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大學英語筆記范文
時間:2024-03-29 15:53: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視野大學英語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平臺 對比研究 需求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22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extbook evalu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Cheng Xiaotang,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s and authentic of five aspects of "new vision" and "new age" compared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views and needs of the user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ry to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comparative study; demand analysis
0 引言
2007年,教育部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進行了修改,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使學習者能有英語有效的與他人進行交流的目的,同時提高其自主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滿足社會的需求。近幾年,各大高校開始了提供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英語語言學習中心的建設,大學英語視聽說教材依據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教學實際需要開發編寫。它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通過視頻、音頻、文字、卡通和光盤等多種途徑,為學習者提供情景化的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本研究選擇目前高校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簡稱《新視野》)和《新時代交互視聽說》(簡稱《新時代》)進行對比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問題
(1)《新視野》和《新時代》的優缺點對比研究;(2)教材使用者(教師和學生)對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需求。
1.2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湖北第二師范學院2013級本科的150名學生和武漢大學的20名大學英語教師,他們都使用過兩套教材中的一套。
1.3 研究工具及步驟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首先,從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法、教材內容的選擇和安排、教材的組成部分及語言材料的真實性和地道性五個方面,對《新視野》和《新時代》進行對比分析;然后,用SPSS對教材使用者(教師和學生)的問卷進行定量分析;對訪談結果并進行定性分析。
2 研究結果討論
2.1 教學指導思想
教學指導思想指教材對語言、語言學習以及語言教學的認識。通過分析,《新視野》是“主題+功能意念”大綱,整個教材以主題為線索,以組織學習者完成具體任務的形式來組織教學活動。表1顯示,在提高學生聽說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有助于四六級考試三個方面,《新時代》的滿意度均值都高于《新視野》。在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新視野》比《新時代》的均分稍高。這是因為其文化內容較豐富,涵蓋習語、風俗、歷史、神話等,講解方式多樣,較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新時代》則更傾向于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文化滲透。
2.2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材在內容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的具體依據和參照,它是教學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新視野》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交際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而《新時代》的教學方法是交互式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兩者的相同點在于都是根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境,通過生生交互、師生交互、人機交互來完成真實而有意義的交際任務。
2.3 教材內容的編排
選擇教學內容最根本的依據是教材使用的對象。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比較這兩套教材。
2.3.1 教材內容編排
在內容上,《新視野》和《新時代》都是分為四個級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師生都認為兩者難度基本適中。但從訪談的結果看:30%的學生認為《新視野》的第一、二冊較容易,第三、四冊的難度突然增加(見表2和表3)。
2.3.2 題材選擇
教材的題材選擇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本研究對比了《新視野》和《新時代》的題材選擇,發現兩者的題材均貼近大學生生活,其中涉及校園生活、自然環境、婚姻家庭、網絡科技等題材,兩者都包括對話、獨白、電影片段、廣告等,能夠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
2.3.3 策略學習
策略包含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新視野》偏重于認知策略,在聽力技能方面幾乎都是認知策略(如筆記、母語遷移等),口語方面是交際策略(固定表達等);而《新時代》的策略更為全面,包括元認知策略(預測、自我管理、選擇性注意等),認知策略(重復等)以及社會情感策略(同學合作等),這對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社會情感等多有裨益。在問卷調查和訪談中,《新時代》在策略學習方面比《新視野》獲得更高的滿意度。
2.4 語言素材的地道性和真實性
為讓學生真正能夠接觸到真實形象的語言情境,感受真實的英語文化,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理想的視聽說素材應該實現地道性和真實性。依據訪談結果,有72%的學生認為《新視野》視頻節目中的人物和場景不夠真實,人物對話不自然,口語練習的語言不夠口語化,較生澀;《新時代》這方面做得稍好,但是有的單元主題反復,比如約36%的學生認為“飯館吃飯”的話題沒有必要在一冊書中重復提到。
3 結束語
兩套教材各具優點,基本能夠實現提高學習者聽說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結合對比研究,提出以下建設性意見,期望對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進一步完善有所幫助。(1)選擇貼近大學生生活的題材,并能從趣味性和思想性等方面考慮,比如說名人講演、訪談、名著等,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2)結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適當增加相應的語言素材和練習題型,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3)平臺中多提供文化背后隱藏的歷史等信息,用新鮮、有用的人文理念感染學生;(4)平臺應該提供真實地道的語言素材和情景,讓學習者真正感受英語國家真實的生活,學習地道的語言;(5)在平臺上增加生生互動的交互活動,讓學生能夠進行合作學習,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 王大偉.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篇2
【關鍵詞】英美文學 大學英語 結合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我國高校的基礎性課程,同時也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前期教育(一、二年級)的必修課。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通用性更為成熟,大學英語英語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來講,其仍然采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技能培養過于偏重,而對語言內涵及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則比價忽視,至此,本文將大學英語與英語文學教學相結合,探討融合框架下的具體策略。
一、基于英語課文展開英美文學學習
就各大高校大學英語課程來講,其所使用的教材均在精心編排及挑選的情況下所形成的精品教材,比如當前使用十分廣泛且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和外語教學聯合出版的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課本中不僅涉及日常所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同時還具有文化、歷史及社會等方面的知識,其中不少學作品內容也容括其中,在英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HIA提及一些著名的文學家。教師應對課本當中所涉及的此類內容進行敏感把握,將此內容進行適當擴展及補充,對學生就英語知識以外相應文學知識進行滲透,以此達到培養文學審美興趣及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的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單元當中,就提及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描述其由于具有放蕩不羈的個性,因此難以融入到上層社會當中,并且朋友和讀者還背棄了他。此時教師可對此內容進行擴展,可就王爾德作品的特點及個人背景進行介紹,可形容其為文如其人,他所創作的劇作不僅在審美上獨到,且還具有鮮明的個性,在極具魅力的熏陶下從中還透漏出他內心所存在的尖銳矛盾。在實際課堂教學當中,可對王爾德較為經典的童話作品局部片段給與選取,并就其內容等進行深入剖析,對其具有唯美氣息的語言風格進行體會,感悟其所著童話內容的簡單而又生動,便可對學生的吸引力給與快速抓住,在實際應用中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
二、點撥學生的英美文學賞析方法
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講,其通常在英美文學課程學習方面缺乏系統性,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英美文學史大概發展脈絡及特點予以厘清,促使學生在對內容進行閱讀時,能夠對作品所處的時代進行準確定位,避免學生出現無目的預讀作品,或毫無關聯的去看待及評價作品。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可定期、定時抽出時間將英美文學的大致發展情況進行講授,比如在古英語時期、現實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以及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所具有的不同特點進行講授,分析這些文學特點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才能造就?英國文學在各個發展時期,其代表人物都有哪些?以及這些人物在具體的寫作風格是什么,所表現出的突出特征又有哪些?通過此種串講方式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在思路更為清晰的情況下去閱讀作品,并且還能將文本內容融入到各個大背景當中,并就具體細節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在閱讀當中還能將之前所遇到的一些問題,自行找出答案并解決。
三、提高學生課后閱讀數量和質量
課堂學習僅僅是大學生學習當中的一個主要環節和重要部分,對于英語學習來講,其也是如此;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當中,針對學生文學思維及意識的培養,也應該在學生課后的自學當中進行滲透。在閱讀當中,首要目標就是保證量,在文學作品閱讀時還應保證是完整的原著。就美國大學生而言,其在大學期間通常情況下均閱讀過十幾種甚至更多的經典原著,而相比于中國大學生來講,后者僅喜歡且習慣于閱讀節選,常常僅對著作當中的一個片段進行細致閱讀,其中較大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甚至連一本完整的原著都沒有閱讀過。閱讀量作為一種最為基本且有效的思維訓練方式,當對閱讀量要求給與放棄,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予以放棄。所以,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大量閱讀,只有在量上得到一定積累,才能對各種條件下所出現的語言障礙進行克服,才能更加深層次、多角度的思考作品。此外,在進行閱讀時,不必依據文學史的發展順序進行閱讀,針對時間越遠的文學作品,其在閱讀時可能就越艱澀,當語言方面的障礙越多,則就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而言就可能造成挫傷。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一些適于課外閱讀的書目,可以根據先易后難的順序著手,從簡單閱讀入門,實現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然后依據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及效果,將下階段的閱讀內容進行布置。還可讓學生記錄自己的閱讀成果,培養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此種習慣同時還是實現學生回憶鞏固有效形式,還可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鍛煉,活躍學生思維。
四、結語
我國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普遍存在只注重語言技巧的學習,而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卻予以忽略。在語言學習當中,文學審美能力對其意義重大,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還可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化內涵進行了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所以,將大學英語與英美文學教學相結合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在課堂中將文學知識進行講授,在課后就外文原著進行閱讀,并于讀后進行匯報交流等,實現學生文學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篇3
2010年6月筆者對某藝術學院的500名學生進行了英語學習策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藝術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大多數學生不了解英語學習策略以及如何使用,對英語學習策略的運用處于無意識狀態。在經過一系列英語學習策略訓練(尤其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后,筆者于2011年7月又對這部分學生進行了第二次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56份。結果表明:學生在聽、說、讀、寫、譯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明顯提高。其中88.33的女生、82.679,6的男生知道什么是英語學習策略;對未學的知識有43.33的女生、47.5%的男生會采取自主學習方式;對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51.67的女生、48.67的男生是經過思考后提出的。通過數據可以看出,藝術專業的女生更了解英語學習策略,在聽力和寫作方面更善于運用英語學習策略,而男生在口語和閱讀方面更善于運用英語學習策略,對未學的知識更喜歡自主學習,善于總結和運用學習規律;男生喜歡直接提問題,而女生更喜歡思考之后再問問題;男生還會拓展自己的思維,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女生對英語學習方法的掌握多半來源于老師的傳授;在課堂上,男生較注重理解,喜歡思考,但不大愛記筆記,喜歡默讀,情緒化學習較多;女生普遍能認真聽課,認真記筆記,并在課下進行整理,喜歡課堂討論和大聲朗讀,注重課本知識,學習能循序漸進。
二、多媒體在藝術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一直以來,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單一,常常使學生厭學。大學英語教學的多媒體化和網絡化,使教學生動活潑,賦有趣味性0]。多媒體英語教學模式有許多優勢,越來越受到師生們的喜愛。
1.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大學英語多數以大班授課,教學安排難以顧及到每個學生。藝術專業學生對英語課的領悟程度不同,反應慢或基礎薄弱的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會感到迷茫,有挫敗感。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可重復性和可選擇性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藝術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緊張情緒,給他們提供更直觀的語言運用實例。多媒體視頻能夠豐富英語教學形式,活躍英語課堂氣氛[3],調動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多媒體網絡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提供比較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采用多媒體進行英語教學,藝術專業學生能夠看到生動形象的視覺背景,聽到高質量的英語,有利于他們模仿和學習英語,在課后還可以通過網絡外語電臺自主地進行英語聽說訓練,可以自主查找和選擇英語學習資料,或者與外國筆友用Email(電子郵件)進行英語交流活動。通過多媒體網絡,藝術專業學生可以獨自使用英語,使他們真正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并感受到使用英語的成就感。
2.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在傳統英語課堂教學中,每節課的板書和講解占去大量時間,課堂信息量少。在多媒體英語教學中,教師采用優秀課件把枯燥的英語學習和語言運用通過計算機跨越時空地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多媒體教學能大大豐富和完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做到充分利用英語課堂教學時間,擴大英語課堂信息量,模擬真實的語境,從根本上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率c4]。
3.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藝術專業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容易消失。因此,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網絡優勢,采用多媒體手段擴大信息量、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在和諧、合作的英語學習環境下,使藝術專業學生有自主學習英語的愿望,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多媒體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英語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在自由、寬松的多媒體英語學習環境下,減少學生的英語學習焦慮與畏難情緒,打破傳統英語課堂枯燥的氛圍,這是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5]。多媒體英語教學為藝術專業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使英語教學朝著不受時空限制的自主化、個性化模式發展,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整個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自主完成。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在多媒體網絡學習中各取所需,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個性化學習。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廣闊的學習空間,為藝術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6]。
三、多媒體模式下英語自主學習策略的探索
藝術專業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多數藝術專業學生比較有個性,喜歡自我展示和表現。英語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使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調動他們的英語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提供展示藝術專業特長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英語學習樂趣的同時認識到英語的實用性,以及在各自專業中英語的交際用途Ⅲ。這樣可以從意識層面上糾正藝術專業學生認為“英語對他們沒有用”的錯誤想法。運用多媒體培養藝術專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教改嘗試如下:
1.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捷的檢索功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開放的學習環境,有效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并由此產生了更強烈的英語學習動機。借助多媒體網絡環境的優勢,在主動、開放、自由的狀態下積極培養藝術專業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邛]。筆者要求學生課前在網絡上查找相關資料,3~5人一組制作PPT課件,并選出代表在多媒體教室演示講解并進行比賽打分。藝術專業學生榮譽感較強,這樣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第一冊Unit7TheBattleAgainstAIDS時,對于艾滋病的知識,請三個小組課前在網絡上查找資料并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由組長在演示臺上播放PPT課件,介紹艾滋病及其預防知識以及大學生如何提高自身修養遠離艾滋病。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講授相應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針對多數藝術專業學生在記憶英語詞匯方面有困難的情況,筆者在課堂上把自己及他人總結的詞匯學習策略和記憶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快速播放給學生,例如擬音記憶法、詞綴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演示,學生對這些學習策略有了更好的理解和領會,使他們記憶單詞不再是難事[7]。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口]。例如,課前給藝術專業學生布置作業:查找與課文相關的大量信息和語言、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背景知識;在英語課堂上請學生做五分鐘的MorningReport(報告),或以小組形式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真實的英語語境,讓學生完成英語學習任務。
3.編寫和使用適合藝術專業學生的英語教材。現行的教材對藝術專業學生來說難度偏大。藝術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有較大差距[8]。因此,靈活選用或編寫適合藝術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某藝術院校的藝術專業大學英語采用“2+2”方式,即大學一年級本科學生使用根據藝術專業學生的實際編寫的《藝術專業大學英語教程》(2冊);大學二年級時使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2冊)。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藝術專業學生的實際,對英語教材的使用做出相應調整,力爭做到因時、因地、因材施教。《藝術專業大學英語教程》采用多媒體課件授課。例如,針對第1冊第4單元的水立方教學內容,采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水元素與2008年奧運會體育場館水立方建筑名稱之間的關系,以及2008年奧運會的諸多事件,既激發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又激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從新的視角看待并重視中國文化。因此,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藝術專業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學到英語知識的同時又了解了更多的藝術知識,凸顯了自編教材——《藝術專業大學英語教程》的“英語+藝術”的編寫主旨。
4.運用多媒體技術,采取個性化的英語教學策略。根據藝術專業學生的性格差異,教師在英語課堂中采取的英語教學策略應有所不同。課堂分組活動時要盡量把不同性格的藝術專業學生分在一組,目的是使學生之間達到性格上的優勢互補。利用藝術專業學生性格外向、好表演的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課堂互動活動,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學唱英文歌曲、模仿經典英語電影對白等;通過做游戲、小組討論、演英語劇等活動使藝術專業學生相互學習彼此的優點,從而達到英語學習中的取長補短。從做中學,從學中做,掌握、運用英語知識,增強他們的英語學習動力和信心。另外,根據藝術專業的不同方向,英語教學要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針對音樂系的學生,要鼓勵他們通過多學唱英文經典歌此來提高他們的英語語感和英語聽力水平;針對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要注重訓練其英語發音和朗讀,在英語課堂上進行五分鐘“英語新聞播報”訓練,提高他們的雙語新聞播報能力;針對影視表演專業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要鼓勵他們多進行角色表演、模仿經典英語電影對白和英語戲劇表演的訓練,使他們既學習了英語,又訓練了專業。在教學方法上要盡量做到靈活多變,從而進一步促使藝術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6]。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要善于使用情感策略,激勵藝術專業學生努力學習英語。
篇4
翻轉課堂實際上“翻轉”的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教授、學習地位,改變了傳統課堂中以教師為主的授課模式,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能夠更好地消化理解,在翻轉課堂中教師有更多時間與學生交流,從而能夠更好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教學指導,充分挖掘學生的發展潛力,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對翻轉課堂的內涵、特征、實施現狀進行有關的介紹,進而指出翻轉課堂應用到大學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以及應用措施;文章最后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章為例對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模式進行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
翻轉課堂;大學英語;教學
一、翻轉課堂概述
(一)內涵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人類開始步入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方式應運而生。翻轉課堂具體是指通過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傳統的教師課堂教授、學生課后學習的教學模式“翻轉”過來,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知識傳遞主體的現象,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教學理念。
(二)特征
1.教師定位轉換。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身份。時刻牢記學生是課堂的“中心”。為此教師要在課前準備相應的課程設計,以便于能夠在課堂中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學習興趣,但不能對學生的學習選擇進行干預,在完成一個教學任務后還要對其學習情況進行相應的考核。2.學生身份轉換。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要求學生在課前知曉自己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為此他們就要并通過多種渠道預習課堂中所要學習的內容。課堂上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要根據自己課前準備的學習內容,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課后要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并進行下一輪的學習任務的學習。3.課堂時間轉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課堂實踐的轉換,將原本課上教學的時間挪到課程開始前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教學課堂更像是“一個會議大廳”供學生們交流想法。
(三)實施現狀
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課堂需要學習的基本教學內容,在以布置作業的方式督促學生課后學習,但由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課堂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使得學生的學習中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教學設備是橫檔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推廣發展面前的又一大難題。當前,互聯網時代下,手機、筆記本電腦、多媒體等先進的網絡教學設備相當普及,但高校都普遍缺乏視頻錄制所需的專門錄音室及錄制設備,這使得視頻課的教學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在線學習缺乏監管是高校面臨的另一重要難題。為此學校要通過研發相應校園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必要的監督。
二、翻轉課堂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教師講授的知識只是被動地傾聽,而沒有參與到課堂中去。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教學模式是對這一現象的顛覆,翻轉課堂的宗旨是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強調學生在課前通過資料搜集掌握課堂的學習內容,并在課堂中與其他同學、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同時在課后結合交流互動與自己掌握的內容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創造。翻轉課堂對學生高度參與的要求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要參與到課堂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有助于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培養新型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像是“貓和老鼠”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黑貓警長”的角色,不斷追趕著學生學習,而學生對老師的感覺也是畏縮、膽怯,生怕在課堂中被要求回答問題,師生之間的互動就顯得較為尷尬。而翻轉課堂更強調教師作為學生的朋友來進行互動交流和指導而不是命令式的教學方式、更不是對他們的學習選擇進行強制性干擾,在這樣的模式下,更有助于師生關系之間的良性互動,改變從前師生之間的尷尬關系,發展互助友好的新型師生關系。
(三)有助于整合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
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由此也使得各地的教育發展狀況不盡相同。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課前視頻錄制、網上視頻教學、以及視頻、學習資源共享等方式,整合各地不同的教育資源、并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國外相關學習領域的先進知識及科研現狀,大大改善了教育不平衡的現狀。
(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翻轉課堂引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掌握實際的英語學習能力,本校是一所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主的應用型大學,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也要注重對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在口語交際方面。翻轉課堂教學將基礎知識的學習放在課前,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有大量的時間與老師、其他同學之間進行英語口語的交流互動,教師也要通過相應的教學設計創設一定的情景來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口語互動的環境,提升他們的口語交際水平。
三、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舉措
(一)明確師生間的角色轉換
師生之間角色定位的轉換是翻轉課堂的一大特色,它強調學生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中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此模式下,師生之間教學內容、學習內容、教學方式也發生一定的轉變。教師要對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下一步教學;學生要主動參與到課程設計、學習內容的探討中來。
(二)師生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
翻轉課堂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逐漸被提出和應用的。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要求學生課前通過互聯網、微信、微博、YY語音課程以及其他網絡信息設備搜集所要掌握和學習的內容,同時,要求教師運用視頻錄制設備進行視頻課的提前錄制、同時要創新多媒體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師生雙方都要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四、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的模式設計
(一)課前準備
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錄制15分鐘到20分鐘的小視頻或準備十幾頁的幻燈片等方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緊扣實際生活案例提出相應的學習問題指引學生的學習、思考和討論。
(二)課堂討論
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將基礎知識的學習都放在課前,因此,在課堂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交流互動。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課堂設計。以第四單元HeroesamongUs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設置如WhywasDanielHermandezregardedasahero?以及Whatcanwelearnfromtheinspi-rationstoriesofheroes?等問題來引導學生們的合作探討內容。在小組討論后邀請小組學生進行學習內容的分享交流,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提高他們的課堂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課后學習效果評估
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成功應用必然離不開相應的學習考評以及學習效果的評估,通過這種評估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運用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完成學習任務。翻轉課堂的學習效果評估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首先是課前學生信息知識搜集情況;其次是課堂參與情況;最后是教師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表現評價。
參考文獻:
[1]楊小曉.翻轉課堂教學模型設計———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12):68-69.
篇5
關鍵詞:學習策略;聽力;課堂教學
1. 引言
聽在外語學習和交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適應國際和國內環境變化,2004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為了進一步探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本論文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結合學習策略理論進行研究,希望提出適合聽力教學的方法。
2. 理論背景
學習策略由著名語言家O’Malley 和Chamo提出。它包括三個重要的部分――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
認知策略是指通過考慮如何儲存和檢索信息以解決問題。在培養聽力能力方面,它主要涉及聽力技巧。
元認知策略包括對學習過程及理解的計劃,監控和評估。元認知策略對學習有著最直接的影響。掌握元認知策略的學習者可辨認和分析用于理解的語言及社會語言提示,可將語言輸入與已有的圖式知識加以整合,并能有意識地使用已有的中介語系統來控制其語言行為,因此在學習中,能確立學習目標,選取適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和要求,積極主動地對學習任務進行組織,計劃,敢于面對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并設法克服困難保證學習的成功。
社交/情感策略包括請求對方澄清問題,自言自語以減輕壓力或焦慮等。Krashen(1981)的情感過濾假設(the Affective Hypothesis)認為,學習者處于緊張的情緒中時,“過濾器”會阻礙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并影響學習者對信息的有效解碼。
3. 研究問題和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策略使用情況和大學英語聽力課教學如何?
(2)針對所發現的問題,老師在聽力課堂當中應如何調整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聽力訓練?
4. 結果和討論
本研究對大二非英語專業的107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對英語聽力重要性的認識,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生聽力策略的使用和教師課堂教學情況。問卷調查在課間休息時進行,共發放107份問卷。通過整理,有效問卷共有92份。
4.1聽力策略的使用
通過調查發現,100%的學生在聽力訓練中,會通過已知信息(如,選項中的文字描述等)來預測聽力材料的內容,并且所有的學生(100%)都認為這樣的預測在聽力訓練中是必要的。在聽力過程中,82%的學生會主動用筆記下一些要點及如時間,數目,年份等細節信息。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認知策略,知道在聽力過程中,運用此種聽力策略來指導聽力訓練,提高聽力水平。
4.2 元認知策略的使用
從調查中發現,62%的學生在課后的聽力訓練中,不會進行自我管理或自我督促,課后的聽力訓練具有隨意性。76%的學生對于上課時未掌握的內容不會進行再次聽力。但86%的學生下課后會進行額外地聽力訓練,并且大部分的聽力材料以四級或六級的題型為主。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學生還不能較好地使用元認知策略來進行聽力訓練。學生的聽力訓練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以過四級或六級為主,但在實施過程中又比較隨意,沒有計劃。
4.3 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方面,本研究主要圍繞教師的教學重點和教師在授課時的講授和處理方式來進行。通過問卷發現,老師的教學重點主要圍繞對聽力材料內容的掌握和單詞的介紹和解釋進行。語法不再是老師聽力教學當中的重點。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的處理方式按使用頻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公布答案,講解一些語言和語法,介紹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口語訓練和介紹聽力技巧。對于老師的這種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75%)表述認同,認為能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并且老師的教學方式能幫助他們提高聽力水平,了解有趣的文化背景知識。但部分學生(25%)認為,老師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好。其原因有:1. 教材內容過于枯燥。當前,現行教材是新視野聽說教材,教學內容與精讀課程緊密相扣。教學內容的重復,在聽力訓練時,可以降低訓練難度,但由于是學生所熟知的東西,所以在進行聽力訓練時,失去了新鮮感,讓學生失去興趣。對此,大部分學生建議老師重新選擇聽力材料,增加聽力內容的趣味性和時代性,提出可以通過看原版外文電影,聽英語歌曲或外臺廣播來進行聽力訓練。2. 豐富教學重點。部分學生提議,聽說教學不單以聽力為主,培養口語能力也是必須的。因此建議老師,可以將聽力訓練和口語教學相結合,幫助學生真正提高聽說能力。3. 老師對聽力技巧的介紹不夠。建議老師介紹聽力技巧,并結合四六級考試,進行相關訓練。
4.4 英語聽力教學建議
針對研究中的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1. 豐富聽力內容。課本并不是聽力內容的唯一來源。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可結合教學要求豐富教學內容,如使用原版的外文電影,紀錄片或即時的廣播節目(VOA,BBC)等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加聽力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提高聽力課的教學質量;2. 注重聽力技巧的介紹和訓練。老師應該充分介紹學習策略,幫助學生運用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來指導聽力訓練,促進聽力水平的提高;3. 豐富教學重點。在現行的聽說教學中,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老師的教學重點偏重于聽力訓練,而忽視了口語培訓。因此,建議老師在教學當中,應把聽力和口語相結合,通過聽力材料的使用或口語材料的使用來促進口語和聽力水平的提高,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互動性。
5. 結論
聽力是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體現外語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尺。本文以英語學習策略和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教學為研究點,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了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對改進和提高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有所幫助。(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移動網絡;大學英語自主學習;途徑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之一,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對語言學習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多媒體網絡化教學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大勢所趨。網絡自主學習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所要求的“信息資源提供”、“情境創設”和“協商會話”等基本要素, 是其它學習環境無法相比的。科技的發展己經進入移動網絡時代,移動技術支持學習者利用移動設備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移動技術輔助語言學習在擴展學習時間和空間、豐富學習交互、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本文旨在探索移動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
1 自主學習
“學習者自主”這一概念自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外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Holec(1981:3) 對自主學習的定義為“ 能負責自己學習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charge of one’s learning)”。他認為,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過自然途徑或專門系統的正式學習才能獲得的。 徐錦芬結合中國的教育實際,提出了中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涵蓋的內容。(1)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2)確立學習目標與制定學習計劃;(3)有效使用學習策略;(4)監控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5)監控與評估英語學習過程。[1]
相關研究表明,大量利用技術資源的學習者不一定會變得更加自主,學習者能否變得更自主有賴于這些技術的性質和使用方式。在教學中,要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與移動網絡教學相結合的課程系統設計。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我們要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互動性很強的網絡交際平臺,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網絡學習
移動學習是指利用無線移動通信網絡技術以及無線移動通信設備(如移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DA、Pocket PC等)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型學習形式。與其他形式學習比較,移動學習具有學習便捷性、教學個性化、交互豐富性、情境相關性等特點[2]。
在實踐中,移動網絡學習主要是基于智能手機,輔助于筆記本電腦。調查表明,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遠高于筆記本電腦,同時更便于攜帶。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隨時隨地性。學習者可以利用瑣碎的時間在大多數場所進行學習 2)實時性。豐富的軟件,便捷的互聯網絡,學習者可以隨時通過手機交流信息,解決疑惑。這兩個特點可以說主要是通過智能手機的便攜性決定的。3)個性化。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裝相應軟件,關注瀏覽所需的內容,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這是由智能手機的可擴展性決定的。[3]
3 移動網絡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學生是主體,是中心,教師是主導,是組織者。教師要通過移動網絡創建合適的真實語言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
1)與學生互動,增強師生感情,提升自主學習。
利用移動網絡平臺建立師生課下交流互動空間,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主。現代網絡技術(以博客、微博、QQ及QQ群、電子郵箱、網絡硬盤等為主體)使得人們的交際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絡通訊愈來愈平民化。教師在課下要主動與學生交流,答疑解惑,指導生活和學習,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自主學習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自主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控制學習內容和過程,因此,自主的核心是一種心理機制(Arnold,1999)。教師及其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在自主學習中起關鍵作用。英語學習中對情感因素的忽視是造成目前我國英語自主學習效果不夠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1]
2)對學習進行指導和監控
教師要幫助學生充分發掘移動網絡資源。首先是幫助學生安裝、掌握相關軟件的使用。培訓小組長,掌握下載安裝一些應用軟件,比如QQ,微信,新浪博客,BBC等。在具備了共有軟環境后,充分利用這些軟件提供的英語學習資源成為重中之重。每個班級建立QQ群,選出管理員,負責管理維護。每個學習小組建立討論組方便活動。組建微信群,開通博客。指導學生添加關注有關大學英語的微信群,關注英語有關的博客,比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官方博客,定期推送雙語文章,十分貼近學生生活,深受學生的喜愛。筆者經常組織學生利用這些材料和話題,分小組展開學習、討論或辯論。安裝BBC手機及類似應用軟件后,學生們實時接觸地道的英語材料,與時事熱點相呼應,大大開擴了學生的視野,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加強學習策略指導
學習策略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習者增強學習責任感,提高學習自主能力、獨立能力和自我指導能力,也有益于學習者的終身學習[7]。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移動學習特點,對學生開展學習策略指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策略的指導,也可以舉辦專題講座,以培養大學生通過移動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的意識,進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4)實驗結果
課題組在2013級的兩個自然班中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對比實驗。實驗班級加入了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和自主學習的指導。對比組則沒有。兩組學生水平無明顯差異。實驗前后數據對比如表l所示。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英語期末考試平均成績較對比組增長明顯,學生每天進行英語自主學習的平均時間相比實驗前也有相應增加。說明新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利用移動設備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反過來又可以影響其使用移動學習的成效。
5)移動網絡學習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容易分散注意力”。手機上應用程序五花八門,網絡上信息繁雜。如果學生自制力差,會使學習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其次是手機配置和上網流量問題。隨著智能手機價格和流量資費不斷下降,這兩個問題可以逐步解決。針對某些學生手機流量不足的問題,號召學生分工合作,通過藍牙、電腦、U盤、宿舍WIFI、網盤等共享互傳資料。
移動網絡學習資源還不是特別豐富。移動學習軟件應充分考慮移動學習自身的特點和用戶群體對移動學習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移動學習的發展。有些教育組織充已經分考慮到大學生移動學習的需求。如,外研社出版的新視野(第三版)開發了相關手機應用軟件,增加了移動網絡的支持,實現了移動學習,這是值得肯定的。
手機屏幕相對偏小,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尤其是閱讀方面。電池的續航能力以及長時間使用對于眼睛的損害等方面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3]隨著充電寶的出現,電池的續航能力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解決。
4 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好的平臺。教師以現代移動聯網為平臺,以建構主義為指導,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就可以探索出一條新型的教學模式。移動學習不是替代傳統基于書本和課堂的大學英語學習方式,它只是一種重要補充。教師圍繞教材,合理開發利用優質移動網絡資源,拓寬學生知識面,優化和開辟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錦芬.大學外語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8-11;136.
[2]郭紅霞,熊錕,劉占榮.關于大學生英語程移動學習及其興趣持久度的調查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22(4):81-85.
[3]付星.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2(08):148-149.
篇7
關鍵詞:聽力教材;任務型教學法;編寫原則;英語專業
作者簡介:戚偉燕(1977-),女,浙江海寧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廣東 廣州 510225)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YCX112021)、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校級教研項目(項目編號:G211005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1-0233-02
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而聽一直是比較難提高的一項。這與整個聽力教學和學習過程密不可分,也與聽力教材的選用息息相關。教材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生進行日常學習活動的基礎和依據,是具有權威性的學習材料。[1]高質量的聽力教材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目前,國內對英語聽力學習策略和聽力課堂教學模式及改革等方面已有了較深入的研究,而關于聽力教材編寫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因此有必要進行探討。本文試從分析國外聽力教材(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Lecture Ready》系列)編寫出發,學習其先進理念,用于指導英語專業聽力教材的編寫。
一、目前聽力教材編寫和使用情況
目前國內大學英語聽力教材豐富、更新快。各高校廣泛使用的大學英語聽力教材主要有:《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新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大學體驗英語聽說教程》、《21世紀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等。這些教材大部分為2004年之后出版或再版,特點鮮明,如教學理念先進、教材體系完備、主題內容豐富、視聽說相融合等。
相對于大學英語聽力教材,英語專業聽力教材數量有限,更新慢,有再版,但鮮有新教材出版。這一現狀很難適應國內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需要。目前國內高校英語專業主要使用的聽力教材為:《Listen This Way》(第二版,張民倫主編)、《Listen to This》(第二版,何其莘主編)、《英語聽力入門3000》(張民倫主編)、《現代大學英語聽力》系列(楊利民主編)、《聽力教材》(施心遠主編)。這些教材均按照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在聽力方面的具體要求編寫,有利于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體現語言的人文性。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英語專業學生目前使用的聽力教材為張民倫主編的《Listen This Way》(第二版)。此套教材注重材料的真實性和難度的循序漸進,難易度較適合我校學生。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調整了部分教學內容,增加、豐富了關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學習光盤內容,但大部分仍為第一版內容,選材較老,不太適應時展的需要。
二、《Lecture Ready》編寫特點
《Lecture Ready》系列共三冊,由San Francisco州立大學的Peg Sarosy和Kathy Sherak編寫,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每冊各五個主題十個章節,所有聽力材料均配有視頻和音頻,主要針對初、中級水平學習者,以便他們聽懂學術講座、有效進行筆記、成功參與小組討論,使他們熟悉大學真實課堂的學術氛圍、掌握相關語言及技能要求,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本套教材以任務型教學法為基礎,其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結構系統、材料真實、視聽結合、側重聽說技能訓練。
1.結構系統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法。眾多學者曾對此教學模式進行探討,他們在教學的程序上基本達成共識,即任務教學包括三個主要階段:任務前階段(pre-task),在這個階段,教師介紹本單元主題,然后學習者進行活動;任務中階段(during-task),在這個階段,學習者一對一或分組進行活動,然后將向全班匯報他們如何完成任務及得出的結論;任務后階段(post-task),這個階段強調任務中的一些特殊的語言并進行練習,對學習者在上一個階段的表現給予反饋。[2]
《Lecture Ready》系列正是以任務型教學法為基礎,編寫結構體現聽前、聽時、聽后三個環節的有機結合。每一環節學習目標明確,練習設計針對性強,層層推進,結構清晰系統。例如,教材注重聽前訓練,包括:詞匯、對話、討論等形式。在聽正式講座之前配有相應的聽力練習材料,重點在詞匯(包括專業詞匯和講座學術詞匯)和相關知識等方面進行前期準備。
2.材料真實、視聽結合
每一單元的講座均為真實場景的視頻,并配有音頻。演講者的動作、表情、板書等都是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的絕好視覺線索。真實的講座現場提供給學生真實的語境和學術氛圍:演講者自然的語言表達,包括停頓、回述、起句失誤、填充詞使用、扼要回顧等,都使學生身臨其境,避免單調枯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材料的理解。其次,選材雖為學術講座,十個章節的內容仍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如:商務營銷、社會科學、大眾傳媒等。廣泛豐富的選材能吸引眾多背景各異的學生,利于課堂討論。這與任務型教學中任務設計須接近真實世界活動的要求一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
3.側重聽說技能訓練
聽前、聽時、聽后三個環節分別針對不同聽說策略的訓練。聽前活動和練習側重學生已有圖式的激活和新信息的輸入,為后面環節做準備。聽時環節的策略以預測和筆記為主。聽后環節圍繞討論技巧,以輸出為主。輸入與輸出相結合,有助于聽力理解的消化,加深理解和掌握。
此外,本教材練習設計聽說相結合,為學生提供語言交際機會,通過完成任務,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知識,在實踐中學會語言的掌握和運用,真正體現了任務型教學法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提倡學生獨立性、創造性及主動性能力培養的目標。[3]
三、英語專業聽力教材編寫原則討論
綜上所述,《Lecture Ready》系列教材以任務型教學法為基礎,自成體系,特點鮮明,不僅有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還能使學生熟悉真實學術講座的氛圍,并進行詞匯、講座語言和背景知識的儲備,不愧為一套優秀的聽說教材。但另一方面,《Lecture Ready》主要針對的是非外語學習者如何聽懂講座、了解大學真實課堂的學術氛圍,不能直接用來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教材。但其相關編寫理念可為我們借鑒。
束定芳教授等指出,教材編寫的原則應包括:真實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趣味性原則、現代性原則、實用性原則。[4]這些原則在《Lecture Ready》這套教材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亦與任務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謀而合。英語專業聽力教材同樣需要體現這些原則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首先,聽力教材必須體現真實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Helgesen & Brown認為,老師在教授高級階段聽力學習者時應盡量使用真實的聽力材料,即那些能夠反映真實語境中人們交際活動的聽力材料。[5]只有那些具備真實情景和真實語言的聽力材料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要求在選材上下功夫,選取真實場景的對話、會話、獨白、講座、新聞等,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進行聽力理解。而傳統的聽力教材基本上以文字材料為基礎,由教師播放錄音,嚴格控制語速、詞匯和句子結構。這樣的材料不夠真實,缺乏趣味性,與現實交際中的口語差距甚大,比較適合語言初學者,[6]不適用于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另外,聽力材料不僅僅只是聽,還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視聽相結合。視頻的選用不僅能增強材料的真實性,創造真實語境,還能加強其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聽力教材的難度必須循序漸進,有系統性。每冊書各個單元的難度以及各冊書之間的難度都需要遞進式編排,以符合學生聽力水平提高的自然規律。聽力材料難度的體現有多種方法,其中Shenamy和Inbar對三種不同類型的聽力材料進行實驗后發現:新聞最難,講座次之,對話最易。[7]此外,聽力材料的語速體現了其難易度。因此,選材可以考慮到不同的題材類型、語速的快慢,各冊書各有側重,體現難度的遞進。
再次,聽力教材的系統性還體現在輸入與輸出的相結合。聽前、聽時、聽后三部分目標明確,聽前已有信息的激活和新信息的輸入、聽中的信息輸入以及聽后討論的信息輸出環環相扣,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聽力材料、加深理解和鞏固接收的新信息,還可以提高其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
可見,教材編寫必須以科學的原則為指導,結合學生實際,以學生為中心,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Lecture Ready》這套教材正好為聽力教材編寫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思路和理念。
四、總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主要依據。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就必須有適應學生實際的教材。此外,教材也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英語專業聽力教材要以英語聽力教學目標和要求為編寫指導思想,其編寫需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在符合課程編寫基本要求的情況下,教材內容應盡可能靈活多樣,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我們學習國外聽力教材的編寫理念,取其精華,以任務型教學法指導英語專業聽力教材的編寫,使教師能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學生課堂學習及課外自主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并從各方面提高他們的綜合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董明,桂弘.談談好教材的標準[J].語言文字應用,2005,(4).
[2]李學書,辛敏芳.任務型教學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論叢,2008,(2).
[3]龍桃先.從任務型教學法看英專學生綜合英語能力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2).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Helgesen,M.,S.Brown.聽力教學實用技巧[M].劉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篇8
關鍵詞:跨文化理論 意識 文化
修訂后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1]1。現階段我國大學外語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就是通稱的精讀課,但長期以來大學英語精讀課成了教師逐字逐句分析詞匯語法結構,學生課堂上記筆記,考試背筆記,局限于語言知識細節的滿堂灌。作為交際工具載體具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成了枯燥、毫無趣味的死板材料,學生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這些語言材料。實際上,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文化的載體,不應當僅作為抽象的語言材料來傳授學習,而應當結合與其相關的文化因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傳授,語言的教學和學習必須聯系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理論(Cross-Culturalism)與語言教學的基本理解
學界普遍把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1945年發表的《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視為跨文化研究的開山之作。雖然跨文化研究的歷史不長,但其反映的社會現象卻可以追溯到原始部族間的通婚(intermarriage)。部族間的通婚不僅促進了部族人口素質的改善,也帶來了部族間的文化交流。現代跨文化交際是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大趨勢中產生的,是研究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并解決由此帶來的文化沖突為中心和目的,它綜合了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等各學科對文化沖突的見解,對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交際手段、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認識行為等交際要素進行分析,闡釋跨文化交際的內涵,認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由于各交際要素上的差異可能造成交際障礙,合作受阻,交際失敗。在日常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際一方通常運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因此交際成功與否不光受到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語境、交際策略的限制,還受交際雙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語言心理、、習俗禮節等制約]2]68-72。
“文化”一詞源于拉丁語,意為土地的開墾、植物的栽培,后轉義為人的身體和精神培養,特別是藝術、道德、天賦的培養。人類學家和哲學家都給文化下過自己的定義。所謂文化,語言學家Douglas H. Brown說,“文化是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總和,這一切大致上為占據著特定地理區域的人們所共有。我們每行一事,無一不隱藏著文化的含義,留下文化的足跡,文化使一群人或一類人與另一群人或一類人區別開來。”[3]11美國文學家Kiluck John則認為“文化是歷史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既包括顯型式樣,又包括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4]327凡此種種理解和觀點都沒有超越杰出的文化人類學家泰勒(E. B. Taylor)1871年就給文化所下的明確而根本的定義,他認為: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5]79。通而觀之,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文化是藝術、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機構的總和,而廣義的文化則包括人們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作用于語言的文化因素應該是人們創造的一切的總和,是廣義上的文化,它涉及并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還是個動態的、具有時空維度的概念。相同地區不同時代,相同時代不同地區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都存在著千差萬別,存在著主導“話語”,存在著主導的文化和主導的話語,要想進入其主導文化就必須了解并操縱其主導文化話語。
文化大系統的其他要素必須由語言來傳播,而語言本身是構成文化大系統的要素之一,這便是語言是作為文化的
一部分和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的雙重性質。六十年代中期,人們開始意識到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理論家們開始擺脫索緒爾(Saussure)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喬姆斯基(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及結構心理學的長期影響,意識到社會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語言學家拉多(R. Lado)在其《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pecific Approach)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6]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人類所有的文化現象都在語言中得到反映。文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文化的民族和社會屬性同樣也體現在其載體――語言上,即所謂的語言鑲嵌在文化中。
因此,為了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交流為目的而學習掌握一門語言,除了掌握其聽說讀寫譯等技巧外,還要了解它所承載的文化要素。繼拉多之后,海姆斯(D. H. Hymes)1972年發表了著名的《論交際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出“一個學語言的人,他的言語能力不僅包括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而且還包括他是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7],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認為一種語言的習得不能脫離社會文化的客觀環境,提出了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即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后兩個因素和文化直接相關。但是語言學界對這一理論問題沒有一致的看法。學界普遍較為接受的是卡納爾和斯溫(Canale & Swain)提出的語言交際能力理論,認為語言交際能力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語法能力(也稱語言能力,即linguistic competence,指掌握有關詞匯和語法規則的知識)、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關于語用方面的知識,使語言運用得體)、語篇能力(discoursal competence,即掌握和組織連貫的話語而不是孤立的句子的能力)和會話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即運用言語的和非言語的手段進行有效語言交際的能力);要進行有效的語言交際,僅僅掌握語言能力是不夠的。使用同樣的語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交際交流,其含義可能完全不同;而其中作為交際主體的人卻又是作為其文化的具體載體而出現,由他體現出來的文化上的千差萬將對交際的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文秋芳教授1999年提出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該模式包括了前人所講到的交際能力,還增加了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其中交際能力包括三部分: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也包括三部分: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而這三種跨文化能力都要求對兩種語言和文化相當熟悉,尤其是母語及其文化對于深刻理解外語文化極其重要,應該有它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8]55-120。由于語言教育理論家的努力,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影響日益為人們重視起來。
二、文化因素在精讀教與學中的重要性
我們的英語教學一直都比較注重語法,不重視英語語言文化的傳授和交際能力的培養,許多大學生雖然高考成績不錯,但對所學語言涉及和反映的文化所知甚少,這些都增加了大學英語教師在精讀課中傳授英語知識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介紹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的緊迫性。以現在幾乎每個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都要參加的四六級考試中的聽力測試為例,雖然聽力材料中明確地談到測試題目中的答案,但是學生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在聽的過程中不能形成聽力識別的興奮點,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如1991年6月六級試題中的第16題:
What are you advised to do when you get a wrong number in making a long distance call?
A)Check your number and call again.
B)Tell the operator what has happened.
C)Ask the operator to put you through.
D)Ask the operator what has happened.
雖然聽力短文最后一段明確指出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call the operator and explain what happened”, 卻有將近一半的考生未能選對正確答案B)。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也許是他們缺乏這一特定的背景知識,不知道在美國打長途電話遇到困難時可以向長途臺接線員(operator)求助而形成聽力理解上的障礙。有20%成績較好的考生誤選A),顯然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想當然地回答問題[9]16。誠然,如果考生的聽力能足夠好,聽懂語言材料并答對問題也許根本不成問題。但是如果考生掌握了這一背景知識,即使聽的能力一般也能夠聽懂并完成試題。其實,老師如果在上課時(如外教社《大學英語聽力》第二冊第三課接打對方付費電話)稍微增加一些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遇到類似問題就可以自信地選出答案,不必瞎猜。
三、利用一切機會創設課堂語言環境,傳授社會文化知識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也可能利用一切機會融社會文化背景于教學之中,因為學生在中學時期打下的良好語言基礎可以幫助教師部分地從枯燥繁瑣的語法講解中解脫出來。教師可以利用具有豐富文化蘊含(culture-loaded)的詞語、句子和情景進行介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構成和運用、句子的含義和課文語篇。
詞語是語言的構成要素。自從有文字以來,語言(表現為詞匯)成了記載人類生活、傳播人類智慧的載體。就以最常見的breakfast為例,恐怕大學生當中知道其構成及含義的并不多。breakfast是由break(打破)和fast(齋戒)構成的,因為每天的第一餐打破了前一天晚上至第二天早上就餐前不吃不喝的齋戒狀態,因此,這一頓就是breakfast(早餐)。了解了這些,這個單詞比乍學之時的一個個毫無意義的字母好記多了。在講到motel(汽車旅館),drive-in等詞的時候便可適當介紹美國的汽車文化。motel由motor(汽車)+hotel(旅館)構成,指設在公路兩旁不僅提供自己開車的旅客住宿,還提供汽車“住宿”的車庫或停車場的路邊旅店;而drive-in則指顧客無需下車即可得到服務,如drive-in restaurant或fast-food drive-in(“免下車”餐館或快餐店),drive-in movie/cinema(“免下車”電影/電影院),drive-in banks(“免下車”銀行)。這樣,讓學生既了解了文化,又了解了構詞法,增加了詞匯學習的樂趣。
當然,教師不僅能在詞匯上做文章,還可以利用課文來營造英語氛圍。教師在積極調動學生用英語介紹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之后,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外教社《大學英語》第一冊中Unit Five: 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和Unit Seven: The Sampler都是從不同角度表現西方社會慶祝圣誕節的動人故事,教師可以請學生根據所知介紹西方國家慶祝這一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補充疏漏之處,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課文的側重點。如果有了老師的周密指導和悉心介紹,學生得到的就不僅是全面的英語知識和技能,還有對英語國家社會、歷史、政治和文化的了解。
事實上,諸多大學英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將文化視角作為其選材的原則之一。外研社的《新視野大學英語》就選編有不少異域文化氣息濃郁的課文,如第二冊第一單元的Time-Conscious Americans,第三單元的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等;而外教社的《大學英語(全新版)》綜合教程每冊都包括有兩至三個單元英語國家社會生活的課文,如第三冊的Changes in the Way We Live,Civil-Rights Heroes,Security 等等。教師們完全可以在講解語言知識、培養交際技能的同時很方便有效地給學生傳授點點滴滴的文化背景信息。
四、運用各種媒介,加強課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為了有效地使社會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促進英語的教與學,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培養在課內外都把語言放到文化整體當中來學習的意識。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將中西方人際交往中諸多方面的差異融合到教學中,還應該經常關注世界時事以及由此帶來的語言新變化;翻閱時代感強的有關英語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學、藝術、風土人情、歷史和宗教等的書籍、報刊、雜志以便擴大知識面,更新知識,不斷了解其文化生活動態,向學生不斷介紹新知識,推薦新書目,充實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調動其主動性,引導他們重視對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英文電影、電視、幻燈、錄像,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向他們推薦易讀、易懂的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的書報雜志,如《英美概況》、《英語國家背景文化知識》、《美國英語與美國文化》、Background to Britain, Background to the US, English Salon, English World等等,讓學生多看課外讀物,瀏覽英文網頁,訂閱英文報刊;組織中外文化差異專題講座、英語角、英語周或英語晚會等,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創設多樣的語言環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擴大視野,加強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社會文化素養來促進英語的學習,而通過令廣大學生頭疼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將成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副產品。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金惠康.論跨文化交際翻譯[J].江蘇外語教學與研究,2/1999.
[3]鄢小鳳.論影響交際教學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國外外語教學,1/2000.
[4]張正東,杜培俸.外語立體化教學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
[5]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6] 省略/report/list.hcam.
[7] 省略/file_post/display/read.php
篇9
1、學生基礎薄弱
據調查,百分之六十的高職學生都面臨著英語薄弱、缺乏興趣的現狀。造成學生學習英語基礎差異有許多種因素,例如:中學的教育背景、英語學習基礎以及個人語言學習天賦不同等。高職學生底子薄,基礎差。有個別學生甚至只會拼寫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會拼寫、會念的英文單詞寥寥無幾。對于此類學生來說,沒有興趣的學習自然只是僵硬、呆板地接受,有些人甚至從心底里對其排斥,在教師眼里極為簡單的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可能都是難于接受和理解的。還有些學生在高中時已經放棄學習英語,即使老師再努力,教學效果甚微。同時,據調查,由于部分學生在高中時高考沒有聽力測試,他們大部分是都疏忽聽力練習而投入到語法等練習中,現在對他們來說聽力就更是難上加難。
2、聽力教材形式單一,教學模式枯燥乏味
目前,我們在英語聽力教學中一直使用的是《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聽說教程》,這本教材聽力素材多,內容涉及面廣,分類全。根據本人授課體會,該套教材比較適合希望循序漸進的學習者使用。但對話型課文較少,對實際應用能力培養較差。同時教材比較老,對于希望學習了解最新西方社會生活情況的學生來說,不大適合長期使用。在英語聽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也非常單調乏味:聽錄音、做練習、對答案、講解聽力原文,這種教學模式往往事倍功半。
3、聽力教學缺乏有效的檢測方法
目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英語檢測方法。在傳統的聽力教學中,教師主要還是看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如何來判斷學生是否懂了目標材料。這種單純從題目出發的檢測容易讓學生形成投機和碰運氣的心態,對于材料的困惑之處只要和題目無關就毫不關心,這樣實際上就沒能起到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的效果。
二、如何進行有效的高職英語聽力教學
1、打好語音基礎
好的英語發音對聽力的理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語音知識指音素的發音,它包括:弱化、連讀、重音、節奏、語調等內容。在調查中我發現,許多同學在發音上有問題,嚴重影響了自己對聽力素材的理解。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復習音標,同時要去學生將自己所學過的單詞、句型、課文大聲模仿并跟著磁帶朗讀。
2、選好聽力材料
聽力材料的質量和難易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學習興趣。教師在聽力教學中,應多選取一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通俗易懂且富有時代氣息的文章作為學生的聽力材料。在聽力材料的選取上,要注意把握難易程度,太難的材料容易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太容易的材料又沒有什么挑戰性,很難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因此,聽力材料的難易程度要適中。此外,聽力材料還應該提供足夠多的信息,那些純粹對話型的材料不應當多用,最好教師能適當增加一些學生專業有關的文章作為聽力材料,這樣在反復的練習中學生的英文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會逐漸提高。除了聽力材料的選擇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聽說結合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聽力,如采取辯論的形式,每個學生都參與辯論,就某個固定話題發表自身看法,這樣既能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又能讓學生聽別人怎么說英語,進而糾正自己的發音問題等。
3、營造聽力環境
學生的興趣就是英文電影融入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優勢之一。許多英語優秀的學生都認為:看英文原聲電影不僅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盛宴,同時還能無形中提高英語聽說能力。因此高職院校的英語聽力教學可以嘗試用英文電影來營造一個好的聽力環境。好的英文電影有很多,比如阿甘正傳、勇敢的心、魂斷藍橋等等,這些電影不僅僅是一個個英文故事,它們往往還能給我們予心靈的啟迪。在聽力教學中運用這些電影,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這樣的語言就不至于顯得空洞而蒼白。同時學生在聽和看英文電影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到更多英語國家的人文風情和日常表達,這種自然的表達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接收和掌握,同時又是一種美的享受,這樣的聽力練習誰能不積極參與呢?當然,在英文電影的選擇上,教師應當選擇一些比較經典,同時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或啟示的電影,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賞析電影之前教師也應當讓學生明確應當從這部電影里獲得什么樣的信息,將娛樂性、教育性和聽力培養融合在一起。
4、培養聽力學習策略
篇10
關鍵詞:大學英語聽力;制約因素;教學策略
在英語聽說讀寫等幾項基本語言技能中聽力是英語學習中最集中的語言技能之一,同時也是難點。根據美國外語教學法專家里夫斯(W.M.Rivers)和坦伯利(M.S.Temperly)的統計,聽在人類交際活動中所占比例為45%,列于聽說讀寫各語言活動之首。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聽力技能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聽力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語言知識的吸收,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本文探討了制約當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聽力能力提高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制約因素給出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一、制約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提高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其是否有正確的學習動機,穩定的情緒,一定的自制力和堅強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些學生在中學的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只為了考試而勉強應付。這些學生在聽力過程中,會感到詞匯量貧乏,語速太快,因聽不懂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并產生焦慮情緒或者厭煩情緒。引起這種情緒的可能原因有:生詞太多學生確實聽不懂:生詞少但語速太快而聽不清楚:對聽力材料的內容不感興趣,學習態度不端正,不管是何種原因,都會產生心理障礙,從而對英語聽力失去興趣。
(二)相關背景知識因素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聽力材料的文化背景缺乏相應的了解,必然會影響聽力理解的效果。由于聽者缺乏相關的常識和各科的基礎知識,而使作為載體的語言文字被曲解或者干脆就聽不懂。不知道講話內容。2)在收聽到專業性較強的英語時,因為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而感到如聽天書。
(三)語音因素
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從小學開設英語課開始一直到大學,幾乎沒有受過系統的英語語音、語調方面的專門訓練,缺乏相關知識和技巧,對于英語的重音和節奏規律知之甚少,很多學生甚至不能準確無誤地將一個單詞或者某些音標的讀音發出來,更別提聽力材料中所涉及的重讀、弱讀、連讀、失去爆破、英美音的區別等等現象了。
(四)詞匯因素
在英語聽力的學習中,制約學生聽力水平提高的因素中詞匯量列于第一位。詞匯量不足,在聽力過程中遇到生詞或詞義不熟的詞的幾率就高,這種情況會妨礙學生對整個句子乃至整段材料的理解。
(五)聽力理解技巧因素
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做聽力練習時因不能聽懂所聽到的內容,或者在考試當中抓不住所聽要點從而不能很好的答題,他們通常將這些問題的根源簡單地歸納為詞匯量不夠或者聽的量還不夠多,這些是原因之一,但卻不是主要原因,聽不懂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忽視了對一些基本聽力技巧和技能的訓練與培養,例如:根據上下文猜測字詞的技巧,聽力過程中抓取關鍵詞,及時進行筆記記錄等等。
(六)聽力教學因素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的課時分配,一般院校開設的大學英語平均為每周4學時,而聽力課時只能占到其中的1/3個學時,聽力的訓練由于時間的限制受到極大的影響。同時聽力課的教學模式一般是“講單詞—聽錄音—對答案”,形式刻板,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對于英語聽力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改革傳統的聽說教學模式,采取視,聽,說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盡管目前很多學校已經采用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但是基本上還是采用傳統的聽力課堂模式,教師播放錄音或者光盤,核對聽力答案:學生在下面聽錄音,記答案,師生間缺少互動與交流,學生感覺乏味無趣。改變這種死板沉悶的教學模式,真正達到視、聽、和說、看、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老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積極互動而且教師應該采用生動、鮮活、時代氣息強的聽說材料,比如穿插經典的電影片段,欣賞優美的英文歌曲,關注時事性強的新聞報道,設計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動,這些都是學生所喜聞樂見并樂于參與的內容與活動,這樣學生可以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愉快地接受聽說技能練習,并且會積極參與到其中。聽和說的結合構成口語交際。所以教師應該多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練習聽說,特別是在聽完聽力材料之后,要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對所聽材料進行簡短討論或總結,從而達到“以聽帶說,聽說并進”的效果。聽說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方法指導者,活動組織者,所以教師在設計活動組織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學生的特點、難點,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才能讓他們真正的參與到活動中,并在參與中鍛煉英語聽說的能力與技能。當然,教師應該適時地對于學生在英語表達時所出現的語音、語調及詞匯運用、語言組織方面的不足進行糾正,幫助學生改善提高。
(二)創造學生聽說語言環境
對于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中國人來說,母語環境阻礙著英語學習者聽說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聽說環境是學生聽說能力提高的保證。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注意語言環境的創造:
1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
非英語專業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有限,因此充分利用課堂是非常必要的。最初教學的時候不能用全英教學,因為起初學生會聽不懂,假設一開始就全英教學的話,不但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教師應盡量使用學生熟悉的詞語及簡單的句型表達,或者英漢相結合。一段時間后學生適應了習慣了。再過渡到全英教學。教師應嚴格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用英語表達,用英語思維,切不可養成用漢語思維英語表達的習慣。
2課外時間的利用
學生對于課外時間利用較少,即使有人利用課外時間練習聽說,也苦于找不到適合的聽說材料和可以與之交談的同伴,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利用課外時間并進行相應的指導。比如鼓勵學生定期參加英語角以及在宿舍日常生活中盡可能的用英語交談,或者舉辦各類英語活動。從而調動了學生進行英語聽說能力練習的興趣。另外還可以改善學校廣播的內容,增加一些英語新聞,英文歌曲及電影錄音剪輯等,寓教于樂。總之,盡可能讓學生融進英語的氛圍中。
(三)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聽力學習策略及方法
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學習方法與策略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間,主觀能動性較差。
1加強詞匯學習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沒有一定量的詞匯也無法進行語言學習。學生的聽力詞匯量不同于閱讀詞匯量,它小于閱讀詞匯量,原因是學生在閱讀時運用了語音、語意和拼寫儲存系統,而在聽時只運用了語音和語意儲存系統,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的詞匯看得懂卻聽不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整體學習”,即把詞匯的學習融入到以聽為主,說,讀、寫、譯相結合的綜合技能的學習。強化記憶詞匯的音、形、義及用法。
2學會做筆記
在聽力過程中為了防止遺忘一些重要信息,學生要善于在聽力理解過程中用符號、圖示等迅速記錄要點,如人名、地名、時間、數字、年代和關鍵詞等,以便提高聽力效果。另外在聽力練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生字詞,可以根據其發音記錄下來,并查字典,這樣不但有助于理解聽力材料,還起到了擴大詞匯量的作用。
3加強短期記憶能力的鍛煉
聽力是通過視覺器官快速獲取有聲語言信息的過程,不管是做聽力選擇題還是聽寫訓練,憑借的都是短期記憶。因此幫助學生鍛煉根據聽覺獲取信息并迅速作答,這樣的準確率較高。
- 上一篇:高新企業認證審計報告
- 下一篇:電氣工程學科的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