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保障模式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7 10:06:00
導語:我國社會保障模式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模式應當是多元協調模式,其框架主要由農村社會保障和城市社會保障兩大塊組成。
【關鍵詞】社會保障/模式/框架設計
【正文】
社會保障模式是從戰略高度上對一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在基本規定性和主要運行原則的理論概括,它反映了一國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戰略方向。從當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狀況來看,已經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的社會保障模式都是以生產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場化為基礎,難以照搬照用到我國。從我國理論界的研究情況來看,理論界也提出了階段型重點保障模式、經濟效益優先模式和社區模式等。這些模式雖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卻都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難以作為一種戰略模式而存在,而且這些模式的框架內容設計也不太符合中國實際。根據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一般規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實際,筆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模式應當是多元協調模式,這種模式的關鍵是根據我國國情,建立一種在農村與城市項目有別、組織方式各異、近期發展方向不同的目標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國家政府在分散組織實施的基礎上,進行集中管理與統一協調。本文主要針對這一模式的特點,對其框架設計作以具體分析。
1多元協調模式框架設計的原則
多元協調模式的框架設計,主要針對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及長遠發展目標,對社會保障制度的項目內容、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出合乎規律的方案設計。因此,設計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1)適度原則。也就是多元協調模式的框架設計既要立足于國情國力,維護社會公平,又要不影響效率。一方面保障項目的內容、范圍和水平,不能脫離中國實際,不能超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廣大群眾的現實消費水平;另一方面也不能滯后于現有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一定要保持適度。
(2)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原則。中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原有社會問題依然存在。新的問題如失業、階層分化、貧困化和老齡化等社會風險在不斷增加,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依靠社會保障改善生活質量的需要日益迫切。因此多元協調模式的框架設計要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走循序漸進的道路。
(3)層次性和專用性原則。所設計框架中的每一個項目都解決一個特定的社會問題,若干項目共同解決一類社會問題,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模式在國家主體的管理與協調下構成多元協調模式,并促使這一模式向社會化、一體化方向發展。
(4)整體性原則。因為多元協調模式是一個戰略模式,因而其框架設計要從整體上把握。一方面項目內容設計要突出重點,又要有全面性,涉及到各個方面;另一方面框架中的各個項目之間要有關聯性和互補性,通過關聯使各個項目有機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共同形成市場經濟運行的安全網絡。
(5)動態性和開放性原則。框架設計要體現出多元協調模式是一個動態模式,因而必須堅持動態性原則。一方面其框架內容是發展變化的,城市的項目雖然已經較為全面,但其子系統將隨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農村的項目雖然還不健全,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也將會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隨著二元經濟結構的消失,農村模式和城市模式將會逐步趨于統一,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將逐步向城市模式轉化。
2多元協調模式的框架設計
根據上述對多元協調模式框架設計的基本原則的分析,并吸收理論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這里談談筆者對多元協調模式框架設計的要點。
2.1多元協調模式的構成
多元協調模式主要是由農村社會保障和城市社會保障兩大塊組成:(1)城市社會保障:以社會保障為重點,社會福利作為未來發展方向。現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保障對象是城鎮所有勞動者,保障方式是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資金由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共同分擔。資金運行目前主要由現收現付制向半資金積累制轉變,并逐步向積累制過渡。保障性質為強制性;(2)農村社會保障:以社會救濟和社會扶貧為基礎,逐步發展社會保險項目。它目前面臨的任務是填補空白,健全項目。保障方式以家庭保障為主,與社區扶持相結合。資金來源是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資金運行是個人儲蓄積累制。保障性質為自愿性。
2.2城市社會保障模式的框架設計及子系統
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重點項目已較為齊全,目前主要以完善制度、提高效益為中心任務。以社會保險為中心工作,逐步提高福利水平。其框架設計如下:
(1)城市社會保險子系統:這是城市社會保障的核心。它對城市勞動者的工傷、失業、養老等后顧之憂的解除、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都有重大作用。其內容包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殘疾保險和財產保險。
(2)城市社會救濟及子系統: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中,其地位已下降,但它能解決城市貧困無依者和災害殃及者的生存問題,因而完備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仍然不可缺少這部分。主要包括:災害救濟、貧困救濟、殘病救濟、失業救濟、孤老救濟、孤兒救濟。
(3)城市社會福利及子系統:這是城市社會保障未來發展的項目內容,它是和國家、社會不斷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和提供服務相聯系的。其內容包括:殘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兒童福利、婦女福利、職業福利、教育福利和社會補貼。
(4)城市社會優撫及子系統:這是對軍人家屬的一種特殊保障,它是完整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項目。其內容包括:軍人撫恤、軍屬優撫、軍人安置。
(5)城市醫療保障及子系統:這是國家和社會為國民的健康與疾病提供防疫、保健及醫療服務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消費結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人們普遍追求社會保障和安全,因而在醫藥保健方面的支出有所上升。所以,在城市模式中也應包括醫療保障及子系統。其結構為:全民保健保障、特殊醫療保障、療養事業、護理服務等。
2.3農村社會保障的項目設計及子系統
這一塊是多元協調模式中最薄弱的環節。目前只能以“求”定“供”,設置一些急需的項目去解決農村社會結構變化以后所形成的新問題。保障標準不可能很高。主要項目有:
(1)農村社會救濟及子系統:主要是針對農村中因自然災害、天災人禍、殘疾、孤老等問題的救助項目。其子項目包括:災害救濟、貧困救濟、特殊救濟等。農村的社會救濟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因為大部分農村人均收入低,在災害面前很難自我保障,因此國家應承擔起主要責任。保障對象是災禍殃及者或喪失勞動能力者。
(2)農村社會保險及子系統:這是農村社會保障系統的主要內容。它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災害保險(對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保險等)。在這個系統中以養老保險為核心,醫療保險為補充,逐步發展災害保險。因為養老問題的解決有助于農村人口的控制和人口素質的提高,在這一部分中可以采用以家庭保險為基礎、社會保險為支柱、自我保險為補充的模式。
(3)農村社會福利及子系統。這方面現階段的地位次于其他方面,大部分地區尚不具備建立的條件,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將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其結構為:農村殘疾人福利、農村教育福利、農村社區服務和農村產品價格補貼。
(4)農村社會扶貧及子系統: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地提高,同時也產生了新的貧困戶和貧困地區。為了保障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將社會扶貧納入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觀念,形成“六位一體”的扶貧,即思想扶貧、人才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資金扶貧、改革扶貧。通過“六位一體”的扶貧提高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
【參考文獻】
1衛興華魏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任保平.中國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及構建.學術論壇,1998(1)
3白永秀任保平.論農村扶貧機制的轉換.當代經濟研究,1995(5)
- 上一篇: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完善研究論文
- 下一篇: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