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21:34: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藥治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藥治療

羊支原體肺炎中藥治療策略

摘要:羊肉因其營養價值豐富而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青睞,羊養殖產業在近幾年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以及養殖密度的提高,羊疫病的發生也越來越頻繁,嚴重威脅著羊群的健康生長,甚至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其中羊支原體肺炎的發生比較常見,其傳染性較強,一旦暴發會迅速形成疫區,目前在其治療上可以采用中醫治療辦法,以清熱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氣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羊支原體肺炎的中藥治療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羊支原體肺炎;中藥治療;方法

羊支原體肺炎的病原體是肺炎支原體,患病的羊只會表現出明顯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癥狀,就中獸醫看來,該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風溫之邪乘虛侵襲羊只,從而對羊只的心臟、肝臟、脾臟等器官造成影響,因此在治療上應該以清熱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氣為主要治療原則。而且中藥方劑中所使用的天然中草藥也不會產生藥物殘留或者毒副作用,安全性較好,在治療羊支原體肺炎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羊支原體肺炎

羊支原體肺炎是由絲狀支原體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絲狀支原體在自然條件下只能感染山羊,病羊和隱性帶毒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其病原大多會隱藏在病死羊的鼻腔、氣管、支氣管、肺組織病灶等部位,帶毒羊只會通過咳嗽、喘氣、打噴嚏等行為將病原帶出體外,從而感染健康羊只。患病的羊只在臨床中會表現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等三種癥狀,其中最急性型主要表現在體溫突然升高(達41℃以上),且采食基本廢絕,呼吸困難,每次呼吸都伴隨全身肌肉顫動,持續三天左右就會死亡;急性型也伴隨著體溫升高,同時還會不斷的咳嗽,并從濕咳轉變為干咳,并伴隨有漿液性鼻漏,治療不及時大多數情況下會在15~30d后死亡;慢性型的癥狀比較輕微,大多數病羊身體虛弱,營養不良,雖然死亡率并不高,但是有可能會因為繼發感染出現死亡[1]。

2羊支原體肺炎的中藥治療策略

查看全文

卒中后便秘中藥治療論文

【摘要】結合文獻分析和臨床實踐,從卒中的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分析卒中后便秘的中藥治療。認為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多以實證為主,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恢復期以肝腎虧虛為本,痰瘀阻于經絡為標,以虛實夾雜為特點,治療應標本兼顧,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緩下通便;后遺癥期以虛為主,或兼有實證,治療以益氣養陰,溫陽行氣,潤腸通便為主要療法。

【關鍵詞】中風/中藥療法;便秘/中藥療法;辨證論治

便秘是卒中(中風)的常見伴隨癥狀之一,尤見于中風急性期。對于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度過急性期但仍需臥床的患者,便秘也很常見。RobainG等[1]對152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便秘的發生率為60%,并表明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腦部損害,降低患者的活動能力。國內有醫學統計,腦卒中患者的死亡誘因10%為便秘[2]。黃小波等[3]的觀察發現,大便秘結時,排便用力過度可以增高顱內壓,導致卒中病情加重;莊禮興等[4]認為,便秘對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是一個不良信號,會使血壓上升,誘發再次出血。為防止卒中后便秘,西藥常選用硫酸鎂、酚酞或液體石蠟等,操作簡單但易導致腹瀉、大便失禁。范一宏等[5]報道通過長期應用刺激性瀉劑酚酞和大黃可建立“瀉劑結腸”大鼠模型,在用藥過程中發現大鼠對酚酞和大黃逐漸產生耐受性,酚酞和大黃的瀉下作用越來越差,致使用藥劑量不斷加大,這與臨床上慢性便秘患者長期服用瀉劑,效果減低,用藥劑量逐漸加大的過程非常相似。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將卒中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根據卒中后便秘發生機制的不同,運用中藥治療,取得較好療效,且副作用少。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急性期指發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內經》指出:“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此期以實證為主,陽熱亢盛,煉液成痰,陽明熱結,腑熱上蒸。患者常見神昏、高熱、肢癱、喉中痰鳴、腹脹、便秘、舌苔黃燥、口氣臭穢等。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選用承氣湯類為主方并隨證加減,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陳皮、竹茹;血瘀明顯者加赤芍、當歸、桃仁;氣血虛弱者加太子參、當歸、甘草;陰虛者加玄參、生地、麥冬;腸燥津虧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黃、芒硝一可借通降陽明胃腑之勢,使實熱邪濁隨大便而去;二可借瀉下陽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氣下行,痰熱消散,氣血謂順,元神之府自然清凈;三則借通導腑氣之力祛痰化瘀,清熱解毒,推陳出新,使痰熱有其出路而達開竅醒腦、神明復用之目的;四則急下存陰,使欲竭之真陰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藥保留灌腸治療中風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認為,為避免誘發顱內壓升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腸,但可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選擇使用[6]。何靜[7]將68例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西藥對照組給予口服果導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服中藥湯劑小承氣湯加減。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33%,對照組為5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張福珍[8]將所選的96例缺血性中風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4例)以通腑化痰法為主(星蔞承氣湯加減)結合西藥降壓、降糖及降脂等對癥治療,對照組(32例)單服西藥治療。治療后治療組療效、血液流變學指標、血脂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腑瀉熱可改善中風病急性期諸癥,但需中病即止,應用時需注意掌握時機,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黃厚膩苔漸去或虛證表現明顯者不宜再用。病案舉例:巫某,女,69歲,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電視時突然出現口舌歪斜,左側肢體乏力,隨后出現神昏。于晚7點入院經西藥處理后,查體見口眼歪斜,左側肢體肌力:上肢Ⅰ級,下肢0~Ⅰ級;反應稍遲鈍,言語不清,意識清楚,定向力、記憶力可。第2天查頭顱CT示:右側大腦基底節放射冠區腦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覺腹脹,口氣臭穢,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后,腑氣通,精神好轉。后繼予中藥口服維持,未再出現便秘。住院治療1個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復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查看全文

便秘中藥治療分析論文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急性期指發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變化多,風、火、痰、瘀相互交織,《內經》指出:“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此期以實證為主,陽熱亢盛,煉液成痰,陽明熱結,腑熱上蒸。患者常見神昏、高熱、肢癱、喉中痰鳴、腹脹、便秘、舌苔黃燥、口氣臭穢等。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通腑瀉熱是中風急性期治療的關鍵。選用承氣湯類為主方并隨證加減,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陳皮、竹茹;血瘀明顯者加赤芍、當歸、桃仁;氣血虛弱者加太子參、當歸、甘草;陰虛者加玄參、生地、麥冬;腸燥津虧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黃、芒硝一可借通降陽明胃腑之勢,使實熱邪濁隨大便而去;二可借瀉下陽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氣下行,痰熱消散,氣血謂順,元神之府自然清凈;三則借通導腑氣之力祛痰化瘀,清熱解毒,推陳出新,使痰熱有其出路而達開竅醒腦、神明復用之目的;四則急下存陰,使欲竭之真陰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藥保留灌腸治療中風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認為,為避免誘發顱內壓升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腸,但可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選擇使用[6]。何靜[7]將68例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西藥對照組給予口服果導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服中藥湯劑小承氣湯加減。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33%,對照組為5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張福珍[8]將所選的96例缺血性中風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4例)以通腑化痰法為主(星蔞承氣湯加減)結合西藥降壓、降糖及降脂等對癥治療,對照組(32例)單服西藥治療。治療后治療組療效、血液流變學指標、血脂變化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腑瀉熱可改善中風病急性期諸癥,但需中病即止,應用時需注意掌握時機,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黃厚膩苔漸去或虛證表現明顯者不宜再用。病案舉例:巫某,女,69歲,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電視時突然出現口舌歪斜,左側肢體乏力,隨后出現神昏。于晚7點入院經西藥處理后,查體見口眼歪斜,左側肢體肌力:上肢Ⅰ級,下肢0~Ⅰ級;反應稍遲鈍,言語不清,意識清楚,定向力、記憶力可。第2天查頭顱CT示:右側大腦基底節放射冠區腦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覺腹脹,口氣臭穢,采用上述方法治療后,腑氣通,精神好轉。后繼予中藥口服維持,未再出現便秘。住院治療1個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復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的恢復期指發病后2周至6個月。度過急性期,大多數患者病情穩定,風陽漸平,急性期所見舌紅苔黃、口氣臭穢、大便秘結等陽明腑實證逐漸消退,而以肝腎虧虛為本,痰瘀阻于經絡為標,或由于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多靜少動,思慮過度,情志不舒而致氣機郁滯,痰瘀內阻;或腑實腸燥,腸道津虧,加之各種通便藥應用不當,耗傷津液;或中風后久臥傷氣,脾胃虛弱,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瘀血停滯,腸道傳導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無力使足動……,如何有氣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腸,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療應標本兼顧,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緩下通便,可選用麻子仁丸加減。麻子仁丸以潤腸藥配伍小承氣湯組成,潤下之中兼能瀉熱,專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腸胃燥熱之便秘。《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曰:“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中大黃、芒硝急下燥熱以存陰氣;人參、當歸補益氣血;麥冬、生地、玄參、海參滋陰養液;姜汁、大棗、甘草固護胃氣,調和諸藥;桔梗開宣肺氣,通調胃腸。全方瀉熱通便與滋陰益氣并行為治,使正氣得運,陰血得復,則藥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熱自平。隨癥加減: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丹參等;氣行則血行,加用黃芪、黨參等補益肺脾之氣,木香、烏藥、沉香等順氣理氣。郭二霞[9]將83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的基礎治療。對照組41例給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睡前服用;治療組42例口服自擬新加黃龍麻仁湯,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總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6190%、9524%,對照組分別為1707%、5610%,2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病案舉例:張某,女,78歲,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廁所時自覺頭暈頭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時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頭顱CT示:(1)左側基底節區腦出血,量約25mL;(2)腦萎縮。經住院治療后患者遺留左側肢體乏力,不能行走。為求進一步康復治療,于2008年5月來我院住院,訴中風后一直大便秘結,自覺腹脹、納差。查體:右上肢肌力Ⅰ級,右下肢肌力Ⅱ級。察其舌質淡紅,苔稍黃膩,脈細數。因患者久病臥床,憂愁思慮,脾傷氣結,導致腑氣郁滯,腸道失潤,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瀉熱導滯,潤腸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藥15g,厚樸15g,黃芪30g,陳皮20g,白術12g,杏仁12g,大黃6g,蜂蜜15g,甘草9g。3劑,水煎早晚分2次溫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狀大便數枚。

3卒中后遺癥期便秘的中藥治療

卒中后遺癥期指發病6個月以后。該期以虛為主,兼有實證,其病理機制多為肝腎陰虛,津液不足以潤腸通便;或久臥耗傷氣血,氣虛不能推動糟粕下行;或素體陽虛,陰寒內生,陰氣固結,留于腸胃。治療以益氣養陰、溫陽行氣、潤腸通便為主。氣血不足者選用益氣養血通便方,方中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當歸、雞血藤補血潤燥;火麻仁、瓜蔞仁潤腸瀉熱,佐以枳實、萊菔子、厚樸行氣除滿,消積導滯。陰液不足者可選用增液湯,可加用當歸、桃仁、芍藥、黃芪等,取津血同源之意;陽氣虛衰,大便堅澀,排便困難者,給予濟川煎;郁病者(精神異常),多屬肝脾郁結、情志失和,宜理氣安神、化痰逐瘀,予半夏厚樸湯、甘麥大棗湯、桃紅四物湯。若患者幾日未解大便,證見舌苔厚膩,口氣臭穢,屬因虛致實,或氣郁日久化火,證見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均宜攻補兼施并配合使用清熱通便或理氣通便類藥物。王洪真等[10]將86例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66例,自擬養血潤腸l號方為基本方,隨證化裁,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每次l00mL;對照組20例,口服果導片2片,每天3次。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5%,對照組為75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有2例出現輕微腹痛、腹瀉,停藥后1d緩解,考慮為大黃量過大,未見因便秘而致腦血管病再復發者。

查看全文

中藥治療口腔黏膜炎療效分析

中藥口腔黏膜炎療效口腔黏膜炎(oralmucositis,OM)是化療常見的并發癥,在接受常規劑量化療的腫瘤患者中發生率為20%~40%,而對于接受高劑量化療的癌癥患者發生率高達80%[1]。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常表現為口腔疼痛、黏膜潰瘍,可影響患者進食、說話及睡眠,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嚴重者可出現口腔黏膜廣泛糜爛,誘發感染、敗血癥等全身并發癥,影響患者化療進程。目前臨床上預防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尚無特效藥,以生理鹽水、碳酸氫鈉溶液以及碘伏等藥物為主要預防手段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2]。尋找安全有效的藥物來降低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使患者順利完成化療并減輕治療過程中帶來的不適感顯得尤為重要。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屬中醫“口瘡”“口糜”范疇[3]。近年來,涌現了諸多中醫藥制劑與常規西藥相比預防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這些試驗顯示中藥以其辨證靈活、組方多樣、用藥精良等優勢,在臨床預防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本研究基于循證醫學的思想,采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統評價中藥預防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有效性,以期為今后預防口腔黏膜炎的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檢索方法。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維普(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WanfangData)、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等國內外主要數據庫中有關中藥預防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為各數據庫建庫時間至2019年4月。中文檢索詞包括“口腔黏膜炎”“口腔潰瘍”“口腔炎”“化療”“中醫藥”“中藥”“中草藥”等,根據不同數據庫的檢索規則選擇相應的主題詞、關鍵詞、自由詞等多種組合檢索方式。英文檢索詞以“oralmucositis”“oralulcer”“chemotherap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Chinesemedicine”“Chineseherbal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herb”為主題詞或關鍵詞分別組合。1.2文獻納入標準。①納入文獻中的研究對象為經組織或細胞病理學明確診斷為惡性腫瘤并且需要行化療的患者,在接受化療前患者口腔黏膜均無異常,患者的性別、腫瘤的類型、組織病理分期、化療方案等均不限。②干預措施:中藥組采用純中藥制劑治療,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治療方式不限,可以為含漱、涂擦、口服、含漱后吞服等。兩組給予相應干預措施的時間應是接受化療前或化療之日起,療程不限。③文獻的研究類型為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有關純中藥制劑與單純西藥預防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語種不限。④結局指標包括口腔黏膜炎總發生率、口腔黏膜炎嚴重程度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抗腫瘤藥物口腔黏膜毒性的分級標準[4]:0度:口腔黏膜無異常;Ⅰ度:口腔黏膜出現紅斑、疼痛;Ⅱ度:口腔黏膜出現紅斑、潰瘍,可進一般飲食;Ⅲ度:口腔黏膜出現潰瘍,只進流質飲食;Ⅳ度:口腔黏膜潰瘍,不能進食。當出現Ⅰ度以上(包含I度)可診斷為口腔黏膜炎。口腔黏膜炎總發生率(p/%)=(Ⅰ度+Ⅱ度+Ⅲ度+Ⅳ度)例數/總例數×100%。兩組發生口腔黏膜炎嚴重程度情況:Ⅰ度口腔黏膜炎發生率(p/%)=Ⅰ度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Ⅱ度口腔黏膜炎發生率(p/%)=Ⅱ度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Ⅲ度口腔黏膜炎發生率(p/%)=Ⅲ度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Ⅳ度口腔黏膜炎發生率(p/%)=Ⅳ度發生例數/總例數×100%。1.3排除標準。①非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如動物實驗、名老中醫經驗總結、綜述、個案報道等;②研究對象并非因接受化療藥物治療所導致的口腔黏膜炎;③干預措施中中藥組為聯合用藥或非純中藥制劑或無西藥對照組;③結局指標不符合WHO抗腫瘤藥物口腔黏膜毒性的診斷標準或結果未作統計學處理的文獻;④重復發表的文獻。1.4文獻質量評價。應用Cochrane偏倚風險評價工具對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進行評價,包括隨機方法、分配隱藏、受試者及研究人員的盲法、結局評價者的盲法、結果數據的完整性、選擇性報告結果及其他偏倚7個條目,每個條目參照Cochrane偏倚風險評價標準分別做出“低風險”“不清楚”或“高風險”的評價。1.5資料提取。2名研究者獨立提取所納入的研究中患者的一般情況、干預措施、結局指標等資料,若遇分歧則由第三方參與討論,協商解決。1.6統計方法。運用Revman5.3軟件進行統計學異質性檢驗以及資料的合并分析。首先對各研究間進行異質性檢驗(檢驗水準為0.05),當P>0.1,或I2<50%,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反之則提示各研究間有統計學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資料進行合并分析時,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risk,RR)及其95%的可信區間(confidenceintervals,CI)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均數差及其95%CI進行分析。若結局指標納入樣本量較少,數據不足以合并時,則采用描述性分析。針對每個結局指標,采用逐一剔除其中單個文獻后再統計的方法,對Meta分析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在同質研究數量允許的情況下,采用漏斗圖評估發表偏倚情況。

2結果

2.1文獻檢索結果。檢索各大數據庫初步獲得395篇文獻,將所有文獻導入Notexpress3.2文獻管理軟件,經軟件剔重、閱讀文題和摘要后,完成初篩,共剔除不相關文獻285篇。對剩下的110篇文獻通過閱讀全文,參照納入及排除標準進一步篩選后,最終納入7篇文獻[5-11],共666例患者,其中中藥組338例,對照組328例。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2.2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最終納入7項[5-11]隨機對照試驗文獻,研究對象均為需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納入的研究中,2項研究[8-9]為化療前用藥,5項研究[5-7,10-11]為化療第1天開始用藥,治療時間不等。中藥組均為中藥復方制劑,其中6項研究[5-8,10-11]使用方式均為含漱,1項研究[9]為含漱聯合口服;對照組均為西藥治療,所選藥物包括稀碘伏、制霉菌素片、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復方洗必泰含漱液、朵貝爾氏液等,6項研究[5,7-11]使用方法均為含漱,1項研究[6]使用方法為含化。根據第7版《中藥學》[12]教材中的藥物分類體系,將所納入的文獻中藥組中涉及的中藥,根據其功效進行分類。高頻藥物為黃柏、連翹、冰片、五倍子等。結果見表2。2.3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估。根據Cochrane偏倚風險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所納入的7篇文獻中僅1篇[5]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偏倚評估為“低風險”,其余6篇文獻均提及隨機,但尚未說明具體隨機方法,偏倚評估為“不清楚”;所有文獻均未提及分配隱藏,評價為“不清楚”;7篇文獻均未說明受試者、研究人員以及結局評價者是否實施盲法,均評價為“高風險”;7篇文獻均完整報道了每個結局指標,未出現失訪及脫落,全部文獻均報道了預設結局指標,故結局指標的完整性及選擇性報告偏倚均評價為“低風險”;對于其他偏倚尚無充足信息判斷,故偏倚評估為“不清楚”。2.4Meta分析結果。2.4.1中藥預防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療效納入的7篇文獻[5-11]均報道了Ⅰ度以上(包含Ⅰ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情況,共666例患者,其中中藥組338例,對照組328例。異質性檢驗結果提示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42,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效應量。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單純西藥比較,中藥治療可降低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總發生率,兩組間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RR=0.46,95%CI[0.35,0.60],P<0.00001),見圖2。逐一剔除單篇文獻后,對剩余文獻重新進行Meta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變化不大,RR值波動在0.46左右,均P<0.00001,依次剔除其中單個文獻后其前后的分析結果無顯著性差異,提示此次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健,中藥降低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總發生率優于單純西藥。2.4.2不同嚴重程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2.4.2.1化療所致Ⅰ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共7篇文獻[5-11]報道了化療所致的Ⅰ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情況,涉及666例患者,中藥組338例,對照組328例。各研究間無明顯異質性(P=0.46,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降低化療所致的Ⅰ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方面,中藥與西藥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0.89,95%CI[0.59,1.33],P=0.56),見圖3。敏感性分析表明,依次剔除單篇文獻重新進行Meta分析,P值波動在0.23~0.93,Meta分析結果前后未見顯著性差異,提示結果較為穩健。2.4.2.2化療所致Ⅱ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7篇文獻[5-11]報道了兩組患者化療所致Ⅱ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共包括666例患者,中藥組338例,對照組328例。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19,I2=3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Meta分析結果提示在降低Ⅱ度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方面,中藥優于單純西藥,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RR=0.39,95%CI[0.22,0.68],P=0.0009),見圖4。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健。2.4.2.3化療所致Ⅲ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所納入的7篇文獻[5-11]均報道了Ⅲ度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情況,共666例患者,中藥組338例,對照組328例。經異質性檢驗,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84,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中藥治療可降低Ⅲ度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與西藥相比,兩組間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RR=0.13,95%CI[0.05,0.35],P<0.0001),見圖5。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健。2.4.2.4化療所致Ⅳ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3篇文獻[6,8-9]報道了Ⅳ度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情況,共涉及218例患者,中藥組109例,對照組109例。各研究間異質性檢驗結果提示無統計學異質性(P=0.86,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中藥降低Ⅳ度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方面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0.20,95%CI[0.04,0.89],P=0.03)。然而,當逐一剔除何春玲、劉豐、胡愛群的研究,對余下的兩項研究重新進行結果合并行敏感性分析時,其Meta分析結果均發生了顯著性變化。敏感性分析提示該結局指標Meta分析結果穩定性較差。中藥與西藥比較,二者對Ⅳ度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的預防作用的差異,有待于今后納入更多的研究及更大樣本量后方可得出進一步結論。2.4.3不良反應僅1項研究[5]報道了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中藥組52例患者,其中有不良反應3例,占5%;西藥組50例患者,其中不良反應9例,占18%。兩組預防化療所致口腔黏膜炎時所引起不良反應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5發表偏倚評估由于各結局指標所納入Meta分析的文獻數量均<10篇,參照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制定的原則和方法,不建議采用漏斗圖評估是否存在發表偏倚,因此未分析結局指標發表偏倚情況。

3討論

查看全文

肩周炎中藥治療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情況治療28例均為門診病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齡最小36歲,最大72歲;病程最短10天,最長3年。發病在左肩者15例,右肩者11例,雙肩者2例。中醫辨證分型屬風寒濕型16例,淤滯型9例,氣血虛型3例。

1.2診斷依據[1](1)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邪所致;(2)好發年齡在50歲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病;(3)肩胛疼痛及活動痛,夜間加重放射到手但無感覺異常,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4)肩關節活動尤以上舉,外展,內外旋受限,出現典型的“外展扛肩”現象;(5)病程較長者,可見有肩胛帶肌萎縮,尤以三角肌萎縮明顯;(6)X線檢查多為陰性,對直診斷無幫助,但可以排除骨與關節疾病,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1.3鑒別診斷本病應與頸椎病、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相鑒別。頸椎病雖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部往往無明顯壓痛點,有頸部疼痛和活動障礙,但肩部活動尚可,X線表現為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贅的形成、小關節及鉤椎關節退行性變等。岡上肌腱炎與肩周炎的不同點在于當自動外展60度左右時,因疼痛不能繼續外展及上舉,但可被動外展及上舉。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檢查時見肩前相當于肱骨結節間溝內的肱二頭肌腱長頭部位局限性深壓痛,肩部肌肉痙攣,外展和外旋運動明顯受限,肱二頭肌抗阻力實驗陽性[2]。肩-臂綜合癥,是以肩與上肢、手掌慢性疼痛萎縮變性為特點的臨床征候群,其疼痛范圍較肩周炎廣泛,同側手指腫脹疼痛呈現半屈曲位[3]。

2治療方法

2.1手法治療首先行放松手法,即在肩前,肩后及肩外側用揉、拿、推、滾等手法放松肩關節及其周圍肌肉。治療手法分三步。第一步術者立于患肩對側,一手點撥痛點,另一手拖患肘向術者懷中做節律提拉,做7至9次。第二步術者到患者背側做患肢后伸,做數次旋前,旋后動作后屈肘向上摸棘突,另一手撥肩前痛筋,重復數次后即可上摸一個棘突。第三步術者立于患者背側,虎口拖患肢手腕,做從下內經經胸前上舉,再外旋、外展、后伸的動作。同時患者肘關節也隨術者肘關節屈曲而屈伸,重復7至9次,另外還可酌加被動梳頭、擦汗等動作,以恢復其功能,最后用揉拿叩抖等方法放松肌肉[4]。

查看全文

老年便秘推針中藥治療法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在針灸配以推拿,口服中藥治療老年便秘的療效。[方法]將70例病人根據病因,在針灸基礎上,配以推拿,口服中藥。[結果]痊愈45.7%,好轉42.9%,無效11.4%,總有效率88.6%。[結論]根針推藥相結合的方法治療老年便秘,療效顯著。

【關鍵詞】便秘;針灸療法;推拿療法;內外兼施;老年

老年便秘是指老年人由于體弱久病,或進食纖維減少,活動減少及脫水麻醉劑使用等原因,造成大便秘結不暢,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但臨而努掙乏力,屬中醫“陰結”、“陽結”、“脾約”等范疇。對老年人來說。大便排出不暢時,過度用力屏氣的話,會增加腹壓,血壓也同時升高,可以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出血、中風猝死等[1]。筆者采用針推藥結合治療老年便秘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一、臨床資料

全部70例均為68歲以上住院病人,最大92歲,其中男41例,女29例,病程均在2周內。經中醫辨證主要證型為:氣血不足、陽虛寒凝、陰液不足、氣機郁滯、腸胃積熱所至便秘。

二、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中藥治療緊張性頭痛的臨床研究

摘要:系統收集中藥治療緊張性頭痛(TTH)臨床研究的現有證據,評價中藥治療緊張性頭痛臨床研究的現狀。方法:計算機檢索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數據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CSPD)、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CD)、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EMbase、PubMed、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ClinicalTrialsgov和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共10個數據庫,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0年10月,納入有關中藥治療TTH的臨床研究,采用證據圖方法呈現臨床研究的證據分布情況。結果:共納入471項臨床研究,其中隨機對照試驗378項,非隨機對照試驗41項,隊列研究1項,病例系列研究51項,文獻總發表數量在總體上隨時間變化呈增長趨勢,但呈“鋸齒狀”波動;方法學質量評價結果顯示目前中藥治療緊張性頭痛的臨床研究質量較低;中藥治療緊張性頭痛對總有效率、安全性事件、頭痛持續時間、頭痛強度、頭痛發作頻率、焦慮抑郁量表關注度較高,對經濟學指標及遠期預后指標關注較低。療程集中在15~30d。結論:目前中藥治療TTH的臨床研究質量較低,未來需要開展更多高質量的臨床研究為中藥治療TTH提供更充分的證據。

關鍵詞 緊張性頭痛;中醫;中藥;證據圖;臨床研究;研究現狀;質量評價

緊張性頭痛(TensiontypeHeadache,TTH)主要表現為頭部兩側的輕度、中度的壓迫性、緊箍樣疼痛,日常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一般不加重頭痛,常無惡心、嘔吐,可伴隨畏光或者畏聲。TTH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在GBD2016(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Injuries,andRiskFactorsStudy2016)調查的328種疾病中,TTH是僅次于齲齒和潛伏性結核感染的第三大常見疾病,全球的患病率為236%~290%[1]。TTH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減少出勤天數,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13]。TTH對情緒、睡眠、精神等影響極大,TTH患者伴有焦慮或抑郁情緒比非頭痛患者更為普遍,持續不緩解的TTH使得中年以上人群并發心腦血管的風險增加[46]。中藥治療TTH具有一定的優勢,隨著近年來對TTH的關注度增加,中藥治療TTH的臨床研究逐漸增多,但尚無對該領域現有證據的梳理和總結。證據圖是以表格或圖形為主要呈現形式的一種新型證據綜合研究方法,通過系統收集相關研究領域的現有證據進行深入分析,全面展示研究領域取得的證據、進展及存在的問題[78]。本研究采用證據圖方法,較為直觀地呈現中藥治療TTH的臨床研究的證據分布,為下一步臨床研究的開展提供方向。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來源 本研究所依托課題為中醫藥循證醫學項目“腦病中醫藥優先主題設置與循證研究實施方案設計”(ZZ130243)。基于該課題,通過計算機檢索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數據庫(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ChinaSciencePeriodicalDatabase,CSPD)、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hineseCitationDatabase,CCD)、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hinaBiologyMedicine,CBM)、EMbase、PubMed、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數據庫,并查詢ClinicalTrialsgov和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neseClinicalTrialRegistry,ChiCTR)兩大臨床試驗注冊系統,搜集中醫藥治療TTH的中英文文獻,建立了中醫藥治療TTH數據庫。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0年10月。

1.2檢索策略 檢索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結合的方式,中文檢索詞包括:“緊張性頭痛”“肌收縮性頭痛”“心因性頭痛”“壓力性頭痛”“應激性頭痛”“心理肌源性頭痛”“普通頭痛”“原發性頭痛”“特發性頭痛”“中醫藥”“中醫”“中藥”“中成藥”“中草藥”“草藥”“方藥”等。英文檢索檢索詞包括:“TensionTypeHeadache”“tensionheadache”“tensiontypeheadache”“TensionVascularHeadache”“psychogenicHeadaches”“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rbalmedicine”“Chinesedrug”“Chineseherbalmedicine”等。該數據庫按照研究類型及干預措施等對文獻進行系統分類。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均直接來源于以上建立的中醫藥治療緊張性頭痛數據庫。

查看全文

中藥治療藥物監測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查閱近年來大量文獻,文章針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嚴重性和中藥治療藥物監測(TDM)發展滯后的現狀,對如何借鑒西藥TDM開展中藥TDM進行了探討,以需要進行治療藥物監測的各類中藥為突破口,總結歸納了中藥TDM的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且在方法中提到無創傷性樣品(如尿液、唾液等)的應用。

【關鍵詞】中藥治療;藥物監測;不良反應

中藥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中藥TDM)是以中醫藥理論及藥物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理論為指導,其通過各種現代化測試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樣品(血液、尿液、唾液等)中活性成分及其代謝物濃度,探索血藥濃度安全范圍,并應用各種藥物動力學方法計算最佳劑量及給藥間隔時間等,實現給藥方案個體化,從而提高藥物療效,避免或減少毒副反應,同時也為藥物過量中毒的診斷和處理提供有價值的實驗依據的方法。在臨床實踐中由于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日趨增多,且隨著中草藥藥動學研究的廣泛深入,使人們認識到要做到合理的使用中藥,就必須對其在體內的作用規律進行深刻剖析,因而中藥TDM應運而生并成為實現中藥用藥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1中藥TDM現狀

與西藥TDM相比,中藥TDM發展還比較滯后,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由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尚未完全清楚,這些都制約了中藥TDM的開展。雖然沒有西藥TDM中諸如卡馬西平[1]、氨茶堿[1]等成熟的監測理論和方法,但近年來大量的中藥藥動學[2,3]及臨床藥動學的研究[4]為中藥TDM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藥TDM,降低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頻數,從而將實現中藥用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根據血漿中游離藥物濃度可間接的作為作用部位藥物濃度的指標[5]這一原理,有人提出,在血藥濃度-效應關系已經確立的前提下,對中藥及中成藥進行TDM的研究思路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1)以活血化淤中藥作為突破口,開展中藥TDM,且已積累了一些資料,如川芎嗪、阿魏酸、丹參酮、水蛭素等[6]。(2)對毒性大的中藥開展TDM,需在對這類中藥進行充分的藥動學研究基礎上,通過設計合理給藥方案,揚長避短,開發為高效安全新藥,故這類中藥的藥動學及TDM亟待研究[7]。(3)確立TDM的監測指標,從而進行有效成分的治療藥物監測,在這方面,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針對中醫90%以上處方應用甘草這一傳統習慣,對“中藥甘草制劑的TDM”進行了探索[8],提出了以血鉀作為其TDM的監測指標,為臨床合理使用甘草制劑,避免可能造成的醛固酮增多癥(尤其與利尿藥合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查看全文

兒童哮喘中藥治療措施論文

摘要:目前認為哮喘是兒童時期多發性、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據2000年流行病學調查我國0~14歲城市兒童哮喘患病率為0.5%~3.4%,平均為1.97%;死亡率超過30/10萬,均呈上升趨勢。哮喘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癥狀,而哮喘長期反復發作不僅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也給患兒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本病屬中醫學“哮證”“喘證”范疇,中醫對哮喘的認識有著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兒科名醫王烈教授提出“哮咳”病名的新認識,并對其病因、病機和治療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關鍵詞:中醫藥防治兒童哮喘

中醫認為兒童哮喘致病因素有誘發因素、遺傳因素和體質因素三方面。其中誘發因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飲食不當、接觸異物、情志勞倦等;遺傳因素主要是指家族過敏史;體質因素主要是指“痰濕內蘊”之體。其病機關鍵為痰飲內伏,遇觸而發,反復不已。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但又有發作期和緩解期不同,發作期以實證為多,表現為痰、氣、瘀、寒、熱等相互夾雜;緩解期以虛證多見,以肺、脾、腎三臟虛弱為主。在八十年初期王烈教授提出“哮喘苗期”理論體系,其病機主要表現為患兒體質異常,在哮喘未發之前即存在其病理基礎。

中醫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提倡“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哮喘治療原則,并實行“分期論治”。發作期攻邪以治其標,緩解期攻邪兼顧扶正,穩定期扶正以治其本。發作期的主要治法是宣肺化痰平喘,結合外邪有寒熱之分、患兒體質虛實之別,又分寒、熱、虛、實等證型,臨床常用治法有溫肺化痰平喘、清肺化痰平喘、扶正平喘等。緩解期(和穩定期)是治療哮喘的關鍵所在,根據患兒肺、脾、腎三臟功能之偏頗,治療亦有益肺、健脾、補腎之偏重。王烈教授自1988年開始增辟穩定期,即將哮喘緩解期后無任何臨床癥狀與體征之時定為穩定期加以治療,此為哮喘之“三期分治”原則。咳期予“哮咳飲”;痰期擬“緩哮方”;穩定期之治在于祛除伏痰,痰無所生則其哮難作,采用“防哮湯”加味治療,體現了中醫“既病防變”“既病防復”的預防原則。

哮喘的病因病機較復雜,單一療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臨床上常采用多途徑多環節的綜合治療方法。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及傳承,將具有中醫特色和優勢的療法積淀和保存下來,這些療法至今仍具有確切的療效和其服務能力。根據地域不同,南方以膏方冬令補調治為主;北方以“伏九貼敷”為中醫特色外治法,這兩種療法目前均普遍應用于我國臨床哮喘的防治中。另外還有很多中醫綜合療法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包括針灸、推拿、砭石、藥線點灸、穴位注射、霧化吸入、灌腸、食療等。除防治外,中醫還十分重視兒童哮喘的護理調攝,通過飲食、運動、起居和精神調攝等康復管理方法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調養正氣,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公務員之家: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重點專科辦公室的指導下,兒科協作組對主攻病種之一的兒童哮喘中醫診療方案進行了梳理,形成了評價分析報告,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臨床診療方案及驗證方案,目前正在各協作組成員單位中積極開展驗證工作,以總結評價中醫防治兒童哮喘的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為進一步優化診療方案奠定基礎,今后將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應用,促進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雖然中醫藥防治兒童哮喘取得了較好療效,但在哮喘急性發作期,特別是哮喘持續狀態,應該采用2008年重新修訂的全國兒童哮喘防治指南進行系統規范的搶救治療,以及時緩解患兒的哮喘發作,保證患兒的生存質量。根據患兒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中西醫結合的防治優勢和特點,形成完善的哮喘病證結合臨床路徑,以便于有效的指導臨床。

查看全文

中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2例門診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齡32~67歲,平均49歲;病程1~13年,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醫辨證原則分為:風濕性6例,虛寒型22例,痰瘀互結型8例,寒熱夾雜型6例。

1.2診斷標準

診斷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關于RA分類標準,具備以下各項中4項者即可診斷:①每日晨僵持續1h以上,時間超過6周;②3個或以上關節腫脹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腫脹超過6周;④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⑤有皮下結節;⑥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的狹窄);⑦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3]。

1.3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