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制度供給過剩及解決路徑
時間:2022-04-28 02:40:09
導語:道德教育制度供給過剩及解決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制度供給是道德建設的重要保障,但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過剩會僭越道德教育的本真,侵蝕道德教育的活力。在當代道德教育中,面臨著制度供給過度泛化、制度供給結構性過剩、有效制度供給不足等制度供給過剩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道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增加制度供給的道德屬性,取締不合道德的制度供給,增加合乎道德的制度供給,以消解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給過剩問題。
關鍵詞:道德教育;制度供給;過剩;消解制度
供給是指為了規范人類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所創設的行動范型與規則體系,也是人們為社會提供的交往關系范型和行為規范體系。制度供給是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制度創新和制度演變的內在動力。制度供給與道德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其中社會道德是制度建設的價值內核,能夠為制度建設提供價值指引;而制度供給能夠為道德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推進道德教育的良性發展。
一、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過剩的表現形式
制度供給是與制度需要相伴而生的社會現象,也是在制度成本與效益中做出的制度選擇。制度供給過剩泛指社會制度生產供過于求,許多失效的、過時的制度并未被清除和取締,仍規范和約束著人們的言行舉止和社會活動,它包括制度供給過度泛化、制度供給結構性過剩、有效制度供給不足三種表現形式。1.制度供給過度泛化。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并非越多越好,如果制度供給總量超過了制度供給需求,反而會影響和制約道德教育的健康發展與深入推進。當前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給過剩主要表現為制度供給過度泛化,即制度供給總量過剩,管理者將道德教育的每個環節都轉化為道德制度,將道德要求細化為名目繁多的管理制度。這種正式制度供給過剩問題違背了道德教育的內在本質,影響了社會道德的個體內化,不僅不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而且使制度成為道德教育的桎梏和束縛。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泛化問題也比較明顯,許多教育者都以封閉式、軍事化等為基本管理方式,想方設法把學生“管住”,生怕學生遭受各種不良誘惑的“侵蝕”。比如,許多中小學規定不穿校服不能進入校門,不準看與學習無關的書籍,不經班主任同意不能出校門等。這種強制式的道德教育很容易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產生道德疲勞、厭煩心理等。近年來屢屢發生的中小學生自殺事件就與這種制度供給泛化有著密切聯系。[1]對于這種制度供給泛化的負面影響,哈耶克提出獨特的見解:缺乏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的制度供給是無法獲得自愿遵奉的,只有當個體愿意遵循某些原則時,那些制度供給才是有效的。2.制度供給結構性過剩。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過剩不僅表現為制度供給泛化,還表現為制度供給結構性過剩問題,即對某些社會成員的制度供給過剩,并成為束縛個體道德發展與個性成長的重要障礙。這種結構性制度供給過剩主要表現為過時的不合道德的阻礙改革發展的社會制度普遍存在,成為既得利益集團謀取不正當利益的重要途徑,成為開展道德教育、維護社會公正的重要障礙。在制度供給結構性過剩的社會環境中,許多制度受益者總是想方設法維持這種過剩的制度供給,以游說、行賄、部門利益國家化等方式增加過剩制度供給,以謀取各種非正義的、不合道德的社會利益。比如,許多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等公共服務部599期2019•04門利用手中權力制定“霸王條款”,增加行政審批環節,導致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這種異化的制度供給吞噬了官員的道德良心,導致官員道德墮落、生活腐化,直接影響了社會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2]3.有效制度供給缺乏。在道德教育中,理想制度供給應當是制度供給總量、結構與制度需求的總量、結構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如果這種平衡狀態被打破,就可能產生制度供給不足或制度供給過剩問題。當前,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給過剩還表現為有效制度供給缺乏,不能約束和規范各種道德失范行為,無法滿足道德教育的制度需要。比如,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管理者常將集體主義、理想主義、國家利益等作為制度供給出發點,將制度供給定格于開展道德教化、規制個體行為等,忽視了個人利益、個人價值、個人道德等方面的制度供給,這種制度供給違背了道德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長與個性發展。
在道德教育中,制度泛化、制度異化、有效制度缺失等制度供給過剩問題不僅違背了制度建設的初衷,也嚴重影響了道德教育的健康發展。為此,應從道德教育視角考察制度供給過剩問題,探究制度供給過剩的內在原因,不斷推進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鏟除不良制度、消極制度等,以更好地推進公民道德建設。1.增加制度供給的道德屬性。社會道德是制度建設的價值指引和內在本質。因而,應以社會道德、公平正義為出發點推進制度建設,從公正、誠信、自由、人權、平等等道德原則轉化為法律法規、管理制度、道德規范等,充分發揮制度的懲惡揚善功能,以公正的社會制度懲治各種失德行為與失范現象。比如,應將考試舞弊、論文造假、制假販假、網絡詐騙、包養情人、暗箱操作等道德失范行為納入法律制度之中,嚴懲這些道德失范行為,為道德教育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再如,應規范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里;應嚴厲打擊行業壟斷、亂收費等行為,建立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制度,不斷維護和推進社會正義。道德不僅有著維護社會公正、協調利益關系等功能,還蘊含著深沉的人文精神和生命關懷。所以,還應以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為切入點加強制度建設,增加合乎人性、尊重人權、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制度供給,凸顯制度供給的倫理精神和道德關懷,增加正義的、合乎道德的制度供給,最大限度地體現制度的倫理色彩與人文精神,以合乎人性的制度供給引領個體的道德自覺。[3]比如,應加強弱勢群體保護制度、失業救濟制度、養老制度、貧困救助制度等制度建設,通過制度保障社會成員的生存權與發展權,為道德教育營造溫馨、和諧、人性化的制度環境。2.取締不合道德的制度供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利益原則等成了整合社會資源、推動社會運行的基本動力,社會成員變成了趨利避害的“經濟人”,總是圍繞個人利益最大化開展社會實踐、展開社會活動。正如恩格斯所說,任何道德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都與利益關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果脫離利益空談道德是毫無意義的。因而,在道德教育中應將利益原則作為制度供給的基本原則,取締損害公共利益、不合乎利益原則的社會制度。比如,應以維護社會利益為出發點,將社會利益置于制度建設首位,通過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和機制等將不同利益追求者納入社會發展的“軌道”,將利益追求者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合力”。[4]同時,應按照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公共利益的原則推進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不符合人性、違背社會道德的規章制度,剔除過時的、非正義的制度供給,鏟除制度性腐敗的文化土壤,推進社會制度的發展創新。此外,在道德教育中過剩的制度供給往往會持續存在,這些不合理的制度供給影響了社會的整體利益,也制約了道德教育的深入推進。因而,在制度建設中應健全道德約束機制和制度監督機制,防止各種制度過剩現象的產生;應解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制度執行力弱化問題,鏟除各種制度性腐敗的生存土壤,讓制度成為道德成長的動力和源泉。3.增加合乎道德的制度供給。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設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往往與有效制度供給不足有著密切聯系。因而,應從道德需要視角審視制度建設問題,不斷推進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增加符合社會道德需要的制度供給,增強社會制度的生命活力。比如,應當根據網絡文化建設的需要,不斷完善網絡言論管理制度、上網實名認證制度等,通過有效制度供給優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再如,應針對出國旅游中損害國家形象的不文明現象,制定出國旅游管理制度,規范中國公民的出國旅游行為,推進社會公德建設。[5]此外,針對貧富差距大、腐敗問題多等社會問題,應以公平、秩序等道德原則為出發點推進制度建設,解決有效制度供給不足問題。比如,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解決收入分配不平衡問題,化解利益沖突帶來的道德秩序紊亂;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以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化解貧富差距加大、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為道德教育創造公正的社會環境。[6]還應不斷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化解種種官員腐敗問題,為官德建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最后,應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推進道德制度化建設,推進道德規范的制度化、科學性、法律化建設,為道德教育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道德教育是提高社會成員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有著密切聯系,制度供給質量直接影響著道德教育的外部環境和發展方向,影響著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為此,應從制度建設視角出發分析道德教育問題,探究化解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過剩的方法,以更好地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馮永剛.制度安排之于道德教育的價值[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2]門里牟.社會轉型時期社會治理的道德教育體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3]曹珺瑋.提升道德教育實效的制度安排[J].教育學術月刊,2012,(10).
[4]馮永剛.制度環境:道德教育的一個必要視角[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3).
[5]高兆明.制度公正論——變革時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6]陳純仁.社會主義制度文明建設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作者:蔣瑞雪 單位:福州理工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紅色音樂研究
- 下一篇:自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