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22:5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文

篇1

【關鍵詞】小詞;新視野大學英語;作為

現在很多大學都使用了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本作為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教學教材。在這套教材所選用的課文中,每一課都有一些雖然不那么引人注目,卻意義豐富,意味悠長的精練達意地道的表達,讓課文充滿了活力和生活氣息。讓我們真正見識了什么是“小詞”的“大作為”。

這些小詞指的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常用詞,其中大部分是單音節詞或有單音節動詞加小品詞構成。這種詞具有一詞多性和一詞多義的特點。使用范圍寬廣,表達方式靈活多變,搭配關系比較復雜。

陸國強在“現代英語詞匯學(2001)”一書中把小詞歸納為:介詞、副詞、連接詞、單音節動詞和短語動詞、由小詞組成的固定結構等。這些“小詞”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的課文里,是隨處可見的,往往在課文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妙筆。讓我們從例子中來感受“小詞”的魅力吧!

1、介詞

Eg.The trick is to be consistently you,at your best.(Para.7,Unit 4,Book I)at one’s best 處于最佳狀態。

Eg.All truly creative activities depend in some degree on these signals from the unconscious …(Para.3,Unit 8,Book I)這兒的“in”相當于“to”,與degree一起表達……的程度。

2、副詞

Eg.Sandy Finch,you’re too young to wear that much makeup.(Para.19,Unit 2,Book I)這兒的“that”并不是我們常見的指示代詞的意思。它相當于“so”或者“to such a degree”,強調了Sandy化的妝非常濃。

Eg.I came here and they said,“We kind of like that spirit…”(Para.19,Unit 3,Book III)“kind”原意是種類的意思。當它與“of”搭配時,變成副詞,相當于slightly 或to some degree.

3、連接詞

Eg.Normally,Americans do not assess their visitors in such relaxed surroundings over extended small talk;much less do they take them out for dinner…(Para.4,Unit 1,Book II)“much less”這個連接詞在這兒是“更別提”的意思。

Eg.While my former teacher had been patient with all the students,my new teacher quickly punished those who gave incorrect answers.(Para.3,Unit 1,Book I)“while”在此突出表達了“對比”的意思。

4、單音節動詞和短語動詞

(1)動詞

Eg.When morning came,he had established the existence of one class of Fuchsian functions.(Para.5,Unit 8,Book I)我們都知道“come”是用來指一個人或一只動物的動作。但是在這兒,“come”也可以指一個事件或一個時間的來臨。

(2)動詞+介詞

Eg.They will miss the ritual interaction that goes with a welcoming cup of tea or coffee …(Para.4,Unit 1,Book II)“go with”表達了“同時發生或者伴隨”。

Eg.Like most city folks,I’m cautious.I scan the street and pathways for anything or anyone unusual before pulling into the garage.(Para.1,Unit 7,Book I)“pull into”傳神地表達了“把車靠邊停下來”的意思。

Eg.I was in charge outside where I administered justice by tracking down the parents of the kids who picked on my brother,and telling on them.(Para.2,Unit 1,Book III)“tell”作為“告訴”講是非常熟悉的。但此處tell與on合用表達了“告發、告狀、告密”的意思。

(3)動詞+副詞

Eg.Lighten up.(Para.12,Unit4,Book I) “light up”別太當真了。

Eg.I turned to see their shadows get into a car and speed away.“speed”是“速度”的意思

(4)動詞+副詞+介詞

Eg.This is an undeclared war that everyone must sign up for in order for us to win.“sign up for”可以理解為“報名參加”的意思。

Eg.The evening led up to the gifts and then the chocolate cake from his favorite bakery,and of course the ceremony wasn’t complete without the singing.(Para.9,Unit 1,Book III)“lead”常見的意思是“領導,引導”,與up to搭配,形成一個可以靈活使用的新意:“在某些重要的事之前,更重要的事是……”,此處可以譯為:“那天晚上,我們先是送禮物,然后是切從他喜歡的面包店里買來的巧克力蛋糕,當然還唱了生日歌。”

(5)動詞+名詞+介詞

Eg.每次去我丈夫出生的地方,我們總是一家家地拜訪他的親戚。(Translation exercise on page 138,Unit 6,Book I)“一家家地拜訪”可以翻譯為:“make the rounds of”

5、由小詞組成的固定結構

Eg.1:We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Para 2,Unit 1,Book II).在這兒nothing but + n./ pron./ to do… … … 只… …,非常深刻地表達了“只有時間才能支配我們”。

Eg.“You know,honey,different music appeals to different generations,” reasoned Jane.(Para.24,Unit 2,Book I)“you know”在此表達了母親Jane向父親Steve強調了“不同年齡的人喜歡不同的音樂。”

“you know” 通常有三種用法。

1)表示強調或者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Eg.The condition in that country is terrible,you know.

2)表示說話人不確定自己所說的話或者用來引出他們接下來要說的話。

Eg.I thought I’d,you know,have a chat with you.

3)表示更清楚地解釋。

Eg.Wear the white dress,you know,the one I like most.

英語的詞匯量是很大的,總共有幾十萬。我們在生活中有時是用不到的像gobbledygook這樣的難詞、或者大詞(該詞是美國羅斯福總統借用Maury Maverick造的一個詞,意指聽上去冠冕堂皇其實不知所云的廢話)。一個人的詞匯量再大,如果不會使用,就不是真正地擁有這些詞匯,也不能說明他的英語水平就有多高。英語單詞量,取決于一個人能夠實際應用的單詞有多少。所以詞匯不論大小,在生活中,在表達中,都有其妙用,尤其是那些精妙的小詞。

參考文獻:

[1]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1.

篇2

首先,從文化導入的內容來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的文化導入應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切實貼近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或熟悉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言文化的探討中來,從而以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另外,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主要是英美文化,但是有些文化知識離學生本身的知識和經驗相距甚遠,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應該在文化導入中加強中國文化的導入,或將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相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其次,從文化導入的方式來看,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獨立探索、合作等方式進行學習;因此,文化導入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展示出來,更好的方法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框架,讓學生自己能主動地去查詢資料,對文化知識及相關背景進行積極的思考或將兩種文化進行對比,主動地構建意義,成為學生自己知識庫的一部分。當然,在安排學生的學習任務之前,教師需提供相關“支架”,通過一定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這也就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支架式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都是以教材為藍本進行教學的,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為例,探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結合教學內容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原則來導入文化。

2《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導入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國內出版和發行了不少大學英語教材。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鄭樹堂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自2002年沿用至今,在很多院校得到了廣泛采用。《新視野》教材以題材為中心組織單元。教材中的文章體裁多樣,風格各異,涉及政治、經濟、語言、文化、科技、體育、風俗人情等各方面。文章難度從第一冊到第四冊由淺入深,詞匯量不斷增加,難度也逐級加大;每一冊中的詞匯復現率較高,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詞匯的用法。同時,《讀寫教程》與《聽說教程》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這一點與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相符。從課文所承載的文化的角度來看,《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中的課文文化內容豐富,由于是以題材為中心組織單元,因此便于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中更好地引入某個主題的文化。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來自美國,更多呈現的是美國文化,缺失了其他英語國家及亞洲國家的文化,這也是在課堂的文化導入教學中需要補充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啟發我們,課堂中信息的輸入應該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框架為基礎,也就意味著在進行文化導入時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文化輸入應與學生息息相關。以《新視野大學英語》中的課文為例,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親子關系,牽涉到親子關系的中西方文化有不少,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如果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吸收。那么在做文化導入時,首先,可以從學生談論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入手,然后再引入在親子關系上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其次,從導入的方式上來說,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的資料,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親子關系的異同,并得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比如中國文化中的“孝”道,西方文化親子教育中對獨立性的培養等等。

篇3

自主式學習的思想最早是由D·Little提出的,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指教學條件下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束定芳認為自主學習在外語上的成分包括“態度”(學習者自愿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者應該培養這種能力和學習策略,以便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及“環境”(學習者應該被給予大量的機會去鍛煉自己負責自己學習的能力)。綜合研究者們的理論,具備主體能力的人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他們積極闡釋所學到的新信息,懂得如何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自主學習者積極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自己設計實施個人學習計劃。

2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分析

大學英語是為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教學雖然歷經十幾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階段的今天,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高校課程體系改革中,大學英語的改革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實施的過程當中,面對教學方法和環境單一、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以及英語教師嚴重缺編,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針對學生情況進行大量的操練與輔導,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等等問題,大學英語改革任重道遠,需要更多的投入與支持。《新視野大學英語》是我國各高校使用較為普遍的大學英語教材之一。這套教材擁有課本、光盤與網絡課程三種不同的載體,既可以選擇組合使用。《新視野大學英語》的主教材有讀寫教程、聽說教程、綜合訓練及教師用書。其中讀寫教程以題材為中心組織單元,每個單元有兩篇課文。每單元設計有預習和配合課文的大量練習。在大多數高校中,大學英語的平均課時為每周4學時,受課時限制,大部分學校在并行的讀寫教程、聽說教程和綜合訓練中往往將后兩者削減。另外因教學資源的限制學校無法使用與教材配備的光盤與網絡課程進行英語教與學。綜合這些因素,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巨大挑戰。

3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教學中自主性學習的培養模式

3.1通過策略訓練培養學習者的自主性。學習策略的訓練與自主學習之間是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學習策略的訓練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而且有利于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增強他們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語言學習策略訓練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語言過程中根據需要有效地運用策略的活動。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將策略培訓與外語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試著進行某個語言活動,然后讓學生描述他們完成任務的方法,并說明原因;教師介紹并結合外語學習的內容演示新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學習活動練習新介紹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對學習策略使用情況及取得的進步進行評價,檢查對新學策略的掌握程度;布置更多的語言學習活動以便學生試驗新的學習策略,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策略。

3.2新視野讀寫教程的內容編排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新視野讀寫教程把閱讀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的同時,有結構分析和寫作相輔相成,旨在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Pre-reading中的聽說活動及課后豐富的練習對學生聽、說、譯等專項技能也提出了要求。因此,它是大學英語綜合技能訓練基礎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和語言應用水平。下面以新視野讀寫教程自主學習要求為例進行分析:

自主性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思考,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建構自己的理解。讀寫教程每個單元有聽說訓練、閱讀理解和語言操練,貫穿著大量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綜合訓練,它要求學生在這些技能的訓練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教師和同伴互動、合作、交流,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探索未知的知識以達到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3.3以教師為主導,發揮教師多角色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兼顧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單項與綜合訓練,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計劃的設定與實施情況等,因此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組織設計者和促進者等多角色的作用。作為引導者教師應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和誘導自己去發現規律,管理自己的學習,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作為組織者教師組織協作好學習活動讓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促進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綜合發展。協助他們設定學習計劃和目標,鼓勵和幫助學生探索多途徑獲取學習資料。教師是課程教學的組織者與實施者,課程質量是否穩步提高關鍵在于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特別是教師群體的素質和水平。

3.4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保障,是學生融入協作學習的條件。高效的學習活動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全員參與、師生之間雙向型的互動和師生、生生之間多項型的互動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面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和困難,只靠增加課時及師資力量是不現實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數字、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將結果綜合地表現出來,有助于拓寬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可以從課本開始延伸到多元化的信息世界;有助于教師對教與學的思維轉化和手段更新,還可以實現通過使用電子郵件、網上討論區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和加強。

小結

學習自主性是外語教學的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基礎課程,它在培養和促進學習者自主性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因此在該門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原則應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慢慢改變依賴思想,養成自主性意識,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促進學習者自主性。

參考文獻

[1]毛麗霞,桑蘭.利用網絡教學培養外語自主學習[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

[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05.

篇4

筆者于2012年上半年對湖南三所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進行了全面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考慮到篇幅的限度,在此只論述與本文相關的兩項調查:一項是英美文學類文章所占教材的比例情況,另一項是師生對教材的滿意度調查。

(一)英美文學類文章所占教材的比例情況本研究所選取的湖南三所高校使用的教材是以下三種:《新視野(第二版)》(外研出版社),《希望英語(第二版)》(外研出版社),《大學英語(第三版)》(上外出版社)。在這三種教材中,《新視野》教材共4冊,共有主課文40篇,副課文40篇。《希望英語》教材共4冊,共有主課文32篇,副課文32篇。《大學英語》教材共4冊,共有主課文40篇,副課文40篇。為了了解教材中英美文學所占的比重情況,本研究根據課文的內容性質、體裁及來源,大致將其分為三類:科普文、應用文和英美文學。從表格中所顯示的數據得知,科普文和應用文在數量上均占有絕對優勢,說明這三種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較為重視科普信息的傳播和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方面的培養。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新視野》中英美文學類共3篇,占教材的3.75%;《希望英語》中英美文學類共3篇,占教材的4.69%;《大學英語》中英美文學類共7篇,占教材的8.75%。不難看出,英美文學在大學英語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極少,被嚴重“邊緣化”。

(二)師生對教材的滿意度調查為了解師生對大學英語教材的整體評價(包括教材難易度、趣味性、信息量及實效性等方面),本研究對來自這湖南三所高校的45名大學英語教師和310名非英語專業在校生進行了相關調查與訪談。調查中,教師問卷共收回42份,有效回收率為93.3%;學生問卷共收回302份,有效回收率為97.4%。問卷采用利克特式5點計分法,其中5表示滿意度最高,依次遞減;分數越多,表示滿意度越高。以下是師生滿意度的調查結果:上述表格顯示42名教師對大學英語教材滿意度的平均分為3.13;42名教師當中,有10名教師(23.8%)對教材給了2分,20名教師(47.61%)給了3分,這些數據表明大部分教師對教材是不滿意或是感覺一般。除此之外,學生對大學英語教材的評價也不樂觀,上述數據表明學生對教材滿意度的平均分為3.01;302名學生當中,有11名(3.64%)學生給了1分,85名學生(28.14%)學生給了2分,116名(38.41%)的學生給了3分。由此可見,目前所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與師生對教材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二、英美文學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為了解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況,筆者與參加問卷調查的42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訪談。內容涉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及教學手段等方面。訪談中得知,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雖然未形成一個固定的范式,但在本質上都彰顯出某種一致性。首先,42名教師當中,有13名教師明確表示,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較為注重信息量。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及相關的英文術語,使他們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但無形中讓課堂教學產生“重信息而輕文學”的偏向5。另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大都是圍繞英語等級考試設置的。比如詞匯量后面會通過標注四級詞匯或六級詞匯來體現其難度系數,除此之外還有每單元的課后練習,在題型設計和難易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英語等級考試所占居的重要性。其次,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使用的教材。在與教師的訪談中得知,這三所高校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大都圍繞詞匯、語法知識和四級考試等方面設計,對篇章的學習和理解大都停留在“語意”或“語義”這一層面,而對文章中所蘊含的“寓意”和“鑒賞性”卻不被重視甚至被完全忽略。最后,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他們大都表示“成本太大”,“耗不起”。有29名教師或多或少透露出所在學校會采取不同的形式對教師進行考評和獎勵,其中一個標準就是該教師任教班級的英語等級通過率。說壓力也好,誘惑也罷,這些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師想方設法提高任教班級的通過率。這種大環境下,英美文學自然而然就被“邊緣化”了。

(二)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自評情況本研究所制定的問卷調查包括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自評情況,自評情況包括學生對自身英語應用能力、成績、學習動機及學習態度、自信心等方面。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自評情況依然采用利克特式5點計分法,其中5表示自評得分最高,1表示得分最低。上述數據顯示,302名學生當中有93名(30.79%)學生在自評時給了1分或2分,說明他們對自身的英語學習效果是不滿意的;有129名(42.72%)的學生給了3分,說明他們感覺自身的英語學習效果一般。總體來看,302名學生自評的平均分為2.92,還沒達到及格線。由此可以看出,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自評情況是不理想的。除問卷調查外,筆者還對42名學生進行了訪談。訪談中發現在這42名學生中,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自身存在一些消極的心理因素,如主觀能動性不強,缺乏興趣和信心,學習目的不明確等問題。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英語學習 網絡資源 需求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01-02

1.引言

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大學課程應“開發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1]。在此新形勢下,作為全國第二批大學英語改革示范點成員之一的貴州大學,在教學中施行“2+1+1”的課程教學新模式,即采取“多媒體課堂教學(2學時)+網絡課堂教學(1學時)+視聽說教學(1學時)”的教學模式,盡可能為英語學習者提供更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網絡課堂教學主要在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研發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網絡平臺上進行。進入“新視野大學英語”網絡平臺后,首頁的主菜單如圖1所示:

在“Coursebook Homepage”中,網站提供的學習內容主要是針對教材課文進行的聽說讀寫譯全方位的輔導,但也可以說是教學參考書的電子版本。“Learning Tools”菜單下的資源在2008年上傳后,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更新。

2.研究方法

Richards(2000)認為,語言教學的需求分析是指確定個別學生或一組學生的語言需要,并將其按先后緩急的次序進行排列。因此,教育者或者教育機構應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及語言水平來提供學習者需要的學習資源。新視野網站是否如此呢?除了這些學習資源外,學習者是否還需要其他的資源?如果需要,需要什么樣的資源呢?

為此,研究者在貴州大學北校區進行了英語學習網絡資源需求的調查和研究,以期發現更適合英語學習者的學習資源以保障網絡教學的有效進行。

Richards(2001)在研究中發現,需求分析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調查表、測試、面談、觀察所得的資料獲取運用主觀性和客觀性的信息。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以獲取信息,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因此,研究者設計了《英語學習者網絡教學資源需求調查問卷》。通常認為,學習資源是顯性的,明顯可見,可聽,可使用。但是Stern認為,學習資源中還包括看不見的隱性要素,如教師的指導和課程指引等。因此本研究中的學習資源包括顯性和隱性的資源,涉及學習者網絡課程學習現狀,教師指導在網絡課程中受需程度及學習者網絡學習資源類型和途徑三大信息,共計15項。

為確保調查對象熟悉新視野網絡教學平臺,調查在2010級學生使用新視野網絡教學平臺一學期后進行。2011年3月向2010級4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70份。

3.調查結果與分析

3.1學習者網絡課程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

調查項目1表明11.89%的學生一點也沒使用到新視野網站的學習資源,利用到一點資源的占了總調查人數的76.76%,能夠充分利用該網站資源的占11.35%。

調查項目2中,22.7%的學生表示上新視野網站學習的時間每周平均不到1小時,75.68%的學生每周平均不到3小時,超過5小時的為1.62%。至于少上網的原因,絕大多數學生表示是因為沒條件。21.08%的學生表示該網站的學習資源引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19.46%的學生說明是專業學習緊張(項目3中)。在調查項目4中,學習者表明他們上新視野網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為了利用該網站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生只有27.57%,另有8.65%的學生只是因為教師對學習者有網絡時間積累要求,他們就掛網積時間。

項目5、6、7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三項有關聯。

項目5為學習者對新視野網站的評價。大多數學習者表示新視野網站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有一些幫助,17.84%的學習者認為有很大的幫助,11.5%的學習者認為沒有幫助。

在項目6中,72.97%表示對目前大學英語網絡課程的滿意度一般,極少部分對此課程的滿意度很高,還有18.92%的學習者對此課程的滿意度很低。

項目7問及英語網絡課程是否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61.62%的學習者認為網絡學習的方式有一點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14.59%認為網絡學習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23.97%的學習者表示網絡學習的方式根本沒有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對于網絡英語學習的目的來說(調查項目8),大部分學習者想要提高的是聽說能力,其中43.06%的學習者選擇了提高聽的能力,32.57%的學習者選擇了提高說的能力。

項目1-8的調查表明,學習者總體比較滿意目前網絡英語課程。但是他們主要是上課的時間進入網站學習,而且他們的學習并不是積極主動的,很多時候只是消極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因此,學習者網絡學習的效率并不如教育者所想像中的那樣高。同時,在聽說能力領先的大環境中,大部分學習者在調查中也表現出急于提高這兩項能力的意愿。

因此,針對以上調查結果,要提高學習者網絡學習效果,首先要滿足學習者的學習條件。我校目前每天免費開放語言學習室,但因網絡,硬件等原因,語言實驗室的使用效果不是很好。只有加強語言實驗室和網絡的管理,才能滿足學習者學習的基本要求。

其次,有些學習者或者教師忽視網絡學習目的這個需求。盡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別強調聽說能力的培養,但總體來說還是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1]。如果學習目的不正確,學習者會變得消極倦怠。因此,教學中的顯性網絡學習資源若能滿足學習者目的這一隱性需求,就能改變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和態度,使網絡學習走向正確積極的方向。

3.2 教師指導在網絡課程中受需程度調查與分析

調查項目9-11涉及到隱性資源,即教師指導作用。

調查項目9表明,英語網絡課程中,只有5.4%的學習者表示他們不需要教師在網絡學習中給予指導和參與,48.65%的學習者表示偶爾需要,45.95%的學習者表示非常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參與。盡管大部分學習者表示需要教師指導,但能經常指導學習者利用網站的資源進行學習的教師比率為34.59%(項目10)。

除了教師指導外,對于教師課堂指示的調查表明,41.08%的教師能夠在英語網絡課堂對學習者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指示(項目11)。和課堂英語學習相比較,33.51%的學習者在網絡英語課堂中經常沒有學習方向(調查項目12)。

從上述調查可以看出,在學習者看來,教師在網絡課程中的指導作用是學習者網絡學習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資源。大多數學習者在網絡課程中極大地需要教師包含技術的、教學的、人文關懷等各方面的指導和參與[2]。

3.3 學習者網絡學習資源類型和途徑調查與分析

網絡學習資源是網絡學習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在該項調查中(項目13),學習者按照他們需要的學習資源進行選擇和排列。選擇結果從高到低排列如下:內容應更豐富,不僅僅是圍繞課文進行講解,如與專業相結合;應有四、六級考試有關內容;應有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其他音頻或視頻內容、課件、課外練習等;應能訪問提起英語學習網站;其他觀點如:增加娛樂性,增加時事新聞,增加電影等。

學習者選擇網絡學習的途徑時,表現得各不相同(項目14)。從他們的選擇結果來看,他們知道網上學習英語的網站的主要途徑從高到低排列如下:網絡推薦,同學推薦,老師推薦,雜志文章推薦。同時,他們認為在網絡上學習英語時主要是通過以下途徑(項目15):英美原聲電影,專業英語網頁學習,英語學習軟件,英語書籍,電子雜志(從高到低排列)。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學習者在網絡學習資源類型的選擇上要求比較廣泛,學習途徑主要是通過網絡推薦的網站上利用英美原聲電影進行學習。

相對學習者的選擇而言,現有的新視野網站的資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網絡資源的提供方面應能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學習者對能力的要求很高,希望英語學習能對他們的專業有所幫助。但是,學習者需要在學習的時候也能放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能做充分的調查,通過適當的途徑,向學習者推薦適當的網絡學習資源。

4.結語

網絡英語學習是英語學習者的一個良好的途徑,網站的教學資源不僅影響學習者的效果,也影響到網絡教學的質量。但是,學習者面對各學習網站提供的學習資源,難免會不知取舍。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通過需求分析,了解學生學習目的,找出學習者需要的學習資源,加以整合和優化,為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若網絡課程學習平臺上不能加入這些學習資源,教師則可以利用其他渠道向學習者提供這些資源。

本文只是對學生網絡學習資源的需求進行了研究,在教學中怎樣把顯性的學習資源與隱性的教師指導等隱性資源結合起來,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篇6

2013年度“SIAS STAR”英語背誦大賽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體現西亞斯國際學院“英語精”的辦學特色,營造我校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配合我校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促進學風建設,大面積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經研究決定舉辦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2013年度“SIAS STAR”英語背誦大賽。

二、組織機構

學校成立英語背誦大賽領導小組,并設大賽活動辦公室

組 長:張新民

副組長:史傳高、沈 陽、趙 飛、趙祖偉、于凌云

成 員:各院部學生辦主管及輔導員

辦公室:設在外語學院 負責人:葛玉清

秘書處: 黃萌(5801)楊文平(6313)

三、參賽對象:2011、2012級非英語專業各班級

四、大賽程序

大賽分初賽、復賽和決賽三個階段進行,具體如下:

1、初賽

初賽由各院(部)自行組織,比賽時間和地點由各院部決定。參加初賽的每個班級推選3名選手代表班級參賽,另2名在初賽前按學號隨機抽取,提前一天通知被抽取的2名同學做準備。

2013年4月17日12點前以院部為單位將參加復賽的班級名稱及3位選手的名字報外語學院秘書黃萌處。

2、復賽

復賽由外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組織,根據復賽結果評選出 10個班級參加學校的總決賽。復賽根據參賽班級情況分為6個賽場同時進行。

時間:第11周周五下午2點半(5月10日)

地點:外語學院13#教室

3、決賽

決賽由外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組織,由復賽評出的10個班級參加。每班上報3名選手,另外2名選手通過隨機抽取產生。

時間:第13周周二晚上7點(5月21日)

地點:肯尼迪報告廳

五、背誦內容:

背誦內容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選自經典教材:《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部分課文。第二部分是學生本學期所學英語課文內容,背誦的具體內容如下:

《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第20、21、22、23、24課 共5 課

2012級:《新視野大學英語》第2冊

Unit 1 Para.4;

Unit 3 Para.7;

Unit 4 Para.4;

Unit 5 Para.5;

Unit 6 Paras.1&2

2011級:《新視野大學英語》第4冊

Unit 1Para.1-2

Unit 2 Para.6

Unit 3 Paras.2&3

Unit 3 Para.15

Unit 5 Para.11

2012級:《大學體驗英語》第2冊

Unit 3 Para.2;

Unit 5 Paras.2&3;

Unit 5 Para.4;

Unit 6 Para.12;

Unit 7 Paras.4

2011級:《大學體驗英語》第4冊

Unit 1 Para.8;

Unit 2 Para.1;

Unit 4 Para.6;

Unit 5 Para.2;

Unit 7 Paras.10

3)評分標準:

項 目

權重

要求

語音、語調

20%

發音準確,吐字清晰;連讀、重音、語調和意群把握準確;

準確程度

30%

背誦內容與課文一致,不隨意刪減;

流利程度

30%

語速適中,語句流暢;背誦過程中不出現長時間(10秒)的停頓或反復;

語言藝術

20%

在充分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將情感融入其中;注重儀表,姿態自然;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

六、復賽、決賽細節:

比賽形式:包括英文自我介紹和背誦課文。

選手現場抽簽決定要背誦的篇目。一旦背誦題目確定,不允許選手更換,否則將視為棄權。

比賽流程:

(1)每個班級的5名選手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比賽,排名1號的選手現場抽簽決定背誦篇目,首先做不超過30秒的簡短自我介紹(班級,專業介紹),然后進行背誦(此項占30分)。

(2)剩余4名選手也通過現場抽簽決定背誦篇目(此項占70分)。背誦時4名選手依次站好比賽,以接龍的形式進行背誦,如在接龍過程中有某位選手出現銜接不上,可由下面的選手接龍但一次要扣除10分,主要是考察班級選手之間的配合程度和每位選手背誦的流利程度。

六、評比和表彰

背誦大賽的決賽設班級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其余為三等獎。一等獎獲得者同時獲西亞斯“英語背誦班級之星”稱號并頒發證書和獎杯。同時從參賽班級的1號選手中評選出“優秀選手”5名并頒發證書。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篇7

關鍵詞:技能教學;大學英語;新教材

大學英語學習,不再是單一地學習句子結構、語法、單詞,新課改使得大學英語在教材的內容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它以主題為單元,其中題材涉及世界各地以及政治、科技等多個方面。并且在教學上,將重點放在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上,強調了學生在運用英語進行日常對話上能力的加強。作為一個教師,結合自己教學的實際經驗,簡要地談談本人對新視野下大學英語的理論研究。

一、緊抓聽力不放手

隨著英語四、六級的改革,大學對于英語聽力能力的訓練也大為提高,并且考慮到大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運用的英語也主要是其聽說能力。由此看來,聽力將成為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個重點。以《新視野》為例,對于聽說方面能力的訓練加強便是其重要的特點。在教材中,聽力資料所包含的內容廣泛,諸如經濟、民族風情、體育競技等方面,同時在考查學生聽力水平時,更多地融入了說話者的觀點、情感態度這些方面,使得學生在聽清對話的同時,還要聽明白說話者說話的語境。在教學中可以用多種方式來很好地體現《新視野》的這一理念。比如說,在練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聽說教程的第三冊聽力時,在聽力部分的四:passage時,長篇文章的聽力訓練對學生而言可以說是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如果學生在聽了兩遍后對于問題:Why do parents have different methods for raising children?仍有點摸不清頭緒,此時,作為教師,更多的應該在學生的聽力方法上強調一些技巧,比如說聽清關鍵詞:different views of the nature of children, the roles of parents.等后便先在紙上寫下,最后答題時利用關鍵詞來串聯形成句子。

當然,除了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在課堂上適當地添加一些課外英文電影或一些英文歌之類的,必然能加強學生對英語聽力的興趣。并且,在學生說英語方面,可以采用相應的給電影情節配音、教唱英文歌曲等方式,讓學生在樂趣中,自然、流利地鍛煉英語口頭表達能力。

二、分析文章理核心

可以說文章就是詞匯的來源庫,而對文章的分析則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大學生而言,強調文章的快速閱讀和找出文章中心成為英語閱讀考查的重點。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此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平臺,可以讓學生在其中廣泛地涉獵各種層次的閱讀。在這其中,教師則應該好好利用教材內容的廣泛性,在課堂中向學生介紹更多的閱讀技巧和一些課外知識。

大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教材案例,大多是講述國外一些大學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引用外國的案例對學生而言可以說是利弊參半的,一方面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差距,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造成了一定難度。因此,結合教材,教師可以在課前先找一段相應的美國海德中學的視頻,讓學生先通過視覺來直觀地感受文章大體的內容,以降低教材在理解上的難度,繼而可以深層次地讓學生去挖掘教材核心。最后用簡單的圖表形式來考查學生,使得學生在學完課文后,不僅僅在閱讀層次上有了提高,在自己知識面上也同樣能有所收獲。

對于文章中的詞匯,教師可以在課后統一地進行整理,如果文章比較簡短扼要,那么對于關鍵詞的梳理也可以交給學生去完成。讓學生自己去更好地抓住文章核心。

三、寫作訓練抓結構

對于學生而言,聽力訓練、文章分析,都是一種被動的知識傳入,那么寫作,就是學生對于英語掌握能力的一種主動輸出,這也就是為什么寫作技能的提高一直是困擾大學生的一個原因了。學生常常反映在寫作時會感到沒有素材可以寫,因而導致無法落筆。那么,改革后英語教材將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中,教材提供了許多結構分明的教學文本,若是教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將教材進行剖析,那么在總結了幾篇文章后,學生的心中將有一個對于文章如何“成形”的結構概念。在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時,可以利用課上所進行教學的文本,讓學生對文本進行相應結構的仿寫,再提供一個新的話題,做到面目改變,但骨架不變。長此以往,學生在接觸后面的寫作訓練時,便會主動地去聯想之前所學過的課文,看到作文題目時便會感到胸有成竹,如此一來,將增加學生在寫作上的自信心。至于學生所說的缺少寫作素材,那么大學教材中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教材后的拓展閱讀中包含的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將大大超出現階段學生自己的寫作水平,因此,只需要在平時讓學生熟悉教材,對一些簡單的素材進行記憶,便可在寫作中很好地發揮出來。

可以說,現如今的大學英語教材是一本結合實際、內容新穎廣泛的好教材,因此,對于教師的要求也一定會相應地增加,教師只有在深刻熟悉教材內容后,用其過硬的英語語言駕馭能力,來營造一個輕松、樂趣的英語課堂,如此一來,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新教材對他們帶來的好處,他們自身也才能更加輕松地學習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蔣學清,馮蕾.基于滲透式學習策略的大學英語教材回顧性評估實證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1(01).

篇8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文化背景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與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于語言,兩者密不可分。學習英語就是學習與漢語完全不同的文化,熟悉英語國家文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用英語交流信息……并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1]。即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向學生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與語言運用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培養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的能力。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般按照《大綱》要求傳授學生基本的語言技能,忽視了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學習語言知識,不了解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就難以準確地把握、理解和使用語言。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并在日常交際中正確使用英語。日常交際都是在具體的文化氛圍中進行的,不了解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實際交際中,輕則會造成彼此誤解,互相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則會損害雙方的關系,造成合作失敗。此種交際失敗的例子舉不勝舉,這說明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必須結合相關的文化知識進行教學,雙管齊下,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使他們成為合格的跨文化交際者。

二、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學

著名英語教育家胡文仲認為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如開設課程,舉行講座,舉辦展覽,開展課外活動等等,但最有效的是結合日常的外語教學從事文化對比。并提出結合日常教學可以從各個層面進行,例如,詞匯、語用、語篇等[2]。

根據胡文仲先生提出的文化教學的幾個層面,筆者認為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應做到:

1.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詞匯教學相結合。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一個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把握英語詞匯(包括單詞和習語、成語等)的含義和用法,需要對英語國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漢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幾年中國養狗人數在增加,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植于漢語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則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影響含有貶義外,大部分沒有貶義: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國人喜愛貓,常用“饞貓”形容一個人貪嘴,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又如,intellectual(知識分子)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義大不相同。在中國,“知識分子”一般包括教師、大學生以及醫生、工程師、翻譯人員等一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在中國農村的許多地方,連中學生也被認為是“知識分子”。而在歐美,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大學生,所指范圍小得多。此外在美國,intellectual并不總是褒義詞,有時也用于貶義,就像我國中稱知識分子為“臭老九”一樣。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中幾乎沒有與漢語完全對等的詞,即使有一些英文詞匯概念意義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這方面詞匯時應特別注意結合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充分理解這類詞匯在英漢意義上的區別,避免日后實際應用時出錯。

2.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翻譯教學相結合。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譯。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相互轉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翻譯,文化知識在翻譯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漢語中人們常用“揮金如土”比喻花錢大手大腳,但是在翻譯成英語時,“土”變成了“水”(water)。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十分發達;而中國位于亞洲大陸,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此正確的翻譯應是“spendmoneylikewater”。

3.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課文講解相結合。講解課文時,教師應充分挖掘文章蘊涵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第二單元A課文為例,文章從事業和情感兩方面簡述CharlieChaplin的生平。單純從語言角度看,文章沒有太難的語法知識,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內涵,學生就必須了解CharlieChaplin的一些生活經歷和英國作家Dickens的相關著作。比如課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mighthavecreatedCharlieChaplin’schildhood”[3](狄更斯或許會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這句話的翻譯不難,但是學生理解時可能會出現偏差,狄更斯在卓別林出生時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此時教師在講解時應加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卓別林一歲時父母分居,六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發瘋,很小就和同母異父的兄弟流落街頭,生活凄慘,這些卓別林早年的生活經歷與狄更斯小說《霧都孤兒》中的Oliver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話。

4.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本國文化對比相結合。教學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進一步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B課文為例,課文主要講述一個中國女孩帶美國男朋友回家吃晚飯的故事。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AsistheChinesecook’scustom,mymotheralwaysmadenegativeremarksaboutherowncooking.Thatnightshechosetodirectittowardherfamoussteamedporkandpreservedvegetabledish,whichshealwaysservedwithspecialpride.

“Ai!Thisdishisnotsaltyenough,noflavor,”shecomplained,aftertastingasmallbite.“Itistoobadtoeat.”

Thiswasourfamily’scuetoeatsomeandproclaimitthebestshehadevermade.Butbeforewecouldbesodiplomatic,Richsaid,“Youknow,allitneedsisalittlesoysauceAndheproceededariverfulofthesaltyblackstuffonthechinaplate,rightbeforemymother’sshockedeyes.[4]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母親批評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國男友信以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醬油提升味道,結果卻令母親異常吃驚。這充分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沖突(cultureshock),是教師用來進行文化對比教學的優秀素材。眾所周知,中國人視謙虛為美德,對于自己拿手的事情習慣采用“抑”的態度,給予否定評價,其真實含義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贊或認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接,不會刻意貶低自己認為值得稱贊的東西。

在講解類似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選取文化沖突比較明顯的部分做特別說明,對比兩者異同,從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比較與對比中讓學生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三、大學英語課堂中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對教師的一些要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并不表示忽略語言本身的教學。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目的在于加強和補充語言教學,因此教師不能厚此薄彼,要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第二,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應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指出:“語言掩蓋的遠遠多于它所展露的。說也奇怪,文化所掩蓋的東西最能瞞過的竟是浸在這個文化里邊的人。我認識到真正需要你的工作不是了解外國文化,而是了解自己的本國文化。”[5]學習外國語言和文化可以深入地了解本國語言和文化,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具備用英語準確表達本民族文化的能力,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啟發、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更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本科用)(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

[2]胡文仲.胡文仲英語教育自選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227.

[3]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30.

篇9

關鍵詞: 大學英語 精讀課 課文導入

1.前言

文章的導入是為課文的內容和主題作鋪墊,是大學英語讀寫課堂上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教學中往往以單詞的習語的講解作為英語精讀課的開端。這是因為受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重視學習者的點滴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積累,然后將這些知識結合起來造出自然的句子。由于忽視真實語境中語言的應用,這用基于語法的教學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地證明是無效的。在經過了情景教學大綱、意念―功能教學大綱、交際教學大綱、交際―語法等幾個語言教學的階段的發展之后,越來越多的語言教學專家認識到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新的教學理念也催生了精讀課上教學的具體方法的變革。文章的導入不再只是單一的單詞語法講解,它的內容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2.課文導入的重要性

文章的導入也是文化的導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隨著跨文化交際這一學科的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學者認為,外語教學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外,還應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因此,在精讀課進行導入,特別是文化的導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和視聽設備在語言教學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它們使文章導入更加具有多樣性和參與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實施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換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3.課文導入的方法

3.1與多媒體相結合

Video watch,以影片片斷方式作為導入,結合視聽影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影片的節選往往是和文章主題緊密相關的。在影片的觀看之前,教師可以將一些關鍵詞匯,特別是課文中即將出現的新詞匯和表達法寫在黑板上作為觀前提示,而影片中的人物對話再次出現。這樣,學生分別以閱讀和視聽兩種形式接收了新詞匯和表達法的信息。有利于詞匯的記憶,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主題。例如,在操作新視野課本中“A Good Heart to Lean on”時,以影片《阿甘正傳》中Forrest Gump年幼腿瘸時,母親送其就學的一段為文章的導入。學生在觀看影片片斷的同時,接受到cripple這個單詞,了解了形容詞crippled的用法,并且當看到電影中主人公因為腿部的缺陷而受到歧視時,有了情感上的共鳴。這就為課文中“我”的父親的遭遇做了鋪墊,更能分析他樂觀善良的品質,直逼主題――A Good Heart to Lean on。

與聽力材料相結合。大學英語聽力是衡量學生英語綜合水平和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大學四級考試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整個四級卷面中占35%,考生在這一部分的得分直接關系到其四級成績。因此聽力對參加四級考試的學生來說可謂至關重要,不容輕視。聽說和讀寫是分不開的,以聽力材料或練習作為讀寫課的導入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僅僅可以有效導入課文,還可以穿插講解聽力解題技巧,讓學生對聽力的題型有所了解。聽力材料的選擇是多樣的,可以將聽力的短對話作為課文的導入材料,比如在課堂上選擇這樣一則短聽力對話作為文章The Widow的導入:

A little 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Mummy,had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Why,dear,whatever do you mean?”her mother asked.“Well,Mummy,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對話中談到的女士與一個男人走上禮壇,卻與另一個男人下來。學生們很容易聽清楚句子,但可能會糊涂another man的真實身份。導入一些關于西方婚禮的習俗,即新娘的父親在婚禮上會領著新娘走上紅毯,交到新郎手中。學生對西方婚禮習俗必然產生濃厚的興趣,有深刻的印象,從而可以順利地進入課文,更容易理解文章中的the widow的幸福的婚姻和她對丈夫深沉的愛。

以圖片的方式導入。圖片是相對聽力材料更加直觀的課文導入方式。例如對外研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本中的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進行導入時,選用與課文相對應的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山姆大叔的圖片,并結合課文進行介紹,使這篇本來比較枯燥的文章立刻生動起來。

3.2學生參與式

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導入可以有效地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問題的設計上,可以是涉及文章大意的(考察學生對文章的宏觀總體把握),也可以是細節的(考察學生對文章具體句子的理解)。

可以采取presentation的方式,這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就做好準備。比如講解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時,可以在課前布置一片短文寫One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學生不僅僅鍛煉了寫作這一綜合表達能力,同時也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情景導入式。例如,在講解與table manner有關的文章時,教師準備好一套西餐具,并請學生做演示,同時用英文講解步驟。有效地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參與中體會文化的差異和語言的魅力。

4.課文導入設置的要求

導入的內容應當有一定的針對性和代表性。導入的目的是為文章的講解服務,因此,在材料的挑選上,必須和文章的主題緊密相關。切不可為導入而導入,離題太遠。導入必須要一定的時間限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導入只是課文講解的一個熱身操。如果時間太長,則會影響到課堂的其他安排,喧賓奪主。導入的適度性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文化知識水平有深入的了解,從而在材料的挑選上符合Krashen提出的i+1原則。即:輸入既不應該遠遠超出學習者竭盡全力所能達到的水平,也不應當太接近他們的現階段水平以至于對他們沒有任何挑戰性。課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學生必須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同時教師需要精心挑選導入材料,在PowerPoint的制作上要簡明,主題突出。切不可太過繁瑣,花里胡哨。

5.結語

隨著高校英語教育的改革,精讀課課堂教學質量也越來越受到語言教學工作者的重視。課文導入的多樣性不僅僅體現了這一變化,同時也體現了語言教學模式,語言教學大綱和語言教學目的的變革對教學實踐的影響。而對課堂教學實踐中各種方法的總結將會推進語言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論文摘要: 任務型教學是目前國際上外語教育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其在教學中發揮的諸多優點已得到廣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肯定。目前,任務型教學在國內中小學已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在高校課堂中卻少有實施。鑒于此,本文基于任務型教學理論,探討了如何進行大學英語課堂任務設計,并試探性地設計了一堂教學案例。

1.引言

2001年7月制定的《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盡量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1]。由此任務型教學對基礎課堂的影響可見一斑,然而,在與基礎教育緊密銜接的高校英語課堂中,任務型教學并未引起教育者們的關注,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任務型教學方法的教師微乎其微。因此為了發揮任務型教學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有效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本文將探討基于任務型教學理論的大學英語課堂設計。

2.任務型教學及相關理論

2.1任務型教學的定義及特征

任務型教學是指任務型學習將任務置于教學法焦點的中心,它視學習過程為一系列直接與課程目標相聯系并服務于課程目標的任務,其目的超越了為語言而練習語言。[2]Feez總結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若干特點:(1)重點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2)強調交際語有意義的活動和任務。(3)學習者是在參與活動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交際性的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動掌握語言的。(4)學習者完成的任務活動既可以是生活中真正的任務活動,也可以是在課堂內為了教育目標設計的任務或活動。(5)在任務型大綱中,任務與活動是根據任務的難度來排列的,同一任務可以對不同程度的學習者提出不同的任務要求。(6)任務的難度取決于一系列的因素,如學習者過去的經歷、任務的復雜程度、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以及完成任務時有哪些可以得到的支持等。[3]斯坎翰(Skehan)結合威利斯(Willis)的研究成果提出,任務型教學應包括前任務階段(pre-task phase)任務實施階段(during-task phase)和后任務階段(post-task phase)。[4]值得注意的是,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不是一般的、孤立的課內或課外的教學或學習活動,也不是無關任務的隨意羅列,而是整個系統(或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2任務設計的原則

課堂教學任務的設計除了受教材的限制外,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既有學生的主觀原因,也有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教學環境、教師的個人素質等。綜合各家思想(陳曉堂,2004;龔亞夫、羅少茜,2003等),任務設計的原則主要包括六點:(1)真實性原則;(2)系統性原則;(3)形式和功能統一的原則;(4)針對性原則;(5)可操作性原則;(6)趣味性原則。

2.3案例分析

根據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及任務設計的相關原則,現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Unit 2 Section A“Deep Concern”[7]為例,闡明在大學英語閱讀課中任務的設計。

2.3.1閱讀前任務(pre-reading task)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此階段宜采用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方法導入教學內容。

Step1導入(Leading-in):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一段兩母女因為觀點不一致最終不歡而散的談話,從而引發本課的主題:Generation Gap。

Step2討論(Discussion):圍繞話題“What are some of things you and your parents might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以2—4人為一組就當前年輕人和父母之間存在的矛盾進行簡單的討論并讓部分學生報告討論結果。

Step3呈現任務(Task presentation):介紹完成閱讀任務的具體要求或方法技巧,以及所采取的形式步驟,然后布置閱讀任務,呈現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Why are there generation gaps between sandy and her parents?

2.3.2閱讀任務(Reading task)

這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弄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課文結構和具體內容。因此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任務:

2.3.2.1Fast-reading: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完成Find 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assage。

2.3.2.2Details reading: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Find out the examples from the text with these devices for developing the statements:Dialogue/Narration/Comparison and contrast.

文章結構分析后,對文章中難詞難句進行適當的講解,以便加強對生詞及表達的理解和記憶,為實際表達打下基礎。

2.3.2.3Reading and speaking:回答問題,如:

(1)Why did Sandy’s father shout at her?

(2)What different ideas about music between them?

2.3.2.4Note-ma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SANDY AND HER PARENTS

Music:(horrible stuff,weird,offensive,...)

Clothes:(disgusting,old,...)

這些題目有助于學生對細節問題的掌握及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同時又能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3.3閱讀后任務(Post-reading task)

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和表達閱讀內容,利用學生已學到的知識完成現實生活的實際任務。

Step 1讓學生根據屏幕中note-making的內容幾個學生一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創造性的復述課文,給學生提供一個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展現自我風采的機會,從而對課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Step 2展開討論:How can the old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ve real communication with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學生在積極活躍的氣氛中進行語言操練,教師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

Step 3課后作業。以“Bridging the Generation Gap”為題,運用文章中學到的敘事法續寫故事。從而延伸課堂中的任務。在以上各項任務活動中,通過真實的語言材料、趣味性的活動設計、任務鏈式的任務環節,讓學生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不但提高了知識、技能,而且形成了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3.結語

總之,任務型理論如何運用于大學英語課堂,尚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其中還存在許多值得研究和注意問題,如信息差設計的“度”的把握問題、小組討論的可實行性問題、任務設計中的時間分配問題等,都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3rd edition.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83.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

[4]Skehen,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37-148.

[5]胡一寧.用任務型教學途徑設計教學活動的實踐性探索[J].國外外語教學,200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