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12:32: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形勢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形勢思考論文
2002年上半年,天下經濟出現蘇醒勢頭,整年形勢將好于上一年。但蘇醒勢頭前強后弱。美國經濟情況遠不如人們年頭預計的那么樂觀。美國商務部發表的第二季度美國GDP的預計增長率,按環比折年率盤算僅增1.1%。歐洲增長乏力,預計今年只增1.5%。日本經濟已經制止惡化,但經濟遠景并不清朗。日本政府2002年3月發表經濟陳訴以為,2002年經濟將出現零增長。除日本外,東亞經濟則在進一步好轉。亞洲開發銀行于2002年4月和7月分別兩次視察當地域的經濟增長情況,將不包羅日本在內的2002年東亞經濟的預計增長率由2001年12月發表的4.7%前進到5.8%。中國經濟運行態勢良好,2002年上半年預計增長7.5%。
值得細致的是,當宿天下經濟生長中有一些題目須要我們去進一步思考和研究。21世紀初,天下經濟會怎樣生長,同這些題目有很大關連。
一、全面預計美國在當宿天下經濟生長中的作用
2002年頭,人們一度以為美國經濟在年中將出現比力強勁的增長,從而發動整個天下經濟的生長。但情況生長并不是這樣。除增長速率不如人意外,失業率、企業投資等情況也遠不如人們預料的那么好。7月12日白宮宣稱,2002財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高達1650億美元,大大凌駕不久前預計的1000億美元大關。2001年,美國商業逆差達4114億美元,占GDP4%左右。2002年的商業逆差可達4980億美元。
題目是,迄今為止,我們通常是,大概說,更多地是從增長的角度,而不是從全面生長的角度,來視察天下經濟和美國經濟。美國無疑照舊天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種狀態短期內是難以轉變的。但美國經濟中的不穩固和不確定因素也大(注:美國商務部不久前調解了1999年以來的GDP數據。按環比折年率盤算,2001年GDP季度數據連續三個季度衰退。商務部將2001年美國GDP增長率由先前的1.2%調解為0.3%,同2000年第二季度5%以上的增長速率成光顯比力。)。這種不穩固和不確定因素通常帶有突發性子,因而使其影響更為巨大,也更難以警備?!?·11”可怕打擊對美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大略已經已往了,但它對人們生理等的深條理影響是不行能很快消散的。美國許多民眾以為,“9·11”事故是在美國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孕育發生的;如今美國對可怕打擊作了這么多的警備,要是再孕育發生比力大的打擊事故,它對美國的影響將黑白常緊張的。令人尋思的是,“9·11”事故剛剛已往,平安等至公司假賬案又相繼而至,而且其揭破也像任何一件突發的政治、軍事事故那樣地出人意料。到2002年10月,公司丑聞剛剛略為停頓,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大概性又由于美國國會同意對伊動武而日益增長,天下油價隨之進一步上升。提前出書的2002年10月21日的《商業周刊》的文章說,據Goldman,美國一家企業經濟研究機構的預計,要是有50%的大概戰爭不會孕育發生,美國經濟下一年度預計增長2.4%;要是有30%的大概對伊拉克動武樂成,美國經濟大概增長2.3%;要是戰爭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產油區遭到緊張破壞的大概性有15%,美國經濟大概只有1%的增長。如今看來,美國經濟這個火車頭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天下經濟帶來增長,也給天下經濟的增長帶來重大不確定性和不穩固性。我們既要充實使用美國給天下經濟帶來的時機,又要做好充實準備以應付它帶來的種種題目。至少從這兩年的情況看,搪塞這二者,我們應當同樣地予以珍視。21世紀的天下經濟不光須要增長與生長,還須要康健與穩固;不光須要發動增長的火車頭,也須要能夠促進穩固生長的因素。21世紀的天下經濟應當是繁榮和相對穩固的天下經濟。這些,都不是美國一個國家能夠做到的。
二、歐盟和中國事促進天下經濟牢固增長的緊張因素
我國經濟形勢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形勢宏觀調控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經濟環境急轉直下,國內經濟困難明顯增加,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中央及時把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調整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近期又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采取一系列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些措施,對我國迅速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至關重要。
2008年我國經濟經受了許多國際國內不利因素的沖擊,但通過有效的宏觀調控,基本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國際經濟環境更趨嚴峻,我國經濟面臨著周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調整雙重壓力。宏觀調控將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為基本取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快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加大對企業技術進步、創業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2008年中國經濟發展回顧
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經濟環境急轉直下,國內經濟困難明顯增加,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中央及時把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調整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近期又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采取一系列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
經濟形勢對增值稅改進論文
一、增值稅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完善的增值稅制度應構建在以下基本原則基礎之上:
1.稅收中性。任何一種稅收制度的設計,從總的方面來說需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公平與效率,并力求在兩者之間達到一個最佳均衡點(以一定的社會福利函數為約束)。具體到每一稅種來說,其側重點又各不相同,間接稅側重于效率,直接稅更關注公平因素。按稅收的歸類原則增值稅屬于間接稅類,因此效率是增值稅設計時應予以充分重視的因素。稅收的效率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稅收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即經濟效率二是稅務行政的效率。中性原則指的主要是稅收的經濟效率。在盎格魯一薩克遜傳統下,市場被認為可以自發地有效運行,稅收的中性要求稅收不要干預資源的配置,以免扭曲當事人的經濟行為。但現實卻是任何一種稅都會對當事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除非政府不征稅,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現代稅收理論更為適合的稅收中性原則是指在承認稅收會引起效率損失的前提下為取得一定收入謀求效率損失的最小化。稅收的非中性緣于稅收改變了商品與商品、勞務與勞務、商品及勞務之間的相對價格體系即產生了替代效應,破壞了帕累托最優的一系列邊際條件,也改變了相關利益主體的生產、投資、消費函數和決策。要減少稅收替代效應帶來的效率損失要求對所有的課稅主體和客體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地區、行業、產業、產品等不同而給予不同的稅收待遇。
2.便于管理和征收。該原則是說好的稅制必須與政府的稅務行政能力相適應;必須有利于降低稅務機關的管理成本和納稅人的奉行成本。一種稅制無論在理論上是多么的最優,但如不具備可操作的現實基礎條件,超過了稅務機關的行政能力和納稅人的納稅綜合素質,那么該稅制就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例如稅務機關不能要求一個在街邊賣茶葉蛋的老太太建立、保存完整的稅務會計資料,以準確地確定其應稅所得。
3.穩定取得收入和充分彈性。從目前各國的稅務實踐來看,稅制結構的發展趨勢是一種現代直接稅和間接稅并重的雙重稅制結構,增值稅以其優良的中性特性在各國的稅制結構中(除美、日等少數國家)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增值稅取得的財政收入占一國政府收入總額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在我國甚至達30%以上。及時、穩定地取得稅收收入并能根據經濟的發展自動按一定速度增加對于實現我國政府職能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也是提高兩個比重和振興財政的根本要求。完善的增值稅在多環節廣泛征收,以經濟活動的增值額為征稅依據,與經濟增長的正相關程度相當高。
4.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經濟的增長包括量的和質的增長兩方面,是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其中投資水平與產業結構適時調整的作用尤為明顯。就經濟與稅收的關系來說,屬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范疇,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稅收,稅收服務于經濟建設。增值稅的設計也應從如何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經濟發展計劃,發揮稅收利益杠桿的調節功能以引導企業的行為方式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的角度加以考慮。
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論文
1月5日,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行的“2005年世界經濟與全球政治形勢會”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了“2004~2005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的課題報告。
報告指出,2004年全球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經濟增長率高于20世紀90年代高速增長時期的平均水平,創造了過去20年來的最高記錄。報告同時指出,受周期發展的制約和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明顯放緩,但仍能保持適中的速度,預計在4.3%左右。
一、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的增長趨勢
報告顯示,2004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相對較低。2004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增長率分別可達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經濟承接上年度經濟增長的勢頭,多年來增長速度第一次有可能接近美國。
就經濟增長的貢獻因素來看,美日歐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美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消費和投資,但受就業市場的影響,第二季度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對增長的貢獻度大幅下降。由于貿易收支狀況的持續惡化,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為負。日本經濟在繼續依賴外需拉動的同時,消費開始成為增長的重要動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漸淡出。
報告預測,2005年三大經濟體的基本增長態勢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長率有所降低。根據多數國際組織的預測,美國的增長率為3.4%~3.5%,日本的增長率為2.2%~2.3%,歐元區的增長率為1.9%~2.2%。其中,下調幅度最明顯的是日本,,相反,歐元區經濟基本上能夠繼續維持2004年的增長水平。
國際經濟形勢研究論文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已經傳遞到全球,拉開了國際勢力再次洗牌的大幕。最終的結果目前還沒有決出來,但有1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剩者為王,通俗地講,就是看誰能在這場消耗戰中,頑強地堅持并取得相對好的成績。較量是需要實力的,而實力是相對的,這不言而喻。這次危機對各國的影響不同,有的損失慘痛,有的損失很輕。重新洗牌的前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不是看危機之前怎么樣,而是看危機肆虐之后各方體力如何。
那么,中國目前的體力是個什么情況呢?由于受美國金融危機的波及,導致外需走弱,1批外向型企業撐不住,倒了,相應的工人也就失業,嚷嚷了1通,盡管這個事被有些人放大,用來制造恐慌情緒,發泄對現實的不滿,但究其實這些個企業,自身是有很大的問題,壓榨工人當血汗工廠不說,消耗大量能源、資源,造成嚴重污染,早就被罵得半死,現在由于危機來臨,問題集中爆發,1些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又被罵個半死,總之政府永遠不對,讓這些企業存在是天大的錯誤,這些企業倒了又是天大的罪過,那些前邊罵了后邊罵的人們,就要好好地捫心自問1下,到底怎么樣就滿意了呢?
國內金融行業所受直接損失較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沒有傷到根基,這1點說起來也怪,以前人家說中國金融體制落后,我們自己也認,但就是由于比較落后,沒有跟國際全面接軌,去搞那些所謂的金融創新,反而在這場災難中得以保全自己。宋鴻兵先生的《貨幣戰爭》,且不說具體情節是不是那么回事,也不論投資黃金是否恰當,從國際斗爭戰略的角度看,卻是顯而易見的正解。210年前的RB、10年前的東南亞,往事歷歷在目,不由你半點懷疑。如果在本次貨幣戰爭中,中國成為被剪羊毛的對象,那么大致的情節是:基礎制造業轉移到中國,中國賺回大把外匯,某國逼迫人民幣升值,境外熱錢侵入埋伏下來,推高樓市、股市,最后集中撤退,在推高樓主、股市的過程中賺1筆,在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過程中再賺1筆,集中撤退時迅速換走中國的外匯儲備,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量消耗乃至用光,人民幣匯率急轉直下跌成灰,幾10年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毀于1旦,制造業體系遭到毀滅性打擊,完了。然而很有意思的是,這種情況沒有發生,1些人急了,某人就說2009年就會發生這種事情,到時候人民幣兌美元30∶1,等待中國的將是徹底的崩潰。問題是,某些國家的銀行及對沖基金嚴重虧損,走上破產的絕路,都這個節骨眼上了,境外熱錢都沒有考慮撤退嗎,反而眼睜睜地讓其銀行及對沖基金陷入絕境?這顯然不符合基本常識,唯1能夠解釋得通的就是,境外熱錢被套在中國的樓市和股市里,出不了局,樓市由于流動性差,1時缺乏接手盤;股市被中國自己搞了下來,放出大小非、大小限,瘋狂地奔向全流通,錢被誰賺就不用說了。外匯方面則是實行管制,外匯集中在政府手里,達到近2萬億規模,人民幣也不能自由兌換,這就保證了足以戰勝任何敢于冒險的境外投機資本,從而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那些渴望中國被剪羊毛、外匯儲備消耗殆盡、人民幣匯率跌成灰的人們,在無奈和恐懼的同時,只能發出中國2009年崩潰的夢囈,如果到了2009沒有實現,還會無限期地延后,中國崩潰論說了不是1年兩年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1方面高速增長,1方面問題層出不窮。剛開始的時候,外匯極端缺乏,技術又不行,攢點小錢去買人家的設備,人家賣給你淘汰產品,拉回來用不了的很多,活生生地被人家騙;辛辛苦苦地生產點東西,賣給人家,人家死命地壓價;好不容易外匯越賺越多,有錢買技術了,人家不賣給你,合資給了人家市場,人家還是不給你技術;自己的資源大量消耗,等到去買人家的資源,人家不停地大漲價,全世界讓中國買單;這還不算,動不動扯些人權之類的事情,鼓動這里鬧獨立、那里搞獨立,恨不得把中國分裂成若干小國,連中國在外的公民也直接殺害…….諸如此類,凡有點愛國心的,即使不愛國但還有點公平心的,難免覺得很上火,就通過各種途徑吶喊,發出救國圖強的聲音。這種聲音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說連綿不斷,數次面臨亡國,但都因為有著仁人志士,流過血,流過汗,中國1直走到了今天,成為唯1幸存的文明古國。要看1個國家的未來,只有去看她的歷史。中國的特質在于韌性,無論經歷怎樣的艱難和問題,都能在超強的耐力長跑中,成為全世界的領袖。明白了這1點,你就會知道,目前面臨的困難,比起歷史上曾有的亡國時刻,比起310年前、210年前、10年前的困難,都是1些小的困難,有些人放大目前的困難,說些不著邊際、無限恐慌的言論,似乎沒有任何前程,如某人就講子孫后代沒有活路了,這都是些什么話?
應對當前遇到的困難,主要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中國有著許多國家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這許多國家以及他們的粉絲們聽了,心里拔涼拔涼的就對了。外需1時不行了,內需就會跟上來,這就是辯證法。關于內需爭吵的聲音不絕于耳,攻擊擴大內需政策的大有人在,主要是說中國人民很窮,存點小錢不敢花,談內需不是騙人嗎,人民苦哇,這么1煽情,附合的就有很多,破口大罵。首先是說人均收入很低,全世界倒數,單從數據上看,確實如此,但還有個購買力的問題,換算成美元是不多,但你在國內花,物價再和國外1比,那是老便宜了,國人消費的大米10幾元1斤,蘋果50元1個,面條60元1碗?事實是,由于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工資水平非常低,好多年不動彈,改革開放后,收入與物價才慢慢地漲上來,大家跟先前1比,分別翻了好多倍,改革開放前掙的工資就算不吃不喝全存下來,到今天也是白搭,什么意思?就是說中國的特殊情況,導致現在與1些國家相比,出現1個低收入、低消費的局面,對應的生產、生活的實物,則是比較滋潤的,沒有必要圖什么虛名,單純講收入而忽略購買力,很不足取。當然了,如果住房、上學、看病這些帶有公益事業性質的事情,政府多出些力,讓大眾自己少1些負擔,那么大眾會在其他的方面增加消費,內需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相應更加明顯。中國具有強大的基礎生產能力,以前很多給外國人消費掉了,現在不缺外匯,外匯增長“說起來也是負擔”,今后少給外國人消費,讓自己國民多加消費,卻是某些國家不愿意看到的,因為他們不希望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某些國家的鼓吹手們攻擊擴大內需政策,根子里就是這么回事。
以上所說內需或者說消費,主要指生活方面的消費。生產方面的消費則涉及投資,當然投資也涉及生產。其實,中國應對目前的困難,投資仍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遇到就業不足的狀況,可以人為地增加就業,1個流傳的說法是,雇1批人挖坑,再雇1批人填土,這個過程中,雇員有事干、有工資,不至于落入失業無收入。投資自然不必這么搞,因為中國還有投資欠帳,就是基礎建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正在搞的鐵路,國家財政現在有能力搞1些大項目,會拉動系列產業加速運轉,相應地帶來就業崗位,將來取得的成果由全民共享,不象挖坑、填土那樣沒有實際用途。
經濟形勢基本判斷論文
我國從2002年開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經歷了2004年的宏觀調控,發展速度有所抑制但仍在不斷走高。2007年,雖然政府各部門出臺了多種調控措施,但仍沒有減緩的跡象。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及其原因的分析,經濟界正在熱烈討論。
一、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2007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25%,工業增加值增速超過18%M1增速超過20%,CPI上漲率超過3%向4%、5%以上攀升,貿易順差超過上年全年的63%。對這種情況如何認識,理論界意見漸趨一致,即有向經濟過熱發展的趨勢。此種情況早已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視,及時祭起宏觀調控這桿大旗。1-8月,央行5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4次提高存貸款利率,通過增發央行票據和其他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大量回收貨幣;財稅部門多次調整進出口關稅稅率和降低出口退稅率,將利息稅稅率從20%降到5%,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從0.1%提高到0.3%;物價管理部門也極力控制地方政府出臺提價措施等等。但效果卻不十分明顯,增長速度沒有明顯下降,物價卻在節節攀升,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經過短期回調后,一躍上了5000點大關。
最終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也出現加快增長趨勢。首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近幾年逐步加速,2003年只有9.1%,2004年和2005年年均超過13%,2006年提高到13.7%,2007年以來的增速持續超過1979-2006年14.9%的年均水平,上半年增長15.5%。經濟過熱的苗頭已經顯現出來,但引起過熱的原因和控制經濟過熱的措施尚在探索過程中。
探索過熱引起的原因可追溯到13年前。1993年的治理整頓持續了四年,治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但也使經濟進入了低谷。1998年,為了確保8%的經濟增長率,各級政府使出了渾身解數,但也只達到7.8%。1999年,經濟增長回落到7.1%。為了使經濟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連續6年,我們采取財政貨幣雙寬松政策,增加貨幣投放。中央政府發行國債,增加投資。地方政府不失時機地大上基礎設施項目,高速公路、港口、樓堂館所不停地上。經濟猶如比人高的水缸,不停地往里灌水,老是裝不滿,等你發現裝滿時,水已經溢了出來。2002年,我們迎來了久別已久的經濟復蘇,告別了揮之不去的通貨緊縮,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因此,可以設想,除了國際“熱錢”進入國內投機的因素之外,長時期的貨幣投放是經濟增長過快的主要原因。
從2002年到2007年(預計),GDP總規模接近翻一番,從12萬億元擴大到24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0.5%;2003年貨幣供應量M1、M2和信貸以及投資、工業、外貿和GDP的增長都在上一年回升基礎上出現了加速勢頭。2004年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47%和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速超過20%,一、二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超過17%,6、7、8、9月份CPI上漲率連續超過5%,政府及時出臺財政貨幣政策措施,較大幅度地調整進出口關稅稅率,銀行實行自1994年以來的首次加息,提高信貸門檻等等。200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作出暫停農用地轉用審批半年的決策,土地政策全面參與宏觀調控;嚴格土地政策管理,不僅對遏制工業用地低成本過度擴張,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總量和速度,保護農業用地、減少耕地浪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經濟總量平衡和結構調整也有支持作用。應該說,土地調控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到該年下半年,這些指標均拉回到合理區間內,防止了局部過熱的蔓延,避免了一次大的起伏波動。但金融調控的效果不佳,貨幣投放并沒有有效抑制。
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論文
1月5日,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舉行的“2005年世界經濟與全球政治形勢會”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了“2004~2005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的課題報告。
報告指出,2004年全球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經濟增長率高于20世紀90年代高速增長時期的平均水平,創造了過去20年來的最高記錄。報告同時指出,受周期發展的制約和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明顯放緩,但仍能保持適中的速度,預計在4.3%左右。
一、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的增長趨勢
報告顯示,2004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相對較低。2004年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增長率分別可達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經濟承接上年度經濟增長的勢頭,多年來增長速度第一次有可能接近美國。
就經濟增長的貢獻因素來看,美日歐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美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消費和投資,但受就業市場的影響,第二季度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對增長的貢獻度大幅下降。由于貿易收支狀況的持續惡化,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為負。日本經濟在繼續依賴外需拉動的同時,消費開始成為增長的重要動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漸淡出。
報告預測,2005年三大經濟體的基本增長態勢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長率有所降低。根據多數國際組織的預測,美國的增長率為3.4%~3.5%,日本的增長率為2.2%~2.3%,歐元區的增長率為1.9%~2.2%。其中,下調幅度最明顯的是日本,,相反,歐元區經濟基本上能夠繼續維持2004年的增長水平。
我國經濟形勢分析論文
《新唐書》記載這么一個故事:五代后晉國王莊公,英勇善戰,成績輝煌,后因“禍患積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最終導致國破身亡。歐陽修寫道:“憂勞可以興國,安豫可以亡身?!泵献右嘣唬骸吧趹n患,死于安樂。”“憂勞興國,逸豫亡身?!薄敦懹^政要》中說:“知其所以危則安矣,知其所以亂則治矣,知其所以亡則存矣。”古今中外的歷史一再告誡人們:居安思危則安,樂以忘憂則危。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如此,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發展也如此。
當前,舉國上下一片歡呼我國經濟的大好形勢!的確,經濟形勢是大好。在改革開放前20年里,國內生產總值以近乎9.3%的速度增長。如以1978年到2003年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特別是去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出現9.9%的增長;同年第二季度,由于受到“非典”的影響,下降到6.7%,同年上半年,仍保持8.2%的增長;第三季度,“非典”過后,又上升到9.1%。前三季度合計增長8.5%。據官方預計2003年全年GDP增長可達8.5%。這是—個了不起的增長速度。如果放眼世界,亞洲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地區,中國又是亞洲增長最快的國家,無疑中國是世界第一。從較長一點時間考察,中國經濟已經經過了26年的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前的4000多億元人民幣,上升到今天的11多萬億人民幣,增長了20多倍。按長規的增長曲線,基數越大,增長越慢,但在中國似乎出現了例外。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例外呢?雖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正在實行工業化。工業化的實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土地,中國的勞動力和土地最為便宜;特別是大批農民陸續進城,將會使中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緩慢上升,但較長時期仍維持或壓縮在較低程度上。還有外資的大量涌進,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長,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
當前,中國經濟的“列車”仍在快車道上迅速奔馳。中國的鋼鐵、煤炭、化肥、水泥、電視機、程控交換機、糧食、肉類、棉花、水產品、水果等,均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國水泥的年使用量和鋼材的年使用量,已分別達到歐、美、日的總和。在建筑業方面,每年的開工和竣工量都已超過歐、美、日的總和。越來越多的印有“中國制造”的產品行銷世界市場。
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說,“風景這邊獨好”!我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枝獨秀”!還有人說:“這只是恢復性地增長”。較多的人認為:“我國經濟又出現新的增長周期,這僅是開始,好戲還在后頭呢!”官方也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香港《商報》2003年11月6日發表社評說:“過去20多年的改革開放還談不上是中國經濟的大發展,充其量只是為今后大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經濟的大發展只是剛剛開始?!钡鹊取?/p>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國人士擔心:“中國經濟這樣高速增長,最終將吃掉全世界?!边€有外國人說:“中國將要接管全世界”。
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論文
一、全面估計美國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002年初,人們一度認為美國經濟在年中將出現比較強勁的增長,從而帶動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但情況發展并不是這樣。除增長速度不如人意外,失業率、企業投資等情況也遠不如人們預料的那么好。7月12日白宮宣稱,2002財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高達1650億美元,大大超過不久前估計的1000億美元大關。2001年,美國貿易逆差達4114億美元,占GDP4%左右。2002年的貿易逆差可達4980億美元。
問題是,迄今為止,我們常常是,或者說,更多地是從增長的角度,而不是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觀察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美國無疑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種狀況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但美國經濟中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也大(注:美國商務部不久前調整了1999年以來的GDP數據。按環比折年率計算,2001年GDP季度數據連續三個季度衰退。商務部將2001年美國GDP增長率由先前的1.2%調整為0.3%,同2000年第二季度5%以上的增長速度成鮮明對照。)。這種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常常帶有突發性質,因而使其影響更為巨大,也更難以防范。“9·11”恐怖襲擊對美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大致已經過去了,但它對人們心理等的深層次影響是不可能很快消失的。美國許多公眾認為,“9·11”事件是在美國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現在美國對恐怖襲擊作了這么多的防備,如果再發生比較大的襲擊事件,它對美國的影響將是非常嚴重的。令人深思的是,“9·11”事件剛剛過去,安然等大公司假賬案又接踵而至,并且其揭露也像任何一件突發的政治、軍事事件那樣地出人意料。到2002年10月,公司丑聞剛剛略為平息,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可能性又因為美國國會同意對伊動武而日益增長,世界油價隨之進一步上升。提前出版的2002年10月21日的《商業周刊》的文章說,據Goldman,美國一家企業經濟研究機構的估計,如果有50%的可能戰爭不會發生,美國經濟下一年度預計增長2.4%;如果有30%的可能對伊拉克動武成功,美國經濟可能增長2.3%;如果戰爭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產油區遭到嚴重破壞的可能性有15%,美國經濟可能只有1%的增長?,F在看來,美國經濟這個火車頭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世界經濟帶來增長,也給世界經濟的增長帶來重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我們既要充分利用美國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機遇,又要做好充分準備以應付它帶來的各種問題。至少從這兩年的情況看,對于這二者,我們應當同樣地予以重視。21世紀的世界經濟不但需要增長與發展,還需要健康與穩定;不但需要帶動增長的火車頭,也需要能夠促進穩定發展的因素。21世紀的世界經濟應當是繁榮和相對穩定的世界經濟。這些,都不是美國一個國家能夠做到的。
二、歐盟和中國是促進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因素
200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1432億美元,占世界GDP的32.7%。目前,世界并無一個經濟體能取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地位而代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抵消由于美國的不穩定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這決定了今后一個相當時期,不穩定發展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不能把世界經濟的不穩定發展完全歸因于美國,但在21世紀世界經濟諸多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中,美國是其中最大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經濟體,他們的發展,相對來講比較平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平衡了由于美國的不穩定發展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在這些經濟體中,歐盟和中國的情況最值得注意。目前美、歐的經濟規模實際上是大體相當的。起碼相差并不大。2001年,美國GDP為101432億美元,歐盟為78828億美元。同1996年比較,2001年歐盟的GDP反而少了8672億美元,但在此期間,歐盟經濟是以1.3%~3.4%的速度增長的,究其原因主要在匯率的變化。如果按1995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001年的美國GDP不應當是101432億美元,而是90835億美元;歐盟GDP不是78828億美元,而是99417億美元,反而比美國多8579億美元。歐盟經濟增長速度不如美國,但發展比較平衡。最近十來年大致保持2%左右的增速,通脹率一般低于2%,財政赤字占預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內,內債占GDP比重低于“馬約”規定的60%,投資收益率一般在3%~4%。2002年頭9個月,歐元區的貿易順差達233億歐元,和上年同期的62億歐元比較,有較大幅度增加。失業率雖然較高,但近年內也已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11%降到7%~8%。歐盟經濟的總體情況是健康的。今后十年,歐盟經濟將繼續保持比較平穩的增長速度。21世紀,歐洲是促使世界經濟平衡增長的重要因素。認為目前歐洲經濟處于“停滯、徘徊”狀態,并無充分根據。
國民經濟形勢的分析綜合論文
(1)主要的國民經濟指標
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反映了該國在該時期內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成果。這一成果可以用幾個主要的綜合經濟指標表示出來,借以考察國民經濟生產、分配和使用的情況,并可用以對不同國家和不同時間進行對比,以分別出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的快慢等。這些綜合指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物價指數、利率、工人就業率、進出口貿易額、政府支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一系列總量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國民生產總值與國民收入。
①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的經濟活動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標。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簡稱,其內容為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民生產總值的內涵是指明在統計期內所生產的總值如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計算:第一,產品流動法。產品流動法又稱為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它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起來,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即把購買各種最終產品所支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得出社會最終產品的流動量的貨幣價值的總和。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不計算作為以后生產階段投入的中間產品,僅考慮最后供人們使用的產品。例如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統計中,按產品流動法計算可將其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個人消費支出,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