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14:30: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信用風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用風險測量
信用風險對于銀行、債券發行者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影響決策的因素。若某公司違約,則銀行和投資者都得不到預期的收益。現有多種方法可以對信用風險進行管理。但是,現有的這些方法并不能滿足對信用風險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對如何測量信用風險和信用風險對投資者、發行者和銀行的影響作了詳細說明。并對管理信用風險的傳統方法(如貸款出售、投資多樣化和資產證券化等)作了總結。
國際上,測量公司信用風險指標中最為常用的是該公司的信用評級。這個指標簡單并易于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對企業的信用評級即被廣為公認。該公司利用被評級公司的財務和歷史情況分析,對公司信用進行從aaa到ccc信用等級的劃分。aaa為信用等級最高,最不可能違約。ccc為信用等級最低,很可能違約。另外一個對信用風險度量的更為定量的指標是信用風險的貼水。信用風險的貼水不同于公司償債的利率和無違約風險的債券的利率(如美國長期國債)。
信用風險的貼水為債權人(或投資的金融機構)因為違約發生的可能性對放出的貸款(或對投資的債券)要求的額外補償。對于一個需要利用發行債券籌資的公司來說,隨著該公司信用風險的增加,投資者或投資的金融機構所要求的信用風險貼水也就更高。某種級別債券的風險貼水是該類債券的平均利率減去十年期長期國債利率(無風險利率)。信用評級與信用風險貼水有很強的關聯。公司的信用評級越高,則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風險貼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評級的降低,則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越高,則在高風險的情況下,投資者或金融機構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風險貼水越高,則公司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資成本。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級別的債券,在不同的時間段里籌資所要求的風險貼水也不同。是依據無風險利率和該類債券平均利率的變化而確定的。
信用風險評級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的銀行業進行信用風險評級,雖然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后發優勢”,但是絕對不是簡單的“直接拿來”。信用風險的內部評級工作需要根植于內部數據,開發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評級模型。本文從銀行內部評級的角度,對信用風險評級的若干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適當的處理方式。
關鍵詞:信用評級風險防范議題
一、引言
新巴塞爾協議的核心內容是內部評級,包括了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市場風險由于數據都來之外部資本市場,而且方法成熟,需要我們自行研究的較少;操作風險的計量方法還不夠成熟;信用風險,雖然方法成熟,但是需要使用內部數據,從而更多的需要我們自行開發研究,而且對于中國的銀行業,傳統的信貸業務仍是比重最大的業務,所以信用風險評級是目前我國銀行研究的重點,也是內部評級的突破口。
信用風險評級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從已有信用表現的歷史數據中提煉信息,得到客戶屬性和行為變量與客戶違約概率之間的函數關系,從而來預測未來的客戶信用狀況。這種函數關系,是廣義上的對應關系,并不一定存在顯式的表達。
盡管信用風險計量有很多領域還處于研究階段,不過信用風險評級發展較早,從1968年奧爾特曼(Altman)引入的Z-score模型開始,到現在的logistic模型、機器學習等方法,在發達國家,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信用風險評級都已經相當的成熟。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直接搬來使用呢?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模型,方法的選擇固然重要,但是好的方法并不一定對應好的結果,實際上模型表現更多的決定于問題本身情況和問題解決的處理細節。我國的銀行業進行信用風險評級,雖然在技術上的有一定的“后發優勢”,但是絕對不是簡單的“直接拿來”。信用風險的內部評級工作需要根植于內部數據,來開發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評級模型。本文從銀行內部評級的角度,對信用風險評級的若干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適當的處理方式。
信用風險管理應用論文
摘要信用風險是銀行貸款或投資債券中發生的借款者違約的風險。本文在分析信用風險的產生原因和影響對象之后,總結了傳統的信用風險的管理方法。然后,本文系統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分類及其應用,并對信用衍生工具的監管問題和管理中國市場中的信用風險做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信用風險衍生金融工具信用衍生工具
1引言
信用風險(CreditRisk)是銀行貸款或投資債券中發生的一種風險,也即為借款者違約的風險。在過去的數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風險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發展迅速。適當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減少投資者的信用風險。業內人士估計,信用衍生市場發展不過數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億美元的交易量。
本文系統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分類應用。第一部分總結了如何測量信用風險,影響信用風險的各種因素及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第二部分介紹了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用風險。第三部分對信用衍生工具產生的相應的風險的和其監管問題作了初步探討。第四部分對中國銀行業應用信用衍生工具思想管理信用風險的初步設想,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總結。
2信用風險的測量與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
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分析
摘要:供應鏈金融是促進金融供給側改革、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途徑,同時伴隨著不同于傳統金融業務的信用風險,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為此,本文分析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包括系統性風險特征突出、風險傳導性特征明顯、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道德風險擴散性突出等;基于系統論提出六要素系統分析框架:系統性風險要素、電子商務環境、核心企業、融資企業、供應鏈關系以及融資資產風險屬性,并進一步提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控對策。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中小微企業;風險管控;商業銀行
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主要特征
供應鏈將初級生產、經濟再生產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緊密串聯為一體,因其運行管理的復雜性,導致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表現出自身獨有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統性風險特征突出。系統性風險的典型特征是單個主體難以通過風險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或分散其風險,具有突發性明顯、擴散性強和破壞性大等特點。對于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而言,系統性風險特征尤為突出。在供應鏈初級生產環節,易于受自然災害或經濟環境影響,導致某一區域初級供應商集中大面積的損失,所形成的風險可能迅速通過供應鏈關系傳導、擴散,形成整個供應鏈金融系統信用風險;而發生在再生產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風險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日本高田公司安全氣囊質量丑聞等,誘發了整個供應鏈危機,并擴散至整個產業,形成了影響空前的全局性危害,從供應鏈金融視角分析,反映供應鏈金融突出的系統性信用風險特征。二是風險傳導性特征明顯。由于供應鏈金融是以供應鏈為依托的多主體參與的系統性經濟行為,各參與主體之間存在相互依賴和動態關聯關系,任何一個參與主體發生信用風險,都會沿著供應鏈傳導擴散。上游中小微企業出現信用風險,會通過價格、供應關系等逐級傳導給下游企業;下游企業發生的信用風險事件,將影響供應鏈上資金的正常流動,從而對整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形成影響;而如果核心企業出現信用風險,對整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影響將更為嚴重,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危機,造成供應鏈金融系統信用風險發生。此外,作為供應鏈的重要中介性參與主體,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金融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作功能,信用風險也可能通過物流系統波及整個供應鏈金融。三是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中小企業信用風險過高的直接原因,金融機構依托于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的掌握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信用融資服務,但現實中核心企業對中小企業信息的掌握并不全面,多限于表面的交易信息,難于獲取反映中小企業信用狀況的內部管理、財務能力、真實競爭力以及歷史信用記錄等全面信用信息。或者即便能夠獲得相關信息,也無法甄別其真偽。這當然與中小微企業的基礎素質有直接關系,但也與信息網絡技術在本地區、產業、企業間發展不均衡密切相關,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管理中的信息網絡技術應用比較滯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供應鏈金融信用信息的共享和管理協同。四是道德風險擴散性突出。道德風險一般指在信息不對稱情形下交易相關方為獲取不當得利、避免責任而發生逆向選擇行為導致的違約風險。一方面,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經營主體經營規范性、持續性較差,很容易在經營過程中做出主觀逆向選擇,引發道德風險并沿著供應鏈進一步放大,形成供應鏈金融系統性信用風險;另一方面,中小微經營實體受內外部環境制約,抗風險能力偏弱,當遭受外在風險侵襲時,部分經營主體會發生被動道德風險,并引發其它經營者效仿,導致道德風險橫向擴散,從而誘發供應鏈金融整體信用風險。
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系統框架與因素分析
根據系統發展觀,風險的形成動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風險主體自身及其行為因素,能夠自我控制;而外因是風險主體難以準確預知或控制的不確定因素。進一步的,從參與主體的視角分析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信用風險主體(供應鏈核心企業、融資企業)、直接載體(融資資產)以及一定時期內形成的供應鏈關系等共同構成了影響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內在動因;而其所處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以及信息技術環境(行業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構成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形成的外在動因。基于此,結合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分析,提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系統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一)系統性風險因素。系統性風險是一種由整體環境因素所導致的不可分散風險,可能由單一風險事件誘發、因主體之間關聯關系而引發破壞性擴散效應,對整個系統產生巨大的、全局性的沖擊。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等外在系統性風險因素,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產生至關重要影響。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經常對涉及第一產業的供應鏈上游企業造成不可抗力的危害,導致供應鏈供求關系的劇烈變化、成本大幅波動,甚至引發整個供應鏈無法預控的重大風險;國際政治環境惡化導致國際貿易摩擦頻發,宏觀經濟波動以及產業政策調整等,可能導致某一產業鏈失去競爭優勢,誘發供應鏈金融系統性信用風險。(二)電子商務環境因素。近年來電子商務在我國迅速發展,但行業應用水平不夠均衡,主要反映在供應鏈金融各參與主體所處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環境,包括信息共享程度、網絡協同處理能力和信息化應用水平等方面。信息共享程度反映了供應鏈金融各利益相關方是否能夠通過電子商務協同平臺實現對信用信息的共享,它影響到各方能否及時、客觀、全面掌握相關信用狀況,進而制定和采取相應信用風險應對措施;網絡協同處理能力主要指供應鏈金融各主體通過電子商務技術實現業務協同處理的能力,對提升信用風險管控效率、高效處理信用風險事件、緩釋信用風險后果影響十分關鍵;信息化應用水平是指以ERP系統為代表的信息化應用,是否提供了適用于供應鏈管理需要的信息化手段,反映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是否具備現代化管理基礎。(三)核心企業信用風險因素。核心企業信用風險被認為是整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震中”,源自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極易通過供應鏈關系傳導至上下游企業,進而導致整個供應鏈乃至產業鏈金融信用風險放大,甚至誘發危機產生。從相關理論研究和業界實踐來看,將其作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關鍵內在要素,一般考察其所處行業地位、產品優勢、基礎素質、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信用級別因素。當然,以上因素并非孤立分散的反映核心企業信用風險狀況,而是構成系統性的有機整體,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估,才能更為全面、準確地把握其信用風險。(四)融資企業信用風險因素。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被認為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震源”,通常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產生的源頭,通過供應鏈得以傳導放大,形成整體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關于供應鏈金融融資企業信用風險分析,理論研究和業界實踐一般是在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因素的基礎上,融入融資企業供應鏈相關因素,可歸納為企業基礎素質、融資企業地位、產品競爭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發展(成長)能力、信用狀況等方面。同樣,以上方面從不同維度反映了影響融資企業信用風險的因素,割裂的關注某一方面都是有失偏頗的,需要系統性進行綜合評判。(五)供應鏈關系因素。供應鏈關系是供應鏈各方一定時期內在信息共享、風險分擔基礎上形成實現共贏發展的合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事件發生概率和處置后果。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來看,供應鏈關系主要體現在反映供應鏈相對競爭地位的供應鏈競爭力、由供應鏈各方之間約束關系(如長期合作契約)決定的關系強度、綜合反映供應鏈上合作各方深層次潛在關系的關系質量、合作時間以及合作頻率等方面,以上因素從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傳導路徑的角度,反映了影響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演化發展的內在動因。(六)融資資產風險屬性融資資產風險屬性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規避、緩釋乃至違約損失產生直接影響。考察融資資產風險屬性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在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研究中,學界與業界基本上都考慮了此因素,但不同行業融資資產風險屬性對其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如在農業供應鏈金融與汽車制造業供應鏈金融中的融資資產質押風險判然不同。一般的,通過考察資產價格穩定性、融資資產保質性和資產變現能力等因素,綜合評價融資資產對債務的保障風險。
金融危機視野下商行信用風險缺陷
2007年4月,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并由房地產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進而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此次危機是由債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引發的,但其基礎卻是美國的次級住房按揭貸款,導火索和根源都是貸款基礎資產的風險集中爆發,歸結起來就是忽視了信用風險管理。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為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敲響了警鐘。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針對我國商業銀行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風險度量方法和管理技術,逐步完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是當前我國銀行界和學術界需要共同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信用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信貸管理機制不完善
信貸管理機制及其完善程度與信用風險息息相關。然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內部的貸款審查制度還不夠完善,信貸管理機制設計仍然存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信貸人員進行貸款審查時仍然以主觀經驗判斷為主,隨意性較大,不論是貸前調查、貸時審查還是貸后檢查都缺少科學而完整的客觀評價。并且在貸款發放以后,銀行就很少檢查、監督企業對貸款資金的使用狀況。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檢查,資金的安全性很難得到保障,這種只“放”不“問”的做法必然導致逾期、呆滯、呆賬貸款的增多。
(二)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
在具體的借貸活動中,銀行和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通常情況下,企業作為資金使用者,在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決策之前,對于自身生產經營狀況、盈利能力和內控機制等方面都相當熟悉,處于信息上的優勢地位;而商業銀行卻只能通過財務報表了解到一些表面信息,很難掌握企業經營面臨的競爭和風險、領導者的素質、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等,由此導致其處于信息上的劣勢地位。信息不對稱使得商業銀行很難對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做出確切可靠的判斷,面對不同風險的借款者,商業銀行只能根據平均的風險狀況來確定貸款利率。不難想象,對于低風險企業來說,它會因借貸成本高于其預期水平而撤離信貸市場,對于高風險企業來說,它會愿意支付高利率并努力爭取銀行貸款。由此產生了逆向選擇效應,使商業銀行貸款的平均風險上升。
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的來源探索
摘要:作為交換經濟風險的特殊契約,運用不當的金融衍生產品極可能導致信用風險的形成。本文從分析金融衍生產品運行機理出發,創造性地探討了其信用風險的內在根源和外部成因。
關鍵詞: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內在根源外部成因
事實上,作為虛擬資本的特有形式,金融衍生產品是用來交換經濟風險的一類特殊契約,其信用風險與身俱來。金融衍生產品運用不當,可能導致新信用風險的集中和突發,甚至引發骨牌效應。所以,只有深刻理解金融衍生產品的運行機制,才能認識到其信用風險的內在根源;只有全面分析金融衍生產品的契約性,才能了解到其信用風險的外在成因。這兩者其實是從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來闡述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的來源。
1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形成的內在根源
1.1金融衍生產品運行機制分析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fictitiouscapital)是信用制度和貨幣資本化的產物。虛擬資本與信用(基本形式包括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制度密切聯系。“商品不是為取得貨幣而賣,而是為取得定期支付的憑據而賣”,而這種支付憑據作為商業信用的工具即商業貨幣進入流通,它已包含虛擬資本的成分。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出現了銀行信用和銀行券。在無黃金保證作為準備金時發行的銀行券所追加資本,具有虛擬經濟資本形式。“真正的信用貨幣不是以貨幣流通(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國家紙幣)為基礎,而是以匯票流通為基礎。”虛擬資本是商業和銀行信用過度膨脹,伴隨貨幣資本化的過程而出現的,虛擬資本是“生息的證券”,是生息資本的派生形式。這樣,“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做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復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做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入,這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
企業營銷信用風險及防范論文
摘要:中小企業營銷過程中信用風險的存在,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本文對中小企業營銷信用風險的內涵進行了探討,并深入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營銷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然后就營銷信用風險的預警和防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營銷信用風險;應收賬款
對中小企業而言,機遇和風險是一對孿生兄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存在沒有風險的市場商機,企業的營銷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和回避風險,企業應在抓住市場商機的同時盡可能地把握營銷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減少風險發生所造成的損失。因此對中小企業營銷過程中的信用風險的表現形式及其產生的原因和信用風險的規避及防范對策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將會對我國中小企業營銷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一、營銷信用及風險的產生
信用這一概念涵義非常廣泛,從經濟層面理解,信用是“在一段限定的時間內獲得一筆收入的預期”,信用風險則是指因為對方違約使得這個預期沒有實現而給債權人帶來的可能損失。若放入營銷過程中來定義,信用便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礎上,在暫不支付貨款的情況下就可以獲取商品或服務的一種能力,信用風險則是授信企業沒有按期收回因賒銷而產生的應收賬款,或者完全不能收回貨款而產生壞賬的風險[1]。
企業銷售渠道中的每一個交易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①選擇客戶;②談判;③簽約;④交貨;⑤收取貨款。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企業以信用為基礎,通過信用手段將貨物賣出去,如果不能及時收回貨款從而引發的營銷風險即為營銷信用風險。這五個階段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的疏忽都有可能產生營銷信用風險。據統計,在全部拖欠案件調研中,大約70%直接產生于貨物發出之前的各個業務環節,如對客戶不了解,或結算方式、信用條件選擇不當;大約35%的拖欠案件是由于從貨物發出之后直到貨款到期日之前這段時間,對應收賬款缺少嚴密的追蹤和控制;約有41%的案件是在拖欠發生之后,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2]。信用交易手段有一下幾種常見的方式:(1)賒銷,又稱為信用銷售,是一種“先給貨,后收款”的銷售方式,即允許客戶在拿到貨物后的一定期限內支付貨款。賒銷是國內供貨商,特別是小型供貨商常用的銷售政策,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信用交易方式,它以貨款的大小遍及各種大小交易中。(2)分期付款,是交易雙方簽訂分期付款協議,買方接收貨物后,分若干批次付清貨款,每次交付貨款的日期和金額均事先在協議中寫明。(3)延期付款,即顧客可以對所購產品在一定時間內交付款項。其與分期付款不同的是,延期付款一般只是一次性,在規定的時間里一次付清。延期付款可以暫時緩解顧客的經濟狀況,使顧客有充足的籌款時間,可以吸引那些對產品有期待,但又一時缺乏支付能力的顧客。這些信用交易手段的共同優勢都是有利于增加銷售量,滿足客戶的需求,但與此同時也造成資金成本、壞賬損失等費用的增加,甚至面臨難以收回貨款的風險。
信用風險管理與信用衍生產品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信用風險管理的傳統方法和度量手段及影響,然后指出其不足之處,并引出信用衍生產品。信用衍生產品主要通過將信用風險從其他風險中剝離出來,轉嫁其他機構以達到降低自身的風險的暴露水平,然后再系統地分析各種主要的信用衍生產品的基本原理之上,分析了利用信用衍生產品管理信用風險并說明了意義所在,最后對如何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應用它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信用衍生產品
一、引言
近些年,無論從微觀層面還是宏觀層面上在金融業和銀行業所出現的一系列事件暴露出的問題,使得我們將風險管理提上了議事日程。像上個世紀90年代的巴林銀行倒閉以及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這些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教授曾經說,資金的時間價值、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是現代金融理論的三大支柱。可見,風險管理在現代金融理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信用風險是金融風險之一,就是因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本付息而給貸款人造成損失所產生的風險,它代表債權人承受損失潛在可能性。而在傳統意義上,只有當違約實際發生時,這種損失才會發生。所以,它又稱為違約風險。在互換中,信用風險由二個構成部分,即期風險----代表頭寸的即期逐日盯市價值,以及潛在風險----代表頭寸的逐日盯市價值的未來變化。與金融風險之一的市場風險相比,信用風險有其自身特點。(1)其概率分布偏離正態,具有自然偏斜和肥尾的收益。(2)具有很明顯的非系統性風險特征。(3)具有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現象。(4)其衡量比市場風險困難的多。信用風險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對其管理的困難性。因此有著不同于市場風險管理的性質與特點,并隨著整個風險管理領域的迅速發展而不斷變化。隨之,信用衍生產品應運而生,它的出現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了一種更系統化的評估和轉移信用風險的方法,從而給它們帶來更多潛在收益。正如《歐洲貨幣》寫道:“信用衍生產品的潛在用途如此廣泛,它在規模和地位上最終將超過所有其它的衍生產品。”ISDA給它的定義為一種使信用風險從其它風險類型中分離出來的各種工具和技術的統稱。它的主要形式有:總收益互換,信用違約互換,信用聯系票據和信用差價期權等。信用衍生產品的產生為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帶來了新工具,因而對金融風險管理有重要意義。
Sanjiv(1995)詳細介紹了信用衍生產品,Masters(1998)介紹信用衍生產品以及信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國內的一些學者如(吳建民,2003)和(劉宏峰楊曉光,2004)等都曾對信用衍生產品作過介紹,田玲(2002)則不但介紹了信用衍生產品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作用并以德國為例對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狀況作了分析。另外,陳忠陽(2001)在他的書中以金融風險分析和管理的總體視角對信用風險管理與衡量作了介紹。
外貿客戶信用風險管理論文
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特征
下面筆者結合美國鄧白氏公司中國代表對我國外貿企業大量逾期應收賬款問題的調查報告數據,對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特征進行結構分析,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現狀。
從來源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的來源以海外華人公司為主。從我國國際貿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質看,我國的外貿信用風險主要是由海外華人客戶帶來的。筆者認為這些為數不多的海外華人,包括港、澳、臺地區的華人以及少數原籍中國大陸后來移居海外的華人具有與中國同族同種和語言相通的優勢,他們對中國的國內經濟環境比較熟悉,了解到我國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著各種法律、管理漏洞,外貿企業內部的信用風險防范意識和信用風險管理能力薄弱。同時他們又抓住我國部分外貿企業領導存在著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態,使得部分海外華人進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國外貿企業貨款,或詐騙屢屢得手,詐騙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國進口商。
從起因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的直接起因以惡意欺詐為主。具體結構為:有意欺詐的拖欠款占60%;產品質量、數量或交貨期有爭議的占25%;屬于我方外貿企業交易嚴重失當及管理失誤的占15%;交易人員私下默契臺底交易占2.5%;其他性質占2.5%。我國對外貿易的過半貨款拖欠是由客戶的惡意欺詐引起,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諸如產品質量或貨期等貿易糾紛引起。
從外貿企業性質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導致的國際拖欠所涉及的企業以國內的全資中資企業為主體。具體結構為:80%來自國內的企業,其中的50%為國有外貿企業,30%為私營外貿企業;另外20%來自三資企業。從企業結構中,我們可以明顯了解到我國外資外貿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意識和水平相對要優于中資的外貿企業。
從客戶新舊特征看,過半數的國際貨款拖欠由老客戶造成。根據鄧白氏國際(上海)信息咨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國398件國際應收賬款追討案件的統計顯示,其中的200個案件是由老客戶產生的,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國際貨款拖欠主要由資信不良的新客戶造成。
論外貿客戶信用風險防范
【內容提要】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出口的進一步加快發展,外貿客戶信用風險問題日益凸顯。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債務拖欠等問題已成為外貿企業發展的瓶頸。本文首先對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特征進行結構分析,然后剖析其成因,進而從新的視角為我國外貿企業防范客戶信用風險提出對策建議。關鍵詞: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應收賬款“外包”
論文分類
國際經濟國際貿易行業經濟新經濟學中國經濟國債研究發展戰略稅收理論稅務研討財政稅收財政政策財稅法規財政研究金融研究證券金融證券投資債務市場地方戰略銀行管理公司研究經濟學理論保險學西方經濟經濟貿易保險信托計量經濟財務分析期貨市場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出口的進一步加快發展,外貿客戶信用風險問題日益凸顯。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債務拖欠等問題已成為外貿企業發展的瓶頸。本文首先對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特征進行結構分析,然后剖析其成因,進而從新的視角為我國外貿企業防范客戶信用風險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應收賬款“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