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15:48: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幼兒心理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心理教育及氣質培養綜述
幼兒心理教育和氣質的培養是當前幼兒心理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學前兒童生理和心理特征與學齡兒童有很大的區別。教師要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工作,培養其健全的人格,使其對社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一、什么是人的氣質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人格特征。氣質是兒童人格形成的基礎之一,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氣質在新生兒時期即有表現:如有的嬰兒安靜,有的好哭,這必然影響其父母或哺育者與嬰兒的互動關系,從而影響人格的形成。因此,判斷和培養良好的氣質,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幼兒教育中正確區分孩子的不同氣質并因材施教
1.氣質類型及特點關于兒童氣質的類型,目前研究比較認同的是凱根的劃分,他從抑制程度進行分類,將兒童氣質分為抑制型、非抑制型和自我保護型三種,這三種類型各具特點。(1)抑制型氣質:其特點是兒童在接近陌生的人或物時,表現出一種非常拘謹的神態。他不去主動接近陌生人,而是會看著陌生人,退回到家人身邊或某個角落中,表現出一種緊張和焦躁情緒。(2)非抑制型氣質:特點是兒童面對陌生的人和物時,不會有拘謹表現,而是會旁若無人地繼續自己手邊的活動,甚至能主動接近陌生人,大方地交流,表現得極為放松和自然。(3)自我保護型氣質:這種氣質類型的兒童是介于上面兩種之間的,他們在陌生人的面前不再表現出害羞,但是仍對陌生事物和環境存在防備或回避心理,內心多少會有一些緊張的因素存在,他們往往是通過不予理睬、逃避等方式來掩飾自己的緊張情緒。
2.不同氣質的兒童的教育方式(1)非抑制型氣質。就是外向型的兒童。一方面要繼續鼓勵他們多參加各種有益活動和與人溝通交流;另一方面要重視和加強他們在日常活動和規則方面的教育。(2)偏抑制型氣質。即性格內向的兒童,這類兒童多數比較敏感。因此,日常生活中教師或家長要通過表揚的手段,鼓勵他們主動和大膽參加活動,用一個眼神或動作為他們加油鼓勁,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3)自我保護型氣質。對于這一類兒童,教師和家長要格外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要鼓勵他們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保持和他們交流感受,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表達自己、健康成長。綜上所述,教師只有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和兒童的氣質特點所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兒童有個性地均衡發展。
幼兒健康心理教育論文
幼兒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與方法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新的世紀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個人具有關心他人、家庭、社會、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新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這意味著,跨世紀的新一代,不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質,更要具有一種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歲幼兒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個性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我園在幼兒健康心理與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我園幼兒健康心理與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為了把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落到實處,我們根據各年齡班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了幼兒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一)幼兒心理健康與人格教育的目標小班:1、關心周圍的人和事,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喜歡上幼兒園,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3、初步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既具有男性的堅強、勇敢,又具有女性的細心、溫柔的人格特質;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5、喜歡參加各項活動,用簡單的語言、動作、表情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中班:1、能積極愉快地主動參與集體性活動,敢于表現自我;2、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調節行為的能力;3、會簡單評價別人;4、做事有信心、能克服困難堅持完成;5、能當眾表演,不膽怯;6、有較強的求知欲;7、能充分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于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大班:1、能理解別人的情感,會主動關心別人,幫助有困難的同伴,愛護小朋友;2、樂于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定的責任感;3、遇到困難能主動想辦法去解決;4、喜歡參加各種活動,活動中樂觀、自信、友好、謙讓、合作、協商;5、能夠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分清好壞,克服缺點,有堅持性;6、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二)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內容1、培養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幼兒的個性、社會交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我意識的發展,是讓幼兒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使其正確認識自己,并能正確認識別人。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往往來源于教師對他的評價。因此,教師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認識和評價每個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讓幼兒在鼓勵中健康成長。教師要幫助個別幼兒克服膽小、自卑的心理,幫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另外,教師要尊重幼兒、相信幼兒,讓幼兒每時每刻都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自我認識。2、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幼兒的社會交往對他們的個性、社會性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注意為同年齡組的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與環境。每個班都創設計算區、美工區、語言區、建構區、表演區、科學區、娃娃家、商店、醫院、餐廳等多種區域。幼兒每天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進入各區進行自主活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禮貌待人、主動交往、友好協商、謙讓合作的技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從而提高幼兒對社會的認識。其次,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與環境。通過角色游戲、戶外體育游戲活動等形式,讓大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一起活動。活動中,增強了大班幼兒的責任感,培養了幼兒間的友誼,增進了相互了解,發展了幼兒的交往語言,從而達到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目的。3、培養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欲望。隨著幼兒獨立性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周圍,并對許多事物產生極大的好奇與興趣。教師有責任保持并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知識的欲望。為此,我們在各班創設了養殖角、種植角,以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們還購置了許角、種植角,以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們還購置了許多聲、光、電、熱等科學操作材料,創辦了科學游戲室,各班定期到科學游戲室活動。幼兒在科學游戲室接觸到了許多未知的領域,獲得了多種感性經驗,發展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4、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理能力,是形成幼兒獨立性人格的基礎。幼兒在“我要做”、“自己來”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增長經驗,克服困難,從而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把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納入常規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并在教育教學中加以鞏固,讓幼兒逐漸學習穿衣、吃飯、喝水、獨立入睡等生活自理技能,為將來立足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幼兒形成自信、自強、自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優秀人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求教師鼓勵幼兒多想、多做,并讓他們說出結果,鍛煉幼兒獨立完成任務、克服困難、主動交往的能力。5、培養幼兒具有“兩性化”人格特質。幼兒教育應當培養個性健康發展的人。性別差異心理學和性度心理學通過分析男性和女性身上的積極特質,發現同時具有“兩性”積極特質的人心理更健康。具有這種人格的人表現為既獨立又合作,既果斷又沉穩,既自信又謹慎。具有“兩性”化人格的人更能適應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們在小班,通過開展戶外體育游戲活動,培養女孩具有勇敢、堅強的男孩性格,在室內組織幼兒繞線團、娃娃家等培養男孩具有耐心、溫柔的女孩性格。使幼兒具備兩性中的優秀心理特質,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增進幼兒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其健康和諧的發展。二、我園實施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一)學理論、促觀念、變行為我們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學習有關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論,提高教師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組織搞心理科研的教師到北京等地參觀學習,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經驗,來指導具體的實踐活動。通過討論、學習、探索、實踐,教師的教育行為有了很大改變。她們把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做為工作的重點。日常教育教學中,她們努力改變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贏得孩子的歡心,用尊重獲得孩子的信任,用贊賞鼓勵孩子成功。看到孩子的進步,更加激發了教師們探索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決心。(二)將心理健康與人格教育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當中我們以幼兒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為導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蘊藏著許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時,就有一個責任心培養問題。每次活動前,教師都提出具體要求,有的孩子能夠把玩過的東西整整齊齊放回原處,但有的孩子還沒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這就要求教師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那些能夠整齊收好玩具的幼兒要及時表揚與鼓勵,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玩具的幼兒,做事要有始有終,要有責任心。再如,小班孩子剛來幼兒園時,有些內向的孩子不敢玩大型玩具,而那些外向的孩子能自由大膽地玩大型玩具。在戶外活動時,我們通過“學做解放軍”、“滾地雷”、“走獨木橋”的游戲,培養膽小幼兒大膽、勇敢、不怕困難的性格。因此,我們說,生活中處處有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還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融入教學活動中,根據幼兒的不同表現,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周教育目標和教學計劃,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三)組織專題研究活動,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為了把幼兒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落到實處,我們各年齡班進行了專題研究活動,如:在大班搞了“通過大帶小活動,培養大班幼兒的責任感”的實驗;在中班搞了“中班幼兒自我意識培養”的實驗;在小班搞了“兩性化人格培養初探”的實驗。這些實驗內容此略,均取得較好的效果。(四)家園密切配合,鞏固和發展幼兒健康心理家長是幼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動的開展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也不例外。首先,我們通過“愛心橋”園報,向家長宣傳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論、方法和重要性,讓家長對幼兒健康心理有一個初步認識。另外,我們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請專家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專題報告,使家長對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其次,各班開辦家園聯系欄。通過家長園地,向家長介紹近階段研究目標和群體、個體發展情況,前一階段課題進展情況和后一階段的打算;指導家長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家長接送孩子的間隙,與家長作簡短的交流、勾通,統一方法,爭取家長的配合。再次,我們通過“家長問卷”,了解幼兒在家的真實表現。小、中、大三個課題研究班,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家長問卷,根據收回問卷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并向家長反饋,讓家長做到心中有數,能夠在家有目的有計劃對幼兒進行配合教育。同時,我們組織教師,堅持每月一次的幼兒教育與衛生保健的咨詢活動,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向老師請教,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解答。通過教師與家長的面對面的探討,解決了許多問題,促進了幼兒健康心理的發展。例如:小班孩子剛入園時,有些孩子膽子特別小,不敢說話,不敢參加活動,吃飯時從不敢說回碗。家長在咨詢時,向老師請教教育孩子的方法,老師幫助家長分析孩子形成膽小內向性格的原因,并指導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伙伴,同時父母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教師方面,多關注膽小的孩子,以鼓勵表揚為主。通過家園的密切配合,這些孩子的進步非常顯著,他們現在不但能主動和同伴打招呼,并且積極參加班里的各項活動,回家后還主動說一些幼兒園的事情。另外,通過家訪活動,鞏固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師們根據本班幼兒心理方面的具體問題,制定出家訪計劃,她們利用業余時間對大多數幼兒進行家訪,了解幼兒在家的真實表現,指導家長教育幼兒的科學方法,使家長真正參與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家長們看到孩子們的點滴進步,深刻認識到了家庭與幼兒園配合教育的重要性。通過開展“幼兒健康心理及人格教育”,我園大班幼兒的責任感、自主性、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班幼兒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力明顯增強;小班幼兒的性格特征更接近于“兩性化”人格的積極特質。幼兒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也逐漸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幼兒教育加強心理教育研究
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多數在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方面,對孩子的人格培養和心理健康卻關注不夠。經過研究發現,3-6歲幼兒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個性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和他在幼兒時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質有很大關系。不僅如此,由于年齡特點,幼兒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具有認知能力,更談不上加以糾正和治療。這就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各方面對他們進行幫助。因此,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是非常必要的。
一、幼兒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
1.好動。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幾個方面。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或爬上爬下,離位走動,叫喊或講話,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體來說是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注意力渙散,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在課堂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發呆。自控能力差具體來說,表現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沖動,不考慮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險舉動及破壞行為。
2.焦慮。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于敏感、食欲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對陌生環境反應敏感,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并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顯得過分焦燥。
3.攻擊。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愛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癖,表現出攻擊性。
4.不良的人際關系。幼兒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系。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態。比如在不良的同伴關系中,幼兒總是與別的幼兒相互攻擊、猜疑、排斥、攀比或獨處,這樣容易產生任性霸道、粗暴妄為或怯懦孤獨、不合群等心理與行為問題。
幼兒心理教育路徑綜述
本文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針對幼兒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與實施,從而采取有效途徑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為人的一生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幼兒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沖突等導致的心理障礙及不適應行為。幼兒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說謊等;性格和情緒問題;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眨眼等;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
二、幼兒不良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癥狀與鑒別
(一)心理與行為表現不符合年齡特征年齡特征是一個年齡階段中心理發展的典型特征。如果幼兒的認知、言行舉止等心理行為表現基本符合他的年齡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某個年齡常見的、正常的行為到了另一個年齡階段仍然存在,則可能是行為異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二)心理與行為表現比較異常任何兒童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可能出現一些特殊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如行為有點古怪、易怒、膽小、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行為隨著年齡增長就會自然消失,不必太在意。但如果某種特殊行為長期保持,幾個月以后仍然這樣,就應特別關注了。
中班幼兒的心理教育措施
現代兒童觀認為: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整體”人,應尊重并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應最大限度地發展兒童的潛力;兒童具有主觀能動性,在發展過程中起著積極主動的作用;每個兒童都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發展,是培養創造性的前提。根據上述兒童觀,只有從兒童發展的實際出發,特別是把握心理發展的特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促進兒童更好地發展。筆者是擔任中班幼兒教育工作的教師,現就談談中班幼兒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以請教于領導和同行。
一、中班幼兒的心理特點
中班幼兒一般是4歲,4歲幼兒的心理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與發展:與3歲幼兒相比,4歲幼兒一切潛在的能力開始生氣勃勃地發展,表現出不懼怕、好交往、富有獨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靜又有吵鬧等新的特點。4歲幼兒可以說是閑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動以新的特征表現出來。歸納起來,4歲幼兒具有下列幾個顯著特征:
第一,活潑好動。4歲的幼兒明顯地比3歲的幼兒更加活潑好動。他們不僅身體長得更結實,動作能力更強,而且對周圍生活也熟悉了,積累了一定經驗。因而主意也多起來,所以更愛活動,活動起來很靈活,也能堅持較長時間。他們愛說、愛問、愛跑、愛動手、愛玩,對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順從聽話。
第二,具體形象思維。4歲的幼兒主要靠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思維活動,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典型的具體形象思維。4歲幼兒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常用物體、各種人、各種自然現象、周圍環境和曾去過的地方的表象。每當喚起這些表象時,就可以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果離開事物的表象或具體事物,就難以進行抽象思維活動。
第三,有意行為開始發展。3歲幼兒的行為多受情緒支配,4歲幼兒可以聽得進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聽懂一些道理,他們可以接受成人給的一些任務;有意性的增強還表現在4歲兒童游戲時已經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戲,有著簡單的角色分配,也可以發展游戲的情節;玩的時間也相對更長,有時連續幾天只玩一種游戲。在游戲中能抑制自己的行為,堅持游戲規則。有意性還開始表現在注意、記憶和想象等方面。
幼兒品德心理教育論文
兒童時期是心理衛生的黃金時期,其思維、個性、道德觀念的形成,感覺、知覺、注意、想象、記憶、情感、意志的發展,無不需要教師的密切注視和科學的教養。因此,教師應了解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衛生特點,做好幼兒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環境對于幼兒的影響至關重要。幼兒的社會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兒生活、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庭的結構和氣氛,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及言行,決定著幼兒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一般來說,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幼兒的態度、教育方式、方法、內容會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異。通常情況下,祖輩會在幼兒的飲食起居上關懷備至,父輩則在智力方面予以較多關注。在道德品質培養方面,祖、父輩也會因價值觀念、歷史觀念、文化素質、道德水準及判斷的差異而不同。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待兒童品德及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要協調一致,都要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出發點,使幼兒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長。家庭的氣氛也影響著幼兒,溫馨、和睦的家庭易養成幼兒謙和、友愛、禮貌自信的品格;吵鬧不休,婆媳不合,父母離異,等等,會導致幼兒孤獨,產生怨恨、猜疑、固執、粗魯等心理和攻擊性甚至違紀行為。
此外,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凡事不聞不問,只忙于自己進修、提職,或忙于發財、享樂,甚至為圖省事,從小就將孩子交給“電視機”,讓孩子在“電視機”旁長大。這樣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語言能力較低,親子關系疏遠,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緒上的障礙,出現恐懼、膽小等現象,嚴重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完善自己的個性心理品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
其次,幼兒園對幼兒道德品質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幼兒教育從功能上來說是一種環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兒園環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師和幼兒群體。
教師是幼兒園教育環境的核心,教師的待人接物,說話方式,行為舉止,穿著打扮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幼兒。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交往,被教師所影響,并按照教師的做法,學習限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方式。教師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質,向幼兒顯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為習慣,才能激發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時,教師要堅持正面教育,動之以情,以好雨潤物細無聲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潤幼兒天真無邪的心靈,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幼兒園中,集體生活對幼兒形成教育和影響是其最大的特點和優越性。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對待集體和他人的態度上往往表現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群體活動,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堅持“著眼高”(即從小培養幼兒愛祖國愛人民、將來為祖國作貢獻)、“起點低”(即教育從幼兒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創設幼兒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學內容)等原則,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及道德品質。
幼兒心理教育含義與實踐對策
教育模式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在這個陌生的知識領域里,很多知識點在關乎著我們這個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們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較之于西方要滯后,所以還存在著一個被了解、被認識、被接受、被重視的過程。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而幼兒心理健康在整個心理健康中更處于瀕臨遺忘的角落,大多數幼兒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十分重視,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卻考慮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僅是孩子智力的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素質。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兒心理健康的相關問題。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內涵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時,我們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簡單地說,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主要特征為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與愉快、行為協調統一、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適應能力。而“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與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與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系友好與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與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征的優劣,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長與對待未來的態度。
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廣博的知識、嫻熟的教育技藝,去培養學生,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此外,教師還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待學生,要和他們做知心朋友,用愛心去澆灌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得到安慰和滿足,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三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自我調節。從積極意義上看,理解父母的羅嗦、老師的批評,要懂得父母、老師的行為多是善意的,只是有時表達方式不對。要學會理解他們,多與他們溝通,敞開心扉,抱著寬容的態度去體諒他們,應多與同學談心、互幫互學,學會大度,并保持開朗的性格,以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同時,也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學會用科學思維、辨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去分析一切事物,達到客觀、全面地評價問題的目的。
要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把握自己,在看到自己優點的同時,也不能刻意地回避自己的缺點,要勇敢地面對缺點,并努力克服,還要客觀地評價他人,學習他人的長處,從而逐步塑造一個健康的自我。再次,要學會適應。學生應學會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適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育方式等,要能夠在不同的情況、場合下,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如當自己被同學誤解時,不要急躁,而應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癥狀所在,減少敵對情緒,以善意、誠心對待同學,最終換取同學的信任。中小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學校教育中客觀存在的一種顯示,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教師有信心,不懈地努力,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點,并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采取有效措施,把逆反心理的消極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中班幼兒的心理教育策略論文
現代兒童觀認為: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整體”人,應尊重并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應最大限度地發展兒童的潛力;兒童具有主觀能動性,在發展過程中起著積極主動的作用;每個兒童都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發展,是培養創造性的前提。根據上述兒童觀,只有從兒童發展的實際出發,特別是把握心理發展的特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促進兒童更好地發展。筆者是擔任中班幼兒教育工作的教師,現就談談中班幼兒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以請教于領導和同行。
一、中班幼兒的心理特點
中班幼兒一般是4歲,4歲幼兒的心理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與發展:與3歲幼兒相比,4歲幼兒一切潛在的能力開始生氣勃勃地發展,表現出不懼怕、好交往、富有獨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靜又有吵鬧等新的特點。4歲幼兒可以說是閑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動以新的特征表現出來。歸納起來,4歲幼兒具有下列幾個顯著特征:
第一,活潑好動。4歲的幼兒明顯地比3歲的幼兒更加活潑好動。他們不僅身體長得更結實,動作能力更強,而且對周圍生活也熟悉了,積累了一定經驗。因而主意也多起來,所以更愛活動,活動起來很靈活,也能堅持較長時間。他們愛說、愛問、愛跑、愛動手、愛玩,對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順從聽話。
第二,具體形象思維。4歲的幼兒主要靠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思維活動,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典型的具體形象思維。4歲幼兒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常用物體、各種人、各種自然現象、周圍環境和曾去過的地方的表象。每當喚起這些表象時,就可以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果離開事物的表象或具體事物,就難以進行抽象思維活動。
第三,有意行為開始發展。3歲幼兒的行為多受情緒支配,4歲幼兒可以聽得進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聽懂一些道理,他們可以接受成人給的一些任務;有意性的增強還表現在4歲兒童游戲時已經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戲,有著簡單的角色分配,也可以發展游戲的情節;玩的時間也相對更長,有時連續幾天只玩一種游戲。在游戲中能抑制自己的行為,堅持游戲規則。有意性還開始表現在注意、記憶和想象等方面。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
摘要: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幼兒園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基礎部分,更應該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三至六歲的幼兒正是個人道德情感和是非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加強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為幼兒的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幼教工作者應該將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和幼兒的發育成長相結合,發現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提高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幼兒園是一種學前教育機構,通常是對三至六歲的幼兒進行統一的德育和智育,讓幼兒的身體、智力、心理得到全方位的發展,不僅能夠讓幼兒學到簡單的知識,還可以讓幼兒從小就接觸集體生活,體會交朋友的樂趣,培養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園教育作為教學體制的基礎部分,對孩子的一生的發展都會起到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的身心成長和道德品格培養都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
(一)忽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學前教育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成為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肯定。就目前的幼兒園教育來說,對幼兒的智力開發和知識教育為主要工作,經常會忽視對幼兒的心理教育,認為幼兒年紀太小,不適合進行心理的教育,即使部分幼兒園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只是走形式,或僅僅對性格內向和存在行為問題的幼兒進行教育,然而事實證明,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幼兒來說非常重要,能幫助幼兒順利的度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銜接時期,并且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滲透策略
摘要:幼兒園屬于學前教育機構,主要針對三到六歲幼兒開展統一的德育、智育培養活動,為幼兒身體、智力、心理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幼兒教育是教學體制的基礎內容,影響著幼兒的發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有助于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文章主要分析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健康教學;滲透策略
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中,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持續增加,教育界越來越關注這一問題,但我國心理健康工作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幼兒園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1]。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總結了相應的滲透策略。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社會的長期發展中,幼兒教育已成為教育體系中的關鍵內容,現已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肯定。現階段,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幼兒智力開發和知識教育是其中的關鍵,幼兒教師極易忽視幼兒的心理教育,普遍認為幼兒年齡小,不適合心理教育,雖然很多幼兒園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逐漸成為一種形式,普遍針對性格內向、行為問題的幼兒進行教育,無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幼兒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二)幼兒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高。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中,幼兒園中的虐童事件越來越多,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與幼兒教師的自身素質息息相關[2]。目前,很多幼兒園認為幼兒課程是基礎知識,幼兒教師不具備專業教學水平也可以上崗,但幼兒教師既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又要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有效地開展幼兒教學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普遍是中專畢業,自身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教學過程中缺乏耐心,嚴重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三)幼兒心理教育內容形式單一。現階段,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普遍實行單一的教學形式,嚴重脫離了幼兒的實際活動,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并且,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局限于教學課堂中,缺乏對日常生活教學情境、游戲活動教學的重視,導致幼兒失去心理健康課程興趣,幼兒心理健康課程效率有所降低。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滲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