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2:43: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考
在黨的十七大即將召開的重要時刻,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旗幟激勵人心,旗幟凝聚力量。在當今中國發展的關鍵時刻,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對于進一步統一全黨的思想認識,使我們黨能更好地帶領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將產生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鮮明地回答了當代中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問題,鮮明地表達了我們黨團結帶領13億中國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決心。
首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經驗而得出的必然結論。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不斷開拓,在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半個多世紀的實踐雄辯地證明,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沒有別的什么主義能夠發展中國,使中國不斷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邁進。
其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近30年來,閩北的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新世紀新階段,閩北經濟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怎樣才能科學分析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各項事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從而真正實現科學發展,除了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道路,別無他途。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在發展,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也不能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這就要求我們要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為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我們必須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此,就必須按照重要講話中強調的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就必須在新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切實把握和正確運用這些規律,著力解決面臨的重大問題,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和時展的要求,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途上,不斷實現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統一。
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在理論體系上,主要體現為繼承與開放、創新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及實踐性相統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體現在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協調,正式制度安排與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機統一;在實踐上,主要體現在目標的堅定性與手段的靈活性、過程的漸進性相適應。
關鍵詞: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辯證統一,深入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中國特色,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助于人們在實踐中自覺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一、從理論體系上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立足于中國實際,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了科學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的研究
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夢的理論基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最早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這一了理論最初的倡導者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群體。這一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當時國情結合的全新認識。此后在中共十四大上,當時黨的總書記進一步拓展了這一理論,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思想。邁入新世紀,在中共十六大上,正式提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戰略。“中國夢”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以為首的第五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逐漸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新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因此,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今天的全新的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夢最初的理論基石。具體表現如下:一是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要繼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現中國夢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夢逐漸成為現實的強大的理論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國幾代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國情不斷結合的新的產物,是指導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因此,在踐行“中國夢”的過程中,必須要繼續遵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樣才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經過實踐證明的科學的理論。在這一理論體系指導下,我國已經取得經濟社會建設的巨大成就。而要想繼續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必須要進一步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因此,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全國上下需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全新的認識,讓這一科學理論在“中國夢”的實現中繼續發揮保駕護航的旗幟引領作用。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良好制度環境。任何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建立科學完善的發展制度。中國過去改革開放幾十年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是我國上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種適合當前和未來國家社會發展的新型社會制度被不斷創新和完善,這些為我國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戰略提供了優越的制度環境。四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夠蓬勃發展的最大保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要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放在首要位置。“中國夢”這一偉大戰略本身就是我黨對當前和未來國家社會發展的一種宏遠的規劃。因此,要想實現中國夢也必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堅強領導把中國夢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相連。
二、中國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夢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今天全新的發展和要求。中國夢也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種新時期的發展和創新。中國夢用較為通俗的語言闡述以往較為抽象的理論體系,更能夠為百姓所理解和接受。具體表現如下:首先,中國夢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中國夢要求“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因此,從上述我黨對中國夢的描述中,就已經提出中國夢是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繼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因此,中國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全新的創新與繼承。其次,中國夢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全新的發展。中國夢更加側重于從現實角度,即如何通過扎實的努力真正實現民族復興,讓百姓更加有尊嚴。因此,中國夢與以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相比,其具有更加通俗易懂的特點。普通百姓對中國夢會產生更加形象直觀的認識,更能夠把實現中國夢當做自己切身的職責。有人說,“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平民化的解讀。這種說法是比較到位的。嚴格來說,中國夢本質上還是屬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范疇,但是不過它與百姓的生產生活實際聯系的更加緊密。綜上,中國夢與建設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存在天然的聯系,前者不是對后者的排斥,相反是對后者的一種全新的解讀與創新。中國夢是平民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的時代簡化版本。
三、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互交融
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存在水乳交融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堅持與不斷創新發展,這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理論動力。反過來,中國夢的不斷推進,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提供全新的實踐素材,進而推動建設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展。因此,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是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二者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中國夢更加側重于實踐方面的指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側重于理論層面的引領。如果從哲學角度看,我們可以大致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做推動中國社會建設世界觀方面的宏觀要求,而中國夢是實現這一世界觀的現實方法論。當然,這種比較也許有不當之處,但是大致描述了二者之間的關系。
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有許多亮點和創新,其中最大的亮點和創新,就是提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凝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重視理論指導而又具有理論創新精神的黨。值得我們重視的是,為我們黨創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不僅領導黨在極其復雜的革命環境下,進行了杰出的理論創新,而且提出了理論創新的任務,是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成果。
由于*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要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二是要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為解決中華民族面臨的第一個歷史性課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第一次“結合”,實現了第一次理論飛躍,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為解決中華民族面臨的第二個歷史性課題,中國共產黨又進行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第二次“結合”,開始了第二次理論飛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新民主主義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他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出發,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揭示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從中國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思考,但是后來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失誤沒有成功,只是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思想遺產。這一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他繼承的未竟之業和思想財富,總結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新鮮經驗,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伴隨著這次理論飛躍在實踐中的深化,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世紀之交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堅持、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新的貢獻。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新的實際出發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堅持、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盡管這次理論飛躍尚未完結,但是從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到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經形成一個科學體系。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道路問題至關重要,它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興衰存亡。中國要發展,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走一條從中國實際出發、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的正確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開辟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但不是從書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則出發,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例如,強調決不搞私有化,但也不是搞單一的公有制,而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又如,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提出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們黨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些都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開始的。在這樣特殊的國情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不行,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也不行。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取得成功。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論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摘要: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課程教學實際中也應堅持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關系,本文在結合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前提下,從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分析了實現該課程形式與內容辯證統一教學實踐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形式與內容;辯證統一;“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理論教材的編寫納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之中,保證了教材編寫的權威性。堅持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關系,將“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課程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教材內容融會貫通,熟練駕馭,精講細讀,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體系,追求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是當下《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改革和實踐的重要目標。
1教學原則上要正確處理講授理論與聯系實際的關系,做到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叫做教學原則,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是“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一課程教學實踐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鄧小平同志曾一再強調:只有堅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才是中國真正需要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堅持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態度和觀點,做好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從根本上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一脈相承的緊密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是與時俱進的,能夠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以及精髓,又能夠對各個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特色進行具體分析,結合我國歷史發展不同階段國情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二要聯系中國實際,在科學內容的基礎上,具體分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作用的具體形式,既要聯系學生的實際,包括學生的成長實際和思想實際,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繁盛時期,享受著國家強盛和發展帶來的幸福生活和民族自豪感,而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加強和進步,新一代大學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也愈發明顯,使得他們擁有更強烈的自主選擇和思考意識,因此,在教學中并不可以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的好與壞,而是應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國社會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用實際向學生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要聯系教學的實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學能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實際,堅持以我國正在做的事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建設中的具體作用,使大學生能夠明辨在社會主義階段基本國情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為什么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要堅持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絕對領導權等。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就是要學生學會從正面解讀和剖析問題,用事實和道理講清思想與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大學生具備科學的分析、解讀和認識社會現象的能力。
2教學方法上要正確處理預習與講授、講授與討論、教學與實踐的關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達到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
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把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擺在重要位置。
社會發展是內含價值理想的歷史過程,正確的社會理想反映著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現實可能性,反映著社會成員的長遠利益和奮斗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一概念,突出強調了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統一性。就主體而言,個人信仰和社會理想是有區別的,但這種區別是相對的。個人需求的自我性與滿足需求途徑的社會性的矛盾,是人類價值追求中永恒的矛盾。就個人需求的滿足以社會為中介而言,個人的價值理想既是自己的,又是對他人和社會的;正確的個人價值理想,不僅可以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而且會對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衡量任何社會理想的價值尺度,歸根到底是看它對個體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依據科學的社會理想來樹立個人的人生信念,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社會和政治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的奮斗綱領,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自覺選擇的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理想是對人類歷史上一切合理價值理念自覺繼承的結晶。作為社會歷史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緊密結合我國實際的合乎邏輯的產物。
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最初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產生的,是伴隨勞動群眾不斷反抗資本的統治而得到傳播和發展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這一理想由空想變成了科學。馬克思用畢生精力闡明了從商品到資本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內在矛盾,揭示了以資本為本位的社會形態的歷史局限性,從根本上解構了資本主義社會,開啟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條發展道路并存的新時代。
社會主義作為價值理想傳入中國并生根結果,不僅僅是一個政黨的選擇,而是中華民族長期探索并最終選擇的結果。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中國人民不斷探索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道路的歷史,努力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歷史。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表明,封建主義清王朝的統治者既不能完成內部的根本變革、實現社會轉型,也不能堅決抵抗帝國主義侵略、實現民族獨立。和辛亥革命的失敗,最終證明了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體所追求的資本主義強國之路也無法實現。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政黨,提出并踐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引導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實現了獨立、民主、富強的百年夙愿。最初,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是一起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通過解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基本問題而逐步實現的。救亡圖存和振興發展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解決振興發展這一歷史主題的現實選擇和社會理想的統一。
在民主革命時期,思想理論界的多次論戰,使社會主義價值理想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1919年7月展開的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爭,1920年展開的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論爭,不僅極大地擴大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而且為我們黨的建立準備了思想和干部條件。1925年下半年對戴季陶主義的批判,1928年展開的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爭,以及隨后展開的一系列哲學問題論爭,不僅深化了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而且在科學社會主義傳播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論爭中關于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內因和外因的關系以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的討論,從不同領域回答了中國歷史走向問題、發展道路和發展目標問題,使社會主義理想在民族文化和心理中扎下了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契約精神分析
摘要:在新時代,為了加快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全面的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以及深化改革,弘揚并強化全社會的契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但漠視甚至踐踏契約精神的現象在當前仍然普遍存在,當前市場生態環境應該具有的公平公正、誠實授信等特點需要始終保持,契約自由、契約正義與契約嚴守等三個層面的契約精神也要不斷的弘揚。
關鍵詞:新時代;契約精神;契約自由;契約正義;契約嚴守
一、契約精神的內涵及意義
“契約”來源于拉丁文,原本是交易的意思,是經濟關系范疇的詞匯。隨著時代的進步,契約也被賦予了時代的特色,其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廣。契約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已經從實際的經濟效益中被剝離出來,在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政治制度中都開始應用,尤其是其中的精神實質。契約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與2018年由中共中央印發,其中對于社會之一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進行了強調,要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為主要的方向。近年來契約精神也是黨中央高度重視的,因為如果要完成小康社會建設、改革深化以及依法治國的目標,就需要社會的各項活動要有高度的契約精神。例如,最近發生在西安的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關注,很多網友都在評論中反映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公正、難以維權的經歷。這反映出大眾對社會公正和契約精神有著巨大的訴求。在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體現在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和現實不平衡充分發展的之間矛盾。”因此,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弘揚契約精神,形成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才能夠使我國經濟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二、新時代應當追求雙邊、理性的契約自由精神
契約精神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契約自由,這與市場經濟的主旋律是一致的。新時代中的契約自由不能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付諸于行動,形成實質意義上的自由精神。契約中的各方當事人都要遵守契約自由精神,進行雙邊的契約自由,并且是在理性狀態下。如果要能夠使契約自由精神真正的發揮作用,能夠真正的發揮資源配置中的市場作用,就要重視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在處理中要謹慎,采用正確的處理方式。這也體現了報告的精神: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對具體審批事項進行簡化,微觀管理實務要盡可能的減少,使市場資源能夠最大化的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配置,減少政府干預程度,這樣就能夠避免出現過多的市場資源配置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公平情況,市場的主體活動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激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思考
[內容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為了把發展與和諧更好地統一起來,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即在發展中實現和諧,在和諧中促進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①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堅持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這兩大基本要求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充分表達了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推進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為統攬、進一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決心和信心。
一、堅持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提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論斷,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前提下,在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在總體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的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增大。科學發展觀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內的綜合性建設過程,也是一個追求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系統性建設過程,推動這一建設過程快速而健康發展必須靠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否認社會矛盾,而是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更加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發展。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集中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新認識
我們黨是一個善于在總結經驗中前進的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六大科學總結了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提出要建設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全國代表大會上把“社會更加和諧”明確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科學總結了我們黨執政以來的歷史經驗,進一步提出構建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科學結論。
突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全局性、戰略性地位,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對我國社會問題的研究和把握,并以此作為提出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的依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自覺性。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連上新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一方面進入黃金發展期,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的實惠增多,社會保持安定團結,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另一方面也進入了矛盾凸顯期,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社會秩序、人口資源環境等發達國家在二三百年中漸次出現的問題,又在我國表現出來。這既有經濟、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現為社會問題。我們黨在科學總結歷史經驗和汲取他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充分的社會條件,四個方面的建設全面發展,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整體發展。這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
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馬克思、恩格斯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形成和諧的關系。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就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革命導師指明了社會主義在本質上必然是一個和諧的社會。鄧小平同志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科學論斷。這“五句話”是一個統一整體,既包括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問題,又包括調整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問題,蘊含了建設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指明了實現社會和諧的條件和途徑。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社會和諧”寫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上,表明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
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什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把握更加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個基本方面,包括一系列重要原則、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有機統一,豐富和拓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一句話,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將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