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8:42: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視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黨建設的新視角思考
黨員主體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基本問題。中國共產黨對黨員主體地位的鮮明提出與鄭重確立,進一步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追求的價值目標,為推進執政黨建設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提供了新視角,開辟了新空間。
確立黨員主體地位的重大意義
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首次明確地提出黨員主體地位問題。他指出,“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始終抓住黨員隊伍這個主體,充分依靠全黨同志共同努力”。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這具有重大的意義。
確立黨員主體地位,堅持和遵循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馬克思、恩格斯在創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時就提出,這個組織不是少數政客或政治家為少數人謀取利益的政治團體,而是絕大多數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先進政治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所規定的政黨組織原則與組織制度,表達了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比如,《章程》規定同盟的各級組織和領導人都由定期選舉產生,選舉者可以隨時撤換領導人員;所有盟員一律平等,盟內一切事務都由盟員或通過代表來處理;代表大會是全盟的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中央委員會是全盟的權力執行機關,向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同盟各支部要經常開會討論工作,有關重大問題要提交全體盟員討論等。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黨員是黨內權力的終極所有者,各級領導機關及其領導者的權力來源于黨員,他們與黨員之間形成的是地位上的平等關系、權力上的授受關系。這一關系決定了黨員是黨的主人,是黨內生活的主體,對黨的建設與發展具有能動性作用和決定性力量。由此判定,黨員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重要原則,確立黨員的主體地位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價值取向的堅持與遵循。
確立黨員主體地位,是對黨內民主建設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提升。從理論上講,黨內民主的實質,就是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全體黨員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決定和管理黨內事務的制度。如同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一樣,黨員是黨的主人,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當家作主,黨內一切權力屬于黨員。體現黨內民主的諸多原則,如平等原則、公開原則、討論原則、選舉原則、多數決定原則以及監督原則等,也都是圍繞黨員在黨內的主體地位而確立的。因此,黨員是黨內民主的主體。從主體地位出發,黨員民主權利的運用、保障和實現是黨內民主得以發展、體現的首要和根本。發展黨內民主,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體現并確保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主體地位,使黨員應當享有的民主權利能夠得到充分的實現和保障。從實踐上看,如果沒有對黨員主體地位的貫徹落實,黨內民主建設勢必受到制約,難以向縱深發展。推進黨內民主建設,重點在于確立黨員主體地位,并由此出發,健全和完善充分體現黨員主體地位的黨內民主機制,進而突破“瓶頸”。黨員主體地位的確立,使推動黨內民主的主導力量發生了重要的轉換,即黨員是黨內民主的主體,黨內民主的發展程度不僅取決于黨的領導干部的主觀自覺與實踐推動,更取決于廣大黨員對黨內民主的認知水平與切實參與程度。同時,黨員主體地位的確立,也為解決黨內民主實踐中長期存在、反復出現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確立黨員主體地位,為保持黨的先進性提供了內在動力支撐。黨的先進性同黨員的先進性緊密相聯。黨員的先進性受黨的先進性決定和影響,黨的先進性也依賴于黨員的先進性構成和維系,通過黨員的思想意識、工作態度、政治心理、實踐行為等表現出來。在這種關系下,黨員能否始終保持先進性,不僅取決于政黨先進屬性的堅持與發展,更取決于自身對先進屬性的積極認同與能動追求。而這種積極性能動性源于黨員主體地位的確立及主體作用的發揮。對于黨員而言,只有真正意識并感受到自己是黨的主人、黨的事業及黨的建設的主體,才能真心關心黨的事業,把黨的命運同自身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自覺自愿地把黨的事業作為自己的事業,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黨的事業發展,從中煥發出不盡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對于黨組織而言,只有充分尊重和體現黨員的主體地位,切實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才能激發廣大黨員的主人翁意識,才能實際發揮廣大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保證黨的生機與活力。如果黨員在黨內的主體地位不能確立,黨員對黨的事業很難產生積極的熱情和努力,對黨組織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很容易喪失,黨的生機和活力勢必缺乏堅實的基礎和長久的動力。確立黨員的主體地位,無疑為黨保持先進性提供了內在自覺的力量,有助于黨員增強主體意識,發揮主體作用,積極能動地推進和保障黨的健康發展。
黨群關系的新視角
黨群關系指的是黨與群眾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具體表現為黨與群眾之間聯系和連接的方式。在執政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群關系所面臨的客觀環境、任務等和過去相比確有很大不同。這些變化,要求我們以新的視角看待黨群關系問題。
從執政黨的視角看,中國共產黨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方位,即“兩個根本性轉變”,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執政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的標志,也使我們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表現為如何提高執政能力,用手中的權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以及如何防止權力對黨的侵蝕。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也要求我們正確處理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同市場經濟多元化要求的關系。黨既要具備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又要具備協調利益、整合社會,進而鞏固群眾基礎的本領。這是一個非常繁重的任務和歷史課題。更重要的,黨在執政過程中還有一個如何防止權力延伸到市場經濟資源的競爭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敗的問題,這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從人民群眾的視角看,人民群眾自身和利益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的群眾,既非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時的群眾,也不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群眾。群眾的獨立性、民主意識都比過去大大增強了。更為需要注意的是,群眾的階層分化明顯。除工人、農民外,還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對于執政黨來說,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應該正確反映并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會最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是黨群關系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也是影響今天黨群關系的主要問題。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協調問題。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但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市場經濟越發展,這一現象表現得越明顯。執政黨的功能就是進行利益協調,也就是進行利益結構的調整。
從干群關系的視角看,執政條件下的干群關系有了新的特點。很大程度上,群眾對黨群關系的認識,不是根據其理論,而是根據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的表現加以判斷。在這方面,存在于少數黨員干部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嚴重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如果從政治學的意義上講,黨的作風和腐敗是兩個范疇的問題。黨的作風是黨的性質的外部表現,而腐敗的實質是權力的濫用。但在實踐中,作風和腐敗又是聯系在一起的問題,濫用權力本身就是作風不正的表現。歷史和現實一再告訴我們,執政黨不注重作風建設,聽任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就會損害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甚至失去民心,喪失政權。
以往在密切黨群關系方面,我們也想了很多辦法,特別是在如何繼承傳統發揚優良作風上想了很多辦法,這無疑也是必要的。但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黨群關系指的是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但它實際上反映的是黨同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因此,所謂密切黨群關系,也就是要正確處理好黨同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新的歷史條件下,除了強調作風建設外,更要圍繞著權力的運行和對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構筑一個能夠互動起來的黨群關系模式。
一是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積極穩妥地推進選舉制度的改革。雖然不能把選舉看成規范黨群關系的唯一途徑,但這項權利的有效運用,將強化人民群眾的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從而有效地維系執政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黨群關系。
貨幣政策操作框架新視角探討
摘要: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以及后金融危機時代,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借鑒傳統貨幣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一個容納通常態、危機態與過渡態三個不同經濟狀態的全新貨幣經濟邏輯認識框架——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以期對當前貨幣經濟理論體系有所改進與完善,為人們對貨幣經濟理論的再認識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經濟狀態三角;貨幣政策三角;經濟新常態
1新框架的提出
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成型于2007年次貸危機之前,危機的爆發在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損害的同時,也引發了對理論和政策本身的反思。基于傳統基礎理論體系,借鑒美國次貸危機與我國經濟新常態兩個典型案例引發的諸多思考,本文將提出一個包容性的貨幣經濟理論新框架,文中將其命名為“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的提出并不是對傳統貨幣經濟理論的否定或批判,而是從一個更廣闊的層面對危機前傳統理論與其危機后新發展的一個新的認識框架和視角。該框架的提出在方法論上主要源于全分類的思想。如同濾波技術將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全分類為不同幅度的周期與趨勢因素組合。本文借鑒復雜系統的有關概念將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全分類為包含通常態、危機態與過渡態的經濟狀態三角,其中危機態相當于復雜系統中的極端狀態,過渡態相當于復雜系統的臨界狀態(或稱奇點狀態),通常態則相當于復雜系統除極端狀態與臨界狀態之外的其他狀態。為了進一步突出危機態與過渡態在新框架中的特殊性,本文將二者統稱為“非常態”。“非常態”的概念較早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提出,他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中蘊含周期性等非常態屬性,只有更好地理解當前經濟增速顯著降低的邏輯,才有助于真正把“穩增長”與“調失衡”政策結合起來。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明的觀點類似,認為中國的新常態也是一種過渡態。此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唐文進等人對次貸危機期間的非常態貨幣政策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對中國政策運用的啟示。本文對上述概念與研究進行了融合與發展,將危機態與過渡態兩種非常態與通常態共同納入一個全新的貨幣經濟基礎框架和視角。當然本文對非常態僅給出了一個稱謂性的定義,其正式定義尚需更多的研究者共同探討。下面將對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的含義進行分析。
2非常態與經濟狀態三角
傳統上,一國的經濟狀態或經濟周期可以分為擴張與收縮兩種不同類型,此種劃分雖然對經濟系統運行的認識具有基礎性的指導作用,但其對實際經濟狀態的刻畫過于簡單,對貨幣政策的操作也不具備進一步的指示性。在此基礎上,伯南克等人對此二維劃分框架進行了調整,將大蕭條代表的危機態置于整個經濟研究框架的突出位置。實際上,伯南克的經濟研究框架也是二維模式的,二維的一端是大蕭條式的危機狀態,另一端是傳統的幅度較淺的衰退與擴張狀態。伯南克式的經濟狀態劃分方式與研究視角對于貨幣政策具有實際與突出的指導作用,在通常的擴張與收縮經濟狀態下,可以傳統的反周期貨幣政策進行應對,而在較為嚴重的危機狀態,則需采用非常規的貨幣救助措施進行應對。可以說,伯南克的研究是對傳統經濟與貨幣理論的重大突破,且其研究成果經受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踐檢驗。本文將在伯南克的基礎上,對經濟與貨幣的認識模式或框架進行更為深入的擴展與完善,形成一個內涵更為豐富的三維經濟貨幣理論劃分框架或體系。在危機態從傳統經濟狀態(周期)劃分獨立出來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將過渡態從通常態——危機態二維框架中獨立出來,形成一個三維的經濟狀態劃分空間。經濟狀態三角中的通常態指一般的經濟周期或波動狀態,其波幅較小,對經濟與政策的沖擊也較小,該狀態最為常見,在經濟狀態空間中歷時最久。危機態指類似1930年代大蕭條和21世紀初次貸危機的較為嚴重的危機經濟狀態,其波幅較深,對經濟與政策的沖擊也較大,該狀態出現的頻次較低。過渡態指與通常態、危機態相關(存在風險隱患但危機尚未實際發生)但又不同的一種較為不穩定的過渡狀態或進程(中國經濟新常態也屬于一種過渡態)。其波幅介于通常態與危機態之間,對經濟與政策的考驗較強,若處理得當過渡態會演化為通常態,但若應對不當,過渡態則可能演變為危機態。該狀態出現的頻次也介于通常態與危機態之間。應當注意的是,經濟狀態三角的三個頂點具有相互轉換的動態性。在不同的發展路徑以及外部沖擊下,通常態可以轉換為危機態或過渡態,危機態依據不同的市場修復能力與政策應對水平經歷一定的時間可以轉化為過渡態并最終形成通常態,而過渡態由于政策的得失向其他狀態的轉化則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既可能轉化為通常態,也無法完全避免轉化為危機態。
科學發展觀黨建新視角
文章摘要:我們黨歷來重視黨的基層建設工作,今天,在中華民族偉業的新世紀征程中,我黨同樣面臨如何應對新的國際、國內環境和條件,加強、夯實基層黨建工作的艱巨任務,這就是如何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引領、創新新時期的黨建工作,本文將就這一問題對目前基層黨建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創新基層黨建工作的具體方法作一些新時代、新視角的全新探討,以為創新基層黨建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基層黨建創新新視角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新時期黨建工作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實踐特色,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指導黨的建設改革創新,構筑黨建工作服務基層、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新平臺,使廣大黨員與人民群眾共同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深入開展。
我們黨歷來重視黨的基層建設工作,在1927年的秋收起義時,其三灣整編,最早確立了我黨在最基層建立黨的組織的創舉,這一創舉為我們黨和紅軍在隨后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不斷勝利并最終創立新中國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新中國60年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這一創舉同樣帶來了無窮的力量,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極好的指導作用,因為一代偉人深深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建設工作的偉大意義已清楚詮釋在中國共產黨88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上。
當今,在中華民族偉業的新世紀征程中,我黨同樣面臨如何應對新的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環境,開展基層黨建工作的艱巨任務,同樣面臨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基層黨建的迫切要求,同樣面臨迎接挑戰、迎難而上、堅忍不拔的探索解決新時期黨建問題之道,綜觀創新基層黨建的要求,宜從理論指導和方法創新上從以下方面認識和解決這一問題:
當前基層黨建現狀
看黨群關系的新視角
黨群關系指的是黨與群眾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具體表現為黨與群眾之間聯系和連接的方式。在執政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群關系所面臨的客觀環境、任務等和過去相比確有很大不同。這些變化,要求我們以新的視角看待黨群關系問題。
從執政黨的視角看,中國共產黨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方位,即“兩個根本性轉變”,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執政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的標志,也使我們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表現為如何提高執政能力,用手中的權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以及如何防止權力對黨的侵蝕。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也要求我們正確處理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同市場經濟多元化要求的關系。黨既要具備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又要具備協調利益、整合社會,進而鞏固群眾基礎的本領。這是一個非常繁重的任務和歷史課題。更重要的,黨在執政過程中還有一個如何防止權力延伸到市場經濟資源的競爭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敗的問題,這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從人民群眾的視角看,人民群眾自身和利益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的群眾,既非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時的群眾,也不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群眾。群眾的獨立性、民主意識都比過去大大增強了。更為需要注意的是,群眾的階層分化明顯。除工人、農民外,還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對于執政黨來說,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應該正確反映并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會最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是黨群關系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也是影響今天黨群關系的主要問題。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協調問題。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但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市場經濟越發展,這一現象表現得越明顯。執政黨的功能就是進行利益協調,也就是進行利益結構的調整。
從干群關系的視角看,執政條件下的干群關系有了新的特點。很大程度上,群眾對黨群關系的認識,不是根據其理論,而是根據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的表現加以判斷。在這方面,存在于少數黨員干部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嚴重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如果從政治學的意義上講,黨的作風和腐敗是兩個范疇的問題。黨的作風是黨的性質的外部表現,而腐敗的實質是權力的濫用。但在實踐中,作風和腐敗又是聯系在一起的問題,濫用權力本身就是作風不正的表現。歷史和現實一再告訴我們,執政黨不注重作風建設,聽任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就會損害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甚至失去民心,喪失政權。
以往在密切黨群關系方面,我們也想了很多辦法,特別是在如何繼承傳統發揚優良作風上想了很多辦法,這無疑也是必要的。但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黨群關系指的是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但它實際上反映的是黨同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因此,所謂密切黨群關系,也就是要正確處理好黨同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新的歷史條件下,除了強調作風建設外,更要圍繞著權力的運行和對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構筑一個能夠互動起來的黨群關系模式。
一是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積極穩妥地推進選舉制度的改革。雖然不能把選舉看成規范黨群關系的唯一途徑,但這項權利的有效運用,將強化人民群眾的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從而有效地維系執政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黨群關系。
淺談美術教學新視角
兒童對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將故事元素融入小學美術課堂,能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覺得輕松和愉悅,從而密切師生間的關系,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將故事元素融入美術教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審美思維,使學生在聽、講故事后,在大腦中進行構思、想象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進而進行藝術創造,培養創新能力。
一、連環畫,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內容具有連貫性的連環畫故事,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因此,教師可將連環畫中的故事元素融入美術教學,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用夸張的形式和童真的審美情趣進行藝術創作。連環畫以多幅繪畫的形式表現一個完整的主題。如在三年級的連環畫教學中,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課題。講完故事之后,教師提問:“這么有趣的故事,你能畫下來嗎?”由此引出連環畫的課題,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連環畫、連環畫有什么特點、應該如何進行連環畫創作等。教師的講解和演示,給學生呈現了連環畫故事腳本的分割、主要人物形象和環境的設定、故事節奏的推進等創作手法。教師讓學生選擇一個較為簡單的故事獨立地進行創作,也可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當創作完成后,完整的故事畫面呈現在大家面前時,學生心中的喜悅難以言表。
二、插畫,提煉精彩的故事片段
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方式缺乏創造性,課堂就會慢慢失去應有的色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逐漸消失。因此,美術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多動腦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插畫與連環畫的不同之處,在于插畫具有針對性強的特點。插畫表現的是故事中的一兩個比較重要的片段,能體現故事的靈魂。課堂上,教師可先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大概了解故事的情節,然后向學生提問:“你覺得這個故事中最打動你的是哪個部分?”學生通過回憶復述故事的精彩內容并作畫,教師進行繪畫方面的指導,如構圖、線條、色彩等。學生在繪畫時能夠很好地提煉故事的精華與核心,畫出心中所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從聽故事開始就牢牢地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不斷深入,既提高了記憶力,又使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繪畫日記,記錄生活中的平凡故事
班主任工作新視角讀后有感
初讀《新視角》折服于作者對教育的睿智執著,思維的新奇獨特,處理問題的自信理性。再讀新視角,深深的被其感動,感動于他對學生的民主平等關愛,并不是浮于表面,而是付諸于實踐,融入血液骨髓。
因為鄭老師在用自己的經歷把對學生的愛賦予了民主和平等。鄭老師本人有理由被自己感動,這本書里蘊藏了他太多的私人情感,他的成長,他的青春,他的叛逆,他的初戀,他的“不光彩”的過去,甚至他的失敗。正因為此,他推已及人,遇事才能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才能容忍甚至“品味”“欣賞”學生的錯誤,才能視學生的錯誤為成長中之必然,才能賦予“愛”更多的民主平等,才能把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視為自己快樂的幸事,才會有教育學生的自信理性和大智慧。
一、愛的前提是平主和平等(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他)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真實的鄭老師。他并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他倔強,他叛逆,他早戀,他故意和老師頂嘴、斗牛,甚至只要他在語文老師便不上課。所以他更了解表面上滿不在乎放蕩不羈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老師的幫助和理解,多么期盼老師的引導交流。所以他說要給那些處于自我折磨中的孩子尋找一個生命的出口,老師要主動做學生的朋友,理解他們的青春期煩惱,建立一條制度化的談心渠道,幫助孩子們走過這一段特殊的心理斷乳期。
他與學生總能產生共情,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學生,讓學生感覺原來自己有這樣的煩惱是很正常的,老師以往也這樣呢。就給以后的談話賦予了民主和平等,從他嘴里說出的道理學生就很愿意聽,盡管這樣的道理別人也一樣說過。所以他常能幾十分鐘或者是一次談話就能解決了孩子內心的煩惱,并不是他有多么神奇,只是他把這些賦予了民主和平等而已。
二、質問:誰在撕破孩子個人的隱私
芻議用新視角評價中學生
【摘要]素質教育評價已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重大課題,面對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認真審視傳統的應試教育質量評價。我國原有的課程評價體系受“泰勒評價模式”影響嚴重,充分發揮以考試為主要形式的量化評價的作用,重視評價結果。長期以來,在家長眼中、社會觀念中甚至我們教師心目中,學習成績是評價學生的最重要依據。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人開展和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教育質量的評價不能僅僅根據考試成績這一單項指標來決定。作為教師,過去的評價方式和技術在新時代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求,單從考試成績一方來驗證,對人的發展、教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用新視角評價中學生。
現在,很多教師將現在的中學生同六七十年代的中學生作縱向比較,結論是現在的中學生缺乏遠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沒有信仰。過去說為祖國學習、為人民服務,而現在由于社會經濟的轉軌,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把學習和自己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高中畢業生選擇專業時考慮最多的就是希望將來有好職業,好收人,報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熱門、最有發展前途、最輕易掙錢的專業,而那些冷門專業,雖然國家需要,卻很少有人問津。
現在的中學生缺乏奮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學,大約有半數學習對學習缺乏信心,以為自己本來就不是會讀書的料,讀書是別人的事。當他們碰到新情況、新問題,尤其碰到困難時,適應能力差,不能進行良好的自我調節。考試失敗或學習上碰到難題,生活中碰到不順利的情況時,經常失去自信,破罐子破摔。任性、嬌氣、怕吃苦,勞動觀念淡漠。許多同學,對別人勤奮苦讀視而不見,當別人考上重點學校卻死活想不通。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社會經濟急劇轉型時期,這種社會大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在這種變化的大環境中,我們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學生?他們的道德面貌,人格發展有什么時代特征?這些特征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許多老師認為,現在的中學生主流意識越來越淡漠,思想越來越多元化,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場來評價當代青少年,他們確實是充滿矛盾的一代。從整體上看,他們身上可以發現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假如繼續用原有的現念去看待他們,我們很容易陷人困境。時代在前進,難道中學生就沒有隨著前進?
在一個多元變化的社會中,社會成員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觀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體。他們最沒有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領悟到什么樣的行為適應現代社會。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消費觀念,法制觀念,以及對平等權利的追求等,無不以最快的節拍和四周變化著的環境相協調。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們成年人那些固執,僵化的歷史沉積。假如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完全可以推斷,現在青少年的觀念,也許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
生態化技術創新視角演進綜述
摘要:傳統技術創新理論沒有考慮生態環境因素,造成自然資源的極大浪費以及環境的嚴重惡化,技術創新的生態化研究成為必然趨勢,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文章回顧學者們對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研究,探討前人研究生態化技術創新的視角,并展望未來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技術創新;生態化技術創新;研究視角
1概述
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發表了《經濟發展理論》一書,首次提出“技術創新”的概念,認為應將技術創新納入企業生產函數。隨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向人們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能夠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的發展。但是,一般意義的技術創新觀使企業單純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對自然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了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學者開始把自然生態納入理論體系,從生態、經濟與社會的系統整體上來重新考慮技術創新,由傳統的技術創新觀轉向生態化技術創新研究。由于學科背景不同,學者們對生態化技術創新的分析維度和方向也各不相同。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態化技術創新研究發展的方向,有必要對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研究視角進行回顧梳理,進而展望未來生態化技術創新研究可能出現的新視角、新動向。本文回顧學者對生態化技術創新研究的發展過程,探討其研究視角,在此基礎上討論下一階段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研究方向。
2生態化技術創新概念的界定
生態化技術創新是把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等的基本理論和思想引入傳統技術創新體系中,提倡技術創新要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實現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環境資源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包括生物個體之間、群落之間、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物質與能量的流通,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的能量和物質循環能夠長期保持動態平衡,使其處于穩定狀態,即使有外來物的侵入也能自我凈化、自我調節,最終回歸平衡狀態。技術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也處于社會生態系統中,為了使社會生態系統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學者們提出技術創新生態化。羅偉認為,技術創新生態化就是將生態觀念注入技術創新過程,遵循生態經濟規律,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同時避免環境污染,從而降低生態負效應[1]。劉琪與其觀點相似,她認為,技術創新生態化是生態學向傳統技術創新滲透的一種新型創新系統,把生態學觀點引入技術創新的各個階段,實現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環境資創新和應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強化支撐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帶動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3)加強綜合能源有效利用,增加工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4)發展旅游業,增加收入。這一階段拉薩市的分數為0.33069。2.4.2第二階段為構建一個符合生態環境平衡的城市,政府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1)優化產業結構。(2)促進城市公共交通發展(3)建立健全污水處理及收集系統。在這個模型里,我們把DR、ST分別增加到0.8232、0.9355、0.7401,拉薩市的分數增加到0.38900,精明增長的幅度較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進步。2.4.3第三階段根據上述模型計算得出的各類指標的權重系數,我們可以看出PI、PG所占比重較大,在其他指標已經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建議增加政府資金投入或其他發達城市的援助,帶動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其人均收入和人均生產總值的水平。當這兩個指標達到精明增長的階段時,我們可以從表4看出,精明增長計劃的成功度很高,接近精明城市的要求。表430年后分值
剖析用新視角評價中學生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人開展和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教育質量的評價不能僅僅根據考試成績這一單項指標來決定。作為教師,過去的評價方式和技術在新時代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求,單從考試成績一方來驗證,對人的發展、教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用新視角評價中學生。
現在,很多教師將現在的中學生同六七十年代的中學生作縱向比較,結論是現在的中學生缺乏遠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沒有信仰。過去說為祖國學習、為人民服務,而現在由于社會經濟的轉軌,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把學習和自己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高中畢業生選擇專業時考慮最多的就是希望將來有好職業,好收人,報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熱門、最有發展前途、最輕易掙錢的專業,而那些冷門專業,雖然國家需要,卻很少有人問津。
現在的中學生缺乏奮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學,大約有半數學習對學習缺乏信心,以為自己本來就不是會讀書的料,讀書是別人的事。當他們碰到新情況、新問題,尤其碰到困難時,適應能力差,不能進行良好的自我調節。考試失敗或學習上碰到難題,生活中碰到不順利的情況時,經常失去自信,破罐子破摔。任性、嬌氣、怕吃苦,勞動觀念淡漠。許多同學,對別人勤奮苦讀視而不見,當別人考上重點學校卻死活想不通。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社會經濟急劇轉型時期,這種社會大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在這種變化的大環境中,我們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學生?他們的道德面貌,人格發展有什么時代特征?這些特征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許多老師認為,現在的中學生主流意識越來越淡漠,思想越來越多元化,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場來評價當代青少年,他們確實是充滿矛盾的一代。從整體上看,他們身上可以發現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假如繼續用原有的現念去看待他們,我們很容易陷人困境。時代在前進,難道中學生就沒有隨著前進?
在一個多元變化的社會中,社會成員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觀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體。他們最沒有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領悟到什么樣的行為適應現代社會。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消費觀念,法制觀念,以及對平等權利的追求等,無不以最快的節拍和四周變化著的環境相協調。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們成年人那些固執,僵化的歷史沉積。假如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完全可以推斷,現在青少年的觀念,也許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成年人很輕易扮演那個落伍的角色。許多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的老師普通話水平測試無法過關,還要由學生給糾正語言錯誤。許多教師都面臨一種尷尬:發現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知識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師非但沒有東西可以教給學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學生。面對諸如CEO,SOFO這樣的新概念,許多老師如在云里霧里,茫然不知所云。現在的中學生對個性自由發展充滿渴望,充滿熱情。他們非常希望家長和教師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給他們更大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社會每個成員潛力的最大調動,就不知不覺地發生在每個人對自由的這種追求上。遺憾的是,我們許多家長和老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還是以傳統方式對待他們。例如搭積木,中國的家長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說明書的圖樣去進行固定模式的練習,假如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樣,就會提出來,讓孩子重來,直到搭得一模一樣為止。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創造的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