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復方制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20:37: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藥復方制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藥復方制劑抗真菌分析論文
1體外抗真菌活性
臨床報道,較多的中藥方劑對真菌感染性疾病顯示出良好的治療作用[7-11]。通過實驗研究亦發現中藥復方制劑具有良好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目前體外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法主要為瓊脂稀釋法、瓊脂擴散法及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的M27-A、M38-A方案。瓊脂稀釋法是目前較為廣泛應用的初篩方法,其方法是在瓊脂平板內摻入不同濃度的抗真菌藥物,以多點接種法將相同量的待測真菌接種于瓊脂表面,以菌不生長的最低濃度定為該藥對真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多數研究者在試管內或在平皿內進行,此方法適合于大量菌株測定實驗。胡圣愛等[12]應用固體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測定了膚癬消搽劑(連翹、苦參、大風子、鴉膽子、黃柏、蛇床子等)對石膏樣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其MIC為1:100倍。楊志波等[13]采用沙氏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觀察到復方二礬浸液(枯礬、皂礬、兒茶、側柏葉、地骨皮、土槿皮、黃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濃度分別是0.25%、0.5%、0.5%。謝淑霞等[14]采用沙氏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觀察到祛癬洗劑(白蘚皮、苦參、地膚子、土槿皮、羌活、紫地榆、黃柏、椒目、百部、蛇床子等)對我國南方常見的9種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6.25%~50%,對癬菌的抑制作用優于白念珠菌。盧全德等[15]報道采用試管內藥基法測得膚疾安噴霧劑(金銀花、野菊花、苦參、血竭、薄荷腦等)對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的MIC為0.39mg/ml,對須癬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的MIC為0.78mg/ml,對白念珠菌、青霉菌為1.56mg/ml。陳超等[16]以瓊脂稀釋法觀察到復方黃連皮康酊(黃連100g、苦楝皮50g、海桐皮50、藁本30g、檳榔50g、大風子15g、郁金30g、白礬30g、蘆薈30g、地膚子50g、蕪荑30g組方制成酊劑)對皮膚癬菌(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及深部真菌(白念珠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使菌落縮小,與克霉唑癬藥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并且得出復方黃連皮康酊對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大于對深部真菌(白念珠菌)的結論。魏蓉[17]用試管瓊脂稀釋法觀察到祛癬止癢洗劑(丁香、黃精、龍膽草、明礬、百部、藿香、黃連、土槿皮、薄荷腦、冰片水煎液)對9種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濃度分別為0.39%(紅色毛癬菌)、0.195%(須癬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紫色毛癬菌、許蘭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癬菌、絮狀表皮癬菌)、0.75%(石膏樣小孢子菌)、1.56%(白念珠菌)。張玲等[18]采用試管稀釋法,進行蟹黃膚寧軟膏對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的體外藥效學研究,結果蟹黃膚寧軟膏對8株淺部毛癬菌屬的MIC均在0.03125~0.25mg/mL之間,顯示了蟹黃膚寧軟膏較好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瓊脂擴散法是通過測量真菌生長被抑制的范圍大小來確定抗真菌活性,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初篩方法。楊國晶等[19]用瓊脂擴散法觀察了復方苦槿霜(苦參150g、土槿皮150g、黃柏150g、白蘚皮150g、地膚子150g、川芎150g、兒茶100g)及其原料藥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犬小孢子癬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結果10%、20%復方苦槿霜及10%、20%原料藥抑菌效果相同,與達克寧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明顯優于5%復方苦槿霜及5%原料藥的抑菌效果,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何定淑等[20]采用紙片濃度梯度法研究硝礬散(枯礬、芒硝)對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株的體外抑菌作用,結果2%硝礬散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的MIC范圍分別為0.0625~0.125mg/ml、0.03125~0.125mg/ml。林靜瑜等[21]采用打孔藥物瓊脂擴散法觀察到癬藥膏(由丁香、蜂房等8味中藥組成)5%濃度以上對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1%濃度僅對須癬毛癬菌有抗菌作用,但各濃度均對白念珠菌感染無效。曾嶸等[22]采用管蝶法對玉陰潔沖洗劑進行了藥效學研究,結果表明,1g生藥/ml玉陰潔洗劑體外對白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為(20.0±0.8)mm,MIC為12.5%(1:8稀釋度)。徐文躍等[23]采用改良的平皿挖洞灌藥法觀察到白蓮洗劑(由白頭翁、半邊蓮、蛇床子、黃連、黃柏、百部、地膚子等組成)對白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作用強度與潔爾陰相當。瓊脂稀釋法和瓊脂擴散法的試驗結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菌接種液的濃度及準備、培養基成分及pH值,孵育時間和溫度及不同的終點判定方法等,重復性差,不利于各實驗室之間的比較,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在1997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提出了酵母菌的液基稀釋法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案(M27-A)、產孢絲狀真菌的抗真菌藥敏試驗倡導方案(M38-P)和M38-A方案,這些方案準確性好、重復性高,實驗室間結果的一致性可與抗細菌的藥物敏感試驗相媲美。鄭瑋清等[24]參照CLSIM38-A液基試管法進行改良,觀察甲癬中藥洗劑(龍膽草40g、黃連30g、射干20g、半枝蓮30g、地膚子50g、紫草10g和花椒10g)蒸餾水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和白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結果甲癬中藥洗劑對皮膚癬菌的敏感性較好,而對白念珠菌的敏感性較差,同時可明顯看出,醇提液的MIC值低于水提液的MIC值,說明中藥的抗真菌藥物成分不僅包括水溶性物質,而且包括脂溶性物質。尤力都孜·買買提等[25]采用CLSIM-38P方案測定維藥雅麗蔓制劑對臨床常見皮膚癬菌的抗菌作用,結果,對須癬毛癬菌的MIC90為190.46μg/ml(平均MIC128μg/ml),對紅色毛癬菌的MIC90為148.57μg/ml(平均MIC93.42μg/ml),對絮狀表皮癬菌的MIC90為311.27μg/ml(平均MIC128μg/ml),對石膏樣小孢子菌的MIC90為429.54μg/ml(平均MIC194.01μg/ml)。雅麗蔓制劑對真菌中不同菌種的MIC90值范圍為148~429μg/ml,表明雅麗蔓制劑對臨床常見皮膚癬菌具有顯著的抗真菌作用。鄭瑋清等[26]以美國CLSIM27-A液基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檢測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1:1水溶液)及其單味藥物對紅色毛癬菌15株、須癬毛癬菌9株的MFC和MIC,結果硝礬洗劑的MFC為1.25~20mg/ml(平均為5.26mg/ml),低于芒硝的MIC和明礬的MFC值。
2動物實驗
部分學者利用動物真菌病模型進行了抗真菌中藥的研究,相比僅在試管內進行抗真菌試驗得到的結果應更有意義。徐洪波等[27]用紅色毛癬菌制作豚鼠皮膚真菌感染模型,將25%藿黃散洗劑(藿香、黃精、苦參、茵陳、枯礬等)水煎液涂布感染皮膚,給藥2次/d,連續給藥21d。豚鼠在用藥6d后鱗屑減少,12d后鱗屑逐漸消失,呈淺紅色斑,真菌檢查均為陰性,18~21d皮膚外觀恢復正常。何定淑等[20]用2%和4%硝礬散溫水浸泡治療豚鼠須癬毛癬菌感染的足癬、體癬,1次/d,30min/次,共7d,顯示具有較好療效,與1%足光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蒸餾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曾勇等[28]研究消炎抗癬霜(由升藥底、蛇床子、冰片、樟腦等中藥組成)對石膏樣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導致的豚鼠體癬模型的治療作用,結果,2周后觀察到消炎抗癬霜能夠減輕真菌所致豚鼠皮膚病變程度,提高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的轉陰率。楊小潔等[29]觀察了中藥真菌安膠囊對白念珠菌深部感染小鼠的治療作用,結果治療組、預防組深部真菌感染的小鼠病死率和血液內的真菌數,與非治療組相比明顯降低,實驗表明中藥真菌安膠囊有治療白念珠菌深部感染的作用。譚元生等[30]對復方苦參液的藥效學進行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復方苦參洗液具有較好的抗家兔陰道黏膜人工白念珠菌感染作用,其治療后陰道涂片、真菌學培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與潔爾陰組相比無差異。梁君兒等[31]制成大白兔白色念珠菌陰道炎模型,并使用香荷藥條(由黃連、黃柏、丁香、薄荷等7味藥組成)治療,實驗表明香荷藥條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長,使大白兔陰道白色念珠菌的轉陰率與對照組達克寧栓無顯著性差異。
3中藥復方制劑與單味藥物的體外抗真菌活性比較
邱瑩等[32]觀察大風子、皂角、川椒、百部、蛇床子、大黃、地骨皮、黃柏、苦參、白蘚皮、地膚子、紅花、桃仁、姜黃、藿香、芒硝、明礬、硼砂、荊芥、防風20種中藥水煎液及根據單味中藥抑菌實驗結果選取的6種(大風子、皂角、川椒、明礬、藿香、地骨皮)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藥組成的復方水煎液對皮膚癬菌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結果復方抑皮膚癬菌MIC:0.625%,對白念珠菌MIC:2.5%,抑菌強度好于單味藥,說明這些藥物之間有協同作用。鄭瑋清等[26]檢測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1:1水溶液)及其單味藥物對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MIC,結果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的平均MIC(或MFC)分別為5.26mg/ml、2.313mg/ml、20.19mg/ml、12.13mg/ml,硝礬洗劑的抗真菌活性強于芒硝組和明礬組,弱于硼砂組。黃寧等[33]觀察方劑1(白蘚皮、生姜、大蒜、川椒、斑蟊、丁香即復方白蘚皮)、方劑2為復方白蘚皮的拆方(丁香、白蘚皮、斑蝥、川椒)和復方白蘚皮的各單味中藥的醇提液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白念珠菌、短帚菌5種甲真菌病常見致病菌的MIC,結果方劑2的抑菌效果明顯優于方劑1及各單味中藥(P<0.05)。作者認為這可能復方白蘚皮酊中各組分藥物間還存在一定相互拮抗的作用,因此拆方后表現出更優的抗真菌作用,但因部分中藥抗真菌機制多樣性,有的可能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力而抗真菌,故復方白蘚皮酊的臨床效果也很顯著,這有待在臨床中做進一步的研究。中藥復方制劑藥物之間具有相互協同、提高單味中藥的抗真菌活性,或是相互拮抗、降低抗菌作用,或是中藥在體內通過其他途徑發揮抗真菌作用,如提高機體免疫力,這也需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川芎在中藥復方制劑中使用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對中藥復方制劑中川芎的入藥方式、制劑劑型和質量控制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川芎在中成藥中的應用和研究狀況。方法分別以《中國藥典》2005年版、部頒標準、文獻資料以及部分新藥標準為基礎,進行含川芎制劑的劑型、入藥方式、薄層色譜和含量測定方法及條件的統計。結果含川芎的中藥成方制劑多為丸劑,其中川芎多以生藥粉入藥;有部分藥品標準建立了專屬性較強的川芎質量控制方法,但還有很多未建立川芎薄層鑒別和質量控制方法,在建立了控制方法的標準中,有的還不能反應工藝與質量的關系,甚至還有入藥方式與檢驗結果不相匹配的情況。結論應加強川芎在中藥復方制劑中質量控制的研究。
關鍵詞:川芎;制劑;質量控制
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莖,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被譽為“血中氣藥”。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打腫痛、頭痛、風濕痹痛等癥。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川芎茶調散、速效救心丸、九味羌活丸、越鞠丸、千金止帶丸等。近年來報道川芎及川芎為主的復方對冠心病心絞痛有良效,經過配伍可治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末梢神經炎、缺血性腦病等。此外川芎可用于美容、代茶飲、制作耳枕輔助治療高血壓病等。據統計,在《中國藥典》(2005年版)[1]收載的529個成方制劑中,有87個含有川芎,占《中國藥典》所載中成藥總數的16.4%。川芎主要含揮發油、生物堿、有機酸等成分,相應成分中主要組成部分依次為藁本內酯(ligustilide)、川芎嗪(chuanxiongzine)、阿魏酸(ferulicacid),此外還含有蛇床內酯、新蛇床內酯、咖啡酸、原兒茶酸、亞油酸、大黃酚、匙葉桉油烯醇等成分。
本文對《中國藥典》2005年版Ⅰ部(以下簡稱藥典),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以下簡稱部頒標準)第1冊至第20冊、2002~2007年的文獻資料(以下簡稱文獻)以及部分新藥標準中收載的678個含川芎中成藥的劑型和川芎入藥方式進行數據統計,結合其所含成分的化學性質和質量控制,討論川芎的應用及在中藥復方制劑中的質量控制情況[2~17]。
1含川芎的制劑劑型統計
將部頒標準按4個時間段進行統計,藥典、文獻、新藥單獨統計,其中有重復收載的,因其入藥方式或質量控制方法不同,分別各自歸入藥典、部頒標準和文獻(如川芎茶調散在藥典、部頒標準和文獻中均有收載)。結果見表1。
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思考
摘要:中藥復方新藥是在我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新藥,是最能體現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新藥類別。藥學研究作為中藥復方新藥臨床前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既是藥品均一、穩定的有效保證,又是安全性實驗和有效性實驗的基礎。通過查閱文獻并結合筆者在新藥研究中的實踐和體會,從藥材的基原與產地、工藝研究、質量標準、穩定性等方面探討了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中應重點關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與解決措施,以期為中藥復方新藥的研發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中醫藥;藥材基原;質量標準
中醫藥學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并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指出中醫藥事業應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因此,如何在保持中醫藥傳統特色的同時加快其現代化,成為中醫藥改革創新的關鍵。中藥新藥融合了傳統中醫基礎理論與現代技術,滿足中藥創新發展的迫切需求。《藥品注冊管理辦法》2007年版中將中藥、天然藥物的注冊分類分為9類,其中1~6類為中藥新藥,包含單味制劑和復方制劑。6類新藥即中藥復方新藥是由多味藥材配伍而成,多來源于臨床經驗方或醫院院內制劑,是最能體現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新藥類別[1]。中藥復方新藥的藥學研究包括藥材研究、提取純化工藝研究、制劑處方工藝研究、質量標準及穩定性研究等,是藥品質量可控的保證,也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的前提。由于中藥材來源廣泛、化學成分復雜以及研究者對法規政策的解讀差異,在藥學研究中存在藥材基原、產地不固定,工藝路線的選擇不合理,質量標準不規范,穩定性研究不全面等問題。本文結合中藥復方新藥開發中遇到的具體情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充分利用中醫藥的理論及實踐經驗,為科學、規范、合理地進行中藥新藥藥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1藥材研究中需關注的問題
1.1藥材的基原與產地。基原是藥材的屬性來源,而基原準確是中藥制劑質量穩定的基礎[2],不同種屬的藥材所含化學成分各異,含量不同,會使藥效作用產生差異。產地亦是影響藥材質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歷來被醫家所重視,《神農本草經》曰:“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指出了藥材產地的重要性,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條件等生長環境會對不同產地藥材的活性成分含量、藥效等產生影響。據統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藥多基原植物有115種[3]。多基原、不同產地品種間含量差異較大,但藥典標準卻是同一限度規定,致使某些基原藥材含量無法達到藥典要求。筆者曾參與研發的某一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中確定淫羊藿的基原與產地時出現多批次藥材均不能達到藥典要求的情況。針對此類問題,艾鐵民[3]建議對多基原植物的中藥貫徹“一名一物,一物一名”的原則,以保證名稱和標準的唯一性。當藥材有道地產區時,首選道地產區藥材;若藥材分布范圍較廣亦或是野生藥材時,其產地應在系統比較研究后進行固定。如歷代本草中認為薄荷主產區為江蘇,隨著時代的變遷,安徽已經成為薄荷的主產區。不同產區薄荷優勢成分不同,江蘇和安徽產區的薄荷酮含量相對較高,安徽產區的薄荷醇含量相對較高,其他產區的胡椒酮含量相對較高[4],其藥效差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中國藥典》2015年版對薄荷藥材僅規定了含葉量不得少于30%、藥材含油量不得少于0.8%及飲片含油量不得少于0.4%,對揮發油的具體成分并未做出明確規定。因此藥學研究過程中,藥材的產地不僅要符合《中國藥典》的要求,還應結合處方的功能主治和相關藥效學結果綜合評估。《中藥注冊管理補充規定》2008年版首次提出了應明確藥材來源、產地和工藝技術參數的要求,并將其納入保證中藥質量的控制環節[5]。對于多基原的藥材,需對處方的來源作文獻歷史考證之后系統評估藥材基原,通過比對不同基原間藥材質量來固定基原。在此基礎上,還需考慮藥材的實際生長環境、產量以及市售藥材的質量等具體情況,盡可能固定藥材的產地。1.2含有毒性成分的藥材。毒性藥材始見于《神農本草經》,根據毒性大小分為“大毒”“有毒”“小毒”3級[6],歷版《中國藥典》均收載毒性藥材,至2015年版共載有83種。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收載的方劑中,也含有附子、烏頭、大戟、甘遂等毒性藥材,該類藥物在某些沉疴頑疾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此引發的不良反應也屢見不鮮。中藥復方新藥研究中,當含有毒性藥材時,如何保證其安全有效、質量可控,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審評專家王停等[7]曾在2008年指出:“藥典或者部頒標準、地方標準中認為其含有毒性成分的藥材,如果標準中未對其毒性成分進行研究或限度考察的,應該增加其毒性成分控制的方法并提交相應申報資料”。2019年6月,國家藥審中心《中藥新藥質量標準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處方中飲片若源自毒性藥材……應制定其限量檢查項”[8]。可見,毒性藥材的質量控制問題已被提上中藥新藥研究的重要議程。目前,無論是藥典或是地方標準,收載的毒性藥材的質量標準尚存在局限性,《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收載的1種大毒中藥、14種有毒中藥、18種小毒中藥均沒有含量測定項[9],地方藥材標準中多數毒性藥材也未建立毒性成分的質控方法。此外,毒性藥材的限量檢查方法也受對照品來源短缺的限制。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提供的法定對照品僅涉及《中國藥典》收載且有含量測定項的品種,對于其他毒性藥材中毒性成分的限量檢查,無論是從其他市售渠道購買對照品或自行分離、鑒定、標定,均難度較高,耗時較長。因此,若能設立統一的毒性中藥分級標準,引入先進的檢測技術手段提高藥材質量標準,并加強毒性成分對照品的供應,簡化其標定細則,勢必能更加有效、合理地推進含毒性藥材的中藥新藥研究。1.3其他問題。藥材研究是新藥研發的源頭,并貫穿整個新藥研發全過程。只有將藥材源頭控制、生產過程控制與最終產品的質量控制相結合才能保證藥品的均一穩定。目前許多藥材的采收、炮制等過程研究不充分、不全面使得藥材質量不穩定,成為高品質中藥新藥研究的一大阻礙。不同采收時間的同種藥材在某些成分的含量上可能會有差異,如馮帥等[10]發現連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與采收期有一定相關性:連翹苷、連翹酯苷A的含量于7月上旬時采收最高,之后呈下降趨勢;張淑蓉等[11]通過氣相色譜法對8批不同采收期的連翹藥材中揮發油出油率及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進行測定,也發現7月中下旬最高。因此,在復方新藥的藥材研究中,當采收時間對藥材質量有影響時,可增加對采收時間的考察,明確采收期,以保證藥材品質。另外,對同一飲片的炮制普遍存在“一藥多法”“各地各法”現象,炮制工藝判定的標準也存在差異。如玄參的飲片炮制,浙江、天津等省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為切片,江蘇、山東等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中規定切薄片,湖南省和江西省要求為斜切薄片,北京市和浙江省則要求為切厚片。全國市場流通的玄參飲片規格較為混亂,不同的加工方式導致性狀差異較大,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使飲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如浙江省和天津市的含量測定指標成分與《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致,規定以哈巴苷和哈巴俄苷總量計不得少于0.45%,湖北、廣東省則以哈巴俄苷計不得少于0.05%,上海市規定哈巴俄苷不得少于0.04%[12]。針對以上問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組織修訂《全國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完善藥材的炮制工藝、輔料用法用量,并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保證中藥飲片的質量。此外,藥材研究還應根據《中藥注冊管理補充規定》[5]中“保障中藥材來源的穩定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涉及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關注藥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使用野生藥材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問題。
2工藝研究中需關注的問題
中藥微丸藥學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反映近五年來中藥微丸在研究方向、類型、常用輔料和制備工藝等方面的研究概況。方法查閱、綜述及分析近五年來中藥微丸在處方篩選、制備工藝以及體外釋藥行為等方面的研究文獻。結果中藥微丸是一種輔料易得、制備工藝靈活、制劑改良方便的劑型。結論中藥微丸作為一種良好的劑型,具有廣泛的實用和開發價值。
【關鍵詞】中藥微丸載藥量劑型制備工藝
Abstract:ObjectiveToreviewthegeneralsitu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elletsfromvariousaspectssuchasitsresearchdirection,types,conventionalexcipientsandtechnicalprocess.MethodsConsult,reviewandanalyzetherecentliteratur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elletsinformulaoptimization,technicalprocess,invitroreleasecharacteristicsandsoon.Result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elletisakindofdosageformwhoseexcipientsarefacile,technicalprocessesarevariousandimprovementisconvenient.ConclusionAsagooddosageform,traditioralChinesemedicinepelletshavemuchvalueforexploit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Pelle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vanceinstudy;Review;Technicalprocess
微丸劑(pellets)又稱小丸劑,是指直徑約為1mm,一般不超過2.5mm的小球狀口服劑型。我國古代就有中藥微丸制劑,如“六神丸”“喉炎丸”“牛黃消炎丸”等,但這些微丸劑型多限于處方劑量小、治療喉部炎癥藥物的應用,且制備工藝落后,存在工作強度大、效率低等缺點。隨著近現代藥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微丸制劑與其他口服制劑相比,自身有許多優點,如一個劑量由多個分散單元組成,口服后可大面積、均勻地分散在胃腸道,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胃腸道的轉運不受胃排空的影響,吸收重現性好;不同釋藥速率小丸的組合,容易實現預期的釋藥速率,達到理想的血藥濃度;緩、控釋微丸比單元的緩、控釋給藥系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避免藥物突釋帶來的危害;具有改良的靈活性,可進一步裝囊、壓制成片劑或包裹特定的衣膜等。因此,目前,微丸劑型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研究,對提升中藥制劑水平,實現中藥制劑現代化也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近年來中藥微丸在研究方向、類型、常用輔料和制備工藝等方面的研究概況進行綜述。
1中藥微丸研究的方向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論文
摘要:從中藥復方的特點和研究現狀入手,對有效成分明確和不明確的中藥及其復方制劑在藥動學上的應用進行了論述和比較,指出了各種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強調應進一步加強對中藥復方藥理學和藥物動力學的研究,用科學的語言闡明中藥復方的作用過程和機理;此舉將對中醫藥實現現代化,走向國際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中藥;藥代動力學;中醫藥現代化
1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意義
中藥及其復方的藥物動力學研究,是近十多年興起的中藥藥理學分支,主要是研究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用數學模型來定量描述藥物在體內的動態過程。它對中藥藥理學及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藥藥動力學研究是闡明中藥作用機理必不可少的環節。藥代動力學參數可以為毒性試驗設計和毒理效應分析提供依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毒性試驗觀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與劑量相關而與血藥濃度相關,如果高濃度的藥物劑型不利于藥物吸收,進入體內的藥量與劑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劑量評估上的偏差。眾所周知,進行中藥及其復方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會有不小的困難,因此,更需要廣大的醫藥學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藥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規律性的機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統研究方法學,使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更科學、更系統,更能滿足現代臨床治療的要求。
2中藥復方的自身特點及中醫對藥代動力學的認識
中藥復方是中醫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醫理論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強調“人”的整體觀,發揮藥物的整體調節作用,并用辯證施治的思維方法來處方用藥。現代藥理學研究已初步證明復方藥效的發揮并非是簡單的單味藥相加或毒性的相減,而是方中藥物之間所發生的協同、制藥或改性等作用,使復方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目前,國內對復方的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藥理效應及臨床療效的觀察階段,雖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藥藥理學手段,但僅表現在對幾個特異性指標的觀測上,且重復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藥復方組成不穩定,藥效重現性差,難以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出復方藥物的作用機制,這使得國內復方制劑穩定性差,質量標準不高,較難與國際醫藥市場接軌。中藥成分十分復雜,即使是單味藥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達數種之多;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又是以復方制劑給藥。許多中藥到目前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藥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還有不少結構相似的類似物。來源產地不同,不同季節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點,使得常規的化學分析以及數據的解析產生困難,實驗結果不易重復,給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
中醫臨床藥學發展路徑
1臨床藥學的沿革
1.1被動服務時期早在19世紀50年代,醫院藥師就開始參與臨床藥學工作,如法國醫院藥師和醫生一起巡視患者,參與藥物治療,但當時只限于提供一般的藥品知識的服務。1952年美國藥學會的道德準則中規定[2]:“藥學的主要任務是服務,即向公眾提供安全的制劑和藥品,藥師不與患者討論藥物的治療作用、處方成分,如有患者詢問,應請其與醫生聯系。”1.2藥學服務的過渡時期20世紀50年代,新藥不斷發現和上市,制藥業、公共藥房的競爭造成市場上新藥品種劇增,數千種藥品進入市場,其中許多藥品主要成分相同,如1952年美國17家公司生產了45種口服青霉素制劑。為了治療的有效和規范醫院用藥,醫院建立處方集制度,允許藥師按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配發藥品,醫院藥師開始注重發展專業職責。隨后,藥學作為一種臨床專業出現。1960年White藥師重塑了藥房形象,開始建立患者的藥歷制度。1964年Francke在調查美國醫院藥房之后,發表了“醫院藥學服務指南”(TheAuditofPharmaceuticalServiceinHospital),提出醫院藥師可以完成的事情即臨床藥學[3]。1966年,“臨床藥學”和“藥物使用控制”的概念在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中心明確提出,它包括衛星藥房、單位劑量發藥系統、藥物情報中心和患者藥歷。隨著美國衛生保健制度的改革,特別是醫療補助方案和醫療照顧方案的出臺,進一步推動了醫院藥學的發展。1969年,美國藥學會的職業道德準則改為[4]:“藥師應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應向每個患者充分提供自己的專業才能。”1.3臨床藥學服務時期藥學服務的不斷推進,臨床藥學的工作實踐范圍逐漸擴大,藥師參與對患者的具體治療工作,并且更注重于直接面對患者進行服務,以保證藥學服務的質量,并且臨床藥師的目光開始轉向醫院以外患者的藥物治療,涉及在健康中心開展合理用藥工作。20世紀80年代,藥學工作進入臨床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care)時代。由于各國對控制衛生費用增長的普遍要求,在醫院藥房,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成本比變得更加關鍵。美國藥學界陸續召開了幾次重要會議,試圖尋找未來的藥學專業方向。1987年,Hepler在“藥學正經歷著第三次浪潮”的報告中提出:在未來的20年中,藥師應該在整個衛生保健體系中表明自己在藥物使用控制方面的能力,特別應該表明由于藥師的參與可以減少整個服務費用,如縮短住院期和減少其他昂貴的服務等。1990年Hepler和Strand正式為藥學服務定義[5],并被藥學界人士廣泛地接受,“藥學服務是提供負責的藥物治療,目的在于實現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既定結果。”藥房發藥逐步自動化,往日藥師的工作和任務已逐漸被藥房技術員所替代,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的人數和時間更多,范圍更廣。醫院藥師在醫療衛生事業中和患者心目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更明顯,特別是與患者藥物治療有關的所有業務方面將更趨重要。臨床藥師的職業觀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認為藥學服務的對象是人而不是藥物,將過去整天和藥物打交道、以藥物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轉變為直接和患者打交道、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模式,繼而擴展了藥師的職能,拓寬了實踐工作范圍。現在的臨床藥師已開始直接面向患者、面向所有的醫療機構、面向整個社會,他們不僅為到醫院就診的患者,而且為社區居民提供藥學服務,關心全體用藥者的身心健康和結果,協助和指導人們接受最佳的藥物治療,開始了全面的、全方位的藥學服務,旨在推進整個社會的合理用藥,提高醫療質量和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同時降低衛生資源的消耗。這一時期也就是目前國際上提出的藥學服務階段,臨床藥師隊伍伴隨著醫院藥學的發展逐漸產生和壯大,并且地位日漸鞏固。
2中醫臨床藥學的現狀[6]
2.1中醫臨床藥學發展的歷史研究回顧祖國傳統醫藥學歷史,中醫臨床與中藥應用結合緊密,中藥治病,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講究辨證施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古往今來,醫家善藥,也有不少善醫藥家,中醫中藥是相輔相承的,只是到了近代,中醫中藥才出現了學術內容上的分工。臨床藥學的興起,促使人們反思中醫藥分工所帶來的臨床問題,推動人們對中藥合理應用的思考,促進了中醫、中藥學在臨床的有機結合,中醫臨床藥學正是在這一條件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并在不斷發展中賦予新的內涵。2.2中藥合理應用研究合理用藥是臨床藥學的核心。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是辨證論治,即個體化給藥,這本身意味著合理用藥。近年來,對傳統復方的實驗研究也較多,這些研究不但闡明了其藥理作用,還拓寬了其臨床應用范圍[7],如大活絡丹、玉屏風散、小柴胡湯、麻杏石甘湯等研究,充分證明了中藥復方組方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老藥新用方面的研究,許多著名中成藥及歷代名方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結果又發現許多新用途,如金匱腎氣丸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老年性白內障及過敏性鼻炎等療效顯著,六味地黃丸用于預防食道癌。2.3中藥復方配伍變化研究中藥配伍變化方面的研究較多,物理化學方面:如烏頭配甘草,湯劑中的烏頭生物堿含量降低;大黃與黃芩配伍,水煎液中蒽醌類和黃芩苷的溶出率均提高約一倍。有的藥材所含成分在復方中溶出率比單味藥高,如二陳湯中陳皮苷溶出率為單味陳皮的147.82%;有的比單味藥低,如參附湯中人參皂苷的溶出率為單味人參的74.14%。中藥注射劑配伍應用方面,據報道復方當歸、復方丹參、金銀花、魚腥草、生脈、大蒜等注射液與葡萄糖輸液配伍后,混合液的微粒比原輸液的微粒顯著增加。2.4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我國自1963年開始有中草藥有效成分的代謝研究報告,1979年發表了首批中藥藥代動力學的實驗研究報告。有關中藥代謝及藥代動力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據統計,進行過藥代動力學研究的中草藥有效成分有120余種,成分不明的中草藥10余種,復方制劑10余種[8]。在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復方制劑其檢測手段方面,專一性強、靈敏度高的新檢測方法、新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如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氣質聯用、免疫法等,計算機程序擬合藥動學模型亦廣泛應用,為臨床提供了可靠的藥動學參數;對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藥及其復方制劑的研究,應用藥效學或毒理學方法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大多在動物體內進行,對人體的臨床藥代動力學研究開展較少,正在逐漸加強。2.5醫院中藥制劑研究近年來,對中藥制劑的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許多新的分析技術和精密儀器被用于檢測中藥制劑的質量。醫院中藥制劑大多數為復方,成分復雜,要做定性定量測定難度較大。通過當前醫院制劑整頓,各醫院大力做好中藥制劑的質量標準工作。醫院中藥制劑新劑型方面的研究也較多,除了傳統的丸、散、膏、丹、酒劑外,還有片劑、顆粒劑、膠囊、口服液、糖漿劑、合劑、油膏、霜膏、膜劑、栓劑、袋泡茶劑以及注射劑、滴眼劑等,急癥用中藥制劑的劑型改進也是中醫院臨床制劑研究的重點。在工藝上逐漸采用了新工藝,如超濾法的應用,提高了中藥制劑的質量,提高了液體制劑等的澄明度、穩定性。滅菌法應用于中藥制劑的滅菌,節約能耗,且滅菌徹底,對藥品成分影響小。2.6中藥不良反應研究隨著我國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及中毒報道逐漸增多,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中藥的不良反應除在正常用藥劑量下出現的不良反應外,尚有許多是因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久,或濫用、誤用等引起的中毒反應,以及因炮制或配伍不當引起的不良反應等,因此可通稱為中藥藥源性疾病。藥品不良反應監察工作也已受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及藥學界的廣泛重視。
3發展中醫臨床藥學的路徑
3.1中藥調劑是中醫臨床藥學工作的基礎中藥調劑是中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基礎的中醫臨床藥學工作,包括審核處方、調配劑量、處方應付、調劑復核、發藥交待、藥物煎煮等環節。中醫處方是通過辨證論治、組方遣藥而發揮藥物群效的,只有調劑符合醫師處方意圖和調配準確無誤,才能使中醫的理、法、方、藥取得一致。可以說,中藥調劑是中醫臨床藥學工作的基礎,中藥調劑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安全。3.2合理用藥是中醫臨床藥學工作的核心合理用藥是針對患者病情,根據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施治后所做的最佳選擇,中藥的合理應用,要考慮到正確辨證、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用藥物及制定給藥劑量、針對病情選擇合理給藥途徑、針對病情制定合理給藥時間及療程、注意配伍禁忌、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等方面內容,這需要醫師、護士、臨床中藥師及患者的密切配合。臨床中藥師在開展合理用藥的工作中要深入臨床,參與查房、會診、搶救以及病案討論,與醫師共同商擬用藥方案。特別是在使用藥物方面,臨床中藥師要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向臨床醫師推薦療效好、安全系數高的中藥。對于患者,臨床中藥師有義務進行用藥指導,包括藥品名稱、功能主治、劑型、劑量、用法及療程、用藥注意事項、如何避免用藥后可能發生不良反應和忘記服藥的處理等方面的指導,確保患者得到安全合理的藥物治療。3.3藥物相互作用和配伍是中醫臨床藥學工作的關鍵臨床藥學作為一門學科,除了在藥物治療中承擔起應有的職責以外,還應注重學科的發展,必須有自已專業方面的前沿研究。臨床中藥師在走出實驗室走進臨床的同時,還應關注相應學科內的研究進展,掌握專業相關的課題研究方向,不斷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在參與臨床的實踐中,尋找與合理用藥相關的科研項目,如進行臨床用藥配伍、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中藥效方、驗方的藥理毒理學研究;中藥及其復方有效成分提取及其藥理毒理學的研究;中藥炮制創新研究等。此外,臨床上中西藥合用的情況日趨增加,因此,中西藥合用的相互作用、中西藥合用給藥方案的設計、調整等研究也是臨床中藥師面臨的全新的課題。3.4中藥情報的收集與咨詢服務是中醫臨床藥學工作的保障中藥情報的收集是中醫臨床藥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藥學咨詢工作的重要工具。隨著中藥學的發展,臨床實踐、科學研究及藥物信息等文獻均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臨床中藥師要在眾多的醫藥文獻信息中快速找到最新的、有用的有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評價、判斷和利用。這是臨床中藥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只有這樣,臨床中藥師才能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已的知識,以便針對臨床治療工作中的問題,提供藥物信息,并及時解答醫護人員提出有關中藥治療、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應等方面的問題。總之,只有做好完整的情報收集和咨詢服務工作,才能真正起到醫藥結合,也才能真正起到中醫臨床藥學的作用。
中藥微丸制備分析論文
1中藥微丸研究的方向
目前,中藥微丸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中藥微丸原料的研究
制備中藥微丸的原料多數是中藥材的浸提物。由于中藥浸提物粉體大都性質不良,存在黏性大、易吸濕結塊、流動性差等問題,而微丸原料的性質又關系到中藥微丸的成型和質量,因此,對中藥微丸原料性質的研究非常重要。陳志杰等[1]對傳統中藥加工粉末和中藥噴霧干燥粉末微丸成型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藥材粉末制備微丸的成型性能良好,在分別以水、蜂蜜、蔗糖、PVP水或醇溶液等多種黏度差異較大黏合劑下,均能成型良好;而中藥提取液的噴霧干燥粉末吸濕性較大,可塑性差,成型難度比中藥材粉末大,僅以PVP乙醇溶液為黏合劑時才可避免微丸成型工藝中易吸濕、或黏附于鍋壁、或易成團的難題。王魯敏等[2]通過對葛根、柴胡等中藥浸膏混合粉體為原料用擠出滾圓法制備中藥微丸的研究,指出以中藥浸膏粉體為原料用擠出滾圓法制備微丸的技術關鍵是降低浸膏軟材的黏度。目前,對中藥微丸原料的研究僅限于通過制備成品的好壞和收率等來間接認識原料的性質,而對原料的性質如黏性、可塑性、流動性、吸濕性等的直接研究以及這些性質與中藥微丸的成型性之間的定性或定量關系未見報道,可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2提高中藥微丸載藥量的研究
由于中藥浸膏粉體的不良性質,采用一般工藝制備微丸時常需加入大量輔料來幫助微丸成型,因此通常中藥微丸載藥率偏低。在中藥微丸處方篩選時,輔料和藥物有一個合理配比的問題,輔料的運用不能因降低浸膏的黏性而無限加大比例,需要兼顧微丸中有效藥物含量的要求。目前,提高中藥微丸載藥量的方法有選用性能好的輔料、改進制備方法、精制中藥浸提物以減少投膏量等。王魯敏等[3]以中藥石蓮花與燕子掌的納米浸膏粉體為模型藥物,研究了擠出滾圓制粒法制備高含藥量、高產率納米中藥微丸的工藝方法,通過采用適當的輔料(MCC和殼聚糖)和控制擠出機的擠出力(選擇雙螺桿擠出機、控制擠出孔板厚度)和滾圓機的滾圓速度(不同的滾圓階段采用變滾圓速度的方法),首次成功地制備了高載藥量的中藥純浸膏微丸,可使微丸中中藥浸膏的含量由通常的20%提高到50%。李青坡等[4]以中藥復方葛根芩連湯為模型藥物,對采用擠出-滾圓法制備高載藥量微丸進行了研究,通過控制水分比例、擠出速度、滾圓轉速和滾圓時間4個關鍵參數,可得到粒徑分布窄、圓整度好、密度大、表面光滑的70%載藥量的葛根芩連微丸,指出制備高載藥量的中藥復方微丸的要素之一是要解決復方提取物量大的問題,解決辦法是在兼顧藥效的前提下,對復方進行精制以減少復方提取物量。
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綜述了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成果與進展,包括有效化學成分的定性與定量、全方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與鑒定、復方活性部位與有效成分的藥理追蹤等。
中藥復方是中醫治病的主要臨床應用形式,復方中的化學成分是中藥發揮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進行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在闡明中醫的方藥理論,揭示中藥的配伍規律和作用機制,優化制劑工藝,制定質控標準,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并走向國際市場等方面均具重要意義。筆者就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進行綜述,以供參考。
1研究方法與途徑
迄今,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無論在思路還是在技術與方法等諸方面仍處探索階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觀點和構思,如余亞綱的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系統分離與鑒定的三元設計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藥復方多成分經多途徑協同作用的霰彈理論〔2〕以及周俊的中藥復方天然組合化學庫與多靶作用機制〔3〕等,這些對于如何開展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參考價值。關于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方法與途徑,目前可歸納成如下3個方面:1)以單味藥有效成分為指標,對全方制劑進行定性與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對全方化學成分進行系統提取、分離和鑒定。3)以藥效為標準追蹤復方活性部位與有效成分。
2以單味藥有效成分為指標定性與定量
確定單味藥主要有效化學成分作為指標性物質(markersubstances),采用各種分離與分析技術,對復方全方、各藥配伍及各單味藥制劑中指標性物質(成分)進行定性與定量,并探討制備條件(藥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時間、煎煮時間、煎煮次數、加熱溫度、包煎與另煎以及先煎與后下等)、制備方式(單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劑型等對指標性物質(成分)質和量的影響。此類研究工作開展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中藥新藥開發研究論文
摘要回顧了中藥新藥國內外研究開發現狀:從加強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研究,從古方、驗方研究開發新藥,加強有效部位的研究,尤其是對復方有效部位中主要藥效物質或者主要藥效物質群的研究,應用生物技術開發中藥新藥,測試分析方法的現代化,中藥新藥制劑工藝的現代化,以及中藥新藥新釋藥系統的研究等諸方面論述了面向21世紀中藥新藥研究開發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現狀方法
21世紀將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科學發展的綜合化,技術發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產業化是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特征,這一趨勢將在新藥研究開發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本文試論世紀之交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現狀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藥新藥創新的步伐。
一、現狀
美國輝瑞公司生產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偉哥",一些樂觀的預測甚至認為它年銷售額能達到創紀錄的110億美元。偉哥自1998年3月獲美國fda批準以來,風靡世界,說明新藥可獲取幾乎是無限的高額利潤。即使深知一類創新藥在發達國家耗時10~12年,耗資2億美元以上,且高風險,世界各大跨國公司仍然投入其年營業額的15%~20%研究開發新藥[1,2]。
中藥研究開發是國際熱門課題:國際市場每年藥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額超過300億美元。日本是較重視中藥研究開發的國家,年銷售額達1500億日元。美國國會1994年批準了把草藥列為《飲食補充劑》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藥在美批準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藥產品是已知結構的單體純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療效穩定、安全可靠的復方混合制劑。德國在歐洲是傳統藥年銷售額最大國家,達22億美元[2]。德國drschwabe生產的銀杏葉提取物制劑tebonine(促進腦血管循環)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銀杏葉及其制劑僅在歐洲市場年銷售額就達幾億美元;德國寶靈家大藥廠則是新型植化產品的主要開發者,開發喜樹堿系列、莨菪胺類和育享賓等產品;其它德國公司還在開發山梗菜堿(可幫助戒煙)以及一種可用于合成抗抑郁藥和抗老年癡呆癥新藥的中間體“檳榔堿"。在東亞國家中印度植物中開發出若干種有藥用價值的新成分,胡黃連中提取的“胡黃連素",用于治療漫性乙肝,以及來自巴戟天根的一種新型成分“bacoside",作為增智藥品,用于提高人的記憶力[3]。
中藥臨方制劑的藥理功用探究論文
【摘要】臨方制劑是指根據中醫師對某一個病人辨證論治后開具的中藥處方的要求,由中藥專業人員按照相關的工藝將藥物臨時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劑型。是為了滿足單個病人的不同疾病得到及時、滿意的治療而為他們“量體裁衣”制作出適合個人的情況的制劑。屬于中藥調劑學的范疇。應納入調劑學管理。這是中醫中藥的一大特色,是中藥防治的重要攻略。臨方制劑在制作原則上,雖然與中成藥的配方制劑、醫院制劑室制劑沒有區別,但是臨方制劑又不同于中成藥的配方制劑、醫院制劑室制劑。臨方制劑主要使用于病人病后的調理、慢性疾病的治療和外用貼敷等。
【關鍵詞】臨方制劑;中藥調劑;防治攻略
中醫中藥是中國璀璨的文化明珠,對國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沒。隨著時代的變遷,對中藥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中藥對某些疾病有著化學藥物無法達到的優勢,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可是在基層中醫院中醫中藥的適應人群在逐漸的呈現出"萎縮",這并不是中醫理法方藥的錯,而是在于它不能適應現代的生活節奏的加快的步伐,再加上人們對中醫中藥的不甚了解歪曲了中醫中藥治療的真正涵義;在于中醫治療方法的落后、單一。在人們的印象中,中藥治療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難聞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體,沒有更多的吸引人們眼球的攻略。其實不然,中醫臨床用藥,除內服湯劑和一般成藥外,有時治療上的需要醫師處方的要求將藥物臨時加工成丸、散、膏等劑型,又稱“臨方制劑”。
一、臨方制劑的概念
臨方制劑是指根據中醫師對某一個病人辨證論治后開具的中藥處方的要求,由中藥專業人員按照相關的工藝將藥物臨時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劑型。是為了滿足某單個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時、準確滿意的治療,而為他們"量體裁衣“制作出適合個人的病情的制劑。屬于中藥調劑學的范疇。應納入調劑學管理。廣義上說,中藥湯劑就屬于臨床制劑的范疇。由于中醫治療的特色是辨證論治,屬于個體化治療。可隨證加減的中藥湯劑將不可避免永久存在,這是中醫中藥的一大特色。同樣臨方制劑也是中醫中藥的一大特色,是中藥防治的重要攻略。
二、臨方制劑與中成藥的配方制劑、醫院制劑室制劑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