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知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4:21: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知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前提下經濟法進步
時下,以知識、信息、技術等為生產要素的知識經濟,其形成和發展,引起了經濟結構、資源配置和社會發展模式等方面的巨大變化,造成了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加以認真研究。與此同時,知識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已經并將繼續引發法律的一系列深刻變革。本文所要探討的即是知識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發展。
一、知識經濟與經濟法發展的關系
“除非發生社會變革,否則任何一種經濟形態下法律變革的頻率和幅度都不可能與知識經濟下法律變革相提并論。”[1]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它重視社會的整體利益,重視社會的整體發展。所以,知識經濟推動了現代經濟法的發展,以社會利益為根本,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要旨。在知識經濟環境下,經濟法立法一方面要重點制定激勵高科技開發、利用的邊緣性經濟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用法律手段防范高科技發展的副影響。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空前的發展,環境污染、資源匱乏、森林面積減少等一系列問題十分突出,另外電腦病毒、網絡的信息公害、網絡貿易犯罪、馳名商標被搶注等問題日趨嚴重。經濟立法工作者應該關注到這些問題,按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立足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放眼中國未來的長遠發展進行科學的經濟立法。
二、知識經濟條件下我國經濟法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欠缺直接針對知識經濟壟斷的具體規則
1、因欠缺明確的界定標準所引發的難題知識經濟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各種與知識經濟有關的法律規則難以對其發展做出更好的引導和必要的監管。與此同時,知識經濟的發展給社會帶來更多知識產權壟斷的潛在可能性。根據國家對壟斷所采取的態度,可以將壟斷劃分為合法壟斷和非法壟斷。合法壟斷是指國家法律所允許的壟斷。在反壟斷法中,這種壟斷通常是以適用除外條款加以確認的。雖然從現行的反壟斷法來看,知識產權壟斷屬于合法壟斷。然而,在知識經濟壟斷被不斷擴張、強化的條件下,即使知識產權人的權利行使未超過自身權利的范圍,同樣也可能對市場競爭造成不應有的、過度的或實質性的損害,[2]此時,經濟法應該給予有效的控制。然而知識經濟多元化導致立法者難以就知識經濟產權人憑借其權利限制競爭的可容忍度或者合法與違法作出正當的立法回應。此外,現行的反壟斷法并沒有對知識經濟壟斷作出具體的界定,因此不得不尋求知識產權法來作為認定知識經濟產權壟斷的判斷標準。雖然權利要求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權利人的獨占權范圍,但這種重商主義形式的保護往往會加大限制競爭的力度,并減少社會增進的福利。這使得現行的經濟法無法真正解決產生并發展于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經濟壟斷問題,從而導致實踐中經濟法適用的嚴重困難,直接影響控制和規范知識經濟產權壟斷的效果。
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
知識經濟(KnowledgeEconomy)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新經濟學名詞,它概括深刻、理論性強、意義重大;城市經濟(UrbanEconomy)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理所當然也是知識經濟的主導,具有無限發展的美好前景。把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聯系起來加以研究,既是知識經濟研究也是城市經濟研究的前沿性問題。
一、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的同一性
人類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種以來就開始有一定生產知識,農業社會的時時令知識、天文知識還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小手工業的生產技能知識有的至今還傳為美談。但是生產知識和技能的迅速發展和聚集是大工業發展以后的事情。工業社會的生產知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之載體就是城市。城市經濟的本質就是廣義的知識經濟。
有人界定: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也好,我們甚至可以把“以知識為基礎”的確切含義做點“定量”分析,如有人提出過的指標體系那樣。例如:知識產業的比重。“知識產業”這個概念已經被廣泛使用,但其內涵現在并不規范。我以為,知識產業不僅僅是信息產業,它應是生產、傳播知識及其軟載體的產業的總稱。科學研究與教育主要屬于知識生產產業;郵電通訊、信息咨詢、新聞傳媒、文化交流等應屬于知識傳播產業;書本、文章、文件、報刊、電子軟件等屬于知識軟載體.對這些載體進行生產與傳播的產業自然上應屬于知識產業。所有這些產業集中在哪里?在城市!發展知識產業就必須發展城市經濟,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經濟與城市經濟是同義語。統計部門應對其進行具體劃分,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新興產業,或者作為第四產業提出來。只有當第四產業的統計從第三產業中分離出來,而其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相繼超過第三產業,形成四次產業臺階的時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產業的產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階梯時,才具備狹義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如果一個城市首先具備這個特征,這個城市就應被認為是知識經濟城市;如果一個社會具備這個特征,這個社會就應被認為是知識經濟社會。
再如,社會經濟增長中的知識貢獻率。這也是人們很重視的一個指標。社會經濟增長與投入有關,其中主要有物質投入和知識投入兩個方面.前者一般是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要素,后者是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要素。根據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具體劃分,物質投入可以分為資金(K)和勞動力(L)兩個部分,知識要素可以用技術水平(A)來代表。知識貢獻率應當就是由于技術水平提高給社會所增加財富在整個社會產出中所占比重。現在研究這個比重的經濟學家,既有以國家為對象進行的,也有以城市為對象進行的。如果我們認為,只有當知識貢獻率穩定的超過50%時,這樣的經濟才稱得上知識經濟的話,那么,這既適用于衡量國家,也適用于衡量城市。
不過,一個國家形成知識經濟社會有一個城市化程度問題。因為知識經濟社會一般認為是后工業社會,而后工業社會一般出現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據國際經驗判斷,它的下限值應是城市化率為75%左右。當然這個指標不能孤立使用.19世紀末葉英國的城市比率就已經達到和超過75%.但那時它離知識經濟還很遠,因為當時英國的知識產業比重和知識貢獻率并沒有達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會發展階段上由于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識水平的提高,則有可能在城市化率達到75%以前進入知識經濟社會。
小議知識經濟與經濟增長
一、識經濟的理論詮釋與發展現狀
知識經濟是區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信息產業是知識經濟的基礎,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具有高素質并會用高科技手段處理信息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關鍵。
1、知識經濟的理論詮釋
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對知識經濟的內涵進行了界定: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OECD的另一份報告中把迄今創造的所有知識分為四類形態: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和人力知識(know-who),并用統計數字說明知識是支撐經合組織國家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識經濟的繁榮不再直接受制于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賴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知識經濟的外形是無形資本、人類社會的知識總量、人力資本、智能、高科技、網絡、電腦等等,它的內核或者內在精神、制度的精神都將更加體現人對精神的需要與物質財富的需要的真正統一。目前,盡管對于知識經濟定義本身仍有不少爭議,但知識經濟被用于描述世界未來經濟形態的名詞得到了各國經濟界和科學界的普遍認可。
2、知識經濟的發展現狀
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信息和通訊技術處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GDP中,有約70%的產業與信息有關。1982年,全球信息產業銷售額定2370億美元,1985年為4000億美元,1995年達6400億美,而2000年則將超過18000億美元。在美國,由于信息技術產業的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其產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使美國享受到了自越南戰爭以來經濟成就最輝煌的時期。據我國科技部技術創新戰略與管理研究中心設計的包括知識的生產、投入、激勵、存量、流通等指標體系,若把美國現有發展標準用1來衡量,視為剛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則我國僅有0.26,尚處于知識經濟的萌芽期。但90年代以來,我國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同樣迅猛之勢,1990年我國計算機工業產值才500億元,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50%.而到2000年,我國計算機信息產業產值將達1700億元。
知識經濟下計量經濟透析
(一)
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結構性的變化,而二戰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必然引起產業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第一次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在增加,第二次產業服務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另一方面是第三次產業的內涵、總量及其知識化程度在迅速擴大,以至于其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及其重要程度逐步超過第一、二次產業。在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一條龍”的情況下,產值、勞動力就業比例等在統計上就很難將各產業截然分開。而第三次產業中的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在第二次產業中的作用份額的不斷增大,又使三次產業劃分無法反映當今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很顯然,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獨特性使人們按照其性質對其進行獨立的統計與分析,這樣對原來的三次產業劃分的理論和方法產生了影響,對原來的產業結構帶來沖擊,導致人們對產業結構理論與產業分類方法的進一步思考。
此外,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第三次產業所包括的內容也越來越龐雜。本來第一、二次產業之外的所有產業都歸入第三次產業,而這些產業的差別極為懸殊,從日常生活服務業到復雜的科技部門,從簡單的修鍋補盆到最繁雜的為航天事業服務的數據庫都包括在內,飯店、理發店、報社、科研機構、咨詢部門、政府機關、軍事單位和商貿公司等應有盡有,五花八門,這就很難總結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和發展規律,從而難以制訂出共同的政策和管理方針。由此,也需要對三次產業分類方法進行修正、補充和發展。
事實上,作為三次產業分類法的最初思想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阿·費希爾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來的,他將初級階段生產的產業稱為primaryindustry,處于第二階段的產業叫做secondaryindustry,處于第三階段生產的產業叫做tertiaryindustry。費希爾所用的這三個單詞,primary有最初、初等的含義,secondary有中等的含義,tertiary有第三級的含義。所以,翻譯也有“第X個產業”(簡稱第X產業,反映產業發展時序)與“第X次產業”(反映產業的演進層次)兩種,只是歷史的局限,當時只劃分為三個先后層次。面對產業不斷分化、發展、演進的實際,我們可將這種劃分引伸為按產業的發展時序分類與按產業的生產力層次分類,前者可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產業、航天產業、生物產業、海洋產業等,其中農業為第一產業、工業為第二產業、服務業為第三產業、信息產業為第四產業、航天或生物產業等為第五產業。后者可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知識產業等,它們依次為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和第四次產業。顯然在前一分類中第四產業是信息產業,它包括信息工業(屬于第二次產業)、信息服務業(屬第三次產業)和信息開發業(屬于第四次產業),美國經濟學家拉波特就是持這種觀點。而后一種分類的第四次產業是知識產業,它由知識、智力密集型產業構成,包括高科技產業中的智力知識密集型子產業,如信息開發業、航天產業、生物產業、海洋產業以及服務業中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等。顯然知識產業作為第四次產業與作為第四產業的信息產業是不同層面的產業歸屬,二者是相交的關系。把信息產業等同于知識產業是錯誤的。
(二)
那么,第四次產業——知識產業究竟包括哪些產業或部門呢?對此,人們有不同的認識。美國學者馬克盧普的觀點是將知識產業作為與傳統產業相對應的產業,是指“這樣一些廠商或組織機構,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還包括家庭和個人,他們生產知識,特別是信息產品與服務,無論這種生產的目的為何。”由此,他把知識產業分為5大類共30小類,如表1所示。
知識經濟與財務創新
知識經濟時代正在來臨。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于1996年提出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傳播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替代工業經濟是一次劃時代的革命,對社會的影響比工業經濟替代農業經濟更深遠、意義更重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形成并發展于工業經濟時代的公司財務在許多方面顯示其不適應性,因而必須考慮其創新與發展問題。
一、財務觀念的創新
1.泛財務資源觀念。傳統財務學中的資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資本,基本上屬于硬資源的范疇。知識經濟對企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影響是改變了企業的資源結構,并豐富了資源的內容。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企業必須確立新的"泛資源"財務觀念,并以此拓寬理財的范圍。泛財務資源概念是對傳統財務資源概念的延拓。在這里,它被定義為:"對企業有用或有價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從形態上劃分,泛財務資源可以分為硬財務資源和軟財務資源兩大類。其申,硬財務資源是指客觀存在的、在一定技術、經濟和社會條件下能被企業利用的有形資源,其構成主體是自然資源和傳統的財務資源;軟財務資源是以智力為基礎的或無形的資源,包括知識資源和時間資源等。根據現有的研究文獻,知識資源通常被劃分為四類:(1)市場資源,即企業通過其所擁有的與市場相關聯的無形資產而獲得的潛在利益的總和,包括企業品牌、商譽、顧客信賴度、營銷網絡與渠道等;(2)知識產權,包括生產技術原理、專利權、商標和服務標識、版權、土地使用權、技術訣竅和商業秘密等;(3)人力資源,即企業中每個人優秀品德和能力的總和,包括領導和職員的技術專長、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能力、開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團隊精神等;(4)組織管理資源,指企業采用的技術、工藝、生產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的基本的知識因素,如企業文化、管理哲學和管理方法、信息技術系統和網絡體系、財務結構和融資關系等。
2.融智比融資更重要觀念,從一般意義上說,軟資源對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這個作用的結果又反饋于整個泛資源系統。硬資源是被動的,軟資源是主動的,人往往利用軟資源來開發和利用硬資源。軟硬資源的這個關系在知識經濟時代表現得更加明顯。工業經濟時代,對企業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戰略性資源為硬資源即傳統的自然資源和財務資源,而知識經濟則將戰略性資源轉移到知識、信息及其創新能力上來,軟資源或知識資源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首位資源。據西方學者測算,本世紀初知識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僅為5一20%,如今已達60一80%。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預計將達90%。知識經濟的主體是知識型企業,而對知識型企業來說,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已不再是硬資源而是知識起源。有鑒于此,企業在理財時應確立"軟資源第一"的觀念,并通過合理的資金運作,培育和擴張軟資源,以此優化企業資源結構,順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
3、人本財務觀念。"人本管理"是與"以物為中心"管理相對應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為"社會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經濟人"來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本管理是知識經濟的客觀要求。企業的每一項財務活動均由人發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決于人的知識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財務上貫徹以人為本的觀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貫徹"人本財務觀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資源投資,提高企業領導和員工質量;第二,推行財務分層管理和全員財務管理,實行民主式和參與式財務管理,提高員工對財務的參與意識;第三,加大軟資源投資力度,為培育企業文化和良好人際關系創造優良環境。
二、財務目標的創新
知識經濟開題報告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很多學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審計也不例外。知識經濟對審計的挑戰主要表現為網絡審計面臨的挑戰。那么何謂網絡審計?網絡審計就是基于互連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專門的方法,通過人機結合,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遠程審計。網絡審計是對以往電算化審計的時空觀的又一次突破,是現代審計在電子商務時代的新發展,也是電子商務的內在需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知識經濟的到來,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網絡對經濟領域的影響日益巨大。網絡審計亦是如此。試從網絡審計產生的動因、網絡時代審計的特點、審計技術等理論要素角度淺析網絡審計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論文第一部分闡述網絡審計產生的動因。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全球經濟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新的經濟模式迫使會計信息系統必須進行創新,而且信息技術也為管理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作為社會中介監督服務的審計也必然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創新,以全新的審計模式來打破傳統審計模式的束縛,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來開展審計業務,不僅可以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而且使審計信息資源充分共享,網絡審計是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審計的誕生主要有以下動因:1.新的經濟運作機制的需要。隨著信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Internet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電子商務模式在企業中的廣泛運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遞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電子商務不僅提供了集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于一體的商務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變了經濟的結構和運作方式。2.審計組織自身發展的需要。在網絡經濟時代,隨著客戶業務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實時化、個性化的服務,這就促使審計組織向在線實時服務為主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網絡的低成本、快捷性和跨越時空性等優勢來開展業務。3.會計信息系統發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介紹網絡審計的特點。在全球信息化的趨勢下,誕生了網絡技術和審計相結合的高科技產物——網絡審計。網絡審計是在網絡環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數據庫,并運用專業的審計軟件對資源共享和授權資源提供實時、在線的個性化審計服務。網絡審計已呈現出傳統審計無以倫比的特點和優越性:1.審計信息資源充分共享。眾所周知,審計信息、審計報告是有關投資人、債權人及其它相關主體進行理性決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資源。2.審計信息數據傳遞網絡化。網絡審計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通訊設施,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經營業績進行審計測試,形成審計結論,維護委托人和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3.審計報告的實時性。在網絡環境下審計組織通過建立網絡平臺,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實時審計追蹤,可以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強化審計工作的指向性。4.審計服務智能化。網絡環境下,審計組織為委托單位提供審計服務的特征為:智能化的面向客戶服務,開放式資源共享,模塊化動態組合,最大限度的維護委托單位的利益。5.審計費用成本低。
第三部分現階段網絡審計面臨的挑戰。一般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組成。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網絡系統中資源的共享性和數據存取的靈活性,使整個系統的安全難以控制,尤其是用戶的分散、數據安全控制等完全左右了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的水平,而其固有風險在計算機輔助下是應該可以降低的。從總體上看,由于所面臨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計算機網絡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審計人員對審計風險的控制難度加大,并且,其控制措施也會與非網絡系統下有所不同。因此,網絡審計雖然有著以上的優勢,但是同樣也面臨著挑戰。
第四部分對策。網絡的誕生給審計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面對知識經濟的巨大沖擊,我們應當組織力量對未來審計進行研究,尋求對策,迎接挑戰。在網絡經濟的環境下,審計模式的改變,不再是簡單的修補和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變革,這也充分體現出網絡經濟的特征。不管是審計的內容范圍,還是法律環境,歸根結蒂只有不斷研究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徑,才能成為傳統審計模式的重塑者,為傳統審計模式的退出創造條件。
知識經濟開題報告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很多學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審計也不例外。知識經濟對審計的挑戰主要表現為網絡審計面臨的挑戰。那么何謂網絡審計?網絡審計就是基于互連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專門的方法,通過人機結合,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遠程審計。網絡審計是對以往電算化審計的時空觀的又一次突破,是現代審計在電子商務時代的新發展,也是電子商務的內在需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知識經濟的到來,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網絡對經濟領域的影響日益巨大。網絡審計亦是如此。試從網絡審計產生的動因、網絡時代審計的特點、審計技術等理論要素角度淺析網絡審計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第一部分闡述網絡審計產生的動因。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全球經濟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新的經濟模式迫使會計信息系統必須進行創新,而且信息技術也為管理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作為社會中介監督服務的審計也必然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創新,以全新的審計模式來打破傳統審計模式的束縛,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來開展審計業務,不僅可以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而且使審計信息資源充分共享,網絡審計是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審計的誕生主要有以下動因:1.新的經濟運作機制的需要。隨著信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Internet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電子商務模式在企業中的廣泛運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遞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電子商務不僅提供了集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于一體的商務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變了經濟的結構和運作方式。2.審計組織自身發展的需要。在網絡經濟時代,隨著客戶業務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實時化、個性化的服務,這就促使審計組織向在線實時服務為主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網絡的低成本、快捷性和跨越時空性等優勢來開展業務。3.會計信息系統發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介紹網絡審計的特點。在全球信息化的趨勢下,誕生了網絡技術和審計相結合的高科技產物——網絡審計。網絡審計是在網絡環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數據庫,并運用專業的審計軟件對資源共享和授權資源提供實時、在線的個性化審計服務。網絡審計已呈現出傳統審計無以倫比的特點和優越性:1.審計信息資源充分共享。眾所周知,審計信息、審計報告是有關投資人、債權人及其它相關主體進行理性決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資源。2.審計信息數據傳遞網絡化。網絡審計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通訊設施,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經營業績進行審計測試,形成審計結論,維護委托人和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3.審計報告的實時性。在網絡環境下審計組織通過建立網絡平臺,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實時審計追蹤,可以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強化審計工作的指向性。4.審計服務智能化。網絡環境下,審計組織為委托單位提供審計服務的特征為:智能化的面向客戶服務,開放式資源共享,模塊化動態組合,最大限度的維護委托單位的利益。5.審計費用成本低。
第三部分現階段網絡審計面臨的挑戰。一般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組成。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網絡系統中資源的共享性和數據存取的靈活性,使整個系統的安全難以控制,尤其是用戶的分散、數據安全控制等完全左右了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的水平,而其固有風險在計算機輔助下是應該可以降低的。從總體上看,由于所面臨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計算機網絡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審計人員對審計風險的控制難度加大,并且,其控制措施也會與非網絡系統下有所不同。因此,網絡審計雖然有著以上的優勢,但是同樣也面臨著挑戰。
第四部分對策。網絡的誕生給審計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面對知識經濟的巨大沖擊,我們應當組織力量對未來審計進行研究,尋求對策,迎接挑戰。在網絡經濟的環境下,審計模式的改變,不再是簡單的修補和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變革,這也充分體現出網絡經濟的特征。不管是審計的內容范圍,還是法律環境,歸根結蒂只有不斷研究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徑,才能成為傳統審計模式的重塑者,為傳統審計模式的退出創造條件。
透析知識經濟對會計影響
會計是經濟發展的產物,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必將對會計產生重大得影響,并且會是多方面的。
一、知識經濟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一)對會計目標的影響
目前,會計信息主要滿足物質資產所有者的需要。滿足制定經濟決策的需要,滿足股東、債權人、政府機構等方面的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一種全新資本,作為一種關鍵性的生產要素進入企業經營活動,企業生存以及經濟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賴知識和創新。此時的信息使用者不僅關心物質資源的經營業績,更關心人力資本的創新能力。會計目標也將由提供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能力的信息,轉向提供知識資產擁有及增長能力的信息。
(二)對會計假設的影響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推動下,企業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都發生重大變化。虛擬公司是利用現代化溝通技術將眾多公司編織成網絡,完成一個公司所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虛擬公司屬于臨時結盟組織,分合迅速。這種虛擬公司的存在改變了會計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環境,對傳統會計假設產生深刻影響。
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探討
【摘要】知識經濟管理主要體現在新經濟時代中的企業競爭力提升、圖書館管理、企業管理等方面。知識經濟管理儼然成為了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管理模式,借助新經濟時代生產關系變化、經濟模式改善、測量知識重疊等特征,積極帶動了企業管理目標、組織結構、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科學化發展,為企業經營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管理;發展
一、知識經濟時代特征概述
知識經濟是依托新經濟增長理論產生的,是新型經濟形態更是新的世界時代。是圍繞知識形成的新型經濟發展形式,其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其更加注重知識本身,任何經濟活動中的知識都是無法測量的,大部分內容也無法量化、論述。但知識經濟可量化以往經濟活動中無法量化的元素,對此測量知識重疊性特征凸顯。其次生產模式、關系、環境出現變化,經濟全球化下的經濟模式,轉變了生產模式,致使生產關系變化,生產管理類型的劃分也需要及時調整。同時外部整體形勢轉變,企業競爭加劇,知識經濟可為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增添動力,轉變競爭模式。最后企業投資方面,更注重投資分析、科學評判等工作,現代的經濟投資依據性更強,根據科學分析整理的投資分析報告展開投資活動,一改了傳統依據外界經濟環境變化主觀性投資的弊端,經濟模式也隨之優化。
二、知識經濟管理應用于新經濟時代實踐
(一)企業競爭力。知識對企業市場占有率的提升有著現實意義。企業經營發展注重核心競爭力的強化,而創新是提升企業發展優勢的主要影響因素,但創新需依附知識、才能等元素產生,同時也會存在風險。知識經濟管理的引入,有效規避了企業創新風險,重點凸顯企業發展優勢,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可見兩者間的關聯性。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知識經濟管理間的關聯性角度分析,前者豐富了后者的屬性,后者實踐強化了前者,也可以通過后者指明前者發展方向。(二)圖書館實踐。在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管理也帶動了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基于圖書館角度分析,在提供知識內容的同時,可服務于知識的整理、收集,為企業知識經濟管理實踐提供了便利。知識經濟管理對圖書管理活動展開有著突出貢獻,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使圖書管理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成為了可能,提高了圖書館管理水平。高效的圖書管理,結合知識經濟管理,加速了新經濟時代下企業持續發展、創新的步伐[1]。(三)企業管理方面。企業施以知識經濟管理,可實現內部數據信息共享,以及信息內容的透明化、系統化,利于企業文化建設、數據庫完善。在新經濟時代,企業應明確自身發展需求,確保知識經濟管理能夠幫助企業優化管理體系,促使企業科學化管理。知識經濟管理屬于新型企業管理模式,對企業數據整合、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有積極作用。鑒于其直接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成效,對此引用知識經濟管理利于企業穩定發展、良性運作,以及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馬克思的“時代觀”與知識經濟——對“知識經濟”的一種時代觀梳理
【內容摘要】以“五形態”論為主體;在邏輯上規定和包容對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多層面的考察;全面把握時代的性質和特征間的關系,正確昭示時展的總脈絡;科學揭示較低一級的歷史時代向較高一級的歷史時展的必然性和復雜性,這四個方面構成了馬克思時代觀的基本邏輯框架,決定了其特有的方法論功能。在我們所處的風云變幻的時代中,必須要確立科學的時代觀。在目前學術界關于知識經濟的種種“時代提法”中存在著一種背離科學的時代觀的傾向,即把從技術經濟或科學技術角度對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把握視為對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總體把握。因此,對“知識經濟”做時代觀上的梳理,便成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時代觀的一個重要契機。
從社會認識的表層上看,“時代”是人們對一定的重大社會歷史事件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關系變動的度的范圍的一種稱謂,但從社會認識的深層上看,“時代”是人們認識社會發展的時空坐標系。這樣,就產生了歷史哲學視野中的“時代觀”。然而,“時代觀”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正因為如此,在人們認識社會歷史發展和現實重大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才有不同的“時代觀”碰撞。在對知識經濟的認識上也概莫能外。近些年來,學術界有不少關于知識經濟的“時代提法”,如:“知識經濟時代”、“網絡時代”、“數字化時代”、“虛擬時代”、“新經濟時代”等等。我以為,這類“時代提法”,如果僅用于具有“普及”意義的一般宣傳上,或僅用于對我們所處時代一定階段上科技和經濟生產發展的某些特征及其趨勢的稱謂上,似乎還無可厚非,但若將其泛化,視為時代性質的根本變化或時代性質即將發生根本變化的標志,那就值得推敲了。本文擬通過對馬克思“時代觀”的考察和對有關知識經濟的種種“時代提法”的辨析,試圖說明我們在現時代應確立和發展什么樣的時代觀。
一
科學的時代觀有兩個重要且相互聯系的方法論功能:一是從靜態上把握人類社會在其不同歷史時代中的最根本、最深層的社會層面與其他社會層面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揭示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或時代的性質;二是從動態上把握人類社會在其不同歷史時代中的最根本、最深層的社會層面與其他社會層面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的演變發展,揭示較低一級的歷史時代向較高一級的歷史時代演變發展的規律。但科學的時代觀是如何實現其方法論功能的呢?我以為,必須首先認識和把握科學時代觀的基本邏輯框架。科學的時代觀的基本邏輯框架集中地體現在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發展“圖式說”中,搞清楚馬克思社會歷史發展“圖式說”,也就明確了科學的時代觀的基本邏輯框架,從而也就探明了科學的時代觀是如何實現其方法論功能的。
1.克思“時代觀”的主體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統一體即生產方式為“劃分標準”的“五形態”論
我曾在有關文章中指出,在馬克思那里,“世界歷史”與“社會形態”是屬于同構的范疇。(參見拙文:《關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發展的歷史和邏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5期)“世界歷史”標示著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空間規定性,“社會形態”標示著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性質,而具有特定的空間規定性和一定性質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就是所謂的“時代”。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五形態”(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論就是從總體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以及時代演變發展規律的邏輯論證。可以說,沒有“五形態”論,就談不上對“時代”的科學把握。當然,僅確定上述之點還不足以說明馬克思“時代觀”的主體是“五形態”論。筆者之所以認為馬克思“時代觀”的主體是“五形態”論,還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由。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