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18:30: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概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概念

歐洲道路設計新概念

1背景

根據行車動力學推導的幾何設計標準在保證道路設施本身的安全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研究表明,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說即便一條在行車動力學上能滿足要求的道路也不見得是安全的。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提出的路側寬容設計是基于在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時提高安全性的目標下提出的,路側寬容設計實際上是一種被動安全措施,它并沒有起到預防事故的作用,相反,這種更寬、更直的設計使司機以更快的速度駕駛,速度越高意味著司機發生錯誤的幾率越高,事故也越嚴重。對于以提高出行效率為重要目標的高速公路和干線公路,運用寬容設計的概念是合理的,但在其它等級道路中,出行效率并不如高速公路和干線公路那么重要,因此設計應使車輛減速以提高安全性而不是鼓勵司機高速駕駛然后在發生事故后通過所謂的寬容設計來挽救他們。同時,從法律上講,司機在一條滿足規范要求的道路上發生了事故,需要為此承擔責任的是司機本人而不是公路設計人員和公路主管部門,這種法律上的傾斜也阻礙了在設計人員和公路主管部門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人的因素的發展。通過橫向比較可知過去幾十年間美國在降低死亡事故率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不如歐洲那樣成功,這與歐洲國家在道路設計中更多考慮人的因素有直接關系。關于道路中人的因素的研究表明,司機是根據其所處的環境來采取與環境相適應的駕駛行為。因此,只要根據特定的道路功能提供特定的駕駛環境,司機就會本能的根據這種環境采取相應的駕駛行為,從而保證司機的駕駛行為與設計的初衷相吻合。“自解釋道路”概念正是基于這種原理提出來的,簡單的說它就是指能夠通過道路本身使司機采取安全駕駛行為的道路。完美的“自解釋道路”應是不需要任何限速標志和警告標志的。

2“自解釋道路”概念的應用

“自解釋道路”應具備讓司機識別道路類型和控制速度的功能。司機通過判斷道路特征來識別道路類型,因此只要能夠在同一種道路類型中提供一些特別的道路特征,并保證這些特征的連續性和唯一性,司機能很快識別道路類型,并根據經驗采取相應的駕駛行為。但在眾多的道路特征(如路面寬度、路面顏色、中央分隔帶寬度、標線形式、是否有護欄、是否有自行車道等)中哪些對司機的識別起到關鍵作用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根據初步的試驗結果,目前所知道的只是司機僅會選擇兩種特征作為他們判別道路類型的依據,更多的信息對司機來說沒有意義,司機也沒有能力通過選擇兩種以上特征將道路分類,此外,通過實驗還發現道路分類并不能對速度產生絕對的影響,但在同一道路類型中,司機會采用近似的速度。另一方面,因為速度很容易測定,而且它也是影響道路安全的根本原因,因此目前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如何讓司機控制速度方面。以下介紹了在農村環境和城市中歐洲道路設計的一些新概念,雖然很多資料中將它們與“自解釋道路”分開論述,但筆者認為這些措施因都符合“自解釋道路”的原理,因而可將它們都認為是“自解釋道路”。

2.1農村環境中對速度的控制措施

2.1.12+1道路2+1道路是一種新型的雙向3車道道路(如圖1),在一個方向有兩個車道,而另一個方向只有一個車道,每隔一定距離(一般為2km)通過過渡段將有兩個車道方向中的內側車道轉換到另一個方向。這種道路的主要好處是車輛利用同向車道而不是對向車道超車,從而有效降低了正面碰撞的事故率。雖然歐洲各國都普遍采用了2+1道路,但橫斷面形式各國都不一樣,如圖2所示。瑞典的2+1公路設置了較寬的中央分隔帶,并在中間設置了鋼纜護欄,這從根本上杜絕了利用對向車道超車,但撞擊護欄的事故時有發生,但都沒有人員傷亡,護欄的破壞也導致維護費用有所增加。英國和德國的2+1公路則用中央雙實線標線代替了護欄。根據筆者在歐洲各國和南非考察時觀測的結果,在沒有中央護欄的2+1公路上,在單車道方向中,司機因知道前方不遠就會提供超車需要的雙車道,因此極少有司機在單車道時冒險利用對向車道超車。同時,相對于傳統的雙向雙車道道路,2+1道路減小了行車道和硬路肩寬度,這種信息使司機意識到應采取更低的速度駕駛,因此降低了犯錯的概率和事故的嚴重程度。2+1公路在我國的運用中應采用哪種橫斷面的形式,作者認為這取決于我國駕駛員本身,鑒于我國駕駛員安全意識普遍比較薄弱的現狀,采取中央標線的方式對防止司機利用對向車道超車的作用應不大,因此作者建議可嘗試使用瑞典的標準斷面,但從減低維護費用和減少占地考慮,初期暫不需要設置圖22+1道路典型橫斷面(單位:m)護欄并將土路肩縮減至0.75m或0.5m,經過一定時期的觀察,若2m寬標線的中央分隔帶還不能降低正面碰撞的事故率,則需要增設護欄。

查看全文

音樂創新概念的培養

我校自年月申報廣州市重點課題《開展中小學生創造活動的研究》下的子課題《開展小學生創造活動的研究》后,認真地制定了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和計劃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活動。在一系列理論指導的基礎上,我們創設了在音樂課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模式。我們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在一定的知識積累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產生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談到在音樂方面的創造性思維,往往使人容易和音樂創作聯系在一起。音樂創造性思維的突出表現莫過于音樂創作,但是在小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去培養專業的作曲家,而是應該通過音樂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去啟動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掘學生的聰明才智,去培養有創造性的思維的人。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為我校開展小學生創造性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研究,確立了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如下四個方面:

一、樹立學生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主體創新精神。

主體教育認為,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它要求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活潑的成長。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才能激活他們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創新思維的潛能發揮出來。因此,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實驗組把最初的目標定位在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積極地進行創造上。比如原來上欣賞課,先由教師介紹曲名、作者、表現內容等,還沒聽到音樂,就先把學生限制在一個框框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把音樂的多解性變成單解性,使得學生對音樂本身失去興趣,不注意傾聽,放棄了思考與聯想。現在上欣賞課,我們讓學生根據自身聽到音樂后對音樂的體驗,去理解音樂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問題。例如,在學習《四小天鵝舞曲》時,我讓學生聽完一遍音樂后,先不給學生講教材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心中的問題,然后帶著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再次欣賞樂曲,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欣賞,再由同學們自己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再完整的講述內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四小天鵝舞曲》的音樂,讓學生比較自己與教師講述的問題、配樂有哪些異同。這樣就使學生始終以積極多變的思維參與教學,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還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音樂表現力。

二、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創造。

音樂是生活不是學科,讓音樂充滿生活,讓生活充滿快樂,這不僅僅是學生的愿望,也是我們所有人的美好愿望。這恰恰是音樂學科和其他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因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逐步培養對音樂的感情,是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終身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最好體現。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音樂上來,從而使他們產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創新。課堂上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教師講授,能否樂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識,并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自覺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關鍵在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生的表演欲比較強,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文藝小會演、音樂知識小競賽等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再比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性,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總想自己去親自體會、感受。尤其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和看問題的方式與低年級明顯不同,總能通過特有的形式豐富自己的頭腦。我們可以為他們創設環境,提供條件引發創造。如:拿幾件簡單的打擊樂器,讓學生們觀察后自己做一件打擊樂器,于是學生們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開始制作,隨之我們再讓學生用自己造的樂器結合已學過的知識創編節奏,再根據節奏創編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興趣是創造力的源泉,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

三、突破教學模式,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查看全文

全腦開發新概念

左腦占優勢?

現代人大腦兩半球的發展極不均衡,左腦的使用遠遠超過右腦,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主要信息渠道是通過語言文字構建的,所以一般人都非常重視對語言能力的訓練。現在的年輕父母對孩子智力培養的通常做法也是盡早教他們說話、寫字、計算等,而兒童入學后在學校所得到的訓練也是有利于對左腦的培養。可以說現有的教育和教養措施實際上都只是促進了左腦功能的發育,而對大腦另一半的訓練卻少而又少。

由于人們習慣了偏愛左腦的思維方式,而相應另一半的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就使人腦的潛能沒有得到有效的使用。

最常見的誤區

當今的兒童教育中,一種不好的現象是左腦接受了過度的訓練,人們過分地看重讀、寫、算、分析推理和邏輯推理,導致了左腦在習慣上占有主要的地位,而右腦被置于從屬的境地,似乎可有可無。甚至那些善于使用右腦的孩子還被錯誤地認為是能力不強、智力落后,因為當代的智力測驗也側重于左腦的機能。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時,也是早早地進行左腦潛能的訓練,給他講故事,教他認字,讓他背誦兒歌或唐詩。這些無不是左腦的功能,其它方面的訓練則很少進行。這樣久而久之導致了右腦功能的退化。

查看全文

走入網絡時期及教育新概念

一、網絡化時代對于教育的挑戰

世界的網絡化,這是時代對于我們的巨大挑戰。這個又一次起源于西方的科技革命,使得我們又一次面對西方文明發展的優勢。我們不能忘記,在上一次現代科技的發展中,西方領先了東方。在那一次西方的挑戰面前,我們中國人曾經歷的失敗,由此而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的痛苦,是決不能忘記的。這一次我們必須自覺地迎接挑戰。在戰勝這一次挑戰中,教育應當發揮何種作用,這是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自覺思考的問題。當前西方發達國家正在致力于教育與因特網聯網的發展計劃。亞洲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時代提出的挑戰,正在致力于建設教育網與教育信息上網的工作。計算機網絡當然是要有物質性的技術基礎的,因此有關教育網絡化的問題就不是僅僅在理論上的務虛就能解決的。但是,網絡時代的科技發展與上一次即工業革命的科技發展的一個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上一次科技革命是以有形機械設備等巨大的生產規模為標志的,而這一次用阿爾溫·托夫勒的話說,叫做“信息煉金術”。今天的主要資產,是所謂“無形資產”,即信息。由此可見,網絡時代的教育變革,恐怕也不僅僅是以有形計算機、光纜、人造衛星,甚至像電話線這樣的物質設備,僅有這些東西,還不能成為真正信息意義上的網絡。所以,網絡化時代的教育變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與網絡時代相應的教育思想觀念。筆者把這樣一種教育思想觀念以“教育新概念”名之。但這決不意味著筆者提出的是一套系統的教育新概念,作為一種初步的探討,只能說這是提醒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必須思考與“網絡時代”相應的“教育新概念”問題。

二、教育的新生產力基礎已經形成

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這個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今天教育的生產力基礎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新生產力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網絡為主要標志。既然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新的發展,那么網絡時代的教育觀念必然會有很大的轉變。今天,馬克思給我們的一個基本思想方法,將仍然是教育新觀念的基礎。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基礎上的。可惜的是,我們始終牢記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這條基本原則,卻并不總是能使我們自覺地思考今天的教育。至少在今天的教育界,還很少有人注意到今天的社會生產力,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根本

性的變革。這種變革之所以說是根本性的,是因為它是劃出歷史學家們努力尋找的劃分歷史時期的根本性界限。美國某些未來學家提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三種文明或三次浪潮,就是以生產力發展為依據的。人類在某一片土地上定居下來,利用自然力:土地、水、風、耕牛等等,創造了農業文明,掀起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一次改革浪潮。第二次改革浪潮是以機械力的利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就是機械化。然而今天,據未來學家說,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又在發生一次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也是劃分出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的革命性變革,這就是信息正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要要素。信息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生產力。這種新生產力有許多可見的標志:財富不再主要表現為龐大的廠房、機械設備;從事間接生產的人,即不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所謂“白領”和服務性人數,超過了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藍領工人”;生產中的競爭,主要的是人才的競爭,以至于演變出了“人才大戰”;生產的資源,不再只是所謂“土地”、“原材料”或“貨幣資本”,用未來學家的話說“知識——廣義地說,包括數據、信息、意象、符號、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是現在第三次經濟浪潮的主要資源。”(注:阿爾溫·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陳峰譯:《創造一個嶄新的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31頁。)。

信息是生產力,并不是只在今天的這個時代才出現的,其實信息的生產力性質,在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中也如此。但是在農業文明時代以語言文字為基礎進行信息傳播,在工業文明時代以印刷技術為基礎進行信息傳播,這些信息傳播方式,既不能把信息的巨大力量釋放出來,也不能導致信息的大量生產。我們說當今世界已經出現了新的生產力要素,但這并非說世界已經是新的生產力占主導的世界。世界仍然存在著不同生產力水平的文明,甚至有些地方還處在農業文明的水平上。當今的中國也是三種文明并存。但是,問題是:如果我們不想落伍于時代,我們就必須發展最高的文明。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想落后于時代,我們就必須使我們的教育建立在最新生產力的基礎上。“教育先行”,這個我們早已接受下來的觀念,在網絡時代的巨大變革面前,成為切實的要求。事實上我們今天的教育還是沒有能夠做到先行,但是在知識成為主要生產力要素的今天,沒有“先行”的教育就難有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筆者認為給我們今天現實教育以很大影響的,還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認識到這一點,對中國當代出現的“應試教育”與歷史上曾有過的“科舉教育”有相似之處,就不會感到奇怪了。所謂“應試教育”,在筆者看來就是農業文明水平上的教育。繼續維持這種教育是可怕的。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或者說我們今天對于“素質教育”所達到的認識水平,大體上也還在工業文明的水平上。確立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育必須適合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的教育思想。這一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當然還應堅持,但是,如果我們確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網絡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素質教育”還應有更新的內涵。

查看全文

新概念教學研究論文

新概念的“學”既承接上文的“教”又具體地闡述樂學,即在良好的教

學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氣,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努力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大環境中,承認學生潛伏著極大的由未知轉為已知的原動力,繼而使之產生樂學觀念。新概念的“學”從本質上是肯定和接受學生中心觀的,學生可以從個人的實際出發,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出發,從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進行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能力的培養和潛能的發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是具有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的人才,推而廣之則使樂學成為大氣候。

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接受,其價值能被實現。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蘭斯指出,創造教學的具體特征是:“使學生能敏銳地感受或意識到存在著的問題缺陷、知識差距、缺損因素、不和諧因素等。綜合所得的信息,明確困難或創造缺損因素,搜尋答案,進行猜測或對缺損提出假設,對這些假設進行檢驗和再檢驗,完善這些假設,最后將結果和其他人進行交流。”這說明學生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只有在這種充滿智慧主動性的開放式的求知活動中才能發展起來,所以要強化主動思維,在學習技能上強化自學、自評、自控,并且在此三項技能的訓練中加入批判意識,從而順利產生樂學心理。

1.自學。自學就是學生自己選擇目標,按統一的教學計劃,自定步驟去學習。自學能力依靠獨立主動的探索精神,運用適合個性的學習方法,獨立完成學業傾向的一種技能與能力。鑒別學生會自學的標準是:A.攝取知識的主動性,即具有較強烈的求知欲,表現出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攝取知識。B.克服困難的堅韌性,即不僅在順利的條件下學習,而且能在有困難的時候,依然保持旺盛的學習積極性,頑強地克服學習上的障礙。C.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即善于質難問題,哪怕是老師和教科書上的論述,也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想想,是否有道理。因而表現出在學習中往往不滿足于現成的結論,而喜歡探究其來源;對于書上某些似乎不容置疑的定律、定理、敢于提出異議;對于老師教學中的失誤敢于指出;對于社會上流行的觀點敢于持不同的見解。

2.自評。通俗地說自評是根據學習目標,學生對自己在學習成就上的變化作出評估的過程。學生的自我評定在學習過程中,心理功能表現有三:A.自我診斷能力。學生能分析自己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的優勢與不足,了解自己已經學到了什么,還缺少什么,通過與自己過去比較,進步了多少,在與同學與集體與社會比較中,明確自己學習水平屬于什么地位等能力。B.自我定向能力。不僅了解自己的學業水平的確切位置,而且能判斷出自己和他人問題之所在,并能對癥下藥,揚長避短,強化優勢,矯正錯誤,彌補缺陷,自己為自己指明學習的努力方向。C.自我激勵能力。能對學習過程獲得的肯定,積極的反饋產生激勵作用,善用多種參照系評估自己的學習,不斷地調整和提出新的學習目標,在成功的體驗中激發和增強自己的成就感與學習興趣。

3.自控。從元認知的角度來講,自控,即自我監控,就是自己對學習過程不斷進行積極、自覺的反饋和調節。它包括制訂學習計劃,調節認知策略,檢查學習結果,采取補救措施矯正目標方向等。自控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現是:A.學習內容的計劃性。即目標意識清晰對于各學科的課內外知識一般都能做到有計劃地進行學習。換言之,不是即興式的遇到什么就學什么,而是有選擇、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學習。B.時間利用的科學性。一般都有一套比較合乎規律的學習作息制度和學習習慣。在時間的利用上,能考慮到各科學習特點和科學用腦的方法。自覺地堅持以轉換大腦的興奮區域為方式進行積極的體息。C.查漏補缺的自覺性。能夠主動地、積極地根據學習反饋的結果對發現的問題,自覺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查看全文

家具設計新概念管理論文

多年前,在一部電影中看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性格浪漫的女主人公趁著未婚夫上班,偷偷溜進他的公寓,把里面亂七八糟的雜物統統扔掉,只留下一張造型別致的椅子。等他回到家,目瞪口呆地問:“為什么把我的東西都扔掉?”她卻天真地笑著說:“我們可以坐在椅子上看日出日落、聽音樂,家里有這張椅子就足夠了。”雖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欣賞“越少即越美”的設計概念,但是不少設計獨特的家具產品,的確讓人產生“家里只要有這一張椅子就足夠”的想法。以下介紹一些設計別致美觀的家具作品,看看它能不能成為你家中的“主角”。

大床跳躍色彩更奪目

各種各樣的研究報告告訴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時間要花在睡眠上,因此選擇一張合適的床,讓這些珍貴的睡眠時光不至于浪費,實在是明智的想法。但如果能夠選擇一張不但舒適而且別致、美觀的床,那么在睡眠以外的時間,這張床,還可以成為臥室的點睛之處。簡練的直線構成床的骨架,沒有多余的修飾,風格帶點硬朗味道。這張床的色彩將是明年大熱的橙色,活潑的色彩打破了直線給人的冷酷。別以為橙色太奪目,難以搭配,深藍色就是它的好搭擋。選擇一對深藍色的枕頭,“時尚臥室”就是這么簡單。

椅子幾何元素味道濃

觀賞這一作品的時候,不妨動腦筋想想,如果要抽去一根線條而不影響作品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可以抽去那一條?答案當然是不存在的。只要細心觀察,整張椅子的設計實際上只由一條線盤繞而成。椅背與坐墊的設計同樣簡潔。直線、圓弧、方塊,幾何元素被設計者玩得令人叫絕。色彩方面,則選用了紅木家具的深棕色,添上幾分古雅味道。

餐桌長著曲線的“腳”

查看全文

創新紀錄社區服務新概念

一、政策背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社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做好社區服務工作對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擴大就業、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國發(2006)14號文件]。

我們的研究工作立足發揮社區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中的作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區服務體系和模式,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治理模式,探尋提高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和機制,使公共服務全面覆蓋到社區,這必將對國家行政體制改革和城市社會體制形成沖擊和突破性的創新。

二、工作目標

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的精神,以網絡溝通和物理溝通平臺為基礎,整合社區資源,健全服務網絡,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實現社區服務平臺化、公共服務社區化、公益服務社會化、便利服務連鎖化的目標,尋求城市管理和社區服務體制的新突破。項目具體目標和任務包括:

(一)整合資源,搭建新型社區服務體系

查看全文

統計學課堂教學新概念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確立“學生主體觀”,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建構主義理念正是倡導學生主動建構,自主學習。因此,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托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僅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從學生“學”的特點出發,探討統計學教師課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學”的特點

建構主義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本質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認為學生學習有如下特點

1、學生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背景的建構。即學生在學習統計課程之前,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對客觀世界中各種自然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構了大量的樸素概念或前學科概念。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統計學概念的系統。學生的前概念是極為重要的,它是影響統計學學習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導或決定著學生的感知過程,還會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行為和學習過程產生影響。

2、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主體建構的過程,要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和改造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在這種建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對當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又不只是簡單地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本身也做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學生不是被動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要組織、引導,使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

3、學生學習既是個體建構過程,也是社會建構過程。雖然知識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的,但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正如統計的特點具有社會性)。此外,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對某種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理解。同時,學生可以與教師、統計專家等展開充分溝通。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共同體,從而為知識建構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積極的支持。因此,課堂上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以及對課堂社會環境和情境的營建是學生獲得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查看全文

機電一體化產品創新概念設計探討

摘要:本文對機電一體化產品創新的概念設計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以期為廣大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產品創新;概念設計

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概念設計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同時也是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內最具創造性的階段。其中,包含的原理與方法論對相關產品研發者起到關鍵的引導效用。因此,對機電一體化產品創新性概念設計進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機電一體化產品概念設計的概述

1.1機電一體化產品概念設計的內容

機電一體化產品是在機電一體化基礎上建立起的包含系統與構件、基本元內容的集合,而機電一體化產品概念設計的含義則是依據產品使用周期中各個環節所需要求對產品實施功能改造、分析和子功能開發,進而實現其滿足功能結構要求的系統化設計活動。這種設計工作的過程包括前期規劃、設計概念以及對計劃進行詳細化和豐富化,并加以改進補充。機電一體化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的程式化內容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代為實現,但除此之外難以被程式化的方面還需產品設計人員通過人工設計逐步完成。通過構建人機協同的概念設計理念,對其功能與組織開發的過程按照模塊化思想進行劃分,以此實現這一設計工作的層次性、協調性。目前,發達國家對機電一體化概念設計的深入研究大體集中于其調控系統的設計。機電一體化的理念自1971年被提出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內容也在逐步豐富,尤其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廣闊的市場空間與消費需求的升級,更加迫使機電一體化產品對自身性能、可靠程度提出更高要求。而計算機技術、互聯網信息技術、傳感技術、AI技術、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集成技術以及其他相關技術的進步,都為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革新打下了技術根基,使得機電一體化產品朝著更優質、更高效的方向邁進。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創新概念的培育

摘要:本文針對校研究課題《開展小學生創造活動的研究》,在音樂課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研究作了四個方面的闡述:一、樹立學生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主體創新精神。二、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創造。三、突破教學模式,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四、鼓勵學生自主評價,增設創新思維測試表。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新課程教學模式積累創新

我校自2004年10月申報廣州市重點課題《開展中小學生創造活動的研究》下的子課題《開展小學生創造活動的研究》后,認真地制定了課題研究的活動方案和計劃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活動。在一系列理論指導的基礎上,我們創設了在音樂課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模式。我們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在一定的知識積累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產生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談到在音樂方面的創造性思維,往往使人容易和音樂創作聯系在一起。音樂創造性思維的突出表現莫過于音樂創作,但是在小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去培養專業的作曲家,而是應該通過音樂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去啟動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掘學生的聰明才智,去培養有創造性的思維的人。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為我校開展小學生創造性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研究,確立了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如下四個方面:

一、樹立學生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主體創新精神。

主體教育認為,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它要求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活潑的成長。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才能激活他們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創新思維的潛能發揮出來。因此,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實驗組把最初的目標定位在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積極地進行創造上。比如原來上欣賞課,先由教師介紹曲名、作者、表現內容等,還沒聽到音樂,就先把學生限制在一個框框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把音樂的多解性變成單解性,使得學生對音樂本身失去興趣,不注意傾聽,放棄了思考與聯想。現在上欣賞課,我們讓學生根據自身聽到音樂后對音樂的體驗,去理解音樂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問題。例如,在學習《四小天鵝舞曲》時,我讓學生聽完一遍音樂后,先不給學生講教材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心中的問題,然后帶著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再次欣賞樂曲,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欣賞,再由同學們自己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再完整的講述內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四小天鵝舞曲》的音樂,讓學生比較自己與教師講述的問題、配樂有哪些異同。這樣就使學生始終以積極多變的思維參與教學,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還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音樂表現力。

二、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創造。

查看全文