的關愛程度方面,13.89%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學生的關愛程度是“非常關愛”;51.04%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學生的關愛程度是“較關愛”;32.29%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學生的關愛程度是“一般”;2.78%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學生的關愛程度是“差”。數據顯示,大部分教師能做到關愛學生,但也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不夠關愛學生。教師受學生喜愛程度方面,60.07%的教師認為當前學生喜歡教師的程度為“一般”;32.64%認為“較喜歡”;2.43%認為“不喜歡”;只有4.86%的教師認為當前學生是“喜歡”教師的。(五)教師工作責任感教師是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師必須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從調研情況顯示,有46.18%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工作的責任感表現“一般”;43.40%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工作的責任感表現“較強”;還有2.78%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工作的責任感表現“差”;只有7.64%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對工作的責任感表現“強”。

三、結論

(一)教風、學風亟待改進。學風建設是高等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4]。根據調查數據顯示,雖然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師認為其所在學校的教風、學風總體情況是良好的,但也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其所在學校的教風、學風狀況“一般”及“差”。尤其是一些高職、高專學校表現更為明顯一些。這一數據不容小覷,當今高校的教風、學風亟待改進。(二)教師職業認知偏離教師職責要求。《教師法》第二條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教師職業是一個崇高而光榮的職業,應該值得自豪。但教師職業也是一個講奉獻的職業,社會上經常將教師比作“蠟燭”“春蠶”等,可見教師是一個甘為人梯、犧牲自我成全學生的職業。“謀生”“工作輕松”絕對不是教師職業的取向和認知。如果說教師職業是謀生的職業、工作輕松的職業,那么,他的奉獻意識肯定是極差,是偏離教師職責要求,是有失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這種想法必須及時糾正,不然后果不堪設想。(三)教師工作責任感不強。教書育人的職業目標使師德具有示范性、自覺性和奉獻性等獨特特征[5]。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說過:“敬業者,專心致志從事其業也。”教師工作責任感不強將危機學校的辦學。教師工作責任感不強的原因很多。如,部分教師認為教學工作是良心活,而科研任務是硬指標。科研成果是教師職稱評審、年度考評、科研獎勵等的重要依據。“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在各高校中司空見慣;有些教師沒有很好地履行教學職責。課堂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甚至有教師一本教案用十幾年、一堂45分鐘的課能閑聊半小時等;有些教師功利性強,有利可圖的事情積極性就高,無利可圖的事情能推則推,能躲則躲。有些甚至工作還沒布置就談錢,缺乏責任擔當;有些教師甘于平庸,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工作缺乏熱情,得過且過。(四)師生關系亟待改善。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6]。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二的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不高;近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不夠關愛學生;六成以上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不受學生喜歡。課題組針對這一現象在師德建設座談會上進行了研討,有教師認為學校地處偏遠,與教師課后不能與學生在一起有較大關聯;也有教師認為是師生年齡差距大引起的“代溝”現象;更有教師認為是互聯網時代、智能時代導致的知識汲取多元化而造成的師生關系疏遠等現象所致。總之,師生關系問題較為突出,亟待改善。

四、新時期高校教師師德多維機制構建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7]。高校師德建設首要任務是強化教師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教師的職業價值觀是教師對其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一種評價,是影響“培養怎么樣的人”的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問題[8]。找到問題的癥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及完善,就能使教師的素質發生顯著提升,有利于良好教風、學風、校風的建設,進一步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一)完善師德內涵建設。師德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是教師工作的精髓[9]。完善師德內涵建設,是引導廣大高校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重要保障。1.加強教師師德規范教育組織廣大教職員工系統學習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印發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件精神,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競賽活動,將《規范》要求扎根每一位教職員工的大腦。2.完善教師師德考評機制建立重師德、重業績、重能力、重貢獻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對教師考核實行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將教師的行為規范、師德師風等情況記錄師德檔案,作為晉升、職評等的重要依據。3.強化教師廉政責任制建設要與教師簽訂《教師廉政建設責任書》,追究教師師德失范的責任。嚴重違反師德規范的,堅決予以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堅決追究其刑事責任,并予以解聘,甚至吊銷教師資格證等。同時追究其所在黨組織負責人的領導責任。4.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開展“立榜樣、樹正氣”學習教育活動,強化師德典型選樹機制,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引領作用,營造良好的師德氛圍。充分激發教師工作潛能,實施“勞有所得、功有所獎、才有所展、過必追責、不養閑人”的政策,進一步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二)創新師德師風建設協同工作機制。教風、學風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教風、學風敗壞必然導致學校自取滅亡。營造良好的教風、學風氛圍,筆者認為:一是要轉變觀念。教風、學風建設絕對不是教務管理部門和學生工作部門兩家單位的事,而是全體教職員工共同的大事。二是要加強領導。成立各級各部門聯動的教風、學風建設機構,通力合作、各司其職,負責對學校教風、學風有關工作的領導和實施。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全體師生員工的責任意識。教師的個人作風等問題也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學校要倡導人人都是教風、學風建設的執行者和責任人,不斷增強師生員工對教風、學風、校風建設的責任意識,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格局。四是要建立完善的考評激勵機制。定期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激發全體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積極性,形成和諧、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五是要進一步提升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學校黨、政、工、團、學齊抓共管營造尊師重教的校園環境,以組織力強化凝聚力,增強向心力,不斷提升教師的滿足感和獲得感,進一步滿足教師精神需求,喚起教師成就欲望。以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強有力的科研機制保障滿足教師的教學、科研需求,力所能及解決青年教師后顧之憂問題,為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和載體等,使教師能靜下心來更加安心教學、舒心生活、專心研究、盡心培養,從而收獲更大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三)努力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它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交流活動而形成的關系體系。眾所周知,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服務對象也是學生,辦學必須以教師為本,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是水和魚的關系,是海與舟的關系。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當今高校亟待改善師生關系。如何解決好這一關系?筆者認為:一是要在師生員工中加強大學精神的宣傳和教育。要還大學以“非僅為多數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生之資格而己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的本來面目,大力弘揚“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和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的優良傳統,回歸“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天職”的本真使命[10]。二是要強化教師的師德師能建設。通過大力加強教師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傳統美德教育,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確保教師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和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三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教育。要教會學生尊師重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地學習方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等。(四)合理保障教師的權益。在當今社會各方面壓力、利益的驅使下,教師對于義、利的取舍難免會產生偏差,他們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更承擔著家庭的生計。因此,在不斷強化教師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的同時,也要從學校管理的手段出發,強化制度建設,正確處理學術不端和科研任務、職稱評審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和學術環境,合理保證教師的權益,為教師們爭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十三五”時期,是浙江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省的決勝期。浙江各高校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抓住師德師風建設這個關鍵點,辦好我省高校,辦出一流大學。

參考文獻:

[1].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9-11(1).

[2]閔容,羅嘉文.師生關系研究綜述[J].教學研究,2006(1):26-29.

[3]李其龍.德國教學論流派[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1.

[4]黃紅煜.探索學風建設途徑創建高校優良學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11):11-13.

[5]王洪飛,王瑩瑩,安曼,等.遼寧省高等學校師德建設調查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53-556.

[6].堅持立德樹人實現全程育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2-09(1).

[7].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07-09-01(1).

[8]高記.教師職業價值觀[J].社會心理科學.2007(22):128-130.

[9]周堅.師德師風建設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核心[N].光明日報,2018-09-15(6).

[10]黃值.論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D].蘭州:蘭州大學,2010:33.

作者:傅國光 余龍進 單位:1.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2.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