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00:15: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支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支持

雙向社會支持研究進展

社會支持一詞在20世紀70年代由國外學者Raschke率先提出,被定義為人們主觀感知到的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支持[1]。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了社會支持與健康和幸福之間關系的重要性[2]。更多的人認識到給予和接受社會支持所帶來的好處[3],這種雙向的性質稱之為互惠性。事實上,很多的證據已經表明,過度受益可能會對一個人的健康產生有害影響。只有當支持受援者從支持提供者那里體驗到互惠時,支持才會產生積極的心理和健康后果,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心理產生的負債感就會減少[4]。社會支持的效果可能取決于在人際關系中給予和接受支持之間的感知平衡[5]。有關社會支持的維度劃分,目前尚未達成共識,但多方學者普遍認同社會支持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影響。互惠被廣泛認為是社會滿意度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但對社會支持的互惠性的研究較少,目前國內外對社會支持的研究集中在人們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本研究旨在綜述了國內外有關雙向社會支持的研究現狀,擬為今后的護理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1社會支持的分類

社會支持主要分為工具支持與情感支持。工具支持指的是實際的,有形的幫助,如人力、物力。情感支持指的是抽象的無形的幫助,通常指的是親密的人給予的支持。

2雙向社會支持的內涵

雙向社會支持指的是提供社會支持和獲得社會支持。盡管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傾向于接受支持帶來的好處,但很多學者注意到了這個結構的雙向性質,認識到給予和接受支持的優勢。有研究表明,給予社會支持與降低死亡率有關。盡管對給予社會支持的益處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這些益處已經在許多不同的領域得到了證實,例如可降低死亡率[6]。社會支持的互補性反映在雙向支持假說中[7],該假說表明,與單純給予或接受支持的人相比,隨著時間的推移,提供和接受支持的人會獲得更大的心理益處。

3雙向社會支持的測評工具

查看全文

胃腸術后營養支持研討

患者在經過胃腸外科手術后,機體的代謝活動會明顯增強,及時地給予營養支持能夠幫助患者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使其盡快康復。胃腸外營養支持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如果長期使用,會影響患者的肝功能,使得膽汁淤積,腸道細菌出現異常及腸黏膜萎縮。臨床上常用腸內營養支持和腸外營養支持兩種。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營養支持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鼻腸管、鼻管等途徑的腸內營養已經逐漸替代了腸外營養,尤其是對于一些危重患者,它能夠幫助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胃腸功能,減少腸源性感染的發生率,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廣泛認可[1-2]。下面簡單闡述國內外關于胃腸外科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研究進展情況。

1腸內營養支持實施方法

1.1供給途徑

腸內營養支持供給途徑主要有鼻胃管、空腸造瘺和鼻腸管三種。

1.1.1鼻胃管在術前30min,根據患者的體型選擇規格合適的硅橡胃管和鼻胃管,將其經鼻插入,若在插管中遇到障礙,切不可強行用力。在術中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留置鼻胃管在十二指腸吻合口下方或下降段20cm的地方。在術后用負壓引流袋進行胃腸減壓,經過鼻胃管給予營養支持,并用盤帶固定。

1.1.2鼻腸管這種途徑在臨床上使用最廣泛,主要方法是在手術日當天早晨,將鼻腸管和鼻胃管一起置入患者的胃內,手術中再將鼻腸管送到空腸上至吻合口3cm處或者十二指腸下降部,胃管置于胃內,在術后用負壓引流袋進行胃腸減壓,經過鼻胃管給予營養支持,并用盤帶固定。

查看全文

農業支持政策系統完善

我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戰略以后,對農業發展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糧食產量連續7年增長,糧價基本穩定。然而,養豬業發展卻起伏不斷,豬肉價格暴漲暴跌,養殖戶無所適從,老百姓也為“菜籃子”發愁。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完善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亟待探索研究。

一、近年來豬肉價格波動的新特點

1.周期短。2003年以前,我國豬肉價格有波動,但沒有那么頻繁。如1993年豬肉價格較快上漲后,到1997年都是相對穩定;1998年豬肉價格回落后,到2003年也是變化不大。然而,2003年以后,豬肉價格波動頻繁。2003年下半年豬肉價格開始較快上漲,2004年底漲到峰頂后開始回落;2007年又開始上漲,2008年漲到峰頂后回落;2009年秋開始反彈,2010年1-6月又迅速下跌;2010年9月又上漲,2011年9月達到最高價位后至今才相對穩定,但價格仍在高位運行。豬肉價格如此頻繁的漲跌,之前是比較少見的。

2.幅度大。2003年以前豬肉價格波動的幅度比較小。1989-1993年豬肉價格基本沒有變動,每公斤在6-7元之間;1993年豬肉價格開始較快上漲,1994年的漲幅最大,從年初的8元左右/公斤,漲到年底的近14元/公斤,漲幅6元,近80%;1998年豬肉價格回落到10元/公斤,跌幅4元,近30%;1998-2003年豬肉價格多維持在10-11元/公斤之間(只有1999年3月降到7-8元/公斤,但很快又恢復到10元/公斤)。而2003年之后,豬肉價格波動的幅度比較大。2004年豬肉價格由2003年的11元/公斤漲到15元/公斤,2006年又降到11元/公斤。到2008年,豬肉價格又漲到25.77元/公斤[1],上漲15元之多,接近140%。2009年4-6月豬肉價格又下跌到16元/公斤,跌幅10元,近40%。到2011年9月,全國各地豬肉平均價格再漲到30元/公斤[2],上漲近100%。有的地方豬肉零售價還曾達到40元/公斤。如南京市蘇果超市中山北路店,五花肉47.6元/公斤[3],北京部分超市豬肉的零售價也達40元/公斤。

3.影響深。2003年以前豬肉價格波動還在合理的范圍內,很多農民還繼續養豬,消費者還能承受,社會反響不大。而2003年,特別是2007年之后,豬肉價格波動對養豬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很大。一是豬肉價格大起大落使養殖戶無所適從。豬肉價格上漲,人工、飼料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價格也跟著上漲,養殖戶收益不多;而豬肉價格下跌,人工、飼料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價格卻有“剛性”,難以下降,養殖戶虧損,養殖規模大幅收縮。至今,仍有很多原養殖戶“談豬色變”,不敢養殖或恢復原有養殖規模。二是引發通貨膨脹。價格波動具有聯動性、傳導性、同步性和放大效應。豬肉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會引發人們對農產品、特別是食品漲價及勞動力工資提高的預期,從而帶動其他產品價格在短期內全面上漲。如2010年7-8月,由于受豬肉及小宗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我國早秈稻、小麥、棉花等出現了大幅上漲,到2011年1月,糧食價格同比上漲達15.1%[4],而之前則一直保持著穩步上漲的態勢。三是人民的生活質量降低。豬肉是我國大多數居民的肉類食品,豬肉價格的上漲,居民的生活開支增加,消費者剩余減少,福利降低。“豬肉吃不起”已成為當前一些市民的口頭禪。

二、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

查看全文

農業推廣金融支持探究

摘要: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推廣是一種重要方法,而農業推廣的重要推動力為金融方面的支持。本文首先對農業推廣的金融支持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相關案例,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我國農業推廣的金融支持方法,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業推廣;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業務范圍

一、農業推廣的金融支持現狀

當前,我國農業推廣的金融支持是明顯不足的,其具體問題表現為多個方面:(1)農業推廣資金與金融業務不平衡,我國很多地區的涉農金融機構主要業務都是“三農”,主要發展的金融業務具有頻率高、一次性量小的特點,在進行投資時,金融機構有著過于謹慎的特點;(2)擔保機制不健全,在農村地區,農業保險信用機構并沒有十分完善,保險機構的工作缺乏主動性,而擔保資金的落實同樣存在一定困難;(3)法律法規不完善,我國針對農業推廣的相關政策并不缺乏,但是在落實過程中卻效果不好,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和政策法規相對應的實施系統,同時,我國部分地方地區并沒有地方針對性的指導性文件;(4)在農業推廣的微觀層面,專業人才是相對缺乏的,特別是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村鎮總是存在著農業推廣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關于此類知識的培訓機構相對較少,甚至沒有,而具有此類知識的專業人才相對較少,整個隊伍的業務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二、農業推廣的金融支持方法

(一)創新金融支持業務范圍。為讓產品供需得到更好的連接效果,必須要創新金融支持的業務范圍,讓金融產品更為有效,讓農村金融需求得到滿足。要想實現良性競爭,就必須要發展多種渠道的金融制度與金融扶持制度,依照資金需求特點與農業推廣政策來制定方案,讓業務服務與金融制度可以完美對接客戶,進而促進金融機構和農民的雙贏。如在法國,就曾為農業推廣工作成立了農民協會與合作社協作模式,在資金支持方面,法國國內相對較大的信貸銀行都會對其給予資金支持,如互助信貸聯合銀行、農業信貸聯合銀行,這樣可以和國家農業政策、農戶農業貸款緊密結合。在選擇資金支持渠道時,應該參考當前市場的實際需求,以公平競爭為原則,進而促進農業推廣的職責明確、產權清晰。(二)健全擔保保險機制。在健全擔保保險機制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讓農業擔保機構可以及時建立,讓農業擔保業務得到全面開展,利用保險機構、金融機構以及農業擔保機構的共擔風險機制,可以讓農業擔保機構建設得到加強。除此職位外,還應該對聯保責任制予以推廣,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利用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可以讓農業生產保險體系制度更為穩定,只有確定好農業保險的投保費用、農業保險的險種才能讓農業保險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三)完善金融支持規章制度。1、民間融資的規范。以我國鄂爾多斯地區為例,依照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該地區現有的金融支持市場是農村民間小規模的,對此,應該讓農村金融市場進入條件更為寬松,讓私人的金融組織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還應該對金融機構的創新改革予以推動,讓自身服務質量得到增強,創建出一個有利于農業推廣工作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2、法律法規的完善。針對農業推廣法律法規,應該對其做到進一步完善,讓保護力度得到增強。農業推廣工作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到來面臨著新挑戰,對此,我國針對性地頒布了各項條例與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實施條例》等,在進行農業推廣工作中,應該依照相關條例對農業推廣系統進行完善。3、金融幫扶制度。以日本為例,該國在農業推廣上,利用合作金融支持與政策資金支持兩種方法實現了金融幫扶的目的,針對農業、漁業及林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困境,可以通過扶持資金的拖長對其進行幫助,這對于我國金融幫扶制度的制定具有借鑒意義。農業金融體系中應包含合作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金融機構,這些機構要做到分工明確,以合作金融機構為例,其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應該是農民。(四)提高農業推廣人員能力。1、專業人才的培養。針對農業推廣人員,應該要加強一線操作人員的培訓強度及培訓頻次,讓其專業素質得到提高,同時,還需要針對農民進行訓練,讓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在對農業生產者進行培訓時,需要保證培訓方式的有效性,可以采用視頻教學方式、集中教授方式與田間實地教學方式結合的方法,讓農業生產者清楚現代農業技術的作用。如在我國湖南雙峰縣,就依照農村科技合作社完成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我完成品牌商標注冊工作,且專業農業經濟人就已超過300人,合作社總成員數量已在12000人以上。2、提高主觀能動性。首先,應該讓科技示范園區的主導作用得到增強,確保指導統一性和規劃統一性,根據當地社會與政府的力量,需要讓技術示范園區更為合理與完整,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如果有科學水平相對較低或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那么需要依照農事季節特點,需要利用現場演示與示范區培訓班結合的手段,在對農民進行教育時采取案例教學法,讓其更為生動,讓科技意識得到提高;其次,應該對績效考評制度管理進行加強,讓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得到提升,改革人事制度,讓投入增加,讓機構得到精簡;最后,需要將相關法律政策道德培訓力度予以加強,并努力構建起農村與城區之間的信息共享平臺,對農民文化水平進行改善。綜上所述,針對農業推廣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創新金融支持業務范圍、健全擔保保險機制、規范民間融資、完善金融扶持制度、培養專業人才、提高農民主觀能動性的方法對其予以解決,進而讓我國農業推廣的金融支持效果得到提高,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創新驅動戰略

創新驅動戰略是江蘇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的新的發展戰略,江蘇省“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最突出亮點是在過去“五大戰略”基礎上,提出實施“六大戰略”,首次把“創新驅動”提升到戰略層面,并作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江蘇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開放型經濟,成功實現了兩次戰略轉型,經濟社會發展躍上了新臺階,2011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545美元,達到了中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江蘇要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推動江蘇經濟發展進入以創新驅動為主的新階段,實現第三次戰略轉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江蘇把創新驅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在進一步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過程中,江蘇必須發揮好金融的支持作用。

一、江蘇創新驅動戰略的績效

1989年,江蘇在全國率先提出“科技興省”戰略,2006年又確立了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戰略目標。《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1》顯示,2010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連續三年蟬聯榜首,這一成績的取得可以用一系列事實來說明。2011年,江蘇省專利申請量34.8萬件,授權量20萬件,發明專利申請量8.47萬件,均居全國第一;發明專利授權量1.1萬件,位居全國第三(見表1)。2011年全省企業共申請專利19.6萬件,授權專利11.9萬件,均居全國第一。2011年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不含直轄市)中,江蘇省有三個,分別為南京、蘇州和無錫。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江蘇全社會R&D投入分別為580億元、680億元和840億元,均居全國第一。2011年全社會R&D活動經費為107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這一比例高于大部分省市,但與北京、上海等還有一定差距。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從2000年的19.4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84.2萬人(其中R&D人員為44.6萬人)。

二、江蘇金融支持創新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

江蘇經濟走在全國的前列,金融為推動江蘇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江蘇金融支持創新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我國金融體制的固有局限我國目前的金融體制正在由銀行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過渡,銀行信貸融資仍是主要的融資方式。銀行基于穩健的經營原則,缺乏對高度不確定性的科技創新的支持。目前我國的利率并沒有完全市場化,銀行體系也比較單一,競爭不充分。較高的存貸差和沒有競爭壓力,使銀行對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的動力缺乏,融資難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的中小企業。我國的創業板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交所正式啟動,獲得快速發展,但在篩選、定價、退市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我國債券市場以國債為主,即便在十分弱小的企業債市場上,發行主體也僅局限于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且發行程序復雜;債券利率不能超過同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1.4倍,這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并阻礙了大量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進入債券市場;在債券品種上,我國多是中長期附息債券,短期債券和可轉換債券很少,有助于創新型企業融資的高新技術債券和垃圾債券更是缺乏。

查看全文

農村土地流轉金融支持探討

1黑龍江省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1.1土地產權不清,無法進行質押貸款。由于農戶的產權不清,不能使用土地進行質押貸款,農村土地產權的歸屬問題至今仍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規定,也沒有明確的文件精神指示。在法律中,明確規定貸款者不能使用國土資源作為質押物進行質押貸款,這就使一些擁有土地資源的農民無法使用土地進行質押,或得到銀行貸款,這嚴重制約了農村土地的流轉。1.2社保相關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居民的社會保險、居民的社會福利、居民的社會求助及對居民的優撫安置、居民個人儲蓄保障等相關內容。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仍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能夠從事的職業有一定的局限性,工作經驗、學歷、薪資待遇等一系列問題都嚴重制約了人們的發展,一部分人寧可在農村種田過著清貧的生活,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衣食父母”———土地,因為土地資源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保障,如果農民輕易放棄耕田種地,大部分人就會認為是放棄了自己的飯碗。1.3農民對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在很多村屯中,村委會、村干部對于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不夠,農民的總體文化水平也不高,對土地流轉管理的宣傳政策也不了解。對于相關法規的認識也不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開展,制約了資金向農村流動,束縛了金融事業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和普及。1.4農村資金外流,信用社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黑龍江省農村土地資源流轉經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金融業信貸的大力支持,在省內現有的金融機構中,唯有農村信用合作社能夠為農村土地的流轉經營提供信貸業務,而其他金融單位僅是吸收存款,這導致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近幾年,農村信用社不斷加大對相關支農業務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支農服務質量和效果,但仍無法滿足農村土地流轉資金需求。1.5金融部門業務創新能力低,服務質量不高。各大金融機構缺乏有效的競爭意識,嚴重缺乏與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意識,且服務手段比較單一。農村信用社主要的服務項目是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該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僅依靠貸款業務取得的利息,對金融服務品牌的建設和服務方式方法的創新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無法提供農村土地流轉等相關金融服務項目。1.6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比率在增高。目前,很多信用社存在著管理機制不健全、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執行效果不佳、企業經營決策失誤、各類債務廢棄無法收回等問題,這對信用社的資產管理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使得信用社在金融業務辦理方面力不從心。同時,因為農業有周期性、高風險性特點,一些金融單位在日常經營中,向商業化靠攏,金融業務資金主要流向了收益較高的城鄉和經濟比較繁榮的城鎮或非農業部門、單位。此外,包括農村信用社在內的一些金融機構,每年都會通過繳納存款準備金、購買國債、金融信貸等業務操作,使大量資金流出了農村,極大削弱了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支農作用性。

2黑龍江省農村土地流轉金融支持情況

2.1金融支持不足黑龍江省的金融類行業總體發展水平比較落后,在國內金融行業中競爭力有限,尤其是金融行業的創新能力相對比較落后,雖然近幾年黑龍江省經濟呈穩定發展、年增長率持續上升,但金融行業的服務水平仍遠遠不能滿足本省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土地流轉的資金支持力度。本省金融組織機構數量有限,僅有哈爾濱銀行、龍江銀行、陽光農業保險與農村土地流轉有金融業務往來。除省內金融機構數量不足外,還存在金融機構規模不大、影響力太弱的實際問題。2.2金融業務往來中存在的問題黑龍江省農村土地流轉金融業務往來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業務往來中,不良信貸客戶量逐漸增多,致使放貸金額逐漸增大,但很難全額收回。因為農業耕種受到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很多因自然環境因素造成的破壞是人為無法控制的,這就導致農業信貸風險增大。部分金融單位信貸工作人員的風險判斷意識差,風險的防范意識弱,控制能力不強,造成農信的信用額度低、綜合素質不高、收入不穩定等問題,還造成信貸業務還款不及時、違約率不斷增長。久而久之,金融機構就會逐漸減少農業信貸的業務操作量。第二,金融機構對農村土地流轉的資金支持逐漸減弱,資金大量轉向城鎮,很多金融機構考慮到放貸給農村地區的信貸風險太大,資金回收率低,不敢放貸給農民。還有一些收入相對較高的農民將自己耕種的收入存到銀行,資金通過銀行快速流向了城市,農業生產勞作的流轉資金也隨之減少,不利于農村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

3加強金融支持力度的基本策略

3.1創新支農土地流轉金融業務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金融支持分析

摘要:低碳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目前人們比較青睞的一種經濟模式。在低碳經濟的推廣和應用過程中,需要以金融的有效支撐作為前提和基礎。本文以當前的社會經濟結構為切入點,對低碳經濟的應用情況進行詳細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主要針對三個方面:對低碳經濟風險進行全面的控制、建立健全以低碳經濟為主要內容的金融模式、對低碳經濟模式中的缺陷和漏洞進行改進。在金融支持下進行低碳經濟的推廣,對于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低碳經濟;金融支持;發展現狀

在過去幾十年的社會建設中,由于人們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即使在經濟建設中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果,但卻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為代價的。在社會經濟結構不斷變化,國民經濟水平穩步發展的當今,以環保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呼聲越來越高。其中低碳經濟在環保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優勢,具體包括模式低碳,能夠實現對能源的節約和保護。我國正處于發展中階段,面臨著各項建設模式的轉型,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對于我國的長遠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本文中筆者將對低碳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

1當前的低碳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概況

金融體制對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具體包括以下幾條途徑:首先,利用金融單位較為豐厚的硬件條件,給低碳經濟提供優質的硬件設施基礎。這就需要各金融單位積極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和聲明,在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促進企業的生產朝著低碳模式發展。其次,我國引入低碳經濟這一理念的時間不長,雖然部分城市、部分企業作為先行者正積極倡導這一發展理念,但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企業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低碳經濟意識,從而不重視提供金融支持。甚至一些金融企業不愿意給低碳經濟提供助力,低碳經濟缺少經濟支撐,要想取得突破性發展舉步維艱。再次,不可避免地,低碳經濟作為一項近年來才被提出的新型理念模式,由于缺少相關經驗,其發展過程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并且沒有規律可循。最后,低碳經濟建設需要國家增大經濟成本投入力度,在環保意識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時代背景下,這一要求得到了比較充分的滿足,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2低碳經濟的金融支持發展措施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推進技術創新

一、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直以來,我國政府反復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把它作為一項基本方針。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促使各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沿著勞動密集型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方向升級。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要想飛速發展,必須要由資金和資源拉動型向創新、知識和技術拉動型轉換,因此必須處理好金融支持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生產率的提高是金融促進技術進步的直接反映。金融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速度,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國際間的傳播。我國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還比較薄弱,因此客觀分析現狀從而找出存在的問題,對改變和優化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顯得十分必要。

二、金融系統對技術創新的促進機制分析

第一,技術創新是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因而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金融部門正好滿足了這樣的需求。金融中介提供的貸款和金融市場提供的募股籌資、發行債券籌資等服務都是技術創新所需資金的重要來源,可以滿足技術創新對大量資金的要求。因此,利用金融安排可以有效地利用多種金融工具融通外部資金,優化資源配置,有利地促進技術創新。第二,金融中介能借助自己獲取和處理信息的優勢,甄別選擇有前景的高科技項目,為技術創新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在金融市場上,高科技企業通過股票上市,可以募集到大量資金用于創新項目,只有那些迅速得到市場承認的技術才能生存下來,這也是保證創新能夠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重要機制。第三,金融具有分配社會資源的功能。金融系統的存在,使許多潛在的投資者能更有效地對技術創新所有權或債權進行分析和競爭,促使技術創新尋找到那些能夠使其產生最高價值或效益的買者,從而使技術創新相關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化。第四,評估高技術項目的發展前景需要較強的專業背景,成本也較高。普通投資者沒有時間、精力和能力去收集和整理有關信息,高信息成本帶來的信息不對稱使投資者對創新項目望而卻步。金融體系則通過集中處理信息,降低交易成本解決了這一問題。強有效的金融市場上,信息大量匯集,有助于信息的獲取和擴散,并通過價格信號引導資源投向高技術、高回報的產業。第五,金融體系能夠協助建立創新的激勵與監督機制。通過引入銀行中介、風險投資者等企業外部的金融投資者,引入派送股權、管理層期權激勵等金融工具與手段能夠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和個人技術創新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能監督約束企業和個人的盲目行為,盡可能減少技術創新失敗的主觀因素。第六,金融體系還能夠發揮控制和降低創新項目風險的作用。企業技術創新由于存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技術創新項目本身難度大、復雜性強,創新者又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使得技術創新項目整體上呈現出較高的風險。金融市場的發展,使投資者可以通過資產組合來分散這種風險,從而使他們能夠選擇更加專業化的技術項目進行投資。

三、完善金融系統對技術創新支持的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一方面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門應制定切實有效的金融政策,完善鼓勵技術創新的信貸政策和投融資政策,積極運用政策調節手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技術創新。鼓勵金融機構為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搭建多種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臺,政府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資金參與科技開發,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金融服務。

查看全文

開發中金融支持

加快開發西部,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引起了各級政府、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外投資者的廣泛重視和興趣。本文主要就金融如何支持西部開發問題談點粗淺看法。

一、開發西部的戰略原則

1、重點開發與綜合統籌相結合。對于開發西部的戰略安排,目前專家學者見仁見智,但一般都主張將重點放在江河綜合治理、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等方面。應該說,這些主張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開發西部必須重點考慮的。但持這些觀點的學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問題,缺乏統籌性。筆者認為,開發西部應進行系統規劃。

首先,在時間安排上應分階段進行。自80年代初開始,在特區理論和“梯級理論”兩個重要理論的支持下,我們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開發了東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伴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全球經濟的復蘇及較長時期的繁榮,東部地區的經濟從開發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時間。相比而言,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后,自然條件嚴酷,因而開發所需時間可能不會短于東部地區,也就是說不會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對于這二十年時間的安排,我們考慮至少應該用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交通、通訊、生態以及環保等建設;接著再用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進行資源開發,主要是資源本身的開發,同時做好生態與環保工作;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發展西部地區的加工工業,這種加工工業必須以西部的資源為依托,以提高產業關聯度為基礎。當然,這三個階段開發的內容雖然各有重點,但也不能截然分開。

其次,西部開發必須走綜合規劃、綜合開發之路。在中央提出開發西部的戰略構想后,西部各省區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列出了諸多開發項目。但冷靜觀察就會發現,在熱情的背后卻缺乏一個開發的整體構想和綜合規劃。而這正是目前西部開發中最需要的。之所以如此考慮,理由在于,一是考慮到該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在人們的意識中,西部地區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原材料,開發西部就是將這些能源、原材料開發出來,源源不斷地輸向中東部地區。如果按這種認識和思路開發西部,一旦將來西部地區的資源枯竭,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將面臨無法估計的困難。前蘇聯巴庫石油城的盛衰過程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鑒。二是考慮到戰略大循環因素。從戰略循環講,將來東部地區應該、也必定率先溶入國際大循環,即走兩頭在外的路(這一跡象已現端倪),至少部分依賴于外部,而廣大的西部地區則更容易走一頭在外之路。這樣,西部地區就不能只作為中東部地區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開發,必須從長遠著想,做好開發前的綜合發展規劃,走綜合開發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2、區域開發與整體帶動相結合。對于開發西部的主張,許多人認為不過是開發完東部后的又一區域開發戰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諸省區,所以,他們對西部開發不報什么熱情。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縱觀二十年的經濟發展,我國經濟增長主要經歷了兩個大的周期,第一個周期的復蘇期開始于1982年,第二個周期的復蘇期開始于1991年,每個周期大約10年左右時間。如果純粹從時間輪回過程分析這種周期,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的周期波動大約十年左右時間為一個周期。按這種時間周期分析,我國宏觀經濟在經過90年代末的幾年衰退后,應該在2001―2003年出現一個新的復蘇,開始一個新的周期。進一步講,以往兩個復蘇,都與當時國家宏觀經濟戰略中的兩次大規模開發有直接關系。眾所周知,80年代初我國實施了以開發深圳為龍頭的特區開發計劃,這是整個80年代經濟增長的基礎;90年代初國家又實施了海南開發(后來擱淺)與上海浦東開發計劃,這次開發(尤其是上海開發)成了整個90年代全國經濟繁榮的基點。因此,在宏觀經濟增長中除了常規增長的部分外,國家實施地區開發則是宏觀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初始推動力。

查看全文

農業保險支持鄉村振興研究

摘要:農業保險是農業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三明市是福建省最早試點開辦農業保險的地區之一,中國人保財險三明市分公司(下稱“三明人保”)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有關政策,緊密結合山區實際,積極開展水稻種植保險等一系列農業險試點,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增長。從2006年開展試點以來,三明市農業保險總體進展順利,但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例,提出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保險;發展路徑;鄉村振興

一、引言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振興關鍵之一是要解決農業風險保障問題,其中農業保險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穩定器”和“安全閥”,能有效分散和轉移農業風險。2018年以來,中央多次有關鄉村振興戰略的文件,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也印發了相關實施意見,對農業保險都提出了具體要求(詳見表1)。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下稱“中發〔2018〕1號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中發〔2019〕1號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下稱“《2018~2022戰略規劃》”)把農業保險列入“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明確了農業保險的制度屬性,提升了農業保險的政策地位。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201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要持續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2018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為572.65億元,同比增長19.54%;農險保額3.46萬億元,同比增長24.23%。雖然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較好地發揮了農業風險保障作用,但也存在政策協調機制不健全、財政補貼制度不夠完善、產品結構失衡等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保險功效的有效發揮。

二、三明市發展農業保險的必要性及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一)三明市發展農業保險的必要性。1.重要農業產區。三明位于福建中西北部,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75%以上,有8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商品糧基地,是福建省主要的農業產區、重要的糧經作物生產基地和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寧化、清流兩縣是福建省四大烤煙生產縣之一。2.重要林區。三明森林資源豐富,林木種類繁多,全市森林面積2641萬畝,森林覆蓋率76.8%,活立木蓄積量1.15億立方米(為全省的三分之一),毛竹儲量3.8億株,是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驗區、全國集體林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3.特色農業發展迅速。截至2019年末,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超過6000家,土地流轉面積81.5萬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4.3%。近年來,全市農業產業化持續推進,先后創建了建寧縣蓮子、永安市萵苣等12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持續推進五大產業、20條產業鏈發展。其中,建寧縣通心白蓮、清流縣鮮切花入選2018年度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4.轄內自然災害頻繁。三明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565~1795毫米,降雨集中且多為暴雨,容易引發山洪、泥石流和洪澇等自然災害,是全省自然災害多發且較為頻繁的地區。此外,三明地處閩江流域上游,許多村莊和城鎮坐落在河谷地帶或山坡,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損失往往較為嚴重。(二)農業保險發展現狀。1.從農險承保機構看,人保財險公司始終發揮著主力軍作用。三明人保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嘗試農業保險工作,當時主要經營森林、煙葉、水稻等農業保險業務,由于農業保險風險大,賠付率長期居高不下,導致保險規模逐年下降。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6年以來,在中央和福建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明人保農業保險業務開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雖然目前全市保險公司有30余家,但因農業保險風險高,大部分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意愿較低,僅中華聯合保險三明分公司2016年嘗試開辦煙葉種植保險、肉羊養殖保險等少數農險險種。2.從農險品種看,保障范圍不斷擴大。2006年以來,人保財險福建分公司在三明市先后試點開展森林火災、水稻種植、農村住房、能繁母豬、煙葉種植等農險險種。2013年《農業保險條例》正式實施后,三明人保又推出育肥豬、設施花卉、設施蛋雞養殖、肉兔養殖等一系列特色農險品種,逐步構筑了支持“三農”發展的風險保障體系。3.從農險擴面看,保險覆蓋率不斷提高。近年來,全市農業保險覆蓋率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的功能作用日益凸顯。其中,水稻、森林、煙葉、能繁母豬等主要農業險種實現轄區投保全覆蓋;農村住房保險由省政府為全省農房統一實施基礎保險;蔬菜種植保險、水稻制種保險、設施花卉保險等特色品種在主要產區展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末,全市實現農險保費總規模1.08億元,為農民提供了較好的風險保障。4.從政府支持看,農業保險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一是財政補貼比例增加,2006~2019年財政補貼占農業保險保費比例由50%左右提升至70%左右,有效促進了農業保險業務規模的拓展和參保率的提高;二是財政補貼覆蓋范圍從水稻、森林等主要品種逐步擴大至對特色農產品農業保險的補貼,有效促進了本地特色農業的發展;三是保費補貼結構逐步優化,從表2可看出,2016~2019年保費補貼結構中,中央和省兩級財政補貼占比分別達40.98%、42.49%,市、縣財政補貼僅占2%、14.5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