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06:56: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植物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植物學

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究

一、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1.理論教學知識體系陳舊。傳統的理論授課,教師往往吃透一本教材,準備一套PPT講稿即可對該課程進行多年講授,教師對每個章節內容理解的深度,知識體系的更新速度難以保證。知識傳授的效率低,又難以激發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往往停留在教師讀課本,學生背課本的階段。

2.單純重視理論教學。部分院校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無法有效開展植物學實踐教學環節。植物學教學僅僅停留在書本理論知識以及考試考核階段,有限的理論課程學習之后僅憑一張答卷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自然界中各種植物樣本,無法對所學知識有更透徹的理解以及更深刻的記憶,無法對植物學課程產生求知欲以及興趣,僅僅為應試做準備,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3.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傳統實踐教學往往采用一套僵化的固定模式:選取固定實踐場地——沿固定線路采集標本——對采集的標本整理歸檔。植物識別成為整個實踐過程的主體,學生實習過程無異于背誦植物名稱比賽,流于形式,得到的知識碎片化、零散化,技能訓練有限。

4.實踐教學環節時間安排失當。傳統教學模式中,實踐教學環節大大滯后于理論課程,往往是在學校將全部理論課程講授完畢才安排教師帶領學生去野外實習,甚至有的學校將實踐環節設置在理論課結束后一年以后。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在理論課堂學到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地鞏固與加強,又因為缺乏實地觀察使得學生對于理論學習的熱情下降。當有機會去進行野外考察時由于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不能合理地將理論知識與見到的植物相對應,實踐實習效果大打折扣,不僅浪費教學資源也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往往結果事倍功半。

二、教學改革的路徑

查看全文

植物學實驗教學質量策略研究

摘要:藥用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是藥用植物學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針對目前我校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識藥”水平,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顯著提高了藥用植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教學質量

藥用植物學是高等院校藥學類專業學生所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藥用植物學的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野外實習三個環節,其中實驗教學在藥用植物學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通過實驗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課所學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觀察、鑒定藥用植物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為今后從事中藥相關領域的研究打下堅實基礎[1]。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識藥”水平為目的,以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原則為指導[2]。因此,筆者在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中針對我院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目前教學基礎上進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希望對我院本科生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優化實驗內容,注重學生識藥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校藥用植物學實驗課的設置為24學時,分四次課完成。實驗內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內部顯微構造,以及植物檢索表;實驗材料主要以永久切片為主,如藥用植物根、莖、葉顯微結構的觀察均是永久切片;實驗方法以顯微鏡觀察為主,動手操作較少。學生普遍反應藥用植物學實驗課程枯燥乏味,無法激起他們上課的興趣,更無法體現對學生綜合技能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而且筆者在多年的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所觀察的顯微結構并不明確,如觀察藥用植物根和莖的顯微結構時經常出錯。實驗報告內容以繪圖為主,繪圖中的結構名稱經?;煜?,反應出實驗課設計的缺陷。最后,植物檢索表的編制,全班同學均以5種相同的植物制作檢索表,往往學生結果基本一致,不能真正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鑒于以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對藥用植物學實驗課的內容進行了初步優化,詳見表1。

二、豐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查看全文

生物類專業植物學實驗教學初探

[摘要]為響應國家實踐能力人才培養的號召,在新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以提高植物學課程及實驗教學效果,培養本科生科學素養及實踐技能為目標,對植物學實驗進行改革。通過分析新形勢下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植物學實驗教學現狀,結合筆者多年植物學實驗教學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與實踐措施,以期為高等院校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起到借鑒和促進作用。

[關鍵詞]植物學;綜合性實驗;實驗教學

一、引言

植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的基礎課和必修課。通過植物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植物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本專業后續其他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1],同時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培養能夠在生物學及農牧、園林、環保等領域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奠定基礎。作為一門實驗性與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植物學實驗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植物學實驗教學注重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性、參與性,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獨立思考、思維創新。長期以來,大多數高校都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為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近年來國內各大高校開始實施實驗教學改革,努力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然而,由于目前仍然處于教學改革初期,許多改革方案還處于試行階段,改革內容存在較多不成熟,改革方式簡單盲目,沒有真正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和課程本身的性質,缺少靈活性和漸進性,教學效果較差,沒有很好地起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效果。

二、新人才培養方案指導下生物類專業植物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1.本科新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植物學實驗開設在大學第一學期,屬于高中向大學階段轉變的時期。高中階段的實驗課,老師一般花較多的時間反復講述知識點、細化實驗過程并演示,留較少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實驗[2],而且即便是自己動手操作,每個步驟都已固定好,學生只要按部就班地照著做即可。大學階段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自主實驗,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對整個實驗進行反思和評價,最終得到較好的實驗效果。這樣才能真正地體現新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實踐”,真正實現能力和素質的提升。2.實驗學時分配不合理。按照應用型大學新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根據實驗教學需要調整實驗學時,將實驗學時與理論教學學時提到同等重要地位,與理論課學時按1∶1同樣設置,從實驗學時設置上保證實驗開出率[3]。很多高校將實驗上課時間上從2節課調整為4節課連上,這樣雖然有利于教學的連續性,改變了2節課上課時間實驗內容上不完的狀況。然而,這也出現另一個弊端,一次實驗上課時間較長,學生在前2節注意力集中、有足夠耐心觀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獨立思考,上課效果較好。但在后2節,學生便開始自由散漫,偷看手機、東張西望、發呆,對觀察失去耐心和細心,作業完成質量下降。因此,如何做到既能保證實驗的延續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是實驗教學項目與學時改革時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3.實驗內容單一。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下,將植物學實驗內容做調整,增加了開放式綜合實驗的比例,驗證性實驗減少。調整后課程內容包括顯微鏡的使用和植物細胞、組織、根、莖、葉、雄蕊、雌蕊、果實與種子8個實驗項目。雖然每個實驗項目的完整度增強了,但是單個項目中內容的分配和教學進程設計還需進一步完善。如在第三次實驗———根中,包括根尖結構、根的初生結構、根的次生結構以及側根和菌根等內容,實驗內容較多,如果按照根的發育過程讓學生依次觀察,這樣學生不僅易混淆結構,而且觀察任務繁多也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和厭煩感;如果按照不同內容分段觀察又失去了綜合性實驗的意義。

查看全文

植物學多媒體教學的剖析與實踐

摘要:在植物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是較好的教學手段。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以大學生學習心理為基礎,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植物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植物學多媒體教學教學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多媒體已全面深入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和應用現代教學媒體,并和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植物學內容十分廣博,在農業院校中是一門很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從植物學的學科特點來看,多媒體非常適合植物學的教學。多媒體在植物學教學中的作用。

植物學主要包括植物形態解剖、植物主要類群和種子植物的分科,教學中還要介紹國內外植物學研究的新成就。這些內容僅靠文字敘述和教學掛圖很難闡述清楚,利用多媒體可以將實際的細胞、組織結構等直觀、清晰地呈現給學生,教學內容與相應的圖像有機結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大類群的講解中,很多低等植物的標本較難獲得,可以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直觀的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認知程度。而在種子植物分類教學中,多媒體課件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植物種類繁多,不同區域具有完全不同的植被類型,多媒體課件可以把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植物種類展現給學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增進了對授課內容的理解。植物實驗教學中,用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既直觀又節省時間。

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植物學的興趣在大學階段,學習仍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大學生的學習有著強烈的目的性、自主性與選擇性,是為了興趣而學習,為了未來而學習,為了成長而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傾向,因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興趣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學習內容的掙眭、學生對學習的愉快情感體驗、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口。而多媒體技術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交互式功能于一體,能將多種媒體有效結合,生動形象地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實際教學中不但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植物學的興趣,還讓學生收集植物學方面的知識做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講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鍛煉了表達能力、檢索資料的能力、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活動中的成就感,進一步強化了學生認知的需要。多媒體教學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正確使用

查看全文

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論文

1植物學實驗課現狀

1.1準備不足

不少學生對實驗課重視不夠,課前沒有充分預習理論知識,實驗過程中不清楚實驗內容.在顯微鏡下已經觀察到卻又不知道是什么結構的尷尬現象在植物學實驗課上普遍存在.這類學生對于實驗課很茫然,感覺無從下手,實驗報告通常照抄教材上的內容.

1.2不愿參與

部分不愿動手操作的“看客式”學生常從事與實驗無關的事情,如翻看手機或在實驗室內走動等.當其他學生完成操作后立刻圍攏過來湊熱鬧或直接抄錄觀察結果.這類學生可能會寫出漂亮的實驗報告,從而得到較高的實驗成績,但實際上沒卻有參與到實驗中.

1.3考核方法不合理

查看全文

藥用植物學教學創新與體驗

傳統的藥用植物學是藥學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為后續的中藥鑒定學、中藥學、中藥化學等課程奠定基礎,但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它的專業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所以高職院校的藥用植物學就應該以滿足中藥材種植員、中藥購銷員、中藥調劑員等職業崗位的知識技能為目標,對傳統的課程教學進行創新性的改革與實踐,以期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教學內容突出職業性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還采用本科教育模式,知識泛而全,職業技能不突出。筆者通過調研藥學相關專業學生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深入分析中藥鑒定學、中藥學等專業課程對藥用植物學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重新整合,構建新的教學內容(見表1)。該教學內容打破傳統學科體系下的課程設置,按照崗位工作任務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重在突出職業性。改革后的教學內容,以知識夠用為度,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并根據整合內容的不同分為4大教學模塊,每一模塊與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相對應,從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

2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性

通過分析每一模塊相對應的實踐技能,結合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對中藥材種植員、中藥購銷員、中藥質檢工、中藥調劑員等職業崗位對技能的要求,找出關鍵技能進行專項訓練,構建出“知識模塊+技能操作”的新型教學模式(見表2)。為了加強實踐教學管理(課堂實驗和教學實習),確保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該門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開出比例應為1∶2.5左右為宜。通過這些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學生能夠正確觀察并識別中藥材的顯微構造。能夠利用藥用植物不同器官的形態結構特征進行中藥材的性狀描述和飲片識別。能夠利用植物檢索表等鑒定工具鑒定常見藥用植物,從基源上確定中藥材的真偽優劣。改革后的教學模式,一方面突出了藥用植物識別和為中藥鑒定服務的功能;另一方面突出了勇于探索、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性。

3教學方法突出直觀性

查看全文

藥用植物學教學分析論文

1改進傳統實驗教學方法,確保教學質量

1.1傳統的實驗教學

傳統的藥用植物學實驗內容多為驗證性實驗,在實驗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方法一般是帶教老師介紹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然后由學生根據實驗材料,按照實驗內容、實驗方法的描述驗證學過的理論知識。雖然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實驗內容和方法己經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并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實驗操作也有較詳盡而規范的要求和不斷的督導,但是學生因為缺少實驗學習的能動性,在實驗過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實驗的機理,不去探討實驗中的問題,使實驗教學的質量在教學活動中大打折扣。

1.2傳統實驗教學方法改進為了配合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改革,對藥用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要進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實驗內容方面,可以把實驗內容分為四部分,即基本實驗技術;基礎的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在實驗教學方法方面:對于不同的實驗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通過實驗課的學習獲取知識[2,3]。

1.2.1基本實驗技術基本實驗技術是指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如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臨時裝片的制作、生物繪圖技術、顯微化學方法以及實驗室常用藥品、試劑、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滌方法等等,這些基礎性的實驗技術,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并在期末的實驗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實驗教學方法就采用傳統的教師先講授,然后學生進行驗證的教學方法。

1.2.2基礎的驗證性實驗以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為目的,通過藥用植物學中的經典實驗和觀察性實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植物細胞的基本形態與結構觀察;植物組織的主要類型及結構觀察;植物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結構觀察等實驗。這些實驗按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但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能調動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實驗課顯得枯燥,沒有生機和活力。

查看全文

植物學促進優良學風建設

摘要: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為例,介紹了“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歷史與現狀,分析了用單一期末考試方式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利弊及其引發的不良學風問題,提出了采用分章節考核、隨堂提問測驗、網絡互動交流作業、完成小論文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綜合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考試方式;多元化考核;學風建設

考試是引領學風和教風建設的重要法寶之一,學業水平評價是促進學風和教風建設的導向標,不同學業評價方式對課程教學過程與效果有著重要影響。

一、“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歷史與現狀

(一)“植物學”課程考核歷史與現狀簡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學”課程幾十年來一直采用期末考試以閉卷為主的方式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水平進行考核評價。學校教務處及學院教學辦歷來非常重視期末考試工作,教務處負責安排考試教室,組織試卷的印刷發放及收集裝訂;學院教學辦負責收集整理課程的統一A、B卷命題并交由教務處印刷,還要負責為每個教室配備兩名監考教師。期末閉卷考試的學生集中定時答卷后由監考教師統一收卷并密封,然后交由任課教師制作標準答案后集中流水閱卷(十多名任課教師每人只閱一個小題),最后由任課教師拆封試卷登記學生的卷面成績。隨著專業培養目標的修訂,“植物學”課程考核總評成績也由20年前單一的期末卷面考試成績變革為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加平時成績。筆者在20多年承擔大一新生“植物學”課程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發現,盡管加入了平時成績來評價課程學業,但學生們對“期末考試”環節還是特別重視,從第一堂課“緒論”到以后的每一次課,總有學生問及關于課程考試內容的問題,不少學生甚至拿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學試題集”向任課教師要“標準答案”。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應試教育給學生留下的深深烙印,另一方面也對教師如何通過完善課程學業評價方式來適應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挑戰。(二)一次期末考核評價學業水平的利弊??荚囀嵌酱賹W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每到期末考試前,我們都可以看到學生們搶占教室和圖書館座位、夜以繼日埋頭復習的場景。期末考試是檢查和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這種同一時間考試、統一命題、統一標準閱卷的考試方式較好地保證了評價標準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考核結果比較客觀公正。但用單一的期末一次性考試來評價學生課程學習水平,容易導致學生不重視平時的學習過程,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一次性期末考試不能及時反映學生對每一節課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容易造成部分學生出現期末考試成績“不及格”又來不及彌補就結課了的遺憾;一次性期末考試更讓部分學生認為只要考前突擊“背答案”就能過關,不重視課堂學習的部分學生甚至在課堂上“玩手機”“打瞌睡”和“逃課”,這些不良學風導致近年“植物學”課程期末考試卷面成績不及格率偏高,如筆者2015年秋季承擔草業兩個班的植物學考試時,學生卷面成績不及格率分別高達22.2%和23.1%。這與10年前班級不及格人數相比增加了一倍多。對這部分接近班級人數1/4不及格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得知,他們的學習目的就是“60分萬歲”,不去爭獎學金,也不打算保研,其中不乏平時有缺課或者不注意聽講的“問題學生”。筆者課間抽查還發現,部分學生的教材“干凈”,有的學生到期末考試前才開始看書,有的甚至依靠考前背“習題集”答案應對期末考試,一旦考試題換個問法就不知道答案了。面對逐年升高的不及格率,我們采取了多種方法,其中包括提高課程學業評價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的比例。(三)增加平時成績綜合評價學生學業水平。以考勤、作業和課堂提問等方式作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總評的方法,不僅降低了學生的不及格率,還督促了學生重視學習過程,有助于促進良好學風的建設。通過平時考核,授課教師可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并與學生所在院系的輔導員和班主任及早聯系,課堂內外聯合加強對學生的跟蹤督促,避免了期末考試后發現問題“來不及”彌補的遺憾。面對近年來逐年升高的卷面不及格率,教研室逐漸提高了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比例,明確“植物學”課程的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比例由以前的10%—20%提高到了目前的30%—40%。目前“植物學”課程的學生平時成績考核內容主要由上課考勤(10%)、作業(10%—20%)和臨時提問(10%)組成,其中考勤起到了督促學生不逃課的作用,但不能保證自律性差的學生課堂能注意聽講;課堂提問雖然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但由于“植物學”課程是公共基礎課,授課學生人數多,課堂提問每個學生需要的時間較多,導致平時成績主要由作業給出,而植物學課程的識記內容較多,實踐證明,學生作業成績難以拉開差距,甚至有的學生還存在抄襲問題。由于平時成績的給分標準難以標準化,因此會出現成績不夠科學、給分普遍偏高的現象,導致部分卷面成績不及格的學生抱有僥幸心理,想依靠抄寫作業等獲得極高的平時成績來通過課程考核,事實也證明,個別學生即使卷面成績在40~50分,也可以通過較高的平時成績通過考核,這樣在無形中降低了“植物學”課程的教學要求,給課程質量帶來了“注水”嫌疑!更重要的是這種考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素質教育目標,也不利于良好學風和教風的建設。為此,近十年來,國內不少學者提出了用多元化考核來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方法,改革單一用期末考試“一考定終身”評價課程學業水平的弊端[1-5]。目前,多元化評價方式在中學普遍應用,甚至已經開始應用到大學入學考核選拔中,而在大學的課程考核中則應用較少[6-8]。

二、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評價課程學業水平

查看全文

PBL教學法在植物學教學的應用

摘要:PBL教學法是基于問題主動學習的方法,可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本文闡述了PBL教學法的優勢,介紹了植物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現狀,分析了基于網絡的PBL教學法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以期為提高植物學教學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教學;PBL;植物學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即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動機,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新型教學方法[\PBL教學法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HowardBarrows在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首創的。這一教學方法的問世不僅很快在醫學教學領域內被認可和推崇,也很快得到了其他學科教學的認可及推廣'植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植物個體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進行描述、分析,以形態結構為基礎研究植物生理活動規律及與環境條件的關系。植物學是金陵利技學院園藝、園林、風景園林、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基礎,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在課堂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各種知識,學期結束后進行考試并通過考試成績評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及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由于該課程基礎概念較多,學生進入大學后一時不能科學地規劃和管理自己的時間,課后多不進行認真復習,為應付考試往往是死記硬背,甚至于在考試前只進行1?2d的高強度背誦,導致專業基礎不扎實,無法將所學基礎知識與后續課程有機結合起來。隨著網絡的普及、5G世代的到來及慕課的推廣,網絡教學逐?斬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曾強自主學習興趣,嘗試在網絡環境下將PBL教學法引入植物學教學中。本文以園林專業為例,從教學可行性分析、教學模式設計、教學實現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1移動網絡下PBL教學的概念

隨著移動網絡的推廣和普及,PBL教學模式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移動網絡下的PBL教學是指在無線網絡支持下,以問題為中心,使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隨時隨地針對同一問題共同討論交流,以達到對教學內容理解掌握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建立在移動網絡基礎上的PBL教學法不再需要固定的時間和場所,教師可在一定時限內隨時布置問題,學生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無線網絡移動設備查閱相關資料,并及時與教師或學生交流,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答疑解惑。通過隨時隨地的學習,學生可以在移動網絡平臺上自由交流學習心得,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共同尋找答案、充分討論、相互學習?;谝苿泳W絡的PBL教學能真正體現出現代教學的特點,即完全的時空開放性,突破了45min課堂教學的限制,使學生學習和討論的時間、空間得到了延伸和拓展[4],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了更好的途徑。

2移動網絡下PBL教學的優勢

查看全文

飲食文化中野菜的民族植物學研究

摘要:富川瑤族自治縣野菜資源豐富,多種野菜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形成了當地瑤族重要且獨特的飲食文化。采用文獻綜述法和實地調查分析法對富川縣野菜資源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富川縣地理概況、野菜品種、野菜營養和功效、野菜飲食文化。結果表明:富川縣飲食文化中的野菜開發存在外界對野菜的認識有限、野生資源采收困難、采收技術不合理、加工貯存技術落后等問題,建議應提高人們對野菜的認識,加強野菜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野菜開發、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詞:野菜;富川瑤族自治縣;飲食文化;瑤族;民族植物學

富川瑤族自治縣山林廣闊,野菜資源豐富,多民族雜居,其中以瑤族為主?,幾迨加谏钌街校^著刀耕火種的游耕生活,在當時野菜是瑤族重要的蔬菜來源,食用野菜是瑤族傳統,時至今日,瑤族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野菜仍是瑤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目前,富川縣擁有豐富的野菜資源,但大部分野菜都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利用,其野菜的民族植物研究迫在眉睫[2]。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以漢族為主導,學者對漢族植物資源研究較多,但對于特定民族范圍中野菜資源的研究較少[3]。筆者選擇富川縣的野菜資源進行民族植物學研究,在文獻研究和實際走訪的基礎上,調查富川縣飲食文化中的野菜資源,為野菜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況。富川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東北部,鄰近湖南永州,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下屬縣,總面積為1572km2,轄9個鎮和3個鄉,總人口32萬,民風淳樸;域內多民族雜居,有瑤族、壯族、苗族、回族、漢族、彝族等,瑤族人口最多。富川自古有“山國”之稱,地形上略呈橢圓形盆地,四面環山擁抱著中間北高南低的盤地,多屬喀斯特地貌區。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多,陽光宜人,晝夜溫差大,冬季較短,適宜多種蔬菜生長??h內風光秀麗,動植物和礦產等自然資源豐富[5]?,幾宓赜蛎褡逄厣r明,傳統文化風情濃郁,眾多歷史文化遺產記錄著當地民族的發展和變遷,也為眾多游客帶來許多民族風情,秀水狀元村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景點。1.2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地方志、植物志、藥物志、圖鑒等文獻[4],收集和整理富川地區民族民間食用和藥用植物利用情況的背景資料,充分了解富川地區民族民間食用和藥用植物資源的特點及地區自然地理特征等。1.3民族植物學調查。采用“5W+H”民族植物學研究方法,在富川縣的麥嶺鎮、朝東鎮、福利鎮、葛坡鎮、橫山鎮、連山鎮、柳家鄉以及縣城旁的澇溪山等開展民族民間傳統食用與藥用植物資源調查,采取訪問、訪談、親自品嘗、實地尋找等方式調查,并采集野菜樣本帶回室內鑒定。

2研究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