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德建設問題與路徑

時間:2022-05-04 03:43:18

導語:高校師德建設問題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師德建設問題與路徑

摘要: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表現在重視程度不足,師德意識較為薄弱;激勵機制不彰,師德文化功能弱化;功利主義嚴重,師德境界相對低下等方面。本文基于以上方面的分析,在制度建設、激勵機制和價值引領等層面提出對應完善路徑,以期對加快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高校;師德建設;問題探析;完善路徑

教育,是百年大計、復興大計。師德興則教育興。師德即為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公德的簡稱。古代的師德包括孔子的“專業樂業”“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包括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亦包括朱熹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思想。新時代新形勢下,教育界和理論界對師德的探討逐年趨熱,高校師德建設也成為當前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作為教育的重要一環,高校師德建設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政治素質、職業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培育和養成。重視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和解決,有助于營造良好的高校教育環境,促進高校教師安教樂業、大學生成長成才。

1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提出

關于師德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強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之后,各項政策的出臺亦顯出國家對師德建設的重視。2014年,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為我國高校的師德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規則標準和理論指導。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此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希望。2014年教師節期間,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積極倡議廣大高校教師做“四有好老師”(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7年的兩會上又寄望知識分子自覺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5月,又做出重要指示,號召廣大教育工作者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可見,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發揮高校教師在全社會的價值引領作用,已經成為新趨勢。

2高校師德建設的問題探析

近年來,我國高校師德建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績。如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完善已經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視;績效考核制度、獎懲機制等將師德納入其中,促進了高校師德建設的快速發展;高校教師普遍愛崗敬業,職業操守為人稱道;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更加科學合理,與高校教師的無私奉獻、躬身付出息息相關。然而,當前師德建設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縱觀近幾年的文獻研究和建設現狀,也發現了不少師德建設薄弱的地方,總的來說,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2.1重視程度不足,師德意識較為淡薄受近幾年高校擴招以及“雙一流”建設推進的影響,高校教師隊伍的完備成為人才引進工作的重點。高校教師隊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然而,高校教師的招聘依然停留在重科研能力、學歷背景等硬性指標而輕育人能力和政治思想等軟實力的層面,對師德建設缺乏足夠的重視。年輕教師到崗之后,便開始踏上漫長的職稱晉升之路,關注的重點在于與職稱、待遇掛鉤的工作量和所謂的業績上面,鮮有將“立德樹人”擺在工作的首位去思考。此外,高校未能將師德建設形成一套科學系統的執行機制,“立德樹人”在多數時候從一句對高校教師的道德約束弱化成為缺乏制度支撐的高尚口號,師德意識未能真正深入每個高校教師的內心,與教學、科研真正融為一體,總體上看,師德意識較為淡薄。2.2激勵機制不彰,師德文化功能弱化師德文化的形成有賴于外在的制度保障,有賴于內在的傳承積淀。從制度保障角度看,多數高校并沒有出臺科學完善的師德建設方案和制度。由于無章可循,重點矛盾把握不精準,激勵機制不明顯,導致師德建設無論是在“師德標兵”等先進個人評比方面還是對于師德失范的懲戒方面,并沒有系統完整的規程作為對照。而盡管有的高校出臺相應的方案和制度,在執行上卻頻頻走樣,體現不出制度的保障功能,從而弱化了師德文化的培育。從傳承積淀角度看,我國是禮儀之邦、文化大國,然而,我國恢復高考制度至今才將近四十年。新時期新環境下,師德文化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高校辦學的宗旨和理念也在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和追趕,高校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成長于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時代在發展,觀念也在變化。師德文化在當前未能成為高校的主導文化,導致優秀師德文化的傳承積淀效果不甚理想。2.3功利主義嚴重,師德境界相對低下陶行知先生認為,老師的職責在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責任在于“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育人,才是教師立足于課堂的根本。當前,高校出現的師德境界低下的現象不容樂觀。具體體現如下所述。一是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影響之下,高校教師往往會將自己的待遇和社會各行業進行對比,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之下,將主要精力放在待遇、權利、位子等的謀取之上,存在功利主義而忽略了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二是一些高校教師出現了理想信念缺失、政治定力不足、職業道德淡化的現象,有的高校教師將教師之職僅當作是謀生的一個手段,對育人并未有正確的認識:不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深義,不知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個老師的滋養和培育;不知教育報國,將自身的知識與修為和“人才強國”結合起來,未能自覺用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思想情操感染每一個學生。反之,浮夸之風、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卻屢見不鮮。

3高校師德建設的完善路徑

師德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高尚的宏偉工程,關系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進步,關系國家的希望與民族的未來。基于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探求完善路徑。3.1重視制度建設,提高師德底線意識愛因斯坦說,“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應是選人用人的首要考量。一方面,高校要轉變選人用人的思路,在招聘環節上,將“師德”作為首位考量因素;在用人上,重視師德建設的導向,不惟教學、不惟科研是舉,而應將育人成果和自身品德結合起來。只有選拔出道德高尚、理想堅定的高校教師,并注重師德建設的導向功能,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高校師德意識,從而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對師德師風的監督,要善于運用國家法律和相關的制度約束,對師德失范的個人和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和懲戒。對于道德水平低下、品行不端、影響惡劣的的教師,要上報教育主管部門進行相應的查處,嚴重違法亂紀者堅決開除出教師隊伍。近幾年出現的師德言行失范的行為,往往受到道德層面的譴責較多,而受到法律責任的追究則很少,因此,要將法律規制與道德引導相結合,構建讓人“畏服”且“悅服”的機制,將提高師德底線意識與培養崇高師德境界統一起來。3.2完善激勵機制,改良師德培育氛圍“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效的激勵機制有利于良好師德氛圍的培育,促進國家興盛。首先,國家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提高高校教師的工資待遇、社會保障和政治待遇,大力倡導“教授治校”,從而提高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成尊師重道外部條件的固化。其次,高校要善于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校情制定教師的考評激勵機制。既要重視教學與科研成果等可量化的指標,又要將師德考評納入到教師職稱晉升和年終考評中,并將影響因子提高到與教學科研并重。從而引導教師要重視思想道德修為,注重在平常的教學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感化學生。此外,學校要定期組織優秀教師、師德標兵評選,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舉,要對獲得公認的具有群眾基礎的“師德標兵”大力宣傳,分享優秀教師的德育成功故事,號召廣大師生向標兵學習。指出:“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宣揚先進,既形成示范效應,促使高校教師向同行的標桿學習,在先進典范的身上找到可以激發自己向上向善的閃光點,又營造了良好的師德培育氛圍,外化于形,內化于心,使得崇高師德在高校蔚然成風,高校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道德情操和職業素養。3.3堅持價值引領,追求崇高師德境界“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一方面,高校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教書育人與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以及人民的幸福自覺結合起來。孔子說:“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高校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使命,自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自己的頭腦,并把崇高師德境界當作教師職業的永恒追求,做到專業、敬業、精業、樂業。胸懷大志而又甘于奉獻,兢兢業業為國家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英才。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追求崇高師德境界,才能為師德建設固本正源。高校教師除了實現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同時具備影響、引導學生過上一種有道德的高尚生活,因此,需要從道德的層面審視自身工作的思想境界,從他律轉向自律,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起來,將師德規范與時代使命結合起來,既要成為知識的主人、社會的精英,又要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和道德楷模,為學生的成長、社會的發展、民族的進步和國家的強大而無私耕耘奉獻。

參考文獻

[1]萬美容.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102-104.

[2]張大均,劉衍玲.師德建設的關鍵:促進從他律向自律的轉化[J].教師發展研究,2017(1):50-55.

[3]劉磊.我國師德建設主導形態轉向與突破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7(3):83-88.

作者:方少燦 單位: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