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0 08:48:00
導語: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綜述了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成果與進展,包括有效化學成分的定性與定量、全方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與鑒定、復方活性部位與有效成分的藥理追蹤等。
中藥復方是中醫治病的主要臨床應用形式,復方中的化學成分是中藥發揮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進行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在闡明中醫的方藥理論,揭示中藥的配伍規律和作用機制,優化制劑工藝,制定質控標準,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并走向國際市場等方面均具重要意義。筆者就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進行綜述,以供參考。
1研究方法與途徑
迄今,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無論在思路還是在技術與方法等諸方面仍處探索階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觀點和構思,如余亞綱的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系統分離與鑒定的三元設計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藥復方多成分經多途徑協同作用的霰彈理論〔2〕以及周俊的中藥復方天然組合化學庫與多靶作用機制〔3〕等,這些對于如何開展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參考價值。關于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方法與途徑,目前可歸納成如下3個方面:1)以單味藥有效成分為指標,對全方制劑進行定性與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對全方化學成分進行系統提取、分離和鑒定。3)以藥效為標準追蹤復方活性部位與有效成分。
2以單味藥有效成分為指標定性與定量
確定單味藥主要有效化學成分作為指標性物質(markersubstances),采用各種分離與分析技術,對復方全方、各藥配伍及各單味藥制劑中指標性物質(成分)進行定性與定量,并探討制備條件(藥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時間、煎煮時間、煎煮次數、加熱溫度、包煎與另煎以及先煎與后下等)、制備方式(單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劑型等對指標性物質(成分)質和量的影響。此類研究工作開展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四物湯由當歸、地黃、芍藥和川芎組成,袁久榮等〔4〕采用多種分析方法測定了四物湯各藥單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種微量元素、17種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結果表明在加熱條件下合煎時,各成分間具有增溶效應。鐘立賢等〔5〕測定并比較了小青龍湯(由麻黃、桂枝、芍藥和甘草等組成)各藥單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黃堿的含量,結果顯示合煎液中麻黃堿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與麻黃堿作用產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與分煎液的藥效并無顯著差異,說明雖然甘草酸與麻黃堿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體內仍具藥效,因此對中藥復方煎煮過程中產生的沉淀應慎重考慮其取舍。四逆湯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組成,張宇等〔6〕對附子與甘草、附子與干姜及三味藥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進行了定性與定量,結果表明附子與干姜配伍時,具毒性的烏頭堿類含量升高;而附子與甘草配伍時,烏頭堿類含量降低,說明中醫“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緩”理論具有一定科學依據。
六味地黃湯為補陰名方,嚴永清等〔7~9〕對其化學成分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表明同一方劑因制備工藝不同,其化學成分的質與量也不盡一致;復方化學成分不等于各單味藥化學成分的簡單加和;合煎液中化學成分種類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發現生脈散水煎劑中人參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顯高于單味人參水煎劑,由此推測在加熱煎煮過程中發生了人參皂苷的水解轉化,結果使原來在單味藥中屬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復方中成為主要成分。嚴永清等〔7〕則在比較生脈散中人參、麥冬和五味子合煎與分煎液化學成分差異時發現,合煎液中人參總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動力學以及對心肌作用和臨床療效觀察上,合煎液效果優于分煎液,據此推測人參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該方某些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對小半夏加茯苓湯及方中各單味藥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復方中生物堿含量低于半夏單味藥,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單味藥,認為高含量的氨基酸對發揮該方的和胃止嘔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種中藥提取制成的一種殺菌劑,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對其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其富含酚類、苯甲酸類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積歸一化法計算了各類有效成分的相對含量。枳術丸由枳實和白術組成,羅尚鳳等〔13〕采用GC/MS法測定了其制備過程中蒼術酮、蒼術內酯、羥基蒼術內酯和脫水羥基蒼術內酯等4種有效成分的含量動態變化,結果發現在炮制時白術中的蒼術酮可氧化生成蒼術內酯和羥基蒼術內酯,而在與枳實組方時蒼術內酯和羥基蒼術內酯又可還原成蒼術酮,并討論了這一化學變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對化學成分提取、分離與鑒定
將中藥復方視為一個整體,采用植化方法對全方化學成分進行系統提取、分離、純化和結構鑒定,可全面分析復方化學成分是什么,與單味藥成分比較有何區別以及有無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報道不多。
王燕生等〔14〕將四君子湯和單味白術的水煎劑分別進行了提取分離,從中均分得蒼術醚、蒼術內酯、羥基蒼術內酯和脫水蒼術內酯等4種化合物,證明四君子湯中白術的主要化學成分沒有變化,可作為該方的質控指標性成分。脈絡寧注射液系石斛、金銀花等提取加工而成的復方制劑,朱蓉貞等〔15〕從該制劑中分得了澤蘭內酯和濱蒿內酯2個香豆素類化合物,均屬單味藥石斛中的化學成分。譚洪根等〔16〕對芍藥甘草湯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研究,共得到苯甲酸、甘草苷、芍藥苷和甘草酸等11個化合物,上述成分與單味藥芍藥和甘草所含化學成分基本一致。夏云等〔17~19〕對生脈散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在其水煎劑中發現并分離鑒定了在煎煮過程中由復方產生的新成分5-羥甲基-2-糠醛(5-HMF),并探討了復方化學成分動態變化與藥效之間的關系。
4以藥效為標準追蹤活性部位與有效成分
根據臨床療效,建立與某一病癥相對應的藥理模型,確定一種或多種藥效作用的觀測與評判指標,然后對全方及其各種提取分離部位進行活性追蹤,探討復方產生某種藥理作用的有效部位、有效組分或有效化學成分,并分析其質和量的變化與藥效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闡明復方組方的配伍規則及治病作用機制。此項工作難度大、涉及面廣,目前尚處起步和探索階段。
7118蛇藥系柑子葉和蛇王藤等組成的復方制劑,嚴克東等〔20,21〕選擇眼鏡蛇毒中毒小鼠的保護作用為藥理篩選模型,對該制劑進行了提取分離和活性追蹤,結果表明有效部位極性大、易溶于水,主要成分為有機酸,且以鹽的形式顯示其藥效。馬郁琪等〔22〕在研究由柚子葉和雙目靈兩藥組方的廣東蛇藥化學成分時,同樣發現其水溶性部位有效,主要有效成分為有機酸鉀鈉鹽。此外,黃酮類和糖類對抗蛇毒效果具有協同作用〔23〕。排膿散由枳實、芍藥和桔梗等組成,文獻報道〔24〕對其進行了提取分離和活性追蹤實驗,結果提示排膿散對角叉菜膠所致水腫形成的抑制作用,系枳實中的柑桔苷、新陳皮苷和芍藥中的芍藥苷等有效成分協同作用的結果。
二妙散由黃柏和蒼術兩藥等量而成,陳婷等〔25〕以2,4,6-三硝基氯苯(PC)所致小鼠遲發性變態反應(PC-DTH)為指標,對二妙散水煎劑進行了提取分離,通過對其有效部位進行定性分析,發現生物堿類組分是其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而醇沉部位雖不含生物堿,但也具明顯免疫抑制活性,提示生物堿類并非免疫抑制的唯一成分。黃連解毒湯由黃連、黃芩和梔子組成,邵蘭等〔26〕分別用全方水煎劑,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提取物以及上述溶劑提取后的水溶物進行小鼠益智作用的藥理研究,發現其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水溶性部位,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六味地黃湯對免疫功能具有明顯調節作用,聶偉等〔27〕以環磷酰胺處理小鼠為藥理模型,抗體生成反應為活性評價指標,定向追蹤分離了六味地黃湯發揮免疫調節作用的活性成分,結果提示其主要藥效部位是醇沉部分,主要活性成分為酸性多糖,其相對分子量在5000~40000之間。
5結語
進行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應從整體、系統觀點出發,根據臨床療效選擇較合適的研究對象,建立與某種病癥相對應的量化藥理模型,確定一種或多種藥效觀測指標及其活性評價標準,采用植化方法進行合理的提取和分離,緊密結合藥理實驗研究中藥復方有效化學成分的效、質、量、徑及其相互關系。在思路上,應將中醫中藥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變模糊判斷為量化評價,并有創新和突破;在實驗設計上,應將體內與體外結合,有機成分與無機成分結合,靜態與動態分析結合;在研究方法上,盡可能采用先進技術如LC-MS、CE-MS、LC-NMR及LC-MS-MS等方法,并開展可量化的、與中醫藥理論相對應的藥理模型的研究,將工作不斷深入并更趨合理和科學,最終闡明中醫藥治療疾病的配伍規則和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余亞綱.中成藥,1993,15(10):39
2薛燕,等著.中藥復方霰彈理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48
3周俊.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2):67
4袁久榮,等.中國中藥雜志,1991,16(3):153
5鐘立賢,等.中成藥研究,1983,(1):7
6張宇,等.中成藥,1996,18(12):9
7嚴永清,等.中國中藥雜志,1991,16(5):310
8吳建新,等.現代應用藥學,1990,7(1):16
9朱丹妮,等.現代應用藥學,1990,7(6):10
10朱永新,等.藥物分析雜志,1989,9(1):5
11魏慧芬,等.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4,16(2):60
12涂家生,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9):538
13羅尚鳳,等.西北藥學雜志,1994,9(5):206
14王燕生,等.中成藥研究,1985,(11):33
15朱蓉貞,等.中成藥.1992,14(5):35
16譚洪根,等.中國中藥雜志,1995,20(9):550
17夏云,等.中國中藥雜志,1998,23(4):230
18朱丹妮,等.中國中藥雜志,1998,23(5):291
19朱丹妮,等.中國中藥雜志,1998,23(8):483
20嚴克東,等.藥物分析雜志,1981,1(2):65
21嚴克東,等.藥物分析雜志,1981,1(3):163
22馬郁琪,等.中草藥,1982,13(5):1
23梁彬.中藥通報,1985,10(8):40
24YoshihiroK,等.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4,(4):25
25陳婷,等.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5,1(1):7
26邵蘭,等.沈陽藥科大學學報,1998,15(1):35
27聶偉,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5):287
- 上一篇:小區生態環境保護匯報材料
- 下一篇:創建林業生態縣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